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摘要: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新升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创新等途径,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新体系。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教学体系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四个层次的培养模式。
其中有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旅游发展的趋势,纷纷设立了旅游专业,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
但是,目前却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旅游企事业单位招人困难的局面。
有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1]。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旧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素质拓展,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离。
加之旅游学科的稚嫩性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浮躁心态,导致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
1.1 缺乏理念创新,缺少专业特色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为了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纷纷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
一般看来,很多新升高校受制于办学理念及条件的限制,在开办旅游专业时,往往简单地模仿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群建设。
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地方特色,因而也无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更没有办法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
最终造成纯粹的“学院派”教学模式的出现,阻碍了旅游专业特色建设。
1.2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经验新升院校为了适应旅游专业建设的需要,一般会分为两种情况引进教师。
一是将一些旅游相关专业,如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等专业中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二是引进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旅游专业毕业生。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市场需求分析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旅游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面广且复杂,需要专业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国际化视野: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跨国、跨文化的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环境。
2. 跨学科知识:旅游管理涉及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3. 实践能力:旅游行业注重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意识:旅游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基于以上市场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设置优化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 课程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学导论、旅游管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管理、旅游法律与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旅游品牌营销、旅游区域发展等,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2. 课程内容除了课程设置外,课程内容的优化也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习实训:设置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引言旅游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作为旅游行业的未来管理者和决策者,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目的。
2. 专业核心课程2.1 旅游概论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旅游市场状况以及旅游行业的组织结构和政策法规,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旅游市场营销本课程介绍旅游市场的基本原理、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营销策略等内容,培养学生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的能力。
2.3 旅游企业管理本课程主要讲解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旅游法律与政策本课程介绍旅游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养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和合规意识,为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2.5 旅游规划与开发本课程着重介绍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和项目开发方面的能力。
2.6 旅游经济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投资和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旅游经济运行的规律。
3. 选修课程3.1 旅游文化与社会本课程介绍旅游与文化、社会的关系,探讨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培养学生在旅游文化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2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本课程讲述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3 旅游统计与预测本课程主要讲解旅游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培养学生在旅游市场研究和预测方面的能力,为旅游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4 旅游项目管理本课程介绍旅游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在旅游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方面的能力。
4. 实践教学本专业将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
“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的创建------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摘要: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式一直是旅游教育学界争论的焦点。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校,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及科研机构应形成合力,构建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从1990年开始合并办学,这种合并现象后来被称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转折点。
在高校合并中,一些单科学院,升级为多科大学。
更为突出的是,一些专科和高职院校专升本后,基本改变了原先的办学初衷,朝着学术性、研究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旅游专业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职业教育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旅游本科教育从1981年南开大学招生开始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有旅游本科院校295所[1],2010年底旅游管理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全部本科在校生人数近4%[2]。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差,这是多数学者认可的[3]-[7]。
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高就业期望值与旅游行业中一线实际操作人员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率逐年下降;旅游本科就业后跳槽率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和专科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递增;旅游本科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旅游行业需要大量一线的服务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数量较小,一般要成为中高层管理人才需要长期的一线工作积累。
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远大于学术型人才。
这意味着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职业经理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本文对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拟推行的“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培养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政研产学用”各方面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第11期2019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1Nov 2019[收稿日期]2019-08-21[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GZ124)ꎮ[作者简介]黄燕玲(1976-)ꎬ女ꎬ广东四会人ꎬ博士ꎬ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ꎻ研究方向:旅游心理与行为㊁休闲旅游㊁酒店管理ꎮ苗钰聪(1995-)ꎬ女ꎬ河北石家庄人ꎬ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在读硕士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ꎻ罗盛锋(1977-)ꎬ男ꎬ湖南湘乡人ꎬ博士ꎬ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㊁智慧旅游㊁旅游企业管理ꎮ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类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探析以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黄燕玲ꎬ苗钰聪ꎬ罗盛锋(桂林理工大学ꎬ广西桂林541004)㊀㊀[摘㊀要]数字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㊁教育的发展ꎬ当前背景下加快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尤其重要ꎮ本文通过梳理智慧旅游行业与教育的发展现状ꎬ指出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ꎬ并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ꎬ对标专业认证ꎻ打造 理论㊁素养㊁技术㊁实践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ꎻ培育特色人才团队ꎬ打造一流师资队伍ꎻ推进教改机制创新ꎬ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ꎬ旨在为智慧旅游学科建设提供借鉴ꎮ㊀㊀[关键词]数字经济ꎻ智慧旅游专业ꎻ课程体系㊀㊀[中图分类号]G642 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140-05㊀㊀[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11 025㊀㊀一㊁引言目前ꎬ随着大数据㊁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飞速发展ꎬ世界进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ꎮ据2019年全球互联网报告统计ꎬ2017年底全球约有37亿互联网用户ꎬ2018年底达41亿ꎻ2019年有51 8%的互联网流量来自机器人ꎬ仅有48 2%的互联网流量来自人类ꎻ2018年互联网零售额为2 84万亿美元ꎬ预计2019年底将达到3 45万亿美元ꎮ人们的生活方式㊁经济运作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ꎮ目前ꎬ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交通㊁医疗㊁教育等多个领域ꎮ智慧旅游运用信息化技术ꎬ通过移动终端应用为旅游者提供高效的旅游服务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ꎬ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ꎮ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ꎻ2018年6月教育部强调加强一流本科教育ꎬ坚持 以本为本 ꎬ推进 四个回归 ꎻ2019年4月ꎬ国家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 0ꎬ目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ꎮ在数字经济推动智慧旅游蓬勃发展的新时代ꎬ加快与重视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ꎮ㊀㊀二㊁数字经济内涵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一)数字经济内涵2019年6月ꎬ日本大阪G20峰会将数字经济作为会议的八大主题之一ꎮ习近平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ꎬ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ꎬ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ꎮ据统计ꎬ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27 2万亿元ꎬ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31 3万亿元ꎬ增长20 9%ꎬ位列G20国家经济排名第2(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ꎮ 数字经济 最早于1996年由DonTapscott提出ꎬ他认为数字经济是 利用比特而非原子 的经济[1]ꎻ经合组织(OECD)认为数字经济是指数字技术的市场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部分ꎻ本文认同代表们在G20杭州峰会上对当代数字经济的解释:即把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新兴生产要素ꎬ将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载体ꎬ运用有效的通信技术提升效率ꎬ推动结构优化改革[2]ꎮ(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IBM提出的 智慧地球 概念做出公开认可ꎬ随之国内掀起对 智慧旅游 的研究ꎻ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10年智慧旅游目标ꎬ并将2014年定为 智慧旅游年 ꎮ截止2018年11月ꎬ文化与旅游部共公布33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ꎮ从2000年起ꎬ我国有较多学者关注智慧旅游ꎬ主要围绕旅游业㊁信息技术㊁智慧城市㊁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几个方面ꎬ除了探讨与主题相关的智慧㊁技术㊁旅游外ꎬ其它相关研究也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ꎮ国内学者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阐述ꎬ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ꎬ大多数学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旅游[3]ꎮ国外学者倾向于弱化技术ꎬ突出研究旅游的持续发展[4]与旅游者的深度参与[5]等ꎮ除了概念探讨ꎬ国内学者还对信息技术㊁智慧旅游系统开发[6]㊁评价体系[7]及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ꎬ较少有学者对智慧旅游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展开研究ꎮ智慧旅游教育研究有待深入ꎬ发展智慧旅游景区与智慧城市ꎬ不仅需要培养高新技术人员ꎬ还需要重视对旅游人才的培养ꎮ㊀㊀三㊁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更新与升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对教育观念㊁培养目标与方式等环节的整合ꎬ涉及教学管理㊁专业设置㊁课程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ꎮ在新时代ꎬ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必不可少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ꎬ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内涵的发展ꎮ(一)国内智慧旅游专业发展现状新时代创造新技术ꎬ新技术推动新教育ꎮ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始于1979年ꎬ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ꎬ我国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ꎮ根据2008 2017年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图1)可知ꎬ2008 2012年㊁2013 2017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总数呈稳步上升趋势ꎻ2012年首次出现招生人数负增长ꎬ许多学校实行大类分流模式招生ꎬ国家开始控制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数量ꎮ总的来说ꎬ近10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ꎬ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占比不断增长ꎬ旅游院校在校生人数呈递减趋势ꎮ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ꎬ而旅游教育出现萎缩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8]ꎮ图1㊀2008 2017年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数据来源: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㊁酒店管理㊁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方向ꎮ目前ꎬ仅有少数几所学校开设智慧旅游专业ꎬ且尚未列入国家专业目录ꎮ桂林理工大学在2015年修订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智慧旅游管理方向ꎬ在国内培养出第一批智慧旅游管理本科生ꎻ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旅游专业开设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下ꎻ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6年开设公共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智慧旅游方向ꎮ(二)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2012年联合国指出ꎬ大数据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ꎮ大数据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旅游者㊁旅游地ꎬ更体现在高等教育旅游专业的改革上ꎮ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综合[9]ꎬ专业课程按门类进行排列ꎮ目前ꎬ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㊁通识课程等板块ꎮ其中ꎬ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理类㊁经管类和专业类等ꎬ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㊁体育等必修课程及自然科学㊁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ꎮ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一是政策主导推动智慧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ꎮ2017年3月ꎬ 数字经济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ꎬ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ꎮ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倡 旅游+互联网 ꎬ国内各省都启动了智慧旅游建设ꎮ因此ꎬ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ꎬ时代的发展也加大了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ꎮ二是有助于培养专业特性强的卓越人才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㊁再到调整优化阶段ꎬ行业发展前景可观ꎮ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ꎮ同时ꎬ行业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ꎬ建设培养智慧旅游卓越人才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ꎮ三是有利于实现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平衡ꎮ 旅游+互联网 时代来临ꎬ将会出现旅游大数据应用的井喷式发展ꎬ同时形成对旅游大数据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ꎮ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ꎬ企业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决定着智慧旅游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10]ꎮ加快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ꎬ完善智慧旅游课程体系ꎬ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的需求标准对接起来ꎬ从而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ꎬ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ꎮ㊀㊀四㊁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ꎬ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ꎮ数字化技术的涌现也要求旅游人才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ꎮ智慧旅游属于交叉性学科ꎬ许多教师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ꎬ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师可能对智慧旅游理论㊁旅行社等知识掌握不足ꎬ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ꎮ旅游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ꎬ开设的课程数量众多ꎬ但融合度欠缺ꎬ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ꎬ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ꎮ因此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有待完善ꎮ(二)课程教学滞后ꎬ重书本轻实践实践课程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必要基础ꎬ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操作能力ꎮ旅游行业对本科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ꎬ目前不少高校着重关注专业知识及技能ꎬ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ꎮ如果以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为主ꎬ学生的实践深度不够ꎬ在面对行业实际问题时ꎬ学生将缺乏解决难题的实践能力ꎮ师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实践课程的质量ꎬ更影响学生们的就业情况ꎮ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ꎬ甚至还保留着过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ꎮ例如ꎬ计算机类课程数量较少ꎬ大部分高校只在大一设置通识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ꎬ实践课程形式化严重ꎬ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突出ꎮ(三)新科技融入欠缺ꎬ支撑体系待完善大数据㊁互联网等推动着旅游产业的新一轮科技革命ꎬ也推动着智慧旅游教育的发展ꎮ智慧旅游教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技术㊁GIS技术㊁云计算等ꎬ目前这些技术在智慧旅游教育过程中的普及率㊁利用率都较低ꎮ智能虚拟技术还需要学校政策与师资力量的支持ꎮ㊀㊀五㊁智慧旅游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明确培养目标ꎬ对标专业认证数字经济时代ꎬ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调整着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ꎮ智慧旅游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ꎬ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ꎮ智慧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有以下特质:一是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ꎬ掌握经济管理㊁现代旅游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ꎻ二是具备从事智慧旅游的专业能力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ꎻ三是经过行业的实践锻炼ꎬ基础理论扎实㊁创新实践能力强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ꎮ学校进行智慧旅游专业建设ꎬ提高旅游教育质量ꎬ应全面对标UNWTO国际认证标准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ꎬ贯彻OBE理念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ꎬ强化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ꎬ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ꎬ持续跟进㊁不断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ꎮ目前ꎬ许多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院校纷纷启动UNWTO ̄TedQual质量认证工作ꎬ并将它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ꎮ积极推进 新文科 建设ꎬ打造旅游管理类 一流专业 ꎮ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ꎬ将人才培养标准化与教育方式个性化相融合ꎬ因材施教ꎮ(二)打造 理论㊁素养㊁技术㊁实践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智慧旅游专业具有实践性强㊁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特点ꎮ智慧旅游专业学生的对口工作单位主要有旅游目的地㊁旅游景区㊁OTA及相关的旅游企业ꎬ他们在工作中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操技能ꎮ因此ꎬ高校智慧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ꎬ还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培养ꎬ突出其专业的前沿性和时代性ꎮ数字经济背景下ꎬ智慧旅游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智慧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打造 理论㊁素养㊁技术㊁实践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图2)ꎮ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㊁通识教育课程㊁交叉融合课程和校企实训课程ꎮ其中ꎬ交叉融合课程又包括技术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ꎮ高校智慧旅游专业要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㊁知识与能力ꎬ应设置与数字产业相关的课程ꎬ建设与数字产业相关的实践平台ꎬ其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支撑培养目标ꎬ在课程体系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内容ꎬ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ꎬ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ꎮ思想素质素质模块能力模块知识模块专业素质自然科学知识校企实训课程交叉融合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公共课通识必修课技术核心课高级语言编辑技术、数据挖掘、3S 技术等与旅游应用的融合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素质教育课程高数、外语、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人文社会、自然道学等五类课程上机、实验课程实验实践课通识素养课智慧旅游专业理论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课外实操课专业知识社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知识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数字产业实践平台图表区专业基础课图2㊀ 理论㊁素养㊁技术㊁实践 四位一体的智慧旅游专业课程体系1.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方面ꎮ专业核心课程由旅游学基础理论课程与 专业认证 标准挂钩的理论课程组合而成ꎬ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岗位能力ꎬ它包含专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ꎮ专业公共课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ꎬ包括高等数学㊁管理学等ꎮ专业基础课是智慧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ꎬ如智慧景区管理㊁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ꎬ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基础ꎮ2.通识课程设计方面ꎮ通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ꎬ知识覆盖面广ꎬ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通识课程并修得规定学分ꎮ通识课程包括线下和线上两大类ꎬ线下课程由本学校老师开设ꎬ智慧旅游方向尽量多开设与数字产业相关的通识课程ꎬ课程经过审核后ꎬ满15位学生选课即可开班ꎮ线上课程为网络开放课程ꎬ考核方式包括课堂问答与课后考试ꎮ3.交叉融合课程设计方面ꎮ交叉融合课程包含技术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ꎮ增加实验实践课程数量ꎬ加大实验实践课时比例ꎬ创新教学实践形式ꎬ将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ꎬ建立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ꎮ重点开发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课程ꎬ同时关注旅游业内新兴技术的引进与运用ꎮ课程设置与其他旅游管理类专业不同ꎬ技术核心课包括高级语言编程技术与旅游应用㊁新一代网络技术与旅游应用等ꎬ将技术课与实践课相搭配ꎬ即学即用ꎬ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ꎮ4.校企实训课程设计方面ꎮ课外实操课程不仅包括技术操作训练ꎬ还包括对学生的经营决策㊁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ꎮ具体包括思想道德㊁基础法律㊁军事等实践课程ꎬ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ꎮ在专业实习过程中ꎬ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ꎬ了解行业环境与技术水平ꎬ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与指导ꎮ另外ꎬ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的考核ꎬ不仅可以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ꎬ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ꎬ还能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ꎮ总之ꎬ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融合化㊁实践性㊁以人为本等原则ꎬ充分利用本校资源ꎬ凸显学校的本土特色ꎮ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ꎬ以现实状况为基石ꎬ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ꎮ(三)培育特色人才团队ꎬ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旅游教育㊁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ꎬ数字经济对智慧旅游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ꎬ由于缺乏智慧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ꎬ信息技术类课程多由计算机类教师教授ꎮ首先ꎬ要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旅游背景知识ꎬ鼓励教师以智慧旅游为案例授课ꎮ其次ꎬ旅游专业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ꎬ及时掌握智慧旅游的最新理论和技能ꎬ引导学生使用智能系统ꎬ保证教学与需求的协同ꎬ完成教学过程的创新与更新ꎮ最后ꎬ打造特色 金课 ꎬ加强学科梯队建设ꎬ编写具有新视野的专业教材ꎻ以 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后备人才 的模式ꎬ建立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制度ꎬ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ꎻ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ꎬ采取 引培结合㊁内外互动 等措施ꎬ围绕专业特色培育人才ꎻ通过结对帮扶㊁转型发展等多种手段培育人才ꎬ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ꎻ深化聘任考核制度改革ꎬ建立教学岗位聘任制度ꎬ实施分层考核管理ꎬ激发教学活力ꎮ(四)推进教改机制创新ꎬ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听取与整合多方(旅游产业和企业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㊁旅游院校专家等)意见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ꎮ构建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ꎬ调整课程体系ꎻ教学环节实行主讲教师审核制ꎬ教研室定期开展听课㊁检查活动ꎻ构建学校㊁学院㊁系室 三级共管 组织管理机构ꎬ强化三级督导制度ꎻ在确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后ꎬ运用 PDCA 循环ꎬ按照计划㊁执行㊁检查㊁纠正4个步骤进行质量管理ꎬ不断发现问题㊁解决问题ꎬ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ꎮ参考文献:[1]CrawfordW.Thedigitaleconomy:Promiseandperilintheageofnetworkedintelligence:byDonTapscott[J].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ꎬ1996(5):397. [2]2016年G20峰会官网.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OL].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3474.htmlꎬ2016-09.[3]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ꎬ2012(2):3-5. [4]SweetP.Designinginteractivevaluedevelopment[D].Sweden:LundUniversityꎬ2001.[5]BuhalisDꎬLawR.Progress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Management:20Yearsonand10YearsAftertheInternet ̄TheStateofTourismResearch[J].TourismManage ̄mentꎬ2008(4):609-623.[6]王桂花ꎬ王东霞ꎬ高文华.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智慧旅游供应链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ꎬ2019(2):170-172.[7]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ꎬ2012(2):5-6.[8]保继刚ꎬ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 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ꎬ2008(5).[9]黄梅芳ꎬ齐静文.基于受众分析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ꎬ2010(S1):59-61.[10]罗盛锋ꎬ黄亚冰ꎬ黄燕玲.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论坛ꎬ2017(1).(责任编辑:付英华)(下转第150页)ReviewꎬReflectionandProspectofStudents AdversityQuotientStudiesinChinaBasedontheStatisticsandAnalysisof179CNKILiteraturesLIUCunhuaꎬMoZongzhaoꎬZHOUYing(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ꎬGuangxi541004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AdversityQuotienthasbeenwidelyconcernedbyscholarsathomeandabroadꎬandthestudyonAdversityQuotienteducationhasbecomeahottopic.Inorder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andfuturetrendofChinesestudents'AdversityQuotientresearchꎬ179journalpapersandmasteranddoctoraldissertationsonstudents AdversityQuotientcollectedbyCNKIweretakenasresearchsamplestoconductsta ̄tisticalanalysisfromthreemajordimensionsꎬincludingannualdistributionꎬresearchobjectandresearchtop ̄ic.ThestudyfoundthatalthoughChina sresearchonstudents AdversityQuotienthasachievedcertainre ̄sultsꎬtherearestillsomeshortcomings:theresearchobjectneedstobe balanced ꎬtheconnotationtheoryneedstobe localized ꎬtheevaluationtoolsneedtobe independent ꎬandtheresearchdirectionneedstobe subjectoriented .Somethoughtsareputforwardasfollows:attachingimportancetothestudyofAdversi ̄tyQuotient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ꎬstrengtheningtheoptimizationandimprovementoftheoriesꎬde ̄velopingscalessuitablefortheactualsituationꎬandpayingattentiontotheexplorationofdisciplinaryAdversi ̄tyQuotient.Keywords:AdversityQuotientꎻequalizationꎻlocalizationꎻautonomationꎻdisciplinization(上接第144页)TheSystemConstructionofTourismUndergraduateCourseundertheBackgroundofDigitalEconomyTakingSmartTourismManagementSpecialtyasanExampleHUANGYanlingꎬMIAOYucongꎬLUOShengfeng(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GuilinꎬGuangxi541004ꎬChina)Abstract:Digitaleconomypromotes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education.Itisespeciallyimpor ̄tanttoacceleratetheprofessionalreform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underthecurrentbackground.Bycom ̄bingthedevelopmentstatusofsmarttourismindustryandeducationꎬthispaper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 ̄inginthecultivationofsmart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lsinChinaꎬandputsforwardcleartrainingob ̄jectivesandthecertificationofbenchmarkingmajors.Tobuildafour ̄in ̄onecurriculumsystemof"theoryꎬac ̄complishmentꎬtechnologyandpractice"ꎻCultivateateamofcharacteristictalentsandbuildafirst ̄classteachingstaffꎻTheplantopromotetheinnovationofeducationalreformmechanismandestablishateachingqualityguaranteemechanismfortheconstructionofundergraduateexcellentpersonneltrainingcurriculumsys ̄temisaimedatproviding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smarttourismdiscipline.Keywords:digitaleconomyꎻsmarttourismspecialtyꎻcoursesystem。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办学特点以及课程体系设计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并对经济管理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旅游管理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
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
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
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2]。
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
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
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
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契合市场的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也处于快速的更新中,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具备创新和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及时将旅游业的最新旅游行业需求动态引入到课程中。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具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成为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应当取向能力本位。
而目前的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就知识量而言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先天不足[4]。
2.4 科学性原则
旅游课程的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集中在学校一方,很多院校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师资力量情况来建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过程中缺少与旅游企业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环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结果脱离旅游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因此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需构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从而提高旅游课程体系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