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病情观察目的
- 格式:docx
- 大小:13.3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标题:中医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引言:中医护理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以自然界的法则和人体的整体调理为基础,注重治疗与养生的结合。
作为中医护理查房的护士长,我在过去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将在本文中分享中医护理查房的要点以及对中医护理的理解和观点。
一、中医护理查房的重点和方向中医护理查房是为了全面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在查房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情观察:通过面诊、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辨证方法,观察患者的气色、眼神、语言、呼吸、扶正、扶倒、痰音、脉象等指标,从而判断病情的变化和转归。
2. 处方调剂:查房时要仔细了解中医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对中药剂量、配伍、服用时间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3. 推拿按摩:中医护理中的推拿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4. 营养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切,查房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膳食,增加营养摄入。
二、我的观点和理解作为护士长,我深刻理解中医护理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医疗”理念相契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我对中医护理的观点和理解:1. 整体调理:中医护理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调节气血等,关注人体整体的协调运行。
这与现代医学注重治疗症状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其更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手段。
2. 预防和养生:中医护理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和养生。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通过调理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健康管理理念相契合。
3. 治未病:中医护理注重预防,在查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要注意早期发现体内的不平衡现象,并及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强调“治未病,正则不病”,通过对患者的查房和护理,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意义:病情观察对中医内科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护士可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而且,观察病情还有助于与医生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二、病情观察内容:1.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
2.病情表现:观察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包括患者的味觉、食欲、排尿、排便等方面的改变。
尤其注意病情的恶化或者突然变化,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患者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观察:观察患者的行为活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要关注其情绪的波动,是否出现自残倾向等。
4.皮肤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弹性等情况,了解患者的体液情况和水肿程度。
5.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位置、性质以及对疼痛的感受等。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面部表情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6.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1.定期观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表,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
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比较,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医生报告。
2.聆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鼓励患者自主表达症状和感受,注意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3.观察整体:观察患者所呈现的整体状况,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行走步态等。
通过观察整体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状况。
4.观察细节:观察患者的细节,如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呼吸是否平稳等。
通过观察细节可以发现患者的特殊状况。
5.联合多学科观察: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联合多学科进行观察。
中医内科护士可以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进行合作,共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结语: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中医一般护理(一)内容概要: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定义:通过对患者疾病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对病情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中医护理学病情观察的特色: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结合西医视、触、叩、听准确了解病情变化。
1.病情观察的目的:(1)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3)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2.病情观察的原则(1).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2.)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的反映。
3.病情观察的要求(1)要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观察内容全面重点明确护理人员应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要求,有重点、有目的地对疾病的症候进行观察。
(3)细致而准确地观察病情能用计量表示的要用具体数量;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描述客观、真实。
(4)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A.患者性格秉性不同,可能影响观察结果B.患者对病情的忍耐程度不同,形成表现上的差异C.由于患者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叙述中的差异D.其他情况(5)全面综合分析判断(6)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必要时进行床头交接班,发现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4.病情观察的内容(1)一般状况神志、精神、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二便、活动等。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病情观察的重点(3)舌象和脉象舌象:a.判断正气盛衰.b.辨别病位深浅c.区别病邪性质d.推断病情进展脉象:a.了解病位深浅b.推断疾病的性质c.推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5.病情观察的方法A.听取患者主诉,详细了解病情发展B.深入病室观察,获取准确资料C.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D.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E.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及时修改护理计划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1.观察和询问: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声音、呼吸、饮食、
排便等生活习惯和生理状况,同时还要询问病史、症状、脉象等信息,以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脉诊:中医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变化的信息。
3.舌诊:中医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疾病。
4.辨证施治:中医护士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辨证
施治,例如通过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根据病情的不同,
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中药。
5.药物治疗:中医科护士根据医生的嘱托和患者的病情,配制中药方剂,按时给予服药,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6.食疗:中医护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给出相应的食
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7.穴位按摩:中医护士可以进行穴位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调
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的康复。
8.心理疏导: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
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9.康复指导:中医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康复指导,包括
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科护理的常规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1. 引言中医内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重要性病情观察是中医内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脉象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康复速度。
同时,病情观察还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3. 病情观察的内容病情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症状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身体的不适感、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记录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3.2 舌苔观察舌苔是中医诊断常用的观察指标之一。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汇报,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3 脉象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规律性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通报,以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3.4 病情记录与汇报护士应该及时记录各项病情观察结果,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病情汇报。
病情记录要准确、详细,包括观察时间、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等,并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4.1 仔细观察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确保病情观察的准确性。
4.2 及时反馈护士发现患者症状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延误病情。
4.3 按要求记录护士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标准记录病情观察结果,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总结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病情观察,才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确保患者的康复。
2023-11-16•病情观察概述•病情观察技巧•不同症状的观察与处理目录•典型病例分析•病情观察的误区与改进建议病情观察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与目的中医病情观察是指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中医病情观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方法中医病情观察强调全面、细致、动态地观察病情,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相互印证,得出准确的诊断。
原则观察的方法与原则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保障病人安全。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过对病人症状的观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合理安排治疗顺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判断疾病轻重缓急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病情观察的重要性病情观察技巧02CATALOGUE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眼神、面色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望神望色望舌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如面色苍白、萎黄等,以了解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观察患者舌质、舌苔变化,如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等,以判断病邪性质和病情深浅。
030201注意患者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了解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
嗅气味嗅患者口气、分泌物等气味,以判断病情和病邪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寒冷或发热,以及寒热的时间和程度,以了解病邪性质和病情轻重。
问寒热询问患者出汗情况,如自汗、盗汗等,以了解阴阳虚实和病邪性质。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
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
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4)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
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
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
反之为病情好转。
(5)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
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
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
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
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
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
中医基础知识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 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评估患者烫伤风险| — |高风险者实施预防措施| — |加强巡视、检查病人皮肤情况【应急预案】1. 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 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 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 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痊愈—I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不良事件、意外事件报表” 交护理部中医基础知识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中医护理诊断的四种方法(一)中医护理诊断的四种一、望诊•目的: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睛等来辅助形成中医护理诊断。
•操作方法:医护人员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对患者进行面部、舌苔、眼睛等方面的仔细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面部神情、皮肤颜色、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眼睛的光泽等。
•分析判断:通过观察的综合判断,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变化等进行评估分析。
二、闻诊•目的: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和腹部声音等来辅助形成中医护理诊断。
•操作方法:医护人员用听诊器等设备仔细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和腹部声音,并记录下来。
•观察内容:包括呼吸声的频率、规律性和响亮度,心跳声的频率和节律等。
•分析判断:通过听诊结果的分析判断,对患者的呼吸、心血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
三、问诊•目的: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帮助中医护理诊断。
•操作方法:医护人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记录下来。
•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持续时间、发病频率、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等。
•分析判断:通过患者的回答和观察的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判断。
四、切诊•目的:通过对脉搏的触诊,来获取中医护理诊断所需的信息。
•操作方法:医护人员用指尖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并记录下来。
•观察内容:包括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表面形态等。
•分析判断:通过触诊脉搏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诊断方法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以上就是中医护理诊断的四种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帮助医护人员形成全面的诊断判断,以便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五、嗅诊•目的:通过嗅闻患者身体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的状态和病情。
•操作方法:医护人员利用嗅觉敏锐的能力,嗅闻患者身体的气味。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目的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
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
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考试大网站整理
(4)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
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
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
反之为病情好转。
(5)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
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
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
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
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
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
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
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
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
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
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
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
如观察细致,发现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否则,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