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

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

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

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

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

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

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

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

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

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

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

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

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

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

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

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

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

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

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

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

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

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

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

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

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

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

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

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

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

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

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

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

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

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

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

料的来源主要有两

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

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

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

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

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一切间接的统计数

据都是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

意事项。

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

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社会经济

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

报刊媒介加以报道。例如,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

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

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

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

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

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除了上述公开出版的

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

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

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

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

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

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

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

度的科学性与群众性。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

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

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组织调查

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

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凋查任务的完成。

5、简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

答: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

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

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

物的全貌、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

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统

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

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因此,统计数据资料整理得好,会使综合

的资料十分丰富,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会使资

料内容贫乏,使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数据不能发挥

其应有的效用。

6、典型调查有何作用?

答:典型调查的作用有如下两点:

其一,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其二,在-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

真实性。

7、什么是统计分类标准化?

答: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

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

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统计标准化的内容很多,

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

准化、编码标准化等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这些标

准化中的一种。

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

么?

答: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

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部各部分

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

的本质与规律。

作用:(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

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

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2)可以揭示

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9、简述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答: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

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

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

体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

分。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

或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

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

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

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外商经济是指资产

归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

10、简述机构部门分类。

答: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

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按机构部门分类是将国民经

济中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

(1)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

构与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4)

住户与住户部门。

三、论述题

1、试述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答: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

第一,询问法。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等。

第二,报告法。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

第三,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计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2、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有何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其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是因为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工作计划,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所以,必须在组织统计调查之前,周密地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3、如何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

答: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等。(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4、试述行业分类以及产业活动单位。

答:行业分类又称产业部门分类,它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部门分类的一种。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同质性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惟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

小的。(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产业活

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

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5、试述统计表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

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设计表之前,

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

如何分组,如何设置指标,哪些指标放在主栏,哪

些指标放在宾栏,等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安

排,务必使表的设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

理。第二,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

长方形,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

方形。第三,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

采用开口式。第四,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

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的纵栏的“合计”一般列

在最前一栏。第五,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

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第

六,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

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

间、空间。第七,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

第八,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

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位数。第九,表内各主词之间、

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

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

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第

十,对某些资料必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

明。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

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

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

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

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

为相对指标。

3、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

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

果,通常称为比重。

4、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

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

例关系。

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

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

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

普遍程度。

6、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

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

作平均数。

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

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8、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

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

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

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9、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

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

差异程度的指标。

10、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

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二、简答题

1、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

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

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

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

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

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2、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

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

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

将一年内12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

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

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

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

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3、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

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

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

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

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

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

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

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

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

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

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4、简述标准差的意义。

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

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

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

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

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

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

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

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

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

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

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

5、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

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

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

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6、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

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

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

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

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

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

准差。

三、论述题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

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

得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一,不同时期的

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不同时期

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

义;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包含的时期

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

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

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而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

数的。

2、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

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

征方面有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应用。

(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必

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使各

单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

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

的一般水平。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

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

表现不同,但有一定规律,一般很小或很大的数值

出现次数较少,而靠近平均数的次数较多,围绕平

均数两边的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这说明总体分布

是从两边向中间集中,中心是平均数。因此,平均

数可以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

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

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

展趋势。平均指标在抽样推断中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进而可以估计总

体总量。

第四章时间数列

一、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

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

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

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

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

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

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

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

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

题。

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

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

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

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

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

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

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

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

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

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

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

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

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

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

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

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

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

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

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

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

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

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

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

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

三、论述题

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

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

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

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

(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

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

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

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

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

作用。

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

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

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

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

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

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

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

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

第四章时间数列

一、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

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

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

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

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

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

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

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

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

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

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

内的增长量。

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

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

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

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

变动的情况。

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

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

合趋势线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

数列有何作用?

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

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

的数列。

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

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

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

比较评价和预测。

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

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

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

过程的总量。

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

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

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

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

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

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

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

系。

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

同之处。

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

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

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

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

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

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

异抽象化。

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

题。

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

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

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

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

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

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

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

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

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

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

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

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

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

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

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

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

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

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

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

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

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

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

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

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

三、论述题

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

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

第五章指数

一、名词解释

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

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

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指数的种类。

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

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

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

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

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

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

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

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

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

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

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

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所谓动态指数,是

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静态指

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

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

问题。

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

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

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

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

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

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

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

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联

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

有变形关系。

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

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

氏指数。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标

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

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

深圳股价指数。

三、论述题

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

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

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

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

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

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

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

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

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

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

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

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

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

依据。

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

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

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

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

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

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

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

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

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

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

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

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

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

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

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

第六章抽样推断

一、名词解释

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

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

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2、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

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

写字母N代表总体单位数。

3、总体成数: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

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P表

示。

4、样本成数: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

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

5、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

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

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

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

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第n个样本单位。

6、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

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7、点估计: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

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8、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

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

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

一种抽样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方法会产生的三

个差别。

答:第一,抽取的样本数目不同,用重置抽样

方法从总体中所能抽取到的样本个数比不重置抽样

方法抽取到的样本个数多;第二,抽样误差的计算

公式不同;第三,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的

条件下,重置抽样误差大于不重置抽样误差。

2、简述抽样推断的特点。

答:第一,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

研究方法。抽样推断既省时、省力,又经济,并能

达到准确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一目的;第二,抽

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遵循随

机原则进行抽样,是对总体进行科学估计和推断的

前提;第三,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利

用样本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时,在数学上运用的是

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第四,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

事先计算,并能加以控制。在随机原则下,可以描

述出抽样误差的分布,因而可根据总体标志值的差

异程度,通过增加样本单位数或改进抽样方法等途

径把抽样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简述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答:第一,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总体

标志变异程度愈大,抽样误差愈大。反之,总体标

志变异程度愈小,抽样误差也愈小;第二,样本容

量的大小;第兰,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第四,不

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

4、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答:第一,这种抽样方式组织简便,易于实施;

第二,在已知总体某些有关信息的情况下,采用等

距抽样能保证样本单位在总体中均匀地分布,从而

提高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有利于降低抽样误差。

5、简述整群抽样的特点。

答:第一,整群抽样直接抽取的不是总体单位

而是“群”;第二,影响抽样误差的总体方差是总体

群间方差;第三,整群抽样一般采用不重置抽样,

所以抽样误差的计算采用不重置抽样公式。

三、论述题

1、试述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答:第一,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第二,

允许的极限误差的大小。允许的极限误差越大,样

本容量越小。反之,允许的极限误差越小,样本容

量越大;第三,抽样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重置抽样比不重置抽样要抽取多一些的样本单

位;第四,抽样方式;第五,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即概率F(t)的大小。推断的可靠程度要求越高即

F(t)越大,样本容量越多。反之,推断的可靠程

度要求越低,样本容量越少。

2、试述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

答:第一,用公式计算的样本容量是最低的,

也是最必要的样本;第二,用公式计算样本容量时,

一般总体方差是未知的,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利用有

关资料代替;第三,如果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同时

对总体平均数和成数进行区间估计,运用公式计算两个样本容量,一般情况下,为了同时满足两个推断的要求,一般在两个样本容量中选择较大的一个;第四,利用公式计算的样本容量不一定是整数,如果带小数,一般不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化成整数,而是用比这个数大的邻近整数代替。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表格法:是根据两个相关变量,即自变量X 和因变量Y的对应关系的数值编制而成的数据表,一般称为相关表。

2、相关系数:是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3、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5、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式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相关关系的种类。

答:根据相关关系的方向划分,相关关系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根据白变量的多少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根据相关的形式不同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根据相关关系的程度划分,相关关系町划分为不相关、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2、概括说明为使所拟合的数学模型达到最佳,一般应遵循的条件。

答:为使所拟合的数学模型达到最佳,一般应遵循下列条件:

(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要在对两变量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值,看是否达到显著相关的要求。若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时,这样拟合的回归模型才有实际意义;若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或相关程度较低时。则所拟合的回归模型就没有实际意义。

(2)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若将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绘成散点图,当这些散点的分布近似于直线时,才能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又称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这是相关与回归

分析的起点。只有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才有必要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

(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只有确定了现

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才能运用相应的

相关分析方法去解决。如果把曲线相关误认为是直

线相关,按直线相关来分析,便会出现认识上的偏

差,导致错误的结论。

(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现象之

间的相关关系是一种不确定的数量关系,因此常常

给人的感觉是不明确的。相关分析就是要从这种不

确定、不明确的数量关系中,判断相关变量之间数

量上的依存程度和方向。

2、请论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答: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1)相关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回归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必须根

据研究目的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

(2)对于变量x与y来说,相关分析只能计算

出一个反映两个变量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

计算中改变x和y的地位不影响相关系数的数值。

回归分析有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分别建立两个

不同的回归方程。

(3)相关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两个变量都是

随机的,也可以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另一个变量

是非随机的。而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

是可以控制的变量(给定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

变量。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

(1)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假若

对所研究的客观现象不进行相关分析,直接作回归

分析,则这样建立的回归方程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只有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客观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

量上的依存关系,而且其关系值又不确定的条件下,

再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方程才有实

际意义。

(2)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对所

研究现象只作相关分析,仅说明现象之间具有密切

的相关关系是不够的,统计上研究现象之间具有相

关关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回归分析,将具有依存

关系的变量间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加以确定,然后

由已知自变量值推算未知因变量的值,只有这样,

相关分析才具有实际意义。

3、试论述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是保证正确运用回归分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在确定哪个变量作自变量,哪个变量作因变量之前,

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充分正确的认识。

第二,在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只

能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以及两变

量间的变动比例。因为其值大小直接取决于变量所

用计算单位的大小。

第三,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为了使推算和预测

更准确,应将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和估计标准误差

结合使用。

第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归方程是根

据资料计算出来的,是一种经验数据,如条件发生

变化,则推算或预测会不准确。因此,不能机械照

搬,以免造成失误。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

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部门的总和,包括各

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2、国民经济核算

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一国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

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

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

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

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全面、

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4、国民账户体系SNA

是指以市场经济条件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创于英国,后来由联合国、

世界银行等五个国际性组织联合公布施行。

5、国民经济账户

是指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

进行描述。

二、问答题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第二、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订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可以用于进行国际比较

第四、能够推动统计学以及其他核算现代化的

发展

2、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何意义?

第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第二、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三、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能适应扩大

对外开放的需要

第四、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平衡协调的需

3、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有哪些?

第一、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指导,

并吸取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

理论。

第三、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

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的经验。

4、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帐户之间有何关系?

基本核算表与国民歼击机帐户都是对国民经济

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

相对独立。每一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

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帐户则

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帐户之间通过

平衡项来衔接。

5、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共

同特点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

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者的研究客体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国

民经济的运行全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

费等。

第二,两者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宏观

经济信息系统制订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规

范,同时还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第三,两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都是研

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内

容。

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均包括了

建立有关的指标体系,明确各个指标的科学界定和

计算方法。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一、名词解释

1、人口数量

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

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2、人口分布

是指人口的地理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

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

3、人口的社会构成

是指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所

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

布和关系。

4、总负担系数

是指14岁以下人口65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与15

到64岁人口的总数之比例。

5、人口自然变动

是指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人口的出生与死亡。

6、人口迁移变动

是指人们改变常住的地址,从一个地区迁出并

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所引起的变动。

7、人口质量

是指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

口素质。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

想道德素质。

8、劳动力资源

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就是指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

9、经济活动人口

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问答题

1、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

第二、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

第三、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

2、与自然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有哪些特点?

第一、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

第二、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周期较长。

第三、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

3、如何看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可以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才能保证劳动力的供应,以实现经济增长。如果人口过多,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也会延缓歼击机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促进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人口的增长。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财富

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2、林木蓄积量

是指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树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用立方米表示。

3、国民财产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4、资产负债表

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单位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价值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关系的平衡表。

二、简答题

1、国民财富有哪些规定性?

第一、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第二、既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包括经过人类劳动被发现或掌握的自然资源。

第三、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

第四、国民财富是一个经济存量。

2、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何在?

第一、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

段。

第二、是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宏观调控

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3、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第一、综合反映了全社会和各个机构单位国民

财产的规模、结构、联系等重要资料,是制订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第二、提供了有关经济存量的分类指标,有从

不同的角度对国民经济和整体状况进行多方面的经

济分析。

第三、其编制原理与方法的依据是已经实施

多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所提供的资料有利

于进行国际对比。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产品

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

特性: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

2、国内总产出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

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

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

值。

3、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4、生产法

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从生产

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

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

方法。

5、收入法

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

值。

6、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

定时期的最终使用具体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

额以及净出口三个部分。

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

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要素

净收入之和。

8、国内生产总值表

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

活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

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9、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是指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总量的动态

变化及其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数,具体包括价值量指

数、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

二、简答题

1、我国2002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生产

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我国2002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以下

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

位的货物或服务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

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

三、自主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

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2、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总产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

综合指标。

第二、总产出反映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

技术联系。

第三、总产出指标是基层统计单位计算增加值

的基础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第一、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表

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

第二、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

指标

第三、是分析经济、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

的基础数据。

第四、有利于分析研究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

分配和最终使用情况,能够全面反映国家、集体和

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五、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

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

系有哪些?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就业人员数指数×劳

动生产率指数

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就业人员数占总人口数比重指数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

数×总人口指数

第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

数×1/总人口指数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资金指数×资金产

值率指数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流通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流通

是指在生产环节之后出现的社会产品从生产者

向使用者的转移过程,它反映了社会产品实物形态

的运动。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泛指一

切生产成果的流通;从狭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

流通是指有形实物产品即货物的流通。

2、商品流通

是指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

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3、离岸价格

是指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

买方指定的船只以后的价格,它包括货价、货物包

装费、运费、保险费和爱他劳务费用以及出口关税。

4、到岸价格

是指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格,包括货

价、运抵进口国起卸前的运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

5、直接标价法

是指单位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方法。目前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6、间接标价法

是指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反复,是直接标价

法的倒数。

7、商品周转次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的平均更新次数,计

算公式为:

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

8、商品周转天数

商品周转天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平

均每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

9、社会商品购买力

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

品的货币制支付能力,它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

会商品的需求量。

10、进出口比价指数

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

比的比例。

1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1个单位的外币所

需要的人民币总成本,即出口多少钱的商品换回一

个美元。

12、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的商品、服务和资

本往来等外汇收支,即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资

金的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

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付。

13、国际收支平衡表

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

间发生的交易。它包括四大项目:经常项目、资本

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

14、储备资产

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

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

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二、简答题

1、商品流通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第一、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

第二、必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第三、必须是改变所有权的商品转移。

2、对外贸易统计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研究的范围广泛,除了研究国内商品流

通,还要研究进口和出口等环节。

第二、有关问题的统计原则应当明确,如统计国别的原则、统计价格的原则等。

第三、是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和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工具。

3、目前国别统计原则有哪几种?

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国别统计原则:

第一、按产消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统计为原产国即生产国、出口货物统计为消费国。

第二、按贸易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统计为购自国,出口货物统计为售予国。

第三、按运输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为起运国,出口货物为抵达国。

我国对外贸易统计是按贸易国原则进行分类,而海关统计则分别按贸易国和产消国分组。

4、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有哪些区别?

第一、统计的范围不同

第二、统计渠道与汇总方式不同

第三、统计依据的商品目录不同

第四、记录的原则不同

第五、统计时间确定的标准不同

5、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它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流动量进行统计,因此也是全面观察一国在某一时期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重要依据。

第二、它综合记录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商品劳务交易与资本往来等

第三、采用复式记账制度,按照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则,构成经济交易的两个方面:物的流动与资金的流动。

6、国际收支统计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经常项目收支

第二、资本往来项目收支

第三、外汇黄金储备资产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分配

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2、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可支配收入

表示经过收入分配之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

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额,有可支配总收

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两个指标。

4、补偿性支出

是指用于弥补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消耗。

5、积累性支出

是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支出。

6、财政收支差率

是指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它可以

用来分析财政收执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

7、货币供应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

量,即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为各个经济单位所持有

的货币量。它包括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

款),M3(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层次。

8、货币流通量

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M0.

9、资金流量统计

它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

映一定时期内各个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

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二、简答题

1、初次分配形成了哪些收入?

第一、劳动者原始收入

第二、国家财政原始收入

第三、生产单位原始收入

2、收入再分配主要有哪些内容?

第一、国家财政收支

第二、银行信贷收支

第三、转移收支

3、银行存款资金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第一、存款余额

第二、存款收支发生额

第三、存款平均余额

第四、存款周转率

4、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利率统计

第二、债券股票统计

第三、汇率统计

5、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

第二、它以机构部门为主体,以资金交易为对

象,在两者的统一联系中,描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间的资金流动。

第三、因为资金流量核算是描述资金在部门之

间的流动,所以它超越了各个部门专业统计的特点,

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性的核算。

第四、它采用复式记账原则,说明了经济活

动中部门之间此收彼付的交易活动。

第十四章国民经济使用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使用

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对经过分

配、流通等中间环节的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使用,

包括生产使用和生活使用,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

2、最终消费

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

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

支出,它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3、恩格尔系数

是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消费支出所站

的比重。恩格尔定律是指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

尔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食品支出在总

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4、资本形成总额

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

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净变动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

总额和存货增加。

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

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6、投资形成量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因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而

形成的工作量以及与之相关费用的总称。

二、简答题

1、最终消费的统计核算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使用与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

第二、消费与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

第三、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

第四、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原则上应该分期分

摊核算。

2、为什么不能把货币支出与消费支出等同计算

最终消费?

因为,只有和消费性物品及服务相交换的货币

支出,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此外的投资性支出以

及分配性支出不是最终消费支出。同时,构成消费

的并非都具有实际货币支出行为,比如各种自产自

用的消费,实物分配形成的消费等,应该视为虚拟

性货币支出。

3、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统计分析有哪些指标?这

些指标之间有何关系?

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

指标有以下西个:

第一、投资供给量

第二、投资使用量

第三、投资形成量

第四、投资财产形成量

这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

财产形成量

第十五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是指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国民经济

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定量方法,对社

会再生产过程或国民经济体系整体进行的综合分

析。

2、国民经济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

定的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它反映国民经济总

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

3、最终产品率

是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与国内总产出的比率。

4、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是资金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之比

率,它反映资金的产出效率。

5、主导产业

是指那些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

段,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或已经在产

业结构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对影响、带动整个产业

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产业。它的一

般特征是:第一、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第二、快

速的技术进步;第三、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

带动作用,其他产业反过来又将刺激该产业的进一

步发展;第四、具有较好的动态比较费用,加速出

口的增长。

6、国民经济增长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

成果的增加。

7、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8、宏观景气指数

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指数,以

增加值为权数对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计算

而得到的综合指数。

9、国民经济效益

是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投入

与产出的比较,它反映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综合消耗水平,其基本公式为:

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

10、功效系数法

是在已设置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

上,给其中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

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个指标的功效系数,

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

即为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

11、综合国力

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

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综合国力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多面性、综合性、客观性、战略性、可比性。

12、小康

是界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

小康这一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小康是一个生活阶段

第二、小康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和微观、国家和居民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

第三、小康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小康是奋斗目标。

二、简答题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是以有关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

第二、是以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

第三、是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

第四、具有宏观性

第五、具有综合性

2、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有哪些意义?

第一、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及全社会提供信息

第三、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统计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积累素材

第四、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咨询和进行监督。

3、国民经济结构统计分析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第二、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4、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资源状况

第三、社会需求

第四、经济体制与产业政策

第五、国际环境

5、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统计开展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第三、经济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条件,统计加强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对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6、国民经济效益具有那些特点?

第一、是宏观经济全局的经济效益,或者说是从有机联系的整体上来看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

第三、是社会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经济效益。

第四、是满足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践课 程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代码: 一、业务分析题(每题各30分,共60分) 1. 请答: (1)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该数列说明了什么情况? (2)指出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总体单位数。 (3)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答案: (1)是开口式等距变量数列,说明了月产量小于或等220 件的工人数是按产量的增多而不成比例的增多,但当月产量大于220 件时,工人数只有80 人。 (2) 变量:月产量 变量值:150—160 160—170 170—180 180—190 190—200 200—210 210—220 220 及以上; 上限:220 件及以上下限:150 件 次数:60 120 120 140 150 180 220 80 总体单位数:60+120+ 120 +140 +150 +180+ 220+80 =1070 (3)组距=上限-下限,计算得,各组组距均为10; 组中值=(上限+下限)÷2,计算得各组组中值为;155,165,175,185,195,205,215,225; 频率=各组次数÷总次数,计算得,各组频率为:5.6%,11.2%,11.2%,13.1%,14%,16.8%,20.6%,7.5%。 频率:5.61% 11.21% 11.21% 13.08% 14.02% 16.82% 20.56% 7.48% 说明: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各组内差异忽略不计。要求: (1)计算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及标准差; (2)分别计算工人和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即组平均数)和标准差、方差(组内方差);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34.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分组如下: 月工资水平(元)职工人数(人)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150 250 400 200 合计1000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月份 4 5 6 销售额(万元) 月末库存(万元) 270 200 352 240 322 220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37.某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从该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 要求:(1)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2004年10月)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 36.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件;乙组工人日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 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再生产核算五张表的中心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张基本核算表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表。 2、国民财富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3、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的差额称为逆差 4、当现金收支比例系数小于1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 5、政府消费的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6、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用来反映什么的?(宏观经济效益是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分析指标有:①最终产品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每一从业人员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数值越高,说明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7、计算建筑工程产值采用的是什么价格?(预算价格计算)(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 8、性比率若低于100,表明女性人口多问题 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10、研究某厂所生产的一批机床的质量,则该批机床为总体表现 11、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存储五分之四的几个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是典型调查方式 12、数量指标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13、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1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 15、在某一变量数列中,某变量值为零,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16、用水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还是五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 17、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 18、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4%,产量增加4%,产品总成本变化为总成本=单位成本×产量Y=a(1-4%)b(1+4%)=(a-4%a)(b+4%b)=ab+4%ab-4%ab-0.16%ab=ab-0.16%ab 19、按总量指标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20、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不连续时点数列资料 21、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反应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反应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22、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3、某商品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8%,则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为多少?(44%)y=a*b=a(1+8%)*b=ab+8%ab = =ab+8%ab -8%ab 24、简单随机样本具有广泛性 25、用来表示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的是水平指标 26、某连续变量数列,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520 27、统计一般是指统计活动 28、编制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基期29、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区间 估计 30、相关系数为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相关系数越弱 31、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表明关系 越强 32、反映国内机构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是国 民经济账户的生产账户 33、人口总体更新的自然因素是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出生和死 亡) 34、广义上的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 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35、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 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36、一定时期内居民在零售市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额称为 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37、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国家财政收支环节 38、反映一个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是消费率) 39、某班三个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9分和95 分,这三个数字是指标志值 40、每次试验只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成功的结果,另一是失败 的结果,两次结果互相对立,这种概率分布属于成数 41、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极差比乙的极差大,那么甲与乙 的极差与标准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p86) 42、在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 资效果系数的关系怎样?(p318) 43、统一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方面去研究质的方面,对吗?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 44、在变量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的组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 算术平均数会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队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大些,使平均数 向其靠拢。) 45、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 相 关关系的数值范围在-1和+1之间,相关关系越强,系数值越接近1,相 关系数越弱,系数值越接近) 46、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国民经济账户的计帐形式是国民经济 账户的计账原则:四式计账 47、反映人口疏密程度的是人口密度指标 48、在社会产品生产统计中,社会产品包括⑴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 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⑵按完工情况不同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 产品三类。 49、“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称为土地垦殖率或垦殖指数 50、按消费主题划分,最终消费分为按消费对象划分,由货物产 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两部分组成。 51、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 52、要对不同马力、种类的拖拉机计算总量,最好采用标准实物 量单位 53、全面调查具体包括调查有普查、统计报表 54、若要观察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 象的时期指标 55、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哪种方法搜集资料的报告 56、相关系数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怎样?(p212) 57、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是简单分组 58、假如销售量上升5%,销售价格下降5%,则销售额如何变化? (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59、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0,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 有哪些?) 60、经济普查属于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对吗?× 61、标志变异指标用以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相对水 平,对吗?× 62、属于时点指标的的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63、恩格尔系数越高,相应的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怎样?(生活水 品越低p422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生活富裕,20%以下为 很富裕。(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 64、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如有几个方差的历史资料,则我们选 一个最大的方差,对吗?(p174) 65、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上采用方法?农业总产出的计算原 则:农业总产出是按产品法计算的。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来计算产值 的一种方法,又称总周转额法 66、反映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的指标是就业人口负 担系数 67、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分配 68、在外币折算时,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方法是外国货币与本 国货币的折算有两种方法:⑴直接标价法⑵间接标价法 69、人口的自然构成包括性别与年龄 70、已知某企业2003年6月份商品流转次数为5次,则该企业该 月的商品流转天数为几天?( 6 天商品周转天数 = 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核算期天数 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商品周转次数 核算期天数 = ? =) 71、土地总面积包括地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 内的全部土地面积的总和。按性质划分,土地总面积可分为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内陆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及其他面积;⑵按利用情况划分, 可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72、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 数 73、强度相对指标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 74、按数量标志分组包括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数量标志 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75、时期指标包括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额、国民生产总值 76、哪种情况下,平均数要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在计算生产过程 中三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时 77、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和关系是各组的单位 数既为次数分布称频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频 率。 78、影响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的因素有主要受失业人数变动的 影响以及间接收16岁以上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多少的影响。 79、因素分析法德依据是平均指标 80、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有包括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差额与差额总计。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 一、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 二、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 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 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 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

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个体 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 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二、样本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 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 四、指标及其测度

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设置框架 2、确定内涵和外延 3、确定计量单位 4、确定计算方法 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

浙江省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1月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6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抽样推断时,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和无偏性。 4.研究现象之间的一般数量关系,求出相关关系方程式,由此根据自变量的值推断因变量的 可能值,称为________分析,这个方程式称为________方程。 5.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表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 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对某市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调查,调查对象是( ) A.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B.该市所有工业企业 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 D.该市所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 2.下列哪个数列属于连续型变量数列( ) A.企业职工按工资分组 B.企业职工按性别分组 C.企业职工按学历分组 D.企业职工按日产量(件)数分组 3.下列哪个指标属于比较相对指标( ) A.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比例 B.中国人口数与印度人口数比例 C.合格品数与不合格品数的比例 D.GDP与人口数的比例 4.某小组5名职工的工龄分别为15年、15年、21年、28年、17年,则中位数是( ) A.28年 B.21年 C.17年 D.15年 5.某市1990年GDP为2000万元,2000年增加到3600万元,则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9.05% B.8.05% C.7.05% D.6.05% 6.对于一个时间数列,若不存在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该为( ) A.0 B.1 C.-1 D.0.5 7.形象描述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状况的一种统计图形称为( ) A.人口性别金字塔 B.人口年龄金字塔 C.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 D.人口自然构成图 8.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劳动力资源年龄下限为( ) A.16周岁 B.18周岁 C.15周岁 D.14周岁 9.社会净产值的价值构成是( ) A.C+V B.C+V+M C.V+M D.C+M 10.下列哪项应该计入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商品库存指标( ) A.已经统计购进但还没有到仓库的商品 B.已经统计销售但还没有被提走的商品 C.已经统计销售且对方已提走的商品 D.尚未统计购进但已到货的商品 11.某商业企业从另一商业企业购进供出售的商品,此为( ) A.最初流转 B.中间流转 C.最终流转 D.零售流转 12.某地区积累系数的实际值是4,而全国标准值是5,则单项指标指数是( ) A.125% B.80% C.25% D.20%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组距=上限-下限 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全(最新整理)

WORD 格式 可编辑 专业技术 知识共享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 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 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 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 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 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 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 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 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 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三劳动力资源 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 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 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四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35J 亠352一盘# 200+240 *220 * _ __ 工=_ — 2 歸瞅賊I晟^證八依 二舷平阪转好工4 -糯:盘:盂拐"'次

)计算该企业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和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要求:()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 )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 )。(2004 年10 月)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⑷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36?

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要求:(1)计算乙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1)年初居民货币结余100万元;(2)当年居民货币收入195万元;(3)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25万元;(4)当年实现的商品供应量170万元;当年全部商品供应量275万元。 要求计算:(1)本年形成的商品购买力;(2)本年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⑶本年全部商品购买力;⑷年末居民结余购买力;⑸商品供需差率(2005年10月) 35? 要求:(1)计算各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2)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指数。(2005年10月)

1月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和利润额( ) A.均是连续型变量 B.均是离散型变量 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2.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对一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 B.对工业设备的普查 C.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 D.调查几大彩电厂商,借此了解全国彩电的生产情况 3.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总体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分成( ) A.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D.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4.在出生婴儿中,男婴比重53%,女婴比重47%,这两个指标是( ) A.比例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5.在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 A.中位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6.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 A.增长速度=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B.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1

2 C.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水平 D.增长速度=增长量/最末水平 7.根据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是( ) A.固定构成指数 B.可变构成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8.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随机原则 B.准确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及时性原则 9.下列各项中,肯定错误..的是( ) A.y =-40-1.6x r=0.89 B.y =-5-3.8x r=-0.94 C.y =36-2.4x r=-0.96 D.y =-36+3.8x r=0.98 10.采用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是( ) A.收入法 B.分配法 C.生产法 D.支出法 11.下列不.属.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基本核算表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表 B.自然资源核算表 C.国际收支表 D.投入产出表 12.设某地区某年年初人口为2100万,年末人口2150万,年内死亡人口11万,计算人口死亡率的正确算式是( ) A.2100 11 B. 2150 11 C.2150210011 D.2/)21502100(11 13.土地总面积是指( ) A.陆地面积 B.可耕地面积 C.耕地面积 D.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服务产品的是( ) A.工业生产的钢材 B.金融业的理财产品 C.建筑业建设的住宅 D.农业生产的粮食 15.某商场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指数为108%,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20%,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 )

【最新编排】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1. 1.简述统计地三种涵义及它们之间地关系。 -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地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地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地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地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地方法科学,其目 地是探索统计数据地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地科学认识。 三种涵义地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地 , 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地,是统计活动地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地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地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 , 是源 . 没有统计活动 , 统计就无法提出 ; 没有统计活动 , 缺少这个实践基础 , 统计 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 1. 2.简述统计地特点和作用。 数量性 (基本特点 , 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 , 统计反映地不是抽象地纯数量 , 而是具体地 , 密切联系事物质地量 . 总体性 :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 , 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 物 , 因为事物地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 , 才能作出正确地判断 . 第-:从宏观上看 , 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地重要工具 . 第二 :从微观上看 , 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地依据 . 第三 :日常生活中 , 统计可以宣传符合 , 教育群众 . 第四 :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地重要方法 . 2.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地来源渠道。

-是通过直接地调查获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地直接来源,-般称之为第 -手或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手资料; 二是别人调查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地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二手资料(次级资料。 2. 2.简述典型调查地作用以及它地优缺点。 它地主要作用在于:-是补充全面调查地不足;二是在-定地条件下可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地真实性。 特点 :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 , 具有灵活机动 , 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 , 详实地统计资料地优点 . . 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地影响, 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 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2.3.简述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地内容。 A 调查工作完成地期限与工作进度 B 调查地方式与汇总方法 C 组织领导 D 调查前地其他准备工作 2.4.简述统计分组地目地。 1、将零星分散地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地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地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工作中地-项复杂地、重要地工作。 2.5.简述选择分组标志地原则。 1. 应根据研究目地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