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简史第9章 顺时应变——中国近、现代建筑
- 格式:pptx
- 大小:9.94 MB
- 文档页数:32
中外建筑简史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棚屋,到今天的摩天大楼,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不断变化。
无论是中外,建筑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和历史,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中外建筑的简史,探索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中华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内涵。
最早的建筑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防城。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古代的城邦文化,而城墙、宫殿、祭坛等建筑成为了都市文明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充满着庄重与气势,例如故宫、长安城等。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建筑风格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与发扬,宋代时期则更加注重建筑的精美与细致,大量运用了石材与花鸟图案装饰。
元代的建筑师则更加迷恋色彩,如著名的颐和园使人物色彩鲜艳,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而西方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帕台农神庙为代表,充满了对称与平衡之美。
希腊柱式的设计在后来的建筑风格中广泛传承。
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建筑在罗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罗马建筑追求的是庞大、壮丽与气势,如斗兽场、万神殿等。
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庄重,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念对于建筑的影响日深。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以其建筑奇思妙想和雄伟壮观的作品著名。
在中外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材料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古代中华的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木结构的庙宇与宫殿近乎天然,凸显了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中广泛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这些材料使建筑具有更高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钢铁与玻璃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强大和开放,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全新可能性。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纽约的帝国大厦都是使用钢铁结构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受到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与科技、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外建筑史——中国近代史部分101南京路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答:20世纪初期P307答: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话角度来看,归纳为: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工矿专业城市P335答:汇丰银行104近代中国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厂房是?P346答:1931年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间P363答: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P376答:吕彦直107上海沙逊大厦的建筑特点?P336答: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
平面呈A字形,一部分作为沙逊洋行办公之用,一部分开设旅店。
P382答: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
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造型构件和装饰细节。
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P382答: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造,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摆脱框架式立面构图,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添加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组合,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结合。
外观呈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P386答:1925年,“装饰艺术”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举行,欧美各国开始流行装饰是一种向国际是过度的形式。
特点:体形简洁明快,阶梯形体块组合,流线型圆弧转角,横竖线条,几何图案浮雕P304答:1、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军阀混乱局面,城市近代化和建筑近代化获得发展2、军阀混战和革命高涨形势下,军阀,地主,买卖向上海,天津,北京转移,进行商业活动,投资房产3、20世纪30年代,资本注意经济危机,吸引华侨国内投资,沿海地区资金充足,投资房产4、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展开行政,文化,居住建筑5、1931年“九一八”东北等地(沈阳、哈尔滨、鞍山、牡丹江)进行城市规划,频繁建筑活动6、20世纪20年代后,建筑留学生增多,中国建筑师队伍扩大。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一、简介本文档为中外建筑史复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外建筑史的系统性复和了解。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化和历史。
通过研究中外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和特点,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中国建筑史概述1. 建筑概念的形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使用简单的木、土和石材建造居所和墓葬。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
2. 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殷商时期的宗庙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秦汉时期的宫殿和陵墓建筑、唐宋时期的寺庙和园林建筑、明清时期的宫殿和民居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与自然融合,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对称与平衡,富有象征意义。
三、西方建筑史概述1. 古希腊与罗马建筑古希腊与罗马建筑是西方建筑的起源,它们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建筑以柱廊和三段式为特征,强调对称与比例。
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标志性的拱形和穹顶结构,为后来的欧洲建筑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主要是指欧洲的教堂和城堡建筑。
这些建筑注重宗教意义和军事防御,采用了尖拱、尖顶等特征,体现了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回归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理念,强调比例、对称和和谐。
巴洛克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戏剧性效果,使用了丰富的曲线和装饰。
4.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风格,它强调功能性、简约和材料的使用。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设计原则。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节概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
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
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
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
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1、材料来源广泛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4、便于加工和运输5、利于迁移和维修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
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湖居C.巢居D.蜂居2.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巢居C.湖居D.蜂巢居3.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B.梁架C.湖居D.蜂居4.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形成了最初的墓葬。
A.穴居B.巢居C.湖居D.石台二、多项选择题1.《易·系辞》中的“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
A.湖居B.巢居C.穴居D.帐篷2.原始社会居住建筑了常见类型有()。
A.穴居B.巢居C.石环D.湖居3.原始巨石建筑的形式有()。
A.石柱B.列石C.石环D.石台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架形式是()。
A.抬梁B.穿斗C.石环D.石台三、填空题1.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和。
2.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建筑房屋时就离不开技术、形象和三个方面方面的因素。
3.原始社会纪念性的石柱、列石、石环、石台一般规模巨大,称为。
4.英国的石环可以称为原始神庙的雏形。
5.马耳他岛上有许多史前庙宇,它们通常由两个小庙和组成。
6.法国的巨石建筑之高大令人惊叹,其中最大的一个整石柱直径4.28米,高19.2米,重达260吨。
四、名词解释1.英国索尔兹伯里石环答案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 C 2.A 3. A 4. D二、多项选择题1.BC 2.ABD 3.ABCD 4.AB三、填空题1.梁架拱券2.功能3.巨石建筑4.索尔兹伯里5.圆形前院6.布列塔尼四、名词解释1.英国索尔兹伯里石环英国索尔兹伯里的石环高5米、直径约32米,当中有5座门状的石塔。
据推测,石环中的石杆与石门的排列形状与间距,与在每年主要节日中太阳与月亮起落时所投的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