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保健工作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735.00 KB
- 文档页数:53
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一、引言孕产期保健是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二、组织管理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负责本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承担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培训和评价等工作。
3.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制度,确保母婴安全。
三、孕产期保健服务内容1. 孕前保健:提供孕前咨询、生育指导、婚前医学检查等服务,促进健康生育。
2. 孕期保健:开展孕期定期检查、胎儿监护、孕期营养指导、孕期心理辅导等服务,确保母婴健康。
3. 分娩期保健:提供安全、科学的分娩服务,保障母婴安全。
4. 产后保健:开展产后访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指导等服务,促进产妇康复和婴儿成长。
四、孕产期保健工作流程1. 孕前咨询:对准备怀孕的夫妇进行健康状况评估、生育指导、遗传咨询等。
2. 孕期管理:建立孕产妇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
3. 分娩期管理:制定分娩计划,提供分娩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4. 产后访视: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访视,评估产后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产后康复和育儿指导。
五、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规范要求,制定本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
4. 孕产期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六、质量控制与监督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定期对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对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卫生部关于印发《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通知卫妇社发〔201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适应新形势下孕产期保健管理要求与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组建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孕产期保健技术管理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二)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三)具体实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四)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上报。
《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卫妇社发〔2011〕56 号)为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范。
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 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一部分工作职责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制订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体系和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实行统一管理。
(三)组织建立由妇幼保健、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
负责对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
(四)建立健全辖区孕产期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孕产期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五)组织管理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六)组织制订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七)协调同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监督,处罚违法行为。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三)负责对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
(四)组织开展辖区内孕产期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组织对专业人员的考核。
(五)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开发适宜健康教育材料。
(六)做好辖区内孕产期保健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质控、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
定期总结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并向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反馈。
卫生部关于印发《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通知卫妇社发〔201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适应新形势下孕产期保健管理要求与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组建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孕产期保健技术管理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二)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三)具体实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四)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上报。
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孕产期的保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在孕产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保障和辅助作用。
下面是我对孕产期保健工作的一些规范,希望能提供您一些参考。
一、孕妇的饮食保健1.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摄入。
应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瘦肉、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避免生食、半生食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摄入,如生肉、生鱼片、生蛋黄等。
3.控制食盐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饮食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4.饮食宜清淡,少油糖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二、孕妇的休息保健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2.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多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锻炼肌肉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孕妇的心理保健1.鼓励孕妇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2.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保持乐观的态度。
3.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的情况,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孕妇的体检保健1.每月进行一次孕妇体检,及时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2.定期进行妇产科检查,包括血压、体重、尿常规等的检查。
3.注意孕期的风险因素和并发症的预防,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
五、孕妇的环境保健1.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二手烟和有害气体的污染。
2.远离有辐射、噪音和震动的环境。
3.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
六、孕妇的药物保健1.在孕妇需要使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并按医嘱使用。
2.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孕妇的健康对胎儿的发育和双方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希望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孕期保健科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为了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制度,确保孕期保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行。
1.2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预防为主,实施全面、全程、连续的孕期保健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2.1 组织机构:设立孕期保健科,负责孕期保健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
2.2 人员配备:配置专业的孕期保健医生、护士和助产士,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三、孕期保健服务内容3.1 孕期健康管理:建立孕产妇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
3.2 孕期营养指导:根据孕妇的年龄、体重、胎次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孕期营养方案,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证母婴营养。
3.3 孕期心理辅导:为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她们应对孕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4 孕期运动指导: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指导孕妇进行适度运动,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3.5 孕期安全教育:加强孕妇的安全教育,预防孕期意外伤害,确保母婴安全。
3.6 分娩准备:为孕妇提供全面的分娩知识培训,指导孕妇进行分娩准备,提高自然分娩率。
3.7 产后康复:为产妇提供产后康复服务,包括母乳喂养指导、产后身体恢复等,促进产妇身心康复。
四、孕期保健工作流程4.1 孕期保健科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制定孕期保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4.2 孕期保健科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孕期保健服务,做好工作日志,记录服务内容和孕妇的反应。
4.3 孕期保健科定期对孕妇进行随访,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孕期保健措施。
4.4 孕期保健科对孕期保健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
五、孕期保健工作制度保障5.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孕期保健工作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孕期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
孕期保健的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孕期保健工作,确保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孕期保健是指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期保健服务工作。
二、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培训孕期保健工作人员,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四)组织开展孕期保健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
第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孕期保健科(室),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提供以下服务:(一)提供孕期保健咨询和指导,包括营养、生活方式、心理等方面的保健;(二)开展孕期检查,提供胎儿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估;(三)提供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治疗和管理;(四)提供分娩计划和产时保健服务;(五)提供产后访视和产后康复服务。
三、孕期保健服务第八条孕期保健服务应当根据妇女的年龄、健康状况、孕产史、家族史等因素,实行个性化管理。
第九条孕期保健服务内容包括:(一)首次产前检查:了解孕妇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孕妇和胎儿的风险因素;(二)定期产前检查: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三)孕期营养指导:根据孕妇的体质和胎儿发育需要,提供合理的饮食建议;(四)孕期心理辅导: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孕妇应对孕期心理压力;(五)孕期运动指导:根据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发育需要,提供适当的运动建议;(六)分娩计划和产时保健:根据孕妇的需求和意愿,提供分娩计划和产时保健服务;(七)产后访视和康复:对产后妇女进行访视,提供康复指导和咨询服务。
孕产妇健康管理效劳标准一、效劳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效劳内容〔一〕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
1.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13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建立【母子健康手册】。
3.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4.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防止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和催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5.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1次产前检查效劳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二〕孕中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中期〔孕16~20周、21~24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高危重点孕妇。
3.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生活方式、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告知和催促孕妇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4.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
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三〕孕晚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晚期〔孕28~36周、37~40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
3.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催促其酌情增加随访次数。
随访中假设发现有高危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
〔四〕产后访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妇出院后1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孕产保健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孕产期保健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实行全程管理,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二、组织管理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孕产期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2. 孕产期保健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必要的投入。
3.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孕产期保健科,负责本机构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组织实施。
4. 孕产期保健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机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共同推进孕产期保健工作。
三、保健服务1. 孕前保健(1)开展孕前健康教育,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
(2)提倡科学备孕,指导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开展孕前遗传咨询和胎儿发育评估,提供生育指导。
2. 孕期保健(1)建立孕期保健档案,实行孕期全程管理。
(2)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
(3)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4)提供孕晚期家庭访视服务,了解孕妇和胎儿状况,提供相应保健指导。
3. 分娩期保健(1)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分娩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2)实行分娩期全程监护,及时处理分娩期并发症。
(3)开展分娩期健康教育,提高孕妇对分娩过程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 产后保健(1)提供产后康复服务,促进产妇身心恢复。
(2)开展产后访视,了解产妇和新生儿状况,提供相应保健指导。
(3)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提供母乳喂养技巧培训。
(4)开展产后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做好个人卫生和新生儿护理。
四、人员培训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 孕产期保健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孕妇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孕产期的安全和健康,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建立合理的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二、孕产期保健管理(一)孕妇个人保健1. 合理饮食:孕妇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均衡饮食。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度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2. 维持适量活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孕妇的身体素质,促进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发展。
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遵循医生的指导。
3. 充足休息:孕妇应确保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减轻腰椎和腿部的压力。
4. 避免有害物质:避免接触尼古丁、酒精、放射线、化学物质等对胎儿有害的物质。
(二)孕产期定期检查1. 孕妇应按时前往医院进行产前定期检查,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筛查、糖尿病筛查、产前超声、产前检验等项目。
2. 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高风险妊娠,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 孕妇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定期进行产检,以及进行孕期防御接种。
(三)孕妇心理疏导1. 建立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
2. 孕妇应定期参加心理疏导课程,学会应对孕产期的情绪波动和压力。
3. 孕期应尽量避免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紧张,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
三、工作规范(一)孕妇工作安排1. 孕妇工作时间应合理安排,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
2. 孕妇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剧烈运动等工作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二)工作环境保障1. 孕妇工作场所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环境中。
2. 公司应提供符合孕妇需求的工作环境,配备合适的办公设施和座椅。
(三)产假安排1. 孕产期产假的安排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定。
2. 公司应提供良好的产假政策和机制,帮助孕妇顺利产假,减少产前和产后的工作压力。
四、总结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饮食、定期的孕期检查、心理疏导等都能够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确保胎儿的良好发展。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二、服务内容一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1.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2.孕13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母子健康手册..3.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4.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5.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1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二孕中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中期孕16~20周、21~24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高危重点孕妇..3.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生活方式、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4.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三孕晚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晚期孕28~36周、37~40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2.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3.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督促其酌情增加随访次数..随访中若发现有高危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四产后访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妇出院后1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1.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2.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对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等问题进行处理..3.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4.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五产后42天健康检查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卫生机构检查..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对产妇恢复情况进行评估..3.对产妇应进行心理保健、性保健与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产妇和婴幼营养等方面的指导..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二按照国家孕产妇保健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孕产妇全程追踪与管理工作;从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三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四加强宣传;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示免费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提高早孕建册率..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孕产妇健康档案..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如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七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对孕产妇各进行2次随访..没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督促孕产妇前往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相关随访..五、工作指标一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段内活产数×100%..二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六、附件1.第1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2.第2~5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3.产后访视记录表4.产后42天健康检查记录表附件1第1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填表说明:1.本表由医生在第一次接诊孕妇尽量在孕13周前时填写..若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需同时建立..随访时填写各项目对应情况的数字..2.孕周:填写此表时孕妇的怀孕周数..3.孕次:怀孕的次数;包括本次妊娠..4.产次:指此次怀孕前;孕期超过28周的分娩次数..5.末次月经:此怀孕前最后一次月经的第一天..6.预产期:可按照末次月经推算;为末次月经日期的月份加9或减3;为预产期月份数;天数加7;为预产期日..7.既往史:孕妇曾经患过的疾病;可以多选..8.家族史:填写孕妇父亲、母亲、丈夫、兄弟姐妹或其他子女中是否曾患遗传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若有;请具体说明..9.个人史:可以多选..10.妇产科手术史:孕妇曾经接受过的妇科手术和剖宫产手术..11.孕产史:根据具体情况填写;若有;填写次数;若无;填写“0”..12.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13.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相应检查;并填写检查结果..标有的项目尚未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检查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测查项目..14.总体评估:根据孕妇总体情况进行评估;若发现异常;具体描述异常情况..15.保健指导:填写相应的保健指导内容;可以多选..16.转诊:若有需转诊的情况;具体填写..17.下次随访日期:根据孕妇情况确定下次随访日期;并告知孕妇..18.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署其姓名..附件2第2~5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填表说明:1.孕周:此次随访时的妊娠周数..2.主诉:填写孕妇自述的主要症状和不适..3.体重:填写此次测量的体重..4.产科检查:按照要求进行产科检查;填写具体数值..5.血红蛋白、尿蛋白:填写血红蛋白、尿蛋白检测结果..6.其他辅助检查:若有;填写此处..7.分类:根据此次随访的情况;对孕妇进行分类;若发现异常;写明具体情况..8.指导:可以多选;未列出的其他指导请具体填写..9.转诊:若有需转诊的情况;具体填写..10.下次随访日期:根据孕妇情况确定下次随访日期;并告知孕妇..11.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医生签名..12.第2~5次产前随访服务;应该在确定好的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填写相关结果;没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督促孕产妇前往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相关随访;注明督促日期;无需填写相关记录..13. 若失访;在随访日期处写明失访原因;若死亡;写明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产后访视记录表填表说明:1.本表为产妇出院后一周内由医务人员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检查时填写..2.一般健康状况:对产妇一般情况进行检查;具体描述并填写..3.一般心理状况:评估产妇是否有产后抑郁的症状..4.血压:测量产妇血压;填写具体数值..5.乳房、恶露、子宫、伤口:对产妇进行检查;若有异常;具体描述..6.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情况;对产妇进行分类;若为其他异常;具体写明情况..7.指导:可以多选;未列出的其他指导请具体填写..8.转诊:若有需转诊的情况;具体填写..9.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名..产后42天健康检查记录表填表说明:1.一般健康状况:对产妇一般情况进行检查;具体描述并填写..2.一般心理状况:评估是否有产后抑郁的症状..3.血压:如有必要;测量产妇血压;填写具体数值..4.乳房、恶露、子宫、伤口:对产妇进行检查;若有异常;具体描述..5.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情况;对产妇进行分类;若为未恢复;具体写明情况..6.指导:可以多选;未列出的其他指导请具体填写..7.处理:若产妇已恢复正常;则结案..若有需转诊的情况;具体填写..8.随访医生签名:检查完毕;核查无误后检查医生签名..9.若失访;在随访日期处写明失访原因;若死亡;写明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
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
一、科学指导
1.孕前保健服务机构应提供科学的孕前保健知识,如合理饮食、生活方式、生育年龄选择等,指导孕妇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为孕前准备的女性提供体检服务,检查身体状况,评估潜在风险,并针对有疾病或风险的女性进行科学的干预措施。
二、个性化服务
2.制定个性化的孕前保健计划,根据孕前准备情况和潜在风险,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三、综合评估
1.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包括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孕前健康状况等,以了解女性和胎儿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2.评估结果应为孕妇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其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并减少孕前和孕期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健康干预
1.针对孕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个体化的补充营养物质等。
2.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孕前女性缓解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宣传教育
1.积极开展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孕前保健的认识和重视。
六、与相关部门合作
1.与卫生、教育、社区等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孕前保健服务的全方位覆盖。
2.建立起孕前保健服务的联动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七、信息保密
1.绝对保密孕前保健服务接受者的个人信息,确保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
2.建立健全的保密制度和相关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以上是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的主要内容,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应按照这些规范进行工作,为孕前女性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的保健服务,以确保女性和胎儿的健康。
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
1.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包括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
2.合理饮食的指导,建议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品、辐射等,以及避免感染性疾病。
4.对存在健康问题的夫妇,提供相应的治疗或转诊建议。
四)健康档案管理。
建立孕前保健对象的健康档案,记录健康状况、医学检查结果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为孕产期保健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孕前保健对象的健康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率,为优生
优育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需要保障孕前保健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