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新祥旭考研中国哲学史重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89.83 KB
- 文档页数:1
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
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这里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
(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
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
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2)规律性。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局部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担任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担任“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此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成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煽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此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开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道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恳上,以诚信来措置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排本身,提高才德。
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
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必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不雅观事物开展的规律,把握契机,当令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苍生身上,这就是事业。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考研中,掌握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结合考研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串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1.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重要知识点包括:仁、义、礼、智、孝等。
2.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
3.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俭。
重要知识点包括兼爱、非攻、明义等。
4.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法家思想强调法制治理、法术善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法术、权谋等。
5. 名家思想:以荀子为代表,名家思想强调人性恶、外物制人。
重要知识点包括性恶、性善、天命等。
二、秦汉哲学思潮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法家思潮和儒家思潮的发展。
1. 法家思潮:以李斯为代表,法家思潮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思想、法家理论体系等。
2. 儒家思潮: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再度复兴。
重要知识点包括孔子学派的衍化、儒家经典的整理等。
三、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东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重要知识点包括佛陀生平、佛教教义等。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它强调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和境界。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教经典、道教修炼方法等。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新篇章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1. 唐代哲学:唐代出现了玄宗时期的玄宗皇帝和颍川柳祗两位皇帝。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重要的思想家、学派和作家。
1、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孔子,他是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以仁、义、礼、智
为主要内容,强调以治政、治国、安定社会。
孔子认为,人应当自觉遵守
仁义,实行仁爱他人,君臣贵贱得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道即万物贯穿,宇宙的发展犹如潮汐,凡物“有生之年”,“满而弃之”,“永运之道”是要使人达到自由安宁。
道家主张自然而然,尊重宇宙自然的规律,反对抵抗自然,因而强调“仁
者无敌”。
3、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强调君臣有别,实行“婚姻制”,企图把
家庭制度化,达到政治的目的。
他认为,“法”是实行政治秩序的基本准则,而“仁义”是法的根本,只有遵循法,实行仁义,才能实现政治的安定。
4、兵家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子,他主张“兵以诈为主”,倡导战争的政治思想,认为“诈术”才是最有效的战略。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至现代的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先秦思想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对人生命运及社会伦理的思考。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天道、活得自在;墨子和墨家强调兼爱、抱一它是在战国时期各家百家争鸣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为日后的思想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出现了道教、佛教以及玄学。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追求长生等奥秘,主张“修身养性”;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重视修行和解脱,提出了“三世因果”和“四圣谛”的思想;玄学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太极生两仪”的观点。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并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着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此外,王弼的“心即理”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禅宗的交融也是当时的焦点之一。
四、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复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提出了“心学”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取决于对天地万物的了解和认识,这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清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后期阶段,儒家思想继续发展,但也受到了佛教、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中国必须变法”和“救亡图存”的思想,对实现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近现代中国哲学不仅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还汲取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如梁漱溟、陈寅恪、胡适等,他们通过对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总结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哲学家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人生、世界、道德、政治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智慧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总结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善自身,并通过仁爱之道来建立和谐社会。
他提出了“仁爱”、“君子”、“礼”等重要概念,并注重家庭、教育、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思想。
其次,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和原则,是人生的指引。
道家注重修养自身、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重要概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流派。
再次,墨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墨家强调礼义,主张兼爱和平等,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充当人民利益的代表,实现和平、公正和共荣。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段时间内与儒家思想竞争。
最后,中国哲学史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
例如,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兵家思想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此外,道教、纵横家、名家等也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和各种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哲学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人类智慧。
第一讲:导论2016/7/30 2:18:00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 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2016/7/30 2:18:00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的学科。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神境界中,哲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必须对其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将从哲学史的起源、主流思想流派、重要哲学家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逐一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了解中国哲学历史里的重要知识点。
Ⅰ哲学史的起源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都是哲学思潮所兴起的。
在此背景下,儒家、道家以及其他流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儒家注重人类之间的道义伦理和治理,强调大公无私、以德化人。
道家则认为人之本源是道,追求自由自在,倡导无为而治,讲究自然和谐。
墨家注重兴义利,主张以兼爱为合理的原则,达到“兼爱兼利”的境界。
兵家在战争指导上奉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主张兵法不变之论。
法家关注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由于多个流派的并存开放,互相交流,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哲学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相互交融的历史。
Ⅱ主流思想流派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不断深入,中国哲学历史的形成,最终形成了诸多的主流思想流派。
主流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法家等,各方面思想流派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下面我们将简单概括一下其中几个流派的主要特点。
儒家:儒家思想主张理性道德,立人为本,注重规范、礼仪,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将社会、国家的秩序作为实现责任。
同时,儒家还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讲究人脉和关系,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发展。
道家: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本源。
在追求自由自在的同时,道家也注重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道,由自然之理来治理人事。
道家思想奉行自然主义,称“道之理、自然之道、天人合一”,讲究无为而治、淡泊名利。
墨家:墨家强调以兼爱为理念,主张“兼爱、非攻、非命、尚同”等观念。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知识总结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中国哲学史绪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一、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亚洲经济的腾飞西方科技文明的反思亚洲经济的腾飞①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使管理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导致企业文化的产生,引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关注。
亚洲经济的腾飞1900——1930 泰罗制1930——1960 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1960——1980 决策理论(三论)1980——企业文化(日本的崛起)涩泽荣一当涩则荣一从政府部门转向经营企业时,认为企业很新颖并且有挑战性,试图引入儒家理论使之驯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他的设想建立的。
涩泽荣一等人提倡“论语加算盘”。
即经济道德合一说。
涩泽荣一开设了《论语》讲习所,本人亲自讲授《论语讲义》,出版的书达千页。
著《论语加算盘》,倡导“论语主义”,“经济道德合一说。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
孔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
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②社会原因。
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还不仅是由于“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宏观生态环境危机;微观人身心和谐的破坏2011-2-18《参考消息》:“全球资本主义深陷五大危机”(1)人与自然关系严重恶化自然资源(物种、森林、水……)矿物资源生态环境(2)、人身心严重失衡和自然的疏离;和社会的疏离;和上帝的疏离。
二、中国古代哲学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然观,亦称天道观–认识论,亦可称方法论–伦理学,亦可称道德论四个基本特点:1、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2、整体与过程的观点3、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4、经学与哲学相结合。
1、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认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或基本根源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1)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老子:——“道”人生理想是“法道”、“从道”。
第一讲:导论2016/7/302:18:00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2016/7/302:18:00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8.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哲考试是中国哲学专业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哲考试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易是造物者的智慧之作,也是造物的法则”。
周易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道家主张隐逸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法家崇尚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成为主流,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隋唐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并称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宋明清时期,儒家成为正统,但佛教和道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元的思想流派。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忠敬君父,尊孝弟兄。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礼、乐、义、礼等价值观。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隐逸自然,强调谦和柔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道”、“无为”、“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等理念,提倡“兼爱”和“非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济世安民”理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著作反映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以法治国家和约束人民,提出“法治”、“权谋”、“法非仁”等重要思想。
中国哲学史
新祥旭内部重点总结
红字为复习重点
先秦百家哲学
一、老子
1、道之为物
2、道法自然
3、辩证法
二、庄子
1、自然之性
2、死生为昼夜
3、齐物论
三、孔子
1、仁学思想
2、天命论
3、中庸思想
四、孟子
1、孟子辨“生之谓性”与性本善
2、孟子性善说的思维秘密
3、性与命
五、荀子
1、天道观
2、人性论
六、儒墨对待与分歧
七、墨子:三表法
八、法家(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汉唐三教哲学
九、王弼
1、名教本于自然
2、贵无
十、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十一、郭象
1、名教与自然相名
2、独化
十二、裴頠:崇有
十三、葛洪:成仙体系十四、陶弘景
十五、韩愈:道统说
宋明理学
十六、程颐程颢
1、天理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
十七、朱熹
1、理气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
十八、陆九渊、王阳明
1、心即理
2、心无外物
3、简易工夫
4、知行合一——致良知十九、张载的气学
二十、王夫之的气学
近代哲学
二十一、近代哲学的转向二十二、严复
1、天演论
2、经验论
二十三、孙中山
1、“突驾”进化论
2、知难行易说
3、国民说。
孔子1 正名思想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
(1)正名思想的提出要制止上述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2)周礼及正名:①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②正名: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就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
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目的: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即“损益”。
①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特别提出要掌握周礼的这种思想实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②对周礼的发展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③举贤才的思想,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人微言轻补充。
④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一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是所谓德化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系统发挥,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
2 仁学思想(1)“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
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求仁的具体条目,视听言动。
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