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公开课课件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51
《致橡树》教案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1.作者介绍齐读了解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2. 朦胧诗介绍齐读见多媒体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2.听录音3.齐读课文(配乐)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教学过程路是什么?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者的爱情观。
分界线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内容找出回答明确诗题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找出意象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点教学过程儿:方造的阴重复的歌曲,是极力攀附和只知依附的方痴恋。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
(2)树立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致橡树》的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诗歌《致橡树》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小组代表汇报诗歌的象征意义。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橡树象征坚定信念,木棉象征爱情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的崇敬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坚定信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观后感写作和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
《致橡树》教课设计讲课人讲课日期教课对象课题致橡树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目标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手段与方法教课过程1.找出意象,并剖析意象特色。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剖析意象特色。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剖析意象特色。
多媒体;朗诵议论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导入文学作品有一个永久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不一样的人对爱情有不一样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虑一下你心中思虑心中的爱情观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学来沟通一下。
二、作者及模糊诗介绍1.作者介绍齐读认识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今世模糊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鼻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认识模糊诗派2.模糊诗介绍齐读见多媒体三、朗诵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诵2.听录音3.齐读课文(配乐)四、初读课文,沟通领会1.大家在朗诵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详细指什么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明确:“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同。
3.本文的构造和作者的思教课过程路是什么明确:先破后立,先否认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生者的爱情观。
分界限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剖析意象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来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色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夸耀自己,为了追求尊贵的地位,不管全部地向上爬,完全置自己的人品尊严于不顾;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内容认识内容找出回答明确诗题思虑回答掌握先破后立的构造齐读第一部分快速提守信息找出意象依据诗句剖析意象掌握意象特色特色教课过程儿:方造的阴重复的歌曲,是全力依附和只知依赖的方痴恋。
来源:年送来清冷的安慰峰:增添你的高度,托你的威。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时间: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1、导入:爱情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舒婷是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极力攀附”的爱情和“痴情”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为了那些反复单调歌唱的鸟儿,木棉树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这篇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只是单方面地痴恋,只知道为对方歌唱,但忘记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道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意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意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因此,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接下来,诗人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树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