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41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经典常谈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哲学的基本概念1. 哲学的概念和特征哲学是一种理论性知识,是一种关于最一般的实在和最一般的认识的形式的理论。
在哲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范畴和目的意识上,都有着多种独特的特征。
哲学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性、普遍性、深度性和系统性。
2.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着交叉和联系。
3. 哲学的发展历史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等阶段的发展。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哲学基本问题1. 实在的问题实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的,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客体。
哲学对实在的研究是通过认识实在的要素、实在的本原和实在的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2. 人的问题人是认识实在的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世界的中心。
人的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体问题、人的认识问题和人的社会问题等。
3. 世界的问题世界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场所,是主体与客体的总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世界的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的形式问题和世界的价值问题等。
第三章:人的社会实践1. 社会实践的本质社会实践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道德实践和审美实践等。
2. 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的演变和嬗变。
社会实践的发展包括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思想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革等。
3. 社会实践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制度的更迭和社会思想的转变。
社会实践的变革包括革命和改革等。
第四章:哲学理论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物质是存在的根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有机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种类。
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复杂的文化之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服饰、食物等。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要义进行总结,并按照章节进行拓展。
第一章:语言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和语言。
汉字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独特的象形意义。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成语、俚语等。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第二章:宗教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导的作用。
第三章:哲学文化要义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中国哲学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文化要义中国艺术文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方面。
中国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和笔墨的韵律美,音乐和戏剧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艺术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观察和表现。
第五章:文学文化要义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学之一。
中国文学以古诗词、古文、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的运用,善于通过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第六章:建筑文化要义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对称和平衡。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第七章:服饰文化要义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中国服饰注重色彩、纹样和细节的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总结《中国哲学简史各章总结》哎呀呀,让我来给大家唠唠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哈。
第一章呢,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很古老的寺庙,看着那些庄严的佛像和古老的建筑,就好像能感受到中国哲学最初的那种深邃和神秘。
第二章就更有意思啦,各种哲学流派开始涌现。
就好比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儒家、道家、墨家等等都来了,各显神通。
我就想到有次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就像这些流派在争鸣一样。
到了第三章,哲学思想开始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我有次看到公园里一群老人在下棋,他们那种淡定从容的态度,不就是中国哲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嘛。
第四章,哲学与政治也挂上钩啦。
就像我们在单位里,领导得有一定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管理好大家呀。
第五章呢,伦理道德被重点强调。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教育我要尊老爱幼,这其实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传承呀。
第六章,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我去看画展的时候,那些画作里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可不就是哲学的体现嘛。
第七章,中国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变化和转折。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有时候会遇到拐弯的地方。
第八章,哲学与宗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曾经去过一个教堂,在那里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氛围,和哲学的某些方面还真有点相似呢。
第九章,哲学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就像我们家里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第十章,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呀。
就好比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我们只是在其中探索了一小部分。
总之呢,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像我生活中的那些点点滴滴一样,无处不在呀!哈哈!。
中国哲学史参考数据王开府92/9/5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学第三章墨子哲学第四章孟子哲学第五章老子哲学第六章庄子哲学第七章名家哲学第八章荀子哲学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第十一章汉代哲学第十二章魏晋玄学第十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第十四章宋明理学第十五章清代哲学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1哲学是什么?.1哲学之名义、起因、目的.2哲学有什么用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哲学与知识「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销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学问之下。
总之,……即名之为哲学。
」(唐君毅《哲学概论》).2哲学与科学.3哲学与信仰、宗教3哲学的一般内容(参考吴康《哲学大纲》).1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或方法论(Methodology)----关于知识问题a.逻辑(Logic)----知识之形式原理b.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之质料原理,论知识之内容,狭义的知识论.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宇宙问题a.宇宙论(Cosmology)----探讨宇宙之起源等问题2 中国哲学史(新1)宇宙、空间、时间、物质----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质----进化哲学(Philosophy of Evolution)b.本体论(Ontology)----讨论宇宙构成之质料,即所谓实体(Reality)或存在(Being)的问题.3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Life)----关于人生问题a.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讨论心灵之本质及其活动程序灵魂问题、心灵与身体、意志自由b.价值哲学(Axiology or Philosophy of Value)讨论人类行为之事实所表现之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价值论(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道德价值----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审美价值----美学或美之哲学(Esthetics or 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宗教价值----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c.社会哲学(Philosophy of Society or Social Philosophy)----讨论人群生活组织及其行为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经济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ics)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法律哲学(Philosophy of Law)文化哲学(Philosophy of Culture)、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等4中国哲学的特色5中国哲学的范畴天(道):天、道、元气、精气、五行、阴/阳、无极/太极、理/气、道/器、体/用、无/有、静/动、一/两、清/浊、神/形、心/物、常/变、性/命、健/顺……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义/利、善/恶、名/实、仁/义、知/行、顿/渐、经/权、理/势、能/所、王/霸、末发/已发……6哲学史的目的7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1殷周之际的转变----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忧患意识----敬德、明德周书.多方:「惟圣罔念作(则)狂,惟狂克(能)念作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什么意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八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八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易经》第五十六:知天命,尽人事。
《中庸》第二十章:至诚无息,修身以息邪恶,其实无人可以胜邪恶,除非它自己战胜了自己。
《孙子兵法》第九章:善战者,求之于势。
不善战者,使之以利。
任势,故能择人而任势。
最后一章: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退如风,进如山。
——《孙子兵法》作者将其视为大道至简的“易之道”。
人生一世,非常困难,就是要做自己。
所以“知人”很重要。
《菜根谭》第八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富能养德,贵能摄心。
贫能养志,贱能养节。
《中国人格》第三章:人生有三点:第一是面对现实,第二是战胜自己,第三是学会成功。
《智慧背囊》第三章:知足是智,常知足者,不求利人,而求利己;不知足者,好求利人,而不能利己。
第九章: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把自己的人生转过来,面向阳光。
《哲学的故事》第五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庄子》第一章: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他们的表现与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若论真实的感觉,圣人远不如我们。
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在圣人看来是可笑的。
我们永远比不上圣人。
《中国哲学简史》第五章:自知、自胜是人生最高境界,即看透世界后的平静和精神自由。
无论身外发生什么,都不妨碍我们生存,成功或失败,也不会改变我们做人的本性。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内心无限膨胀的恐惧。
《人性的弱点》第四章:这个世界的文明标志就是人类拥有了更为宽广的胸怀。
善于欣赏、善于称颂、善于行动、善于悲天悯人,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理想境界。
只有在这种人格面前,才能达到思想境界的高度。
人类的苦难总量是恒定的,超过负荷的事物一定会衰亡。
大同社会的根本愿望,就是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目录序再版自序第一篇导言/ 001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022第二章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028 第三篇老子/ 031第四篇孔子第一章孔子略传/ 047第二章孔子的时代/ 049第三章易/ 054第四章正名主义/ 065第五章一以贯之/ 074第五篇孔门弟子/ 088第六篇墨子第一章墨子略传/ 103第二章墨子的哲学方法/ 109第三章三表法/ 114第四章墨子的宗教/ 118第七篇杨朱/ 126第八篇别墨第一章墨辩与别墨/ 132第二章墨辩论知识/ 137第三章论辩/ 144第四章惠施/ 163第五章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168第六章墨学结论/ 179第九篇庄子第一章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182第二章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190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第一章大学与中庸/ 201第二章孟子/ 207第十一篇荀子第一章荀子/ 218第二章天与性/ 222第三章心理学与名学/ 231第十二篇古代哲学之终局第一章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45第二章所谓法家/ 260第三章古代哲学之中绝/ 276附录/ 286序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
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
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一、“疾虚妄”而“归实诚”1、对“九虚”、“三增”的批评。
2、重效验、实证。
3、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
二、自然元气论1、元气本根论。
2、天道自然论。
3、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
三、人性论1、气性基础上的人性论:人性有善有恶。
2、对前人人性论的批评总结:孟子、荀子、董仲舒、刘向等。
3、命定论。
第五章通论玄学一、玄学的主要论题和方法1、主要论题: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言意之辨,圣人有情无情辨。
2、基本方法:得意忘言,寄言出意,辩名析理。
二、玄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阶段1、主要流派:崇有派(裴頠),贵无派(何晏、王弼),无无派(郭象)。
2、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元康)玄学。
三、玄学主要的著作“三玄”(《周易》,《老子》,《庄子》),《论语集解》,《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庄子注》,《释私论》,《达庄论》,《崇有论》,《言尽意论》等。
第六章王弼一、主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
二、“以无为本”的本体论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2、“一”以统“多”,“寡”以治“众”。
3、体用不二论:“无”和“有”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不可偏废,“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
三、得意忘象1、《周易·系辞》关于言与象、意关系的论述题:“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2、王弼的观点:(1)“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强调得意。
(2)“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不否定言与象的作用。
四、圣人有情1、何晏认为: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
2、王弼:“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中国文化英译教程中国文化英译教程:将中国的独特文化转化为英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将中国文化转化为英语变得非常必要。
本教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提供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这一章节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人口和主要宗教信仰等基本背景知识。
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对于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第二章:语言和文字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声调和象形文字。
本章节将探讨这些特点,以及在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翻译工具和技巧。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京剧和中国茶艺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和独特之处,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艺术名词和概念的技巧。
第四章:中国节日和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节日和习俗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庆祝方式,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节日和习俗的方法。
第五章:中国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和宗教,如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哲学和宗教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概念的技巧。
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食材、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而闻名。
本章节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菜系、餐桌礼仪和传统食材,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食物和习俗的技巧。
第七章: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章节将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疗法,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医学名词和概念的技巧。
通过学习这本教程,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将其转化为英语,并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学生、翻译人员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这本教程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独特之处。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一、知识题2、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3、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1)“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2)“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3)“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4、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就是说,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5、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6、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仁义礼智四母德。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7、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8、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9、《大学》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六舞指《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滹》、《大武》。
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变徵、变宫。
11、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
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雒邑,开始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
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战国结束于秦朝统一。
12、明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等名著,多为下层作家所编所作,体现的也多是社会各级民众的历史观、现实感和他们的理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