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6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有机选修三是一门高中化学课程,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知识。
下面将对有机选修三的三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对于后续学习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非常重要。
有机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分子结构、键的性质和键的构型等方面。
1. 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方式,包括主链、支链、官能团等。
主链是指有机分子中最长的连续碳链,支链是指连接在主链上的其他碳链,官能团是指分子中特有的具有化学性质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2. 键的性质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单键包含σ键,双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不同类型的键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键的构型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决定了键的构型。
sp3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单键是直线型的,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双键是平面的,sp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三键是线性的。
这种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排布和化学反应。
二、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性质是指有机物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有机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这些性质与有机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可以用来鉴别、分离和纯化有机物。
2. 化学性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是指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有机物可以发生加成、消除、取代和氧化还原等各种化学反应。
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有助于预测和解释其化学行为。
三、有机反应有机反应是研究有机物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有机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有助于合成和转化有机化合物。
1.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多个原子或化学基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
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在高中化学和生物的学习中,选修三通常涵盖了更为深入和专业的知识。
以下是对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的一个概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1.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分子结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包括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
- 官能团:掌握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及其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醛、酮、羧酸、酯等。
- 有机反应类型: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2.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 分子间作用力:学习范德华力、氢键等非共价键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掌握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
- 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学习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移动原理。
4.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电子转移。
- 电化学: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习电极反应和电化学腐蚀。
5. 配位化学- 配位化合物: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配离子、配位体和配位键。
- 配位化学的应用:了解配位化学在工业、医药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1. 遗传与进化- 基因的分子基础:了解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学习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 遗传规律: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了解连锁与交换、多基因遗传等现代遗传学概念。
- 生物进化:学习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基因漂变和物种形成等进化机制。
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分子生物学基础:了解蛋白质合成、酶的作用机制和细胞信号传导。
- 基因工程技术:学习基因克隆、DNA测序、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细胞生物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即《化学与能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选修课程。
本课程重点掌握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包括化学能量、热力学、电化学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化学能量1. 化学能量的定义:化学反应中,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分子内能和静电势能的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变化,称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即化学能量。
2. 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之间能量的变化量,称为化学反应热,通常用ΔH表示。
3. 燃烧热:单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
4. 热量的计算: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二、热力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从低温物体自动转移到高温物体,热永远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
3. 热力学第三定律:温度为0K时,所有物质的熵均为0。
4. 熵的定义:熵是度量分子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5. 自由能:一个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的做功,称为自由能,通常用ΔG表示。
三、电化学1. 电解质:能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
2. 电极: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固定在一个导体上,形成电极。
3. 电位: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电势的差值,称为电位,通常用E表示。
4. 电解池:由两个电极和介质(电解质溶液)组成的系统称为电解池。
5. 电解反应:电解池中,在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解反应。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习-----好资料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Cr [Ar]3d54s1、Cu [Ar]3d104s1. 2924(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比较重要的选修课。
在这门课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有机化合物、化学键、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选修三的知识,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有机化合物是指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生物、医药、工业等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是选修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有机化合物的构造主要包括分子式、结构式和简式。
其中,分子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各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结构式则表示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式则是在结构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常用来描述一些相对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此外,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键词的基本概念。
例如,碳原子的价、化合价、饱和度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构造。
二、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根据原子之间连接的方式不同,化学键可以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等种类。
共价键是指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按原子间连接的方式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等。
在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键。
离子键是通过离子吸引力连接原子的化学键。
它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交换而形成的化学键。
这种化学键的最大特点是能形成导电和良好的热传导性能。
范德华力是一种分子间的吸引力,它需要分子的一个极性部分与另一个分子的一个极性部分之间产生瞬时偶极相互作用。
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量很小,范德华力是所有化学键中最弱的一种。
三、应用化学应用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外,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选修三中,学生将会涉及到化学肥料的制备,甲醇、乙醇的制备方法,化学反应中的热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应用化学的核心在于要掌握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的结合。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们都在积极备考各科目,其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选修三的内容,同学们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配位化学在高三化学选修三中,配位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配位化学是研究物质中复杂化合物形成和存在的科学。
其中包括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配位键形成以及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在学习配位化学时,我们需要了解几个核心概念:1. 配位键:指的是配体和中心离子通过配位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体:参与配位作用的化合物或离子,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
3. 中心离子:指的是配位化合物中被配体所包围的离子。
在配位化学中,我们需要掌握配合物的命名、配位数的判定、配合物的光谱分析等内容。
同时,了解配位离子的水合和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及对于配体排列的影响等知识也很重要。
二、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高三化学选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变化率。
2. 反应级数: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各参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3. 反应机理:指的是描述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和中间体形成的细节。
此外,化学动力学还涉及到反应速率常数、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表观活化能等知识点。
对于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内容,理解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三、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进行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高三化学选修三中,我们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应用等内容。
同时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自由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反应方向的判断。
在学习化学平衡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平衡的移动、平衡浓度的计算和平衡条件等知识。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与性质.一、认识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b.确定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NaCl型和CsCl型.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共价键的键能与热的关系:=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和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版1. __原子结构__- 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带负电。
2. __元素周期表__-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
- 周期表的一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 元素周期表以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
- 周期表上,元素的位置可根据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3. __化学键__-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
- 共价键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它们共享电子来达到稳定状态。
- 金属键形成于金属元素之间,它们共享大量电子形成金属网络。
- 离子键形成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它们通过电子转移来达到稳定状态。
4. __化学方程式__-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在方程式的右侧。
-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来实现反应。
5. __化学计量__- 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
- 反应中物质的数量比例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确定。
- 摩尔质量是用来衡量物质的质量的单位,以克/摩尔表示。
6. __溶液和浓度__-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7. __化学反应速率__-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8. __酸碱理论__- 酸是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
- 碱是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9. __氧化还原反应__-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10. __物质的性质__- 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笔记【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化学反应速率与速度常数1. 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消耗与生成物质的浓度变化之比。
计算公式为:反应速率= Δ物质浓度/Δ时间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加,反应物分子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提高。
(2)浓度:浓度增加,反应物分子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提高。
(3)表面积:反应物表面积增大,反应物质与反应体系接触面积增加,反应速率提高。
(4)催化剂: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3. 图解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呈指数增加;浓度的增加导致反应速率呈正比增加。
二、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1. 平衡的特征平衡指的是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
平衡的特征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平衡常数(K)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反应体系的平衡浓度之比。
对于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K = [C]^c[D]^d / [A]^a[B]^b3.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1)温度:温度变化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2)压力:只对气体反应有影响,压力增加会使平衡位置向数量较少分子的一侧移动。
(3)浓度:浓度改变不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但会影响平衡的位置。
三、酸碱及其溶液的性质1. 酸和碱的定义(1)酸:具有产生H+离子的性质,可接受电子对。
(2)碱:具有产生OH-离子的性质,可提供电子对。
2. 酸碱中的氢氧离子平衡在水溶液中,酸和碱的化学反应是通过氢氧离子的生成和消失来实现的。
酸和碱溶液中的氢氧离子浓度可以用pH值来表示。
3. 酸碱溶液的性质(1)酸性溶液:pH<7,含有H+离子。
(2)碱性溶液:pH>7,含有OH-离子。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关于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的化学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课本的知识通常是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拓展,我们现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选修三的内容是不能轻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1(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 (n-1)d(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快慢程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其中,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浓度的增加也会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前后保持不变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并不相等。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条件来调节。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溶解平衡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一种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包括浓度、溶解度和溶液的物理性质等。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平衡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和析出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溶解平衡可以通过溶解度积来描述。
溶解度积是溶解度与溶剂浓度的乘积,当溶解度积大于溶解度时,溶液呈饱和状态;当溶解度积小于溶解度时,溶液呈不饱和状态;当溶解度积等于溶解度时,溶液呈临界饱和状态。
第三章:酸碱平衡与溶液的pH值酸碱平衡是指酸和碱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的特征是能够释放出H+离子,碱的特征是能够释放出OH-离子。
酸碱反应的平衡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描述。
溶液的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log[H+],其中[H+]表示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pH值越低,溶液越酸;pH值越高,溶液越碱;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
总结:化学选修三涵盖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溶液的性质与溶解平衡、酸碱平衡与溶液的pH值等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和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酸碱反应和溶液的pH值的计算等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为实验设计和控制提供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涉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原子结构1、能层与能级能层就是电子层,分别用 K、L、M、N、O、P、Q 表示,能层越高,能量越高。
能级是指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如 s、p、d、f 能级。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量不同,K 层只有 1 个 s 能级,L 层有 2 个能级(s、p),M 层有 3 个能级(s、p、d)等等。
2、原子轨道s 能级只有 1 个原子轨道,呈球形;p 能级有 3 个原子轨道,分别为 px、py、pz,呈哑铃形;d 能级有 5 个原子轨道;f 能级有 7 个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指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指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洪特规则指在等价轨道(相同能级的不同轨道)上,电子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与能层相对应,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能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族的划分与价电子构型有关,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指最外层电子,副族元素的价电子还包括次外层的 d 电子。
二、分子结构1、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键参数键能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形成 1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键长是指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键能通常越大。
键角是指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它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来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成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根据价层电子对数可以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收藏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描述反应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失或生成的量变化。
-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
- 平衡常数:描述反应物浓度的平衡比例。
2. 平衡常数和反应商- 平衡常数(Kc):反应物浓度的平衡比例。
- 反应商(Qc):反应物浓度的比例,可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趋向平衡。
- Qc与Kc的比较:Qc < Kc,反应向前进行;Qc > Kc,反应向后进行;Qc = Kc,反应达到平衡。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浓度变化: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移动;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移动。
- 压力变化(只适用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平衡向摩尔数较少的一方移动。
- 温度变化:温度升高,平衡偏向吸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偏向放热反应。
4. 平衡的移动与利用- Le Chatelier原理:系统受到扰动,会通过移动平衡来抵消扰动。
- 平衡移动的利用:a. 控制温度:利用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控制反应的方向。
b. 控制摩尔比例:通过调整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来改变平衡位置。
二、电化学与电解质溶液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产生离子的物质。
2. 电离与强弱电解质- 电离:电解质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 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只有一小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原理:离子在溶液中自由移动产生电流。
- 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导电能力弱。
4. 电化学反应与电解池-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
- 电解池:包含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
- 阳极和阴极:电解池中电子流向的两个极端。
- 氧化与还原:在电解池中发生的两个半反应。
三、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含有碳-氢键。
化学选修三总结化学选修三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电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合成等。
通过学习化学选修三,我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1.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动力学,我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我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断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式和速率常数,并且能够计算并解释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2. 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化学平衡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浓度关系的学科。
通过学习化学平衡,我对平衡常数、反应的偏向性以及酸碱中和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学习了溶解平衡后,我能够根据溶解度积来计算溶解度,并解释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 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过程的学科。
通过学习电化学,我对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度、电极电位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学会了如何绘制电位-浓度曲线图,并应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通过学习电解概念,我了解了金属腐蚀和电镀等实际应用。
4. 有机化学合成有机化学合成是研究有机物合成的方法和过程的学科。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合成,我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例如醇、酮、醛的合成、重排反应等。
我也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其性质和反应。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例如醇、醚、羧酸等。
通过学习化学选修三,我不仅对化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亲自进行实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特点是碳原子能够形成多种连接方式,从而构成多样的有机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包括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如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等。
此外,还涉及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在化学中表现出四价,通过与其他元素共享电子来形成共价键。
碳原子可发生杂化,形成sp3、sp2和sp杂化轨道。
sp3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四个等效的sp3杂化轨道,可形成四个σ键。
sp2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三个等效的sp2杂化轨道和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三个σ键和一个π键。
sp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两个等效的sp杂化轨道和两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两个σ键和两个π键。
3. 碳原子的共振结构:当一个有机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电子可以在分子内不同位置进行共轭重排,从而形成不同的共振结构。
共振结构的存在使分子更加稳定,并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共振结构中的共振杂化体对应着不同的价键键能,键长和键极性。
4. 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有机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的基团。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的有机官能团,如羧酸、酮、醛、醇、酚等,并了解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反应。
常见的转化反应包括醇的氧化、酸酐的水解、酮的还原等。
5. 脂肪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多键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烷烃是由碳-碳单键构成的饱和化合物;烯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双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炔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三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
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也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的重点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的共振结构、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脂肪族化合物等方面内容。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技术。
高考化学选修三作为高中化学的一部分,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高考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了速率定律、活化能、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等内容。
在高考化学选修三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速率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等内容。
此外,还需要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来描述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规律的科学,它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高考化学选修三中,我们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有机反应的分类和规律、有机合成的方法等内容。
特别是要重点掌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规律,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同时,还需要了解有机物的应用,如有机合成药物、有机合成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规律和性质的科学,它包括了平衡常数、平衡位置、影响平衡的因素等内容。
在高考化学选修三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规律。
同时,还需要了解如何利用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来描述平衡位置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Le Chatelier原理来预测和调节化学平衡。
总的来说,高考化学选修三涉及到了化学动力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平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化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为高考化学的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大家在复习和备考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踏实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 .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 、HF 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 —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