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摘要: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新升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创新等途径,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新体系。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教学体系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四个层次的培养模式。
其中有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旅游发展的趋势,纷纷设立了旅游专业,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
但是,目前却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旅游企事业单位招人困难的局面。
有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1]。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旧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素质拓展,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离。
加之旅游学科的稚嫩性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浮躁心态,导致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
1.1 缺乏理念创新,缺少专业特色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为了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纷纷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
一般看来,很多新升高校受制于办学理念及条件的限制,在开办旅游专业时,往往简单地模仿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群建设。
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地方特色,因而也无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更没有办法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
最终造成纯粹的“学院派”教学模式的出现,阻碍了旅游专业特色建设。
1.2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经验新升院校为了适应旅游专业建设的需要,一般会分为两种情况引进教师。
一是将一些旅游相关专业,如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等专业中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二是引进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旅游专业毕业生。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市场需求分析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旅游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面广且复杂,需要专业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国际化视野: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跨国、跨文化的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环境。
2. 跨学科知识:旅游管理涉及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3. 实践能力:旅游行业注重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意识:旅游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基于以上市场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设置优化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 课程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学导论、旅游管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管理、旅游法律与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旅游品牌营销、旅游区域发展等,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2. 课程内容除了课程设置外,课程内容的优化也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习实训:设置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办学特点以及课程体系设计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并对经济管理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旅游管理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
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
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
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2]。
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
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
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
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契合市场的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也处于快速的更新中,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具备创新和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及时将旅游业的最新旅游行业需求动态引入到课程中。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具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成为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应当取向能力本位。
而目前的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就知识量而言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先天不足[4]。
2.4 科学性原则
旅游课程的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集中在学校一方,很多院校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师资力量情况来建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过程中缺少与旅游企业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环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结果脱离旅游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因此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需构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从而提高旅游课程体系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