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绵长百年越剧
- 格式:docx
- 大小:14.38 KB
- 文档页数:4
百年越剧人物高炳火高炳火(1879~1956)男,演员。
越剧创始人之一。
浙江嵊县甘霖塘下村人,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学唱“落地唱书”,是嵊县和杭嘉湖地区小有名气的唱书艺人。
代表作有《赖婚记》、《双金花》等。
他唱书语汇丰富,生活气息极浓,质朴健康,诙谐有趣。
1906年初春,到临安、於潜等地唱书,被听众赞为“活灵活现,像演戏一样”。
为此,在听众要求下,于1906年清明节前,与钱景松、李茂正、李世泉等人在於潜县(现为临安於潜镇)乐平乡外伍村武状元程秀锋家的程家厅堂前厅,用稻桶搭成的草台上试验演出了《十件头》、《倪凤煽茶》和《赖婚记》。
在《赖婚记》一剧中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孙姑妹。
这是南派艺人将曲艺改戏曲的首次试演。
虽然这次演出很不像样,却是越剧诞生前的一次试演。
1906年清明节——三月初三,艺人们又在嵊县东王村再次演出《双金花》,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蔡金莲,第二天再演《赖婚记》。
在演出过程中,遭到团练头子阻挠,高炳火和艺人兄弟在乡亲们支持下,经与反动团练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获得胜利。
此后,正式组戏班演出于江夏、里坞等乡村,越剧就此诞生,高炳火也成为了越剧创始人之一。
1907年,他们又进嵊县城内药王庙开戏馆,从此越剧走向商业化。
高炳火为越剧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世泉、李茂正李世泉(生卒年月不详) 李茂正(1891—1944)。
两人是胞兄弟,浙江嵊县甘霖东王村人。
皆为男班演员。
兄弟俩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唱“落地唱书”,演唱于嵊县、余杭、桐庐、富阳、临安等地。
兄世泉唱上档,李茂正击鼓打板接腔。
擅唱之书目有《双金花》、《赖婚记》、《卖青炭》、《十件头》、《双珠凤》等。
他俩配合默契,“一来一往,跳进跳出”,表演活泼幽默,富有情趣,使观众捧腹大笑。
情节悲哀时,又说得催人泪下,观众赞称“活灵活现”,誉扬“下三府”。
1906年初春,兄弟俩与高炳火等到於潜县(今临安市於潜镇)唱书,由于书唱得好,听众要他们上台试试做戏。
于是,他们召集在邻村唱书的钱景松、袁福生等于清明节前在外伍村程家厅堂首次试演,在《十件头》中,李世泉饰男主角小丑小轻浮;在《倪凤煽茶》中李世泉饰小生文必正、李茂正饰彩旦倪卖婆。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纪念越剧百年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观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迎来越剧百年纪念活动,让我们一同共同回顾越剧百年的
辉煌历程,向这一经典艺术形式致敬!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起源于浙江,经
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最早的民阀戏曲到如今的越剧,越剧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化符号。
它不仅仅是一
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
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
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过去的百年里,越剧经历了风雨飘摇,但它始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
众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剧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打动了国内观众的心,也走出国门,融入到国际文化交流中,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
要窗口,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去了中国艺术的美妙。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就是要纪念越剧百年的辉煌,同时也是对越剧工作者的奉献和
努力的赞扬。
正是因为你们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越剧才得以传承发展至今,让我
们能够欣赏到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
希望今天的纪念活动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越剧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领略它的
艺术之美,感受到越剧在百年历程中的不朽魅力。
同时,也希望这一纪念活动能够成
为越剧传承发展的新起点,为越剧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场纪念越剧百年的盛典,感受越剧的魅力,领略越剧的精彩。
让我们心潮澎湃,一同为越剧百年的辉煌而鼓舞!谢谢大家!。
第一章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百年越剧发展史▪孕育时期——落地唱书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小歌班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
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绍兴文戏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
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解放前的女子越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
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
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
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男班因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解放后发展与辉煌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越剧观后感引言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戏曲爱好者,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越剧演出,该演出令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在此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次越剧演出的观后感,并探讨越剧的特点和魅力。
越剧的历史与发展越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以其优美的曲调、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越剧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独特而完善的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的表演特点唱腔婉转动听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给人一种宛如天籁之音的感觉。
无论是男角还是女角,他们的嗓音都兼具明亮和柔美之处。
唱腔中的音调变化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唱出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表演细腻动人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著名。
演员们以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动作细腻而流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他们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精心设计的艺术布景和道具越剧在舞台设计方面也非常讲究。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都精心设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精彩的戏剧世界。
布景和道具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展示故事的背景和氛围,还能够增加观众的观赏体验。
越剧演出给我带来的感动这场越剧演出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首先,越剧的唱腔让我陶醉其中。
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旋律和清澈的嗓音,将人物塑造得鲜活有力。
他们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令我深感钦佩。
其次,越剧的表演魅力让我沉浸其中。
演员们用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使我仿佛置身于剧情中。
他们的精湛演技和细腻的表演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最后,越剧的艺术布景和道具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视觉享受。
这些细节展示了越剧艺术的精致之处,使我更加投入到演出的世界中。
对越剧的思考通过观看这场越剧演出,我对越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越剧绵长百年越剧:沧桑历尽吐芬芳摘要: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的剧种历史悠长,但是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们一种奇迹的感觉。
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走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剧种,而这些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于越剧的改革,正是百年以来前仆后继的越剧人在改良越剧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越剧的花朵才能盛放于一隅,让我们为那幽婉清绝的唱腔而惊叹不已。
关键词:越剧浙江改革唱腔正文: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的剧种历史悠长,但是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们一种奇迹的感觉。
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走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剧种,而这些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于越剧的改革,正是百年以来前仆后继的越剧人在改良越剧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越剧的花朵才能盛放于一隅,让我们为那幽婉清绝的唱腔而惊叹不已。
越剧有着独特的江南农耕文化,是被滋养出的柔美越腔乡音。
起步于绍兴农村的越剧,是“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一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百年酿得千里香在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有一座建于西汉时期的古城一一嵊县,越剧便发源于此。
越剧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唱书是流行于嵊县农村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劳作之余,人们常聚于田头、晒场等地说唱一番。
随着唱书艺术的发展,他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唱书艺人们走南闯北,将唱书艺术带出嵊县。
一次偶然的余杭岳阳楼事件,使艺人们产生了分裂,而落地唱书也因此分为了南北两派,艺术风格上南派“俗”,北派“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县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
为与绍兴地区流行的绍兴大班相区别,称之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因为十分简陋,乐器只有尺板、笃鼓,也称“的笃班”。
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俗称男班。
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
“越剧”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
小歌班诞生后,从嵊县向邻近的绍兴、宁波一带流布。
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不足一月即结束。
以后又有三班小歌班艺人来上海,在几经失败之后,艺人们注意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艺术上有所提高。
从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重新改编移植自东阳班(婺剧)的《碧玉簪》。
这些剧目,正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因而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为了适应城市环境并在竞争中生存,迫切需要变革,改变剧种过于简陋的状况,提高艺术水平。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台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演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在工尺谱上是“正”、“宫”,故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变化体的音乐框架。
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
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
烟雨江南唱缱绻越剧作为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
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
越剧早期演出较为简单,后来搬用其他剧种的动作程式,又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动作。
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
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布景,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其他样式。
如吸收了话剧布景的表现方法,根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美特性而创作出了中性和特性布景。
布景设计强调从剧情出发,表现出诗情画意和意境感。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布景,清新优美,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格调;《西厢记》的布景,以森严的庙宇为主体,与青年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形成强烈对比;《红楼梦》的布景则营造了世代簪缨之家”的真实情境和特有氛围。
在传统剧目中,以守旧”为基础,加以。
丰富和创造,形成装饰性布景的风格;还借鉴了一些民间艺术特色,如剪纸、皮影戏等,创作出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的布景。
在服装设计方面,从1955年开始,越剧有了专职的服装设计师,改变了以前服装设计由设计布景的舞美设计师兼任的局面。
越剧的服装相比较京昆等剧种来说,较为淡雅、柔美、简洁、清新。
在配色上,突破了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色阶逐渐丰富,显得更为优美、柔和。
衣料也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主要用无反光性的绉缎做面料,兼有丝绒、乔其纱、珠罗纱等。
服装的款式和佩饰以明代款式居多,在民间美术和人物画上汲取灵感,创造了各种不尽相同的新样式,配以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饰的变化丰富。
由于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的独特风格得到确立和发展,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别具一格的一枝。
化装则吸收传统水粉化装法色彩鲜明的优点,以及电影、话剧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越剧化装既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人以柔美抒情之感。
1958年3月,苏联化装专家瓦-瓦捷列夫佐夫来上海戏剧学院授课,为袁雪芬等演员造型,上海越剧院派陈利华参加了他的专修班,使越剧舞台上又出现了性格化装法、塑型化装法等多种化装技法。
随着越剧的走向世界,一些国外的化装用品也被越剧演员们广泛地使用,如美国的密斯佛陀油彩、胶水、美目贴等,其后在化装上又吸收的美容的方法,涂粉底,打亮肤色,刷睫毛膏,搽眼影粉,用眼线笔画眼线,用唇线笔画口红,用美目贴贴假双眼皮,吊眼角、皱纹等等,在越剧舞台和戏曲电视片中都极为常见。
越剧舞台灯光也在建国后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50年代初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剧团,一般均有2至4名专职的灯光操作、管理人员。
1952年和1955 年,吴报章和明道宣进入上海越剧院,任专职舞美灯光设计,开创了越剧拥有专职灯光设计的先例。
如上海越剧院的《西厢记》、《祥林嫂》、《北地王》、《追鱼》、《红楼梦》等剧的灯光,都是通过专职设计,发挥了较好的灯光艺术创造,同时也成为全剧的增色点。
80年代以后,越剧的灯光设计进行了创意性”的艺术构思,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全方位布光,运用强化的光亮、光色的反差对比效果,增强力度表现,使舞台时空呈现出流动、自由、无支点、无场次、多环境等写意性表现。
吟唱不衰因改良“越剧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百年之内从一个民间乡土小戏,逐渐演变成为仅次于国剧京剧的第二大剧种,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并贯穿在其发展的始终。
”一位老艺术家说。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
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
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
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1946年(即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
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
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 东山” 玉兰” 云华” 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一一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
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 云华” 合作” 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 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
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
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