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说“屏”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3
《说“屏”》
析说明文的语言
来说说“屏”
)展示屏的图片(我们
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
这叫挂屏,它已经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
一个用具,师:“遮挡”,强调“遮挡”。
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
山,作
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你积累的词语。
你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有层次的为我们介绍了屏,
(在我们办公室里有这么一格一格的蓝色东西隔开了各个老你觉得教室办公室的屏的设置巧妙吗?
并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中应起到的作用。
们说了几个
欣赏能力。
最后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一起根据课文内容探讨了。
第15课《说“屏”》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整体把握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提示: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作用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2.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请找出具体句子。
提示:作者喜爱屏风,“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本文属于哪类说明文?文中运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提示:小品式说明文。
逻辑顺序。
文中运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准确、科学、富有文学色彩。
合作探究1.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提示:①引用《秋夕》里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放在开篇,营造了一种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说“屏”出示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作者链接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字词积累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帷幕(wéi)伧(cāng)俗休憩(qì)韶(sháo)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欣赏各类屏风图片,说说你对屏风的印象。
【交流点拨】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其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
各式各样的屏风,还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
2.读课文,思考:(1)用文中的原话给屏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交流点拨】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风的设置: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文本探究文章引用了许多古诗词,请找出来并理解其诗意。
【交流点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15《说屏》《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第五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准确把握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感悟说明技巧,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说“屏”》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经过课本中说明文单元教学的训练,学生初步认识了说明文的特点,了解了说明顺序和常用的说明方法,并对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有一定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于屏风这种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器具不熟悉,并且很难产生兴趣。
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厚,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刻,所以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古典诗文感悟能力不高。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去《说“屏”》。
二、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帷.幕(wéi) 伧.俗(cāng) 休憩.(qì) 韶.光(sháo) 忒.(tuī)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3.作者链接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15 说“屏”一、教学目标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
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堂活动(一)、导入: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屏”特点、作用;“屏”的分类;和写“屏”的目的)(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探究质疑:(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
也可以概括)(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课堂小测1、根据拼音识汉字。
A、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à liāng ( ),母亲总要背诵唐诗。
15.说“屏”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
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作者简介及梳理字词。
1.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
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
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2.给加点字注音帷wéi 伧cāng忒:tuī文化休憩qì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韶光:美丽的春光。
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说屏教学目标: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词义。
帷(wéi)伧(cāng)俗忒(tuī)流萤(yíng)纳(nà)凉点缀(zhuì)书斋(zhāi)休憩(qì)三、问题导学: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
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4.本文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有什么作用?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5说屏》教案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若是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窗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能够就此导人,看做者是如何介绍的。
也能够用古诗词中有描述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诵课文。
学生听读并试探: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概念。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屏者,障也,能够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幸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能够挡风,空间仍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富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咱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爱上屏风了,这是为何呢?因为作者引用了很多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窗们高声朗诵课文,找出你最喜爱的句子,说说为何喜爱?然后有情感地读一读。
全班讨论明确: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穷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概念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能够挡风。
而空间上仍是流通的,此刻称为‘流动空间’’’。
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到效;“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加倍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15.说屏八年级班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 自主预读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韶.光()②伧.俗()③休憩.()④相称.()⑤曲.屏()⑥锦屏..()()⑦无益地耗费劳力。
______________⑧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
___________⑨恰当,恰如其分。
________________⑩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___________2.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4.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5.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6.续写下面是句子,注意句式和修辞,以及上下句之间的语意连贯。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
[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走进文本认识屏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语气、节奏。
思考:7.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8.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9.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活动二研读文本品味屏要求: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咀嚼体味。
思考:10. 理解下面三句诗的含意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③“抱膝看屏山”。
11.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活动三走出文本展才华12.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说“屏”教学内容教科书117页~120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着手来说明事物。
3.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自学为主,教师稍加指导。
2.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陶。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领会作者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着手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着手来说明事物。
◆疑点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多幅有关屏风的图片。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屏风的古诗词。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l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词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
找几个学生朗读他们所搜集的诗词,将名句板书,稍作分析。
2.展示屏风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屏风的美。
3.师:这篇文章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分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将屏风的上述功能展示给我们的。
4.抽学生回答,师板书。
5.师:作者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着手来介绍屏风,请大家对此加以分析。
6.指导完成课后习题及课堂练习。
1.朗读古诗词,体会其意境。
2.观看图片,形成对屏风的初步印象。
3.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4.回答提问,理清课文结构。
5.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
6.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第1段 引子,表现作者对屏风的感情,点出屏风的特点。
第2~3段 室内、室外安装屏风的作用。
第4段 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5段 强烈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上推陈出新。
《说“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屏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
《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在《故宫博物院》中提到过“雕龙屏”。
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幅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
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
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
杜牧《秋夕》里有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展示图片)二、整体感知1、什么是屏(请用原文来解释)?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屏”的知识?屏的作用: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缓冲视线。
屏的类别:按空间分类为室内屏和室外屏;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艺术上有雅俗之别;还有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15 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1、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2、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②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
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
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
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
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由
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
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
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读“tu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
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
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
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
(2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 设置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