沉积岩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1.沉积岩: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岩石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是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也可称作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沉积岩石学:是一门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岩性、沉积物沉积作用和沉积物质形成环境以及沉积岩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母岩:是指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包括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5.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6.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7.碎屑残余物质:主要是指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
8.新生成的物质:只要是指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
9.溶解物质:只要是指母岩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
10.风化壳(风化带):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11.牛顿流体:服从牛顿内摩擦定理的流体。
12.内摩擦定理:粘滞切应力与切变速度的关系是直线关系。
13.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刘体智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想掺杂。
14.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运动方向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杂。
15.雷诺数:是表示惯性力和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6.弗劳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7.牵引搬运(牵引作用):指能使碎屑物质昨底负载移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18.机械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作用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已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19.开始搬运速度: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的流速。
20.继续搬运流速:继续搬运已经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所需的流速21.机械分异作用:22.掺合作用:主要是用于河流支流搬运物质与沿岸物质的注入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干扰了沉积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中的分异作用。
名词解释1 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3 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4 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5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6紊流:一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7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8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和搬运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受化学原理支配的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各元素和化合物彼此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主要是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它们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从而逐渐产生了分异。
11成岩作用(广义)--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12后生作用--继成岩作用阶段之后,在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之前或遭受风化作用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变化13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14同生作用--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尖岩石。
2.正常浪底: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能影响的最大深度。
3.痕迹化石:是指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痕迹,如潜穴、足迹等。
4.异化颗粒:由异常的化学作用所形成的颗粒。
5.叠层石:碳酸盐沉积构造之一,由明、暗纹层组成,明层富碳酸盐,暗层富藻。
明暗纹层交替组成。
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碎屑物质在流水中(不限于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按其物理性质(成分、大小、形状、比重等)呈现分别集中的现象,其中的粒度分异最明显。
7.准同生白云岩:是指沉积不久的碳酸钙沉积物,虽然其沉积环境的条件未变化,但它已基本脱离了其沉积水体,已基本上不受其沉积水体的影响,通过交代或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
8.底砾岩:位于侵蚀面之上、海侵开始阶段形成的、成分单一、分选磨园好的砾岩9.平行层理:是由平行而又近乎水平的纹层砂组成的,纹层厚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10.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岩屑含量<25%。
11.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12.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13.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之后将向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岩)进行白云化。
色较明亮,自形半自形,粉晶至细晶。
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
14.鸟眼构造:在泥晶或粉晶的石灰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大小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孔隙,因其似鸟眼,故称鸟眼构造。
15.球枕构造:指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分布: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沉积岩为页岩、其次是砂岩和石灰岩,三者占沉积岩总量的95%以上。
3.组成沉积岩的原始沉积物质来源有:(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深源物质-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
4.风化作用就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根据作用的性质和因素不同,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5.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Ⅰ碎屑阶段;Ⅱ饱和硅铝阶段;Ⅲ酸性硅铝阶段;Ⅳ铝铁土阶段6.母岩风化产物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2)新生成的矿物(3)溶解物质7.沉积物发生搬运和沉积的地质营力主要是流水和风,其次还有冰川、重力、生物等。
8.流水分类:(1)急流:福劳德数Fr>1,高流态,代表一种水浅流急的流动特点(2)缓流:福劳德数Fr<1,低流态,代表一种水深流缓的流动特点(3)层流: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流动,彼此不相掺混(4)紊流:一种充满了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9.尤尔斯特隆图解(1)颗粒开始搬运的水流速度要比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大。
(2)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相差也不大。
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10.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故砾石不能长距离被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滚动式前进。
11. (4)小于0.00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
因而粉砂(0.05-0.005mm)和粘粘土(小于0.005mm)物质一经流水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体之中不易沉积下来来。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2.母岩的风化作用指先成岩石经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物质,这是组成沉积岩的主要物质。
3.生物物质是由生物生活活动及其遗体分解而生成的有机质,这类物质在沉积岩中虽然分布广泛,却含量不多,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集中沉积。
4.火山物质系指火山喷发而成的固体碎屑物,它们在沉积岩中的分布不广,仅在火山活动地区及附近才有大量堆积。
5.宇宙物质指的是降落于地球上的天体物质,如陨石等。
6.风化作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空气及生物作用和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系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的风化作用。
9.滚动搬运是指碎屑颗粒在流水的作用下沿底面产生的滚动前进。
10.跳跃搬运是指碎屑颗粒间歇性的离开底面而沿流向产生的跳跃前进。
11.悬浮搬运指碎屑颗粒在流水中保持不沉淀到底面而呈悬浮状态前进。
12.直接作用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从周围介质中选择吸收某种物质组成自身的骨骼和有机体。
13.间接作用是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可引起周围介质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某些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14.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因其各自的性质不同,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次序分别沉积下来的现象,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15.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随着介质流速的减小和动能的减弱,由于粒度、比重、形态等的差异而按一定次序沉积的现象。
16.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而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称为化学分异沉积作用。
17.成岩作用沉积物堆积下来之后,接着为后继的沉积物所覆盖,即进入与原介质隔绝的新环境;由此开始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岩石遭受变质作用或风化作用之前;在这一阶段内,沉积物和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均发生一系列变化,通常把此期间内引起沉积物和沉积岩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
1、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2、成分成熟度:是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表明其成分的成熟度。
3、杂基:是碎屑岩中充填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可包含一些细粉砂。
4、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5、碎屑岩的结构:是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填隙物的结构以及不同组分的空间组合关系。
碎屑岩的结构总称碎屑结构。
6、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但碎屑颗粒的外形常极不规则。
一般可用线性值和体积值来表示粒度。
7、球度:使用来度量一个颗粒近似于球体程度的一个定量参数。
8、圆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它是碎屑颗粒的重要结构特征。
9、表面结构:是碎屑颗粒表面的表态特征,一般主要观察表面的磨光程度与表面刻蚀痕迹两个方面。
10、沙漠漆:是在颗粒表面沉淀的一层玻璃状或釉状的薄膜。
11、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细粒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妈妈,不同于化学组分。
12、原杂基:13、正杂基: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则转变为~。
14、淀杂基: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15、外杂基:指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或表生期充填于粒间空隙中的外来细粉砂和粘土物质。
16、假杂基:是软碎屑经压实破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17、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即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的孔隙。
18、次生孔隙:绝大多数都是形成于成岩中期之后及后生期,一般都是岩石组分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也包括岩石因破碎或收缩作用而形成的裂缝。
19、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及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20、直方图:最常用的粒度组分图件,他由一系列相邻的长方块组成。
横坐标代表颗粒直径值,纵坐标是算术百分坐标。
21、累计曲线:使用粒度分析成果中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数做成的图。
名词解释1、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3、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等大分选好圆状球形无杂基。
4、纹层:组成层里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看见的层,也成为细层。
5、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像鱼子,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
6、盐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和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程佃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也就是蒸发岩。
7、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8、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9、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10、硅岩: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
11、重矿物(heavy mineral):风化稳定性的差别很大,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为沉积岩中常见的稳定重矿物。
12、母岩: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13、埋藏成岩作用(buried diagenesis):碎屑沉积物随埋深增加,主要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胶结作用,致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减小、物性变差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直到变质作用。
14沉积后作用(postsedimentation process):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5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碎屑岩:指的是主要有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3、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4、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5、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6、母岩(mother rock):在成矿过程中供给成矿物质或与成矿作用直接有关的岩石,指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成矿物质的岩石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8、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双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9、机械分异作用:受物理定律支配,主要是碎屑沉积物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受化学原理支配的分异作用10、重矿物:、风化稳定性的差别很大,比重大于2.86的矿物。
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为沉积岩中常见的稳定重矿物。
11、岩屑:是母岩的碎块,是保持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12、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13、圆度:碎屑颗粒棱角被磨浊、圆化的程度。
14、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的内部以及在表面形成的构造,属于流动成因的构造。
15、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或切割16、韵律层理: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出现而构成的层理17、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18、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重荷压力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和体积减小的作用。
名词解释: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是组成岩石圈得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3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4风化壳/风化带:由残余物质自称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5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的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现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6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苏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7雷诺数(Re):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准则。
表示惯性力与粘带力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数值,为一无量纲数。
(当Re为1左右时,流动呈层流型,当Re大于40时,则出现“卡门涡街”,这时的流动叫做紊流或涡流。
)8弗劳德数(Fr):在明渠水流中,按流动强度的不同可出现急流、缓流和临界流3种流态,这3种流态的判别标准是弗劳德数。
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9牵引搬运/牵引作用:能使碎屑物质作底负载移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牵引流的搬运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体作用于碎屑颗粒上的推力(即牵引力),另一个是载荷力(或负荷力)。
10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属静水流作用的流体,能沿沉积床底搬运沉积物,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波浪流等。
11沉积物重力流:非牛顿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
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引起岩石破坏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3.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现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4.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5.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作用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6.同生作用: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7.准同生作用: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8.碎屑岩: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成分占50%以上9.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10.成分成熟度:是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的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起成分的成熟程度。
11.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构造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杂基含量)。
12.杂基: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基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13.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空袭中的自生矿物。
14.碎屑岩的结构: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填隙物的结构以及不同组分的空间组合关系。
15.球度:用来衡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程度的一个定量参数。
分为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长扁球体。
16.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是碎屑颗粒的重要结构特征。
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17.表面结构:是碎屑颗粒表面的形态特征,一般主要观察表面的磨光程度与表面的刻蚀痕迹两个方面。
18.沉积岩构造:指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
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源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3.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
4.沉积构造: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
物理成因的构造可分为以下三类: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
5.流动成因构造: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空气和水)的流动作用下,沉积物的内部及表面形成的构造,主要有各种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构造。
6.某些造岩硅酸盐矿物风化转变的一般阶段是:钾长石-绢云母-- 水云母--高岭石;辉石-绿泥石--水绿泥石--蒙脱石--多水高岭石--高岭石;黑云母-蛭石-蒙脱石-高岭石。
7.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8.重力流可以分为四类:泥石流或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
9.表生作用:是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10.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称为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坚硬的岩石的过程。
11.压实作用: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负荷压力下,不断排出水分,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的过程。
12.成岩相:是指在成岩环境控制下,有各种成岩作用形成并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和特定成岩矿物组合的地质体。
13.沉积物形成岩石经过的主要作用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矿物的多相转变,重结晶作用,容蚀作用,交代作用等。
14.羽状交错层理层系相互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正好相反,呈羽毛状或人字形。
1、牵引流:是以自身的运动移动其中碎屑颗粒的水流。
介质的流动所产生的推力是驱使其中碎屑颗粒移动的动力流体。
正常的河湖、海的波浪、潮汐作用引起的底流都属牵引流。
2、重力流:是指主要由作用于弥散在流体中的大量碎屑物上的重量导致流体呈整体运动的高密度流体。
3、浊流:是一种含大量碎屑物质的高密度底流,在海或湖盆地的斜坡地壳已有的沉积物由于地震‘风暴浪、构造作用等因素引起的重力滑塌、稀释而形成浊流。
4、Φ值颗粒标准:是在2的几何数值标准基础上,通过以mm值粒径为真数,以2为底数的负对数变化而成的粒级标准。
5、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颗粒在经历风化、搬运、沉积作用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特征的程度。
6、成分成熟度:是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7、沉积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自然地理单元或地貌单元。
8、沉积相:是古代沉积环境的产物。
或是沉积环境特征的物质表现。
9核形石:是藻类粘液围绕一定核心粘结碳酸盐沉积物而成的具不规则同心包壳粒屑。
10、槽模:是水流冲蚀泥质沉积物表面形成一些凹槽,并在上覆砂质沉积物底面呈铸型形式保留下来的沉积物构造。
11、叠层构造:是因藻类固定期性繁衍并捕捉粘结细屑物质形成的由富藻暗层和富屑亮层相间叠置构成的一种生物生长的构造.12、杂基;是充填于碎屑之间的细粒机械混入物。
13、沉积分异作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过搬运、沉积而分化为比较简单的沉积物类型的作用.14、同生作用:系指沉积物刚刚沉积于水底,它与水体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反应和变化的总过程。
15、成岩作用:系指原沉积物上面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后,它所遭受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并使松散沉积物转变成固结的岩石的作用.16、后生作用:是指沉积物固结成岩石之后,至变质作用之前所发生的一起作用。
17、表生作用:为埋藏较深的岩层,被抬升到潜水面以下,在常温常压下,在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18、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使松散的、非颗粒状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少,体积缩小,并使其致密化的过程。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结构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在某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3硅质岩是指由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二氧化硅(一般超过70%)的岩石,其中也包括在盆地内经机械破碎再沉积的硅质岩。
但不包括陆源石英碎屑经搬运沉积而成的石英砂岩和沉积石英岩。
4羽状交错层理:涨潮流形成的前织层和退潮流形成的前织层交互而成,在剖面上层系相互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正好相反,呈羽毛状或人字形;层系间常夹有薄的水平层。
一般出现在潮间带的下部及潮汐通道中。
5沉积环境: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即沉积环境本质上是个地貌上的概念。
6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水平层理特点: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且平行于层面。
主要产于细屑岩泥质岩、粉砂岩以及泥晶灰岩中成因与环境: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静水)下,由悬浮物质或溶解物质先后沉淀而成。
出现在低能环境中,如深湖、泻湖、深海等环境。
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特点:纹层平行而又几乎水平,主要产于砂岩中。
成因与环境: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连续滚动的砂粒产生粗细分离而形成水平纹层。
一般出现在急流或高能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
7由粒径>2mm的碎屑颗粒组成的岩石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根据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①底砾岩:因位于海进层序底部而得名。
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砾石分选性好,磨圆度好,成熟度高,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
②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岩性可以相同。
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因此常含不稳定的岩屑,如石灰岩、粘土岩、粉砂岩岩屑,磨圆度差,填隙物成分复杂。
8网状河:河身不固定,有分叉聚合现象,河床平直,坡降大,发育心滩,分布在冲积扇、河流上游及三角洲平原上。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
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
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
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
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
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
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
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
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
陆源碎屑:碎屑物质是由母岩机械崩解形成的岩石或单个晶体的碎块叫....沉积岩的固态物质包括有机质和矿物两大部分,除了煤这种可燃有机岩以外,一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主要赋存在泥质岩和部分碳酸盐岩中,其中可溶于有机酸的部分是沥青,其余难溶于常用无机或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干酪根.他生矿物:是在所赋存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存在的矿物.自生矿物:是在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沉积岩的颜色:白色或浅灰白色:当岩石中不含有机质,构成矿物基本上都是无色透明红,紫红,褐或黄色:当岩石含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学时可表现出这种颜色,由于自生矿物中的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只能通过氧化才能生成,故这种颜色又称氧化色.灰,深灰或黑色:通常因为岩石含有有机质或弥散状低价铁硫化物微粒的缘故.有机质和低铁硫化物均可氧化,故这种颜色只能形成或保存于还原条件,因此也称还原色.绿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的铁离子有二价和三价两种.沉积岩的构造总称为沉积构造,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作用中在岩层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某种形迹特征.层理:是沉积物以层状形式堆叠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层状形迹,它由沉积质点的颜色,成分或形状,大小等显示.水平层理:由平面状纹层平行层面叠置而成,纹层厚度多在1mm以下,少数可达2mm,常产在粉砂岩,泥质岩或粒度相当的其他岩层内,可看成是水流缓慢或静水条件下的沉积产物.平行层理:由平面状纹层平行层面叠置而成,与水平层理不同的是纹层厚度较大,构成粒度较粗,多产在粗砂岩,砂砾岩或粒度相当的其他岩石内,是水体较浅,流速较高或反复冲刷环境的产物.交错层理:纹层与层面呈斜交关系,相互平行叠置成单个的层系再组合成层系组.交错层理大多是定向水流的作用产物,常被用来判断水的流向.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这两种层理都是泥质和砂质(通常是粉砂或细砂)沉积物交替沉积形成的一种复合层理.脉状层理又称压扁层理,其主要特征是沉积物以砂为主,断面上泥只以起伏脉状或细长飘带状等夹在砂质沉积物中.透镜状层理相反,沉积物以泥为主,断面上砂只以透镜状或细长飘带状等夹在泥质沉积物中.成因上两种层理都是在沉积物供应较充分的条件下由速度不稳定的流水沉积而成.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自下而上,颗粒由粗到细的递变称为正粒序,由细到粗的递变称为反粒序,若正反粒序呈渐变性衔接称双向粒序.块状层理:当整个岩层或岩层内的某个层状部分的成分,结构或颜色都是均一的,或虽很杂乱,但却具有某种宏观的均一性,既没有纹层或纹理显示,也不是其他层理的构成部分,该层状部分就具有块状层理,或称均匀层理.冲刷构造:是一种发育在不同粒度岩层分界面上的tu ao状构造,是由较高流速的流体在下伏沉积物顶面冲出一些下ao的坑槽,而后又被上覆沉积物覆盖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冲刷成的坑槽称冲坑或冲槽,合称为冲刷痕,它们被覆盖后,在覆盖层底面就会形成与冲刷痕的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tu起,称为铸模,印模或简称为模.通常情况下冲刷流体同时也是沉积覆盖层的流体,所以覆盖层往往比被冲刷层的粒度更粗.泥裂:是在气候干旱或太阳暴晒时,暴露的沉积物因快速脱水收缩形成的一种顶面裂隙构造.雨痕:是由较大,但较稀疏的雨滴在松软沉积物表面砸出来的平底状浅坑.雹痕:是由较大,与雨痕大体相似,但坑底常为圆弧形.晶痕:在化学沉积作用中结晶出来的矿物晶体被泥级,粉砂级沉积物掩埋后,因沉积物失水收缩可稍稍突出在岩层顶面,突出部分同时也会嵌入到覆盖层的底面,当矿物晶体被选择性溶解后就会在两岩层接触面上留下与晶体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空洞,称为晶痕.假晶: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直接被别的矿物交代就成了假晶.结核:在成分,颜色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区别的非层状单位的自生矿物集合体称为结核,也可看成是附生或寄生在围岩中,具有自己独立性状的另一种零星的岩石实体.沉积岩可分为:他生沉积岩和自生沉积岩.他生沉积岩可分为:火山碎屑岩和陆源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的划分存在争议.陆源碎屑岩可简称为碎屑岩,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自生沉积岩可分为: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铝质岩,蒸发岩.浊流:是在水下斜坡上产生的,含大量悬浮颗粒和水分,以紊流状态快速流动的重力流.根据其沉积顺序提出鲍马序列.鲍马序列:从上到下,第一层是块状泥,第二层是水平层理粉砂泥,第三层是波纹交错层变形纹层粉细砂,第四层是平行层理砂,最下面一层是粒序层理砂,底部可含砾石并发育槽模.沉积岩的粒级划分:砾:>2mm; 粗砂:2-0.5mm; 中砂:0.5-0.25; 细砂:0.25-0.05; 粉砂:0.05-0.005; 泥:<0.005mm分选性:指粒状碎屑大小的均匀程度,是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 磨圆度:指碎屑外表棱角被磨平的程度或表面的光滑程度.支撑类型:由沉积物的基质和较大颗粒决定的对所受压力的不同支撑机制称为沉积物的支撑类型.单纯有较大颗粒搭成格架为颗粒支撑;由基质和较大颗粒共同搭成格架称为基质支撑.有较大颗粒直接架叠,又有的被基质隔开,称为过渡性支撑.孔隙:沉积物中未被固态物质占据的空间称为孔隙.成熟度:沉积作用中会受到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随时间的延长,所形成的沉积物将在成分和结构上向着某种理想的状态趋近,实际沉积物与这种理想状态的接近程度就称为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中碎屑成分与稳定成分极端富集的终极状态的接近程度.结构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与无基质,分选,磨圆都极好的终极状态的接近程度.溶蚀:沉积物,胶结物或者任何已经存在的矿物被水局部溶解称为溶蚀,剩下来的部分就具有溶蚀结构,溶蚀结构总是从颗粒表面和颗粒,基质内的裂疑等部位开始,并逐渐扩展.交代:一种矿物直接置换另一种矿物的同时保持了被置换矿物的大小和形态的化学过程称为交代,能够显示这种置换关系的结构称为交代结构.重结晶作用:指矿物在不改变基本成分的同时为减小表面能而自然增大粒度的作用.广义的重结晶还包括玻璃质或非晶质向晶质的转化,晶格的调整等作用.粗碎屑岩:将砾级碎屑体积分数达到或超过30%的沉积岩称粗碎屑岩.粗碎屑岩中的砾石主要是各种先成岩石即母岩的碎块.成岩方式以胶结为主,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或泥质.砂岩:又称中碎屑岩,指砂级陆源碎屑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类,若岩石同时还含有30%以上的陆源砾石,则应归于粗碎屑岩类.砂岩多以较稳定的层状产出,沉积组分主要是砂级陆源碎屑和基质,砂级陆源碎屑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砂岩中的基质以粘土为主,也有一些细粉砂级碎屑,分别称为泥基和杂基.成岩以胶结为主.石英砂岩:大多为中-细粒砂岩,碎屑中体积分数的95%以上都是单晶石英,分选和磨圆度较好,颗粒支撑,当长石,岩屑增多时可向长石石英砂岩或岩屑石英砂岩过渡.长石砂岩:以中-粗粒砂岩多见,碎屑中单晶长石含量较高,当单晶石英少于砂粒体积分数的75%,且长石是岩屑的3倍以上时即为长石砂岩.当岩屑含量增高可向岩屑长石砂岩过渡.岩屑砂岩:碎屑中岩屑含量较高,当单晶石英少于砂粒体积分数的75%,且岩屑是长石的3倍以上时即为岩屑砂岩,当长石含量增加时可过渡为长石岩屑砂岩.净砂岩:是指基质体积分数少于5%的砂岩,其粒间孔内几乎全部是化学胶结物.杂砂岩:是指杂基体积分数超过5%的砂岩.粉砂岩:粉砂级陆源碎屑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粉砂岩最常见的沉积构造是水平层理,脉状,透镜状层理.粉砂岩和泥质岩所含化石比砂岩多得多,而且大多是完整的原地生物,粉砂岩的沉积环境几乎总是低能量的.泥质含量较高的粉砂岩有时可发育页理构造.所谓页理是指岩石易平行层面裂开成薄板状或薄片状的习性,在泥质岩中更常见.泥质岩:泥级质点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称泥质岩.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由泥质岩所含有机沉积物降解形成的,是最重要的生油层和盖层.常见的泥质岩都呈较稳定的层状,常与砂岩,粉砂岩共生或互层,较强压实后更容易产生页理,泥质岩成分复杂,但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固结机制主要是压实.自生沉积岩类:碳酸盐岩:自生碳酸盐矿物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称碳酸盐岩.灰岩:自生碳酸盐矿物中若一半以上为方解石称为石灰岩简称灰岩.白云岩:自生碳酸盐矿物中若一半以上为白云石称白云岩,或简称为云岩.灰岩特性:颜色有灰白,灰,灰黑或紫红.几乎所有灰岩都为区域性的稳定层状,尤其是海成石灰岩,有时可连续分布达数省范围,可与净砂岩互层.湖成灰岩规模一般不大且多夹在泥质岩或细碎屑岩之间,或在这类岩石中以条带状出现.灰岩中水平层理最为常见.许多灰岩几乎由纯的方解石组成,其他成分的体积总量常在5%以下.灰岩经常有白云石化现象,仅凭一般光性特点很难将白云石与方解石区分开,现在灰岩和白云岩的常规鉴定都使用染色薄片,最常用的染色剂是茜素红,它可使方解石染成红色或紫红色,对白云石却不起作用.。
沉积岩部分概念题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
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
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
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
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
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
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
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
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
指随着流体流动强度的变化,在床沙表面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几何形体。
26.佛罗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用公式表示为:ghVFr27.急流:佛罗德数大于1的水流。
28.缓流:佛罗德数小于1的水流。
29.临界流:佛罗德数等于1的水流。
30.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
31.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
在管流里,Re>2000。
32.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33.开始搬运流速:使已处于静止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4.继续搬运流速:使已处于搬运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5.浊流:指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一种流体。
36.碎屑流:是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
37.颗粒流:是一种无凝聚力颗粒(砂、砾)所组成的重力流。
38.液化沉积物流:当沉积作用很缓慢时,沉积物重量全由固态颗粒所支撑,孔隙压力为流体静压力,颗粒与流体处于平衡状态,当快速堆积时,沉积物发生液化的流体称~。
39.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双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40.机械分异作用:受物理定律支配,主要是碎屑沉积物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
41.化学分异作用:受化学定律支配,主要是溶解物质的沉积分异作用。
42.同生作用: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43.海解作用: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为海解作用。
44.陆解作用:沉积物在陆地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之为陆解作用。
45.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发生的作用。
46.后生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风化作用与变质作用以前所发生的变化或作用。
47.他生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由别处搬运的陆源碎屑矿物。
48.继承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继承母岩成分,由别处搬来的陆源碎屑矿物。
49.化学沉淀物质:是母岩风化产物中的化学溶解物质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以化学方式自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物质。
50.自生矿物:在沉积成岩阶段所生成的矿物。
51.后生矿物:在后生作用阶段形成的矿物。
52.轻矿物:比双重小于2.86的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
53.重矿物:比重大于2.86的矿物。
54.陆源碎屑岩:由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压实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55.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
56.杂基:是指与砂、砾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物质、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0.03mm。
57.胶结物:是指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58.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
59.沉积岩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60.次生构造: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61.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即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62.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一种表现。
63.纹层(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它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64.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挖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相对稳定的产物。
65.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中间无明显间断。
66.层: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层可根据在成分、结构上不连续使邻层分开。
67.流动体制:也就是流态,根据弗劳德数Fr ,可分为⎪⎩⎪⎨⎧〈=〉)8.0(1:)8.0(1:)8.0(1:Fr Fr Fr 下部流动体制过渡流动体制上部流动体制68.块状层理:又叫均质层理,层内物质均匀,组成和结构没有差异,不显细层构造的层理,在泥岩及厚层的碎屑岩中常见。
69.韵律层理: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出现而构成的层理。
70.序状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指底部见冲刷面的内部无任何纹层的且由底到顶粒度呈规律性变粗或变细的层理。
71.水平层理:是一种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的层理。
它的特点是细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细层较薄。
是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72.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的纹层平直、平行、层系界面平直的层理。
73.波状层理:是在水介质稍浅的地区形成的一种层理。
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的方向平行层面。
74.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或切割。
75.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的交错层理。
层系底部有冲刷面,纹层从底向上,逐渐变细,也有的纹层向下收敛。
76.楔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呈楔状形的层理。
它的特点是:层系间界面为平面,但彼此互不平行,层系间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和倾角变化不定。
77.槽状交错层理:是一种的底界面为槽形冲剧面的层理。
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底部有冲刷面,且有泥粒。
78.压扁层理:形态上象小层波状层理。
它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沙质的沉积、保存比泥质有利时形成的层理。
79.透镜状层理:是沙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层理,形态上象小型交错层理。
是在水流作用较弱,泥质的沉积和保存比沙质有利时形成的。
80.层面构造:在岩石表面呈现出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
81.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分岔的波峰或波谷。
82.波长: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83.波高: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差。
84.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
85.波痕不对称指数:缓坡水平投影的距离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86.流水波痕:是由定向的流水形成的,常见于河流和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
波峰和波谷都比较圆滑。
87.浪成波痕:是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波峰尖锐,波谷圆滑。
88.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常见于沙漠及海、湖的近岸地带砂丘沉积中,形状极不对称,波峰波谷都比较圆滑开阔。
89.修饰波痕:是一种复合波痕,由于水位、水流和波浪方向、波及面的变化而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
90.叠置波痕:在早先形成的大波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波痕。
91.干涉波痕:如果水流的波浪方向不同,形成波峰互不平行但同时形成的波痕。
92.剥离线理构造:①常出现在平行层理的薄层砂岩中,②沿层理面剥开,常出现沟和脊,沟和脊的方向代表水流的方向,③由砂粒在平坦床沙上作连续滚动而留下的痕迹,与平行层理共生。
93.底模:是砂质物充填于泥质物层面上的凹槽和凹坑内,而在砂岩的底面上构成的突出的硬模。
94.侵蚀模:由于水流的涡流对泥质的表面侵蚀,形成许多凹坑,在上覆砂岩的底面上铸成的模。
95.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突起,呈舌状,突出稍高的一端呈浑圆状,向另一端变宽变平。
96.刻蚀模:水流的流动过程中携带刻蚀工具(如砂砾、介壳),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滚动或间歇性撞击留下凹槽或坑,又被砂质沉积物充填。
97.沟模: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平行脊状构造,突起通常只有1—2mm,但延长很远且平直。
由下伏的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充填而成。
98.梭模(跳模):是砂质层底面上以较规则的间距分布的呈挖棱形的短小脊状体,它是由某些跳动搬运的物体沿流向前进过程中间断地撞击底床所造成的。
99.刷模:是砂质层底面上微呈新月形的短小脊状体,是水流携带的物体偶然地与不规则地重复冲撞底板,而且冲撞时接触的时间长到足以使前进的物体将沉积物推成小丘。
100.锥模:是砂质底面上呈扁长的半圆锥形或三角形的小脊状体。
是由于被水流拖运的物体撞击并插入底部沉积物中。
而后,因水流作用又向前翻转,抬升以致拨去而成。
101.同生变形构造: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前,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102.包卷层理:是指在一个岩层内所发生的纹层盘回和扭曲现象。
表现为宽阔的“向斜”和紧密“脊斜”,层内连续,只是层间发生褶皱,而没有断裂,也没有角砾化现象。
103.滑塌构造:指斜坡上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变形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