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604.00 KB
- 文档页数:6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和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掌握国家间经济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了解国家间经济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2、学会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教学内容1、国际经济学概述: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国际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国际贸易理论: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3、国际金融:介绍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等,以及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国际金融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
4、国际投资:介绍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和,以及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
5、国际经济政策:介绍贸易政策、汇率政策、投资政策等,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概念、理论和政策,帮助学生建立国际经济学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讨论:通过讨论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观点。
4、课后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讨论质量。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的掌握程度。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方面。
本课程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学问题。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言在该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性,并概述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理论2.1 比较优势理论2.1.1 理论基础与假设2.1.2 比较优势的原理及其应用2.2 绝对优势理论2.2.1 理论基础与假设2.2.2 绝对优势的原理及其应用2.3 移动要素理论2.3.1 理论基础与假设2.3.2 移动要素的原理及其应用2.4 公司国际化理论2.4.1 理论基础与假设2.4.2 公司国际化的原理及其应用第三部分:国际贸易政策3.1 关税政策3.1.1 关税的分类和作用3.1.2 双边贸易协定和关税的影响3.1.3 关税配额及其限制3.2 非关税壁垒3.2.1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3.2.2 技术壁垒和标准3.2.3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3.3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3.3.1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3.3.2 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3.3.3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政策的实践第四部分:国际金融理论4.1 汇率理论4.1.1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4.1.2 汇率变动的原因和影响4.1.3 汇率预测和汇率政策4.2 贸易与资本流动4.2.1 资本流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4.2.2 资本流动限制和自由化4.2.3 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4.3 国际金融体系4.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3.2 世界银行4.3.3 世界贸易组织第五部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5.1 区域经济一体化5.1.1 区域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5.1.2 区域一体化的优势和挑战5.1.3 欧洲联盟的案例分析5.2 发展经济学理论5.2.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5.2.2 经济增长和减贫5.2.3 发展援助和可持续发展5.3 新兴市场经济5.3.1 新兴市场国家的定义和特点 5.3.2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5.3.3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第六部分:国际经济政策6.1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6.1.1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影响6.1.2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策略6.1.3 利率、通脱胀和汇率政策6.2 财政政策与资源配置6.2.1 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工具6.2.2 财政政策的影响因素6.2.3 财政平衡和结果评估6.3 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6.3.1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6.3.2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整6.3.3 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结语通过全面学习以上内容,学生将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应用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
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
(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
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
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经济挑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贸易、汇率、国际投资等;2. 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3. 启发学生关注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并提高其应对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将包括以下主题: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 贸易限制与保护主义政策- 自由贸易与区域贸易协定2. 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 汇率的决定与浮动- 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 汇率政策与汇率风险管理-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3.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 直接外国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与运营- 跨国公司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4. 全球化与发展经济体系- 全球化的定义、动力和影响- 发展经济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国际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课堂授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学生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
4.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能力发展,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个人或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包括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等,评估其分析和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理解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 熟悉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管理;4.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外汇市场调控的基本原理;5. 培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和研究方法;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国际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2. 前沿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3. Heckscher-Ohlin模型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第三单元: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与影响;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3.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单元:国际金融体系与汇率制度1.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2.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的管理;3. 外汇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2. 外汇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3. 国际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明确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法:引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以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图表和案例分析。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与报告: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展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因此,本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国际贸易的产生。
本章结构图关键性问题1. 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方法2.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定义:国际贸易,商品及劳务的跨国流动,广义上包括商品贸易和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概念比较: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 2.国际贸易常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
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
2.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4.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较少体现。
二、主要分析工具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都以微观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为基础。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 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假定: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
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第一部分:导言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内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本次教学的学习目标如下: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2. 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等;3. 熟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4. 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国际贸易理论1.1.1 比较优势理论1.1.2 绝对优势理论1.2 国际金融理论1.2.1 汇率理论1.2.2 资本流动理论1.3 国际投资理论1.3.1 直接投资1.3.2 间接投资2.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2.1 世界贸易组织(WTO)2.1.1 组织结构和职能2.1.2 WTO规则和原则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1 组织结构和职能2.2.2 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2.3 其他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扩展)3. 国际经济案例分析3.1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3.1.1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对比分析3.1.2 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2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3.2.1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2.2 资本流动限制的经济效应3.3 国际投资案例分析3.3.1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3.3.2 外国直接投资的风险与机遇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中包括:1. 教师讲授:介绍和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学生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堂演示:使用图表、数据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国际经济学的实际应用;4. 互动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国际经济学讲稿《国际经济学讲稿》第⼀章绪论本章教学⽬的在于使学⽣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发展概况及学习⽅法、意义和基本框架。
重点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发展概况。
难点是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课时数为3学时。
第⼀节研究对象及特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之,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的是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与西⽅经济学相似,国际经济学也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前者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后者则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不过更多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融理论。
按马歇尔观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具,属于实物⾯研究;⽽国际⾦融理论则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具,属于货币⾯研究。
有的学者把国际贸易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微观经济学;把国际⾦融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或国际货币经济学或宏观开放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包括贸易基础、贸易影响、贸易所得等内容)和贸易政策理论(贸易限制、贸易⿎励等)。
⽽国际⾦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决定中的作⽤(由于国际收⽀平衡表涉及总收⼊和总⽀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这些内容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当然,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题有七⼤:●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资本市场⼆、特点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教案国际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和流程;3. 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运作原理;4. 分析和评价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导论-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和修正;- 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3. 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利弊;-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关税配额和贸易救济措施;- 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外汇市场的运作机制;- 汇率的决定因素。
5. 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 资本流动的类型和影响;- 外汇市场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6.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 贸易政策与发展政策的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的限制和挑战;-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概念、原理,介绍案例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相关图表和统计数据,提高教学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数据,引发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之间要进行国际贸易。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国际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国际经济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案例和数据进行讲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不同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国际经济学教程教学设计第一章:导论一、引言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研究跨国经济活动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教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并掌握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畴;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3. 理解国际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的运作;4. 分析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5. 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一、绪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模型。
二、比较优势理论1. 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2. 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3.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
三、新贸易理论1. 隐性比较优势理论;2. 规模经济理论;3. 产品差异化理论;4. 新贸易理论的应用和评价。
四、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和配额措施;2. 非关税障碍;3.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的争论;4.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章:国际金融体系一、绪论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交易和资金流动的组织和规则体系,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二、汇率制度1. 固定汇率制度;2. 浮动汇率制度;3. 汇率管理的挑战和选择。
三、国际资本流动1. 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2. 国际投资的利益和风险;3. 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管理。
四、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1. 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济后果;2.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3. 全球金融稳定与治理。
第四章:国际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一、绪论国际经济合作是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1. 联合国和全球经济议程;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角色;3.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三、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1.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2. 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与产业政策;3.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可能解决方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国际贸易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本原理;3. 能够分析国际经济状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4. 培养运用国际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国际经济学概述- 定义和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 国际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 - 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影响 - 产业内逆向投入比较优势理论 -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3.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 特征和分类- 关税的经济影响- 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 技术壁垒- 内容标准- 贸易自由化和反全球化倾向4. 国际金融理论- 汇率理论-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的决定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 特别提款权(SDR)- 现代货币体系5.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 - 外汇市场- 汇率的形成机制- 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管理 -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世界银行(WB)6.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 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四、教学方法1. 录播课程- 采用PPT和讲解录音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结合图表、案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和分析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案例分析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辅助阅读材料- 提供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作业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报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期末考试- 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六、教学资源1. 教材- 《国际经济学导论》刘小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辅助阅读- 《国际经济学原理》保罗·塞缪尔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 《国际经济学与政策分析》迈克尔·塞尔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七、教学总结本教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了解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主要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和作用;4.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1.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4.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
三、教学难点1.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2.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内容(30分钟)1.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2.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30分钟)2.1 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2.2 全球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国际贸易理论(40分钟)3.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3.2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3.3 资本国际收益平衡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答4.国际贸易与主要国际贸易组织(30分钟) 4.1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职能和作用;4.2 区域贸易协定(FTA)的特点和意义。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5.国际货币体系与主要国际金融机构(40分钟)5.1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5.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功能;5.3 世界银行(WB)的职能。
*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提问与解答环节,促使学生们思考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理论内容较多的部分,加入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提高互动性和参与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
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
(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
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
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一、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际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1)国际贸易纯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所得(2)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政策的依据与影响2、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1)外汇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交换的框架(2)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情况。
(3)国际收支的调整: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分析一国经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
贯穿这一主体的是七大主题: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以及国际资本市场。
1、贸易所得: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以及福利等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的各部分关系、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等各种与宏观经济有关的内容。
2、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强调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结果。
比较静态分析则强调对变化的不同阶段的既定结果加以比较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4、理论、政策与案例相结合5、吸收与评价相结合三、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假定物物交换。
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人,其决策取决于所以价格,而非部分商品价格,即取决于相对价格。
Px、Py为商品X和商品Y的名义价格,Px/Py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表示用1单位的X商品所能换得的商品Y的数量。
2、在分析框架中,大多数情况都假定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大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部分概念回顾一、机会成本生产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即为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例:每人每天的劳动产出:国家机器布美国5台机器15码布印度1台机器5码布那么美国生产一台机器的机会成本是3码布,一码布的机会成本是1/3台机器。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直线。
(也就是机会成本为一常值)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报酬率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机会成本可以通过A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来表示。
-ΔY/ΔX=|dy/dx|完全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时,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若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则价格为X的相对价格,边际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
当两者相等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位置就确定下来了。
如图,当相对价格线po(po=Px/Py)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切点E就是生产均衡点。
三、社会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无差异曲线向下方倾斜2、无差异曲线从不相交(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3、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意度或效用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作用: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的大小消费者均衡: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价格之比,即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价格之比。
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替代率实际上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四、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者均衡:MRTS= Px/Py消费者均衡:MRS= Px/Py市场出清:Xc=Xp Yc=Yp五、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若允许商品在两国自由流动,则A 国出口X ,B 国进口X ,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五、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者均衡:MRTS= Px/Py消费者均衡:MRS= Px/Py贸易平衡:)()(p c w y c p wx Y Y P X X P -=- 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或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图形分析)注:1、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2、国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当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时,将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存在进口的可能;当世界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需求会超过供给,因而存在出口的可能。
(图形分析)3、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水平差异基础之上,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消除相对价格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的相等化。
六、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越大。
wy w x w P P P /=又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比),故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另一种分析方法:国际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以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为例,此时福利增加的原因在于:(1)消费者从国内高价位消费转向世界低价位消费(2)低收入阶层也享有了消费某些商品的资格X Y O QC 图另外,当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时,福利主要倾向于消费者;而当世界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福利主要倾向于生产者。
2、贸易利益的分解(1)交换利益:个人或者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换均可获得各自的利益。
(2)专业化利益: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收益。
七、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2、生产者剩余:指商品出售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
八、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注:放松第一条假设,生产技术差异产生贸易;放松第二项条件,相对要禀赋差异产生国际贸易;放松第三项假设,需求方面的差异引起国际贸易;放松第4项或第5项假设条件时,在规模效益递增或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对价格差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基础。
本章小结: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
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
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
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
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