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3
无偿献血调查报告结果与分析(5篇范文)第一篇:无偿献血调查报告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和分析:根据我们在长沙大学里面调查的献血的现状能够清晰反映出当前大学学生献血积极性、献血渠道、以及献血过程中发现的并需要改进的不足。
通过对学生献血现状进行剖析,可以找出其中的一些问题,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与探讨,研究整合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达到本次调研宣传无偿献血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目的。
1、不同性别、学历、年龄下的献血情况经调查发现,有献血经历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我们根据调查人群的特征,分别从性别、学历和年龄三方面对学生献血现状进行讨论。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献血经历的学生所占比重也随之增长,可以看出除了学识对一个人献血积极性的影响,年龄所指向的阅历也是影响献血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阅历不仅仅是丰富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可以引导人更加正确地对待献血活动,阅历的增长同样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让人更热衷于公益活动。
但经过以上三项的分析发现,不论从什么角度,有献血经历的学生总少于没有献血经历的学生,这也正反映了学生们对于无偿献血这项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献血常识了解程度献血常识是大学生应该清楚了解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不清楚献血的相关常识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献血常识的了解与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献血活动的积极性,许多学生不愿意尝试自己所不了解并且可能带有危险性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可能给积极参加献血的学生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
3、对献血的益处的了解使身心放松”以及“促进新陈代谢”这两项则只有不到40%的同学了解,对于其他选项的了解程度就没有这之前的三项高。
来自官方的说法是,献血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可防心脏病、防癌;降低血液粘稠度,使人轻松、清醒;献血救人,促进心理健康;可延年益寿(平均年龄增加2.5岁)。
第二篇:会计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会计模拟实验模拟的是新纺有限公司12月份的全部账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账簿体系,完成了一个月的基本经济业务处理。
65609 临床医学论文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入选的20xx年2月―20xx年2月期间在该血站400例无偿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者,所选对象均在献血前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相关生理指标正常者可实施无偿献血。
上述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献血护理干预措施:无偿献血者来献血、测定相关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采集血液,而后献血者离开。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对象的献血前和献血后进行心理焦虑情绪评定;记录两组对象献血反应的发生例数。
结果观察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本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无反应189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3例、重度反应0例。
观察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1.5%;对照组中无反应176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4例、重度反应2例。
对照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xx年2月―20xx年2月期间在该血站无偿献血者400例,观察心理护理对其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的400例无偿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者,所选对象均在献血前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相关生理指标正常者可实施无偿献血。
上述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00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05例和95例,年龄平均为30.4岁(年龄范围为18~43岁);受教育程度:大专及本科学历共127例、中专及中学文化程度共49例、其他文化程度为24例。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刘娟[摘要]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状态;护理作者单位:7100611 西安市中心血站供血科 (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体采科 (刘娟)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献血反应,特别是初次献血者和政府组织的计划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更高。
为了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1]、减少献血中的不良反应,笔者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其中男1800名,女1200名,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2.5岁;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两组无偿献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1.3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分析 无偿献血者大多数为初次献血者,他们对献血抱着很大的热情,但同时又有一定的紧张和恐惧,笔者总结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一方面怕献血对身体造成损伤,另一方面惧怕疼痛。
2.3 甲状腺体积正常者84例,异常者96例。
统计表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与体积大小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1.49,P <0.05。
聚锝功能基本正常者109例,异常者71例,统计表示:甲状腺良、恶性与聚锝功能差异有显著性,χ2=5.70,P <0.05,见表2。
表2 甲状腺腺体的形态、功能状况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甲状腺癌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正常2444392聚锝功能增高0150减低6113414体积正常增大237431318600163 讨论正常甲状腺由于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需要,具有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锝为碘的同族元素,也能被甲状腺摄取。
3.1 甲状腺结节发生的部位特点 甲状腺各个部位均可发生结节,且与结节的良、恶性无关,甲状腺结节以女性多发,在不同年龄阶段甲状腺结节病变皆可发生。
3.2 甲状腺结节功能状态与其良、恶性的关系 结节的功能状态与病变的良、恶性有密切关系,功能越低下,结节为恶性的概率越大。
本文“冷结节”的形态分析,很难区分良、恶性。
故对于显像表现为冷结节的患者应密切地随访,必要时可采取甲状腺针吸活检和亲肿瘤阳性显像等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3.3 甲状腺结节外腺体、形态、功能状况与其良、恶性的关系 我们发现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甲状腺体通常增大不明显,功能多正常;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腺体常有明显增大,聚锝功能也常异常,由此可初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综上认为甲状腺核素显像仅从影像特性去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还很困难,但可结合临床及其辅助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并能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1] 高绪文,李继莲.甲状腺疾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2275.[2] 周前,林祥通,刘世珍,等.甲状腺核医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02165.[3] 刘永宁,李其云,高友恭,等.甲状腺扫描为“热”结节的甲状腺癌—3例报告[J ].中华核医学杂志,1984,4(3):187.[4] Workin,M ei er,Kap l an,Advancs in thyr o i d d iseas e management[J ].S em inars i n Nucl earM edicine,1996,26(3):2102211.(收稿日期:2007203213)作者简介:方晓兰(1963—),女,湖北咸宁人,1993年毕业于咸宁学院,主治医师。
大学生无偿献血调查报告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报告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报告从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说,我们国家无偿献血事业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识,献血者人群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国家离国际的差距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为积极应对“献血荒”,清楚地认识其严重性并采取可行措施,我们进行了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一·调查方式及范围: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1.献血现状:比较发达的国家献血者占人口总比例应该是4.5%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献血者占总人群人口比例是1%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低的安全标准献血者占人口的1%左右,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应该是0.8%多。
香港是1952年开始推行无偿献血的,当时由于旧的传统观念,只有两位华人献血。
几十年过去了,620万人的香港,由最初的每年只有1000多人献血到现在的每年有18万人献血,无偿献血已成为许多港人的自觉行动,其华人的比例由过去的3%猛增至97%,基本满足了香港的免费用血。
1974年,台湾无偿献血在5%,成分输血为0,献血员只有3749个。
1994年,台湾130万人次全部是无偿献血,占总人口的5.9%,成分输血为92.1%。
具体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先从性别比例看,男大学生的献血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从年龄比例看,80后大学生献血比例要高于90后大学生;从年级献血比例看,大学生献血人数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逐渐递增。
这可能与女生身体和生理状况、胆小怕疼、顾虑等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献血的机会相对多,接受宣传相对多,献血常识了解相对多,思想更成熟,社会责任感增强,均促使了个人参与到献血的队伍中。
而对同一地区的高校学生而言,无论来自何学校,何专业,何地方,学生进入大学后其起点都差不多,同时在相对平等地摄取相关信息和参与无偿献血的机会与途径,故对献血行为影响不显著。
献血者需要心理护理【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十会的进步,献血意识的增强,无偿献血者队伍日益增加,但少部分人在首次献血过程中会m现害怕、恐惧心理甚至引起晕针。
因此需要血站护理人员除应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应懂得并做好献血者心理护理,使献血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献血,才能保证献血者的心理健康和血液质量。
使献血者成为自愿无偿固定的献血者。
现就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以下简要探讨。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恐惧心理。
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的开展和深入,参加无偿献血的人逐渐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及社会背景,对献m的认识、心理反应不同,其中少部分人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多见于初次献血者。
初次献血者的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m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献血反应而使采血中断。
既影响采血质量又给无偿献血者带来痛苦。
因此,血站工作人员应重视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消除顾虑,激发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献血热情。
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护十在实施献J缸护理过程中,白始至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并通过良好的语言,熟练的技能,认真负责的态度,改善无偿献j舡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对无偿献血者最佳的护理效果。
在多年的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 努力提高采血人员的素质采血人员首先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真挚的同情心,其次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预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还应有规范的言行等,将以上方面贯穿到实践工作中才能反映其整体素质。
采血过程中,采血者熟练的技术、细致的观察、简明的鼓励以及恰当的细小问题的处理,均能增加献血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减轻了献者的痛苦,通过交代献血应注意的事项,表扬献m者献血过程的表现分散了献血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心情献血,有效地预防因静脉穿刺所引起的痛性副反应及其诱发的副反应连锁反应,痛性休克、静脉穿刺部位淤曲I等献血副反应。
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知识随着国家及社会组织对献血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在进步、人文情怀在加深的现象,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献血是将自己的血液无偿捐献给可能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陌生人,但有时献血对于献血者来说并不是一场美妙的体验,他们可能是带着疑惑、焦虑、害怕等完成献血的。
既然献血者是在做如此高尚与伟大的事情,那么相关医护人员就要从始至终为他们的心理保驾护航,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献血体验。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方面的心理护理知识。
一、和蔼可亲地解答有关疑惑当有献血者提出有关问题时,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给出专业化的解答,既不要拖延,也不要含糊其辞,更不能表露出烦躁、愤怒等。
在献血正式开始之前,献血者可向医护人员询问自己所疑惑的问题,如献血对自身身体健康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的,去医院输血却要付费,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等。
相信这些问题都会被医护人员耐心、温和地解答,既不会被忽视、轻视,也不会受到貌似应付差事的对待。
相信在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后,献血者的恐惧感、不安感会有所减轻。
二、主动告知可能会出现的身体反应如果是第一次献血的人,医护人员还要主动告知在献血过程中及献血之后可能会有的身体反应,尽量减轻献血者的恐惧感、不安感。
首先要让献血者明白虽然献血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感,但对身体绝对无害的,同时能够更新血液,提升骨髓的造血功能,且绝对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
同时要让献血者明白即使有恶心、头晕、出汗等症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只是高度紧张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症状,只要在结束之后,稍稍休息一会就会有所缓解,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三、让献血者简单认识采血器材与采血过程在采血正式开始之前,医护人员要告知或让献血者看到国家规定的一次性采血器材的质量标准及此次所使用器材的一系列信息,如器材的生产日期、作用、保质期、生产厂家、生产批准文号、卫生许可证号等,让献血者放心、安心。
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全程应用摘要目的:运用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服务,降低献血反应率。
方法:针对献血者年龄、职业和文化等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恰当的运用于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的整个过程。
结果:2005~2006年9545例献血者献血反应率45%,2007年运用心理护理后5632例献血者献血反应率22%,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用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紧张、忧虑和恐惧等精神因素,使献血反应率降低,提高了献血服务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献血反应反应率临床资料2005~2007年固原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5 177例,其中发生献血反应者553例。
对2005~2006年9545例献血者与2007年运用心理护理后5632例献血者分组并进行献血反应率统计和分析。
结果2005~2006年无偿献血9545例中发生献血反应430例,反应率4 5%,2007无偿献血5632例中发生献血反应123例,反应率降低为22%,心理护理运用前后献血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7,p<005)。
讨论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献血者自身精神因素,特别是有些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前精神高度紧张,最终引发出汗、头晕、恶心等程度不同的献血反应;运用心理护理排除献血者的恐惧和忧虑,使他们最大限度保持平静,感觉献血没有什么可怕、难受甚至痛苦,而认为是很正常或者很愉快的,收到较好效果。
针对献血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等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心理护理措施:①献血前,首先用尊重和轻松的语言与献血者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理沟通,消除他们的疑虑,说明使用的器材和设备没有问题,不会对他们有危险,使其放心。
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精神放松,同时也要对工作人员具有信任感。
根据体质情况确定献血量,不勉强献血者献400ml。
仔细询问他们是否空腹献血,如果空腹,要建议其先吃点清淡类食物或饮用适量糖水再行献血。
仔细询问有没有过敏史等。
②献血中,用娴熟的操作和准确的穿刺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完所规定的操作程序,有献血者对疼痛较敏感,扎针前先检查针头是否锋利、是否有钩,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疼痛刺激。
大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发表时间:2013-12-25T11:20:24.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张军[导读] 目前就采供血机构献血知识的传播方式而言,主要是大众传播。
张军(天津市血液中心 300110)【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针对影响他们在献血前中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健康教育,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与安全和无偿献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应用自编的问卷对随机抽取的572名大学在校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讲解。
结果大学生对献血知识不同的认知程度与心理均影响其无偿献血行为。
结论了解大学生对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有助于建立相应科学有效的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无偿献血。
【关键词】无偿献血健康教育认知行为【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64-02 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大公民的无偿献血意识逐渐增强,如何促进无偿献血的“四个转变一个延伸”(即指令性计划献血向公民志愿参加献血转变;无偿献血人群由带头群体向公民广泛参与转变;献全血向献成分血转变;一次献200ml向400ml转变;无偿献血工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健康教育是关键。
无偿献血是促进健康社会进步的健康行为,所以献血行为是目的,知识和学习是基础,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是动力,行为改变的基础是知识。
无偿献血的基础是血液知识的传播和人们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识,知识传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传播对象以及传播的效果。
目前就采供血机构献血知识的传播方式而言,主要是大众传播。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也是人类条件反射性心理反应,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舒适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技术等都将减轻或消除无偿献血者心中的不安。
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献血者各自的心理活动不同,献血行为表现也不同,常出现一些献血的反应,而如何让献血顺利的进行。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十分有必要的。
这样即能促进献血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笔者现结合工作实践谈谈献血者在献血过程的心理需求。
1心理反应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献血者虽说是健康人群,可由于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的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不同等原因,对献血者的心理需求也随之不同。
1.1惧怕疼痛在献血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惧怕静脉穿刺的疼痛,而产生紧张心理,不能自己调节自己,他们知道无偿献血是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的好事。
愿意为此奉献爱心,对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但是惧怕穿刺疼痛带来的紧张心理反应,此时通过及时的疏导,可缓解因疼痛造成的献血反应。
1.2紧张和顾虑在献血中,许多人即热情又紧张,其原因怕献血后身体健康是否存在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献血前和献血后,献血者或许顾虑到一次性采血耗材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无菌处理、采血技术是否过关等问题,另外有带着情绪来献血的,是非自愿的碍于单位中的表现,此类献血者往往是心理反应转强烈,容易受现场献血氛围的影响。
采血者的语言、语气、动作、操作若稍有不慎,献血反应症状就会出现,献血工作就不能够顺利进行。
1.3献血者的随意性平时生活中许多人的生活起居无规律,健康意识薄弱,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献血前过度疲劳、空腹、饥饿时献血等。
这些影响生理机能的行为会导致在献血过程中虚脱或转氨酶增高,这样会给献血工作带来不便。
1.4防病心理多在四十五岁以上的人群,对献血与健康知识了解较多,想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一些疾病,特别是想通过献血解除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
这类人群是不可忽视的献血队伍。
1.5采血环境采血环境对献血者影响很大,如在人员拥挤、嘈杂不堪、空气污浊、湿度高等环境下等候时间过长,会导致献血心理烦躁,对献血失去安全感,此时采血极易产生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应对措施1有效心理沟通献血前心理沟通。
对晕针、晕血、怕疼的献血者,采血护士要主动与其交谈,消除其疑虑。
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情况选择话题,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支持和满足,保障采血的顺利进行。
献血中心理护理。
在采血过程中,采血组为其讲解有关献血方面知识,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在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要耐心询问有无不适。
如发现其面色发白,目光呆滞要及时给予处理,防止发生抽搐等不良反应,并给予鼓励性语言增强自信心。
做到尊重献血者,使其在精神上享有真正的光荣感。
同时,在献血中密切关注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献血后心理支持。
对献血后献血者采取积极向上的心理护理服务, 能够有效避免其献血后出现头晕、出冷汗的情况发生,提高其对采血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促使其再次无偿献血。
完成献血后,献血者需要按压针眼休息至少IOmin。
在此期间,为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采血后将采血针拔出献血者体外后应使其前臂伸直,以免出现血液回流障碍。
穿刺处应以棉球按压5min以上,以保证有效止血。
采血后应休息30min以上,休息期间对献血者表现进行严密观察,确保其无不良反应出现后才可放心离开。
告知献血者1〜2d内不得剧烈运动,应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的果蔬或高蛋白食物。
鼓励他们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离开时,对他们再次表示感谢。
良好的献血经历对稳定及扩大献血队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献血者安全感无论是固定采血点,还是流动采血车,都应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干净,空气清新,工作人员仪表大方整洁。
使献血者感到安全舒适,增加献血者安全感,提升信任度,促使献血过程顺利进行,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献血者信任度工作人员精神饱满,衣帽整洁地接待每一位献血者,做到工作一丝不苟,采血技术精益求精。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取得献血者的信任,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稳定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
浅谈无偿献血中献血者心理活动的分析在无偿献血的接待工作中,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到的是献血者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而产生的行为表现。
献血者心理受到外界因素和献血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献血者在不同的献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献血心理,也就会引发不同的献血行为。
以下仅从献血心理及行为的献血者个人因素的角度,对献血者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分析。
1.献血者的个性特征制约其献血行为个性是指个人特有的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制约着人的行为。
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受其个性的支配,而个性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血站的工作人员要细心观察,根据献血者个性的不同特点,有缓有急地加以对待。
1.1每个献血者的个性不同,对同一外界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就会不同,根据这种感受和体验所采取事物行为也存在差异。
如献血者表述献血时,性格外向的献血者说话声音较大,急性子,马上把来意说出来,对工作人员的反应并不太留意,而性格内向的献血者说话时小心谨慎,声音缓和,并且十分注意接待人员的神态和动作,常向工作人员提问。
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人对事物的敏感性强,防御心理强。
这种人在采血过程中极易产生献血反应,应特别加强护理,一旦产生反应,很难再成为献血者[1]。
1.2在献血过程中,急性子的献血者迫不及待地想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献血过程,他们往往马虎、粗心、遗漏很多献血后要注意的事项。
此外,他们容易激动,工作人员接待时应动作迅速、冷静,不能被他们的激动情绪所影响,避免产生工作上的失误。
同样的问题,慢性子的献血者则小心多虑、犹豫不决,他们问这问那且重复多次。
这时工作人员就要适当放慢工作速度,要主动、热情地和他们交流,多做解释,消除思想顾虑,摸清需求。
2.献血者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献血者维护自我形象,是指献血者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或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
每位献血者的心里都有一个维护自我形象的标准,这个标准决定着献血者的献血行为。
2.1多数献血者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一个稳重、有风度、有教养的人,他在同血站工作人员的接触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他来到采血车接待台前彬彬有礼地说:“护士小姐你好,我要参加献血。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偿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
无偿献血行为既是一种医学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学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中高尚道德的体现形式。
开展无偿献血服务工作,必须随时关注献血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献血者献血活动的心理反应。
如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出现的疑惑、焦虑、担忧、恐惧等心理情绪。
大多数初次献血者,由于缺少了解主观上害怕献血会损伤身体,客观上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就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在献血时出现恐惧,甚至晕厥。
这种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献血活动的有序开展,还容易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因素会影响献血者的心理活动。
1.个体认知水平。
就是献血者自身对献血的了解程度。
2.人格特征。
通常情况下,内向型人格对事物的防御性较强、敏感性较高,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3.潜在遗传因素。
献血者存在癔症、癫痫以及有其他疾病的,不能参与献血活动。
4.健康状态。
献血者在献血时,必须保证自身机体健康,若出现疲劳、空腹低血糖等情况,极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如疼痛、过度紧张,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射,导致内脏及周边的血管突然扩张,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的量减少,心跳突然减慢,血压降低而发生晕厥。
在采血前,存在服药、熬夜、饮酒等行为,容易导致ALT(谷丙转氨酶)偏高,致使血液报废。
5.献血环境不良,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候时间过长、人员过于密集等。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做好以下几点心理护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稳定献血者的心理活动,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
1.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护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贯彻到体检、化验、采血等献血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积极消除负面影响。
2.根据献血者的个体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宣教活动,做好无偿献血的知识科普,如献血法和血液生理知识、心理反应等,充分运用知信行模式,通过增进信息、学习知识、改变态度,最大程度提升献血者的认知水平。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本血站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有1779人无偿献血,均为200ml/人,献血者均为部队官兵。
献血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对献血反应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部队官兵在献血前的心理状况,更好地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笔者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心理状况作以下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参加无偿献血者具有以下特征
年龄优势18~55周岁,符合献血的年龄规定;文化素质高士兵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干部为专科及本科学历,接收新生事物快,通过对无偿献血知识和血液生理知识的讲解,很容易明白“血液可以再生,定期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的道理;安全血液的对象入伍前后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是典型的低危人群;可以参加无偿献血的时间长,不仅在部队能参加无偿献血,而且复员及转业后,可成为一位定期献血者,他们参加无偿献血的时间可长达35年左右,对保证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1.2方法
向参加无偿献血者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嘱其认真了解无偿献血的目的、意义和献血有关的生理知识,耐心解释所提出的各种咨询和疑问;并行献血适应性检查,认真填写健康情况咨询表。
2结果与分析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有1779人无偿献血,其中18-30岁200人(次)有精神紧张、恐惧多为心理和精神紧张承受能力有关,且青年人对恐惧和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中年以上的人要明显;100人(次)造成疲劳或睡眠不足主要原因为训练强度较大,执勤站岗等工作影响。
30-50岁发生上述两种原因较青年组较小,考虑因年龄较青年组大,心理成熟,应变能力较强;其次为二次或多次献血者,具有献血经验。
3护理对策
随着《献血法》、《献血条例》、《献血办法》的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免费用血”、“一人用血,全家受益”等法规的落实,以“储蓄”心理无偿献血者增多,因此输血科护士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做好不同层次的献血前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更好地做好献血前宣传。
制定护理对策如下:
为体现血站人文关怀,医务人员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自觉把它渗透到从血源征集到体检、化验、采血、成分制备等各个工作环节中。
重视献血前咨询,指导填写献血者健康征询表。
告知献血者有关献血的健康条件和导致不能献血的危险行为等,消除顾虑,使其提供真实、确凿、完整的健康状况资料,医生对其健康状况作出正确评价。
使献血者感受到医生对其及受血者的健康关注程度是同等的。
表示对无偿献血者地尊重和谢意,我们血站采用发放小纪念品。
血站工作人员为献血者服务的过程也是献血动员的一部分,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主要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少有关,尤其是是第一次献血,心理紧张,有恐惧感;输血科护士要以认真负责、微笑服务的理念热情接待献血员,以清除献血前的恐惧心理,对过于紧张的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让其坐在一旁观看别人的献血过程,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
从而减少献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空腹者,先让其喝些糖水,或吃些可马上提高血糖的素食后再献血;对于过度疲劳或休息不好者,建议其暂缓献血,待休息好后再来;献血前还应把手臂,特别是肘部采血部位洗干净,防止感染。
为使献血过程的顺利完成,创造温馨舒适的采血环境,先进的采血设施是重要的。
提高采血人员的业务操作技术水平,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是关键的。
针对献血员血管太细而不适合献血者,尽量劝其不要献血。
本站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做为一名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在献血工作中更要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这样通过我们的服务、宣传、交流,不仅会给献血者以良好的体验,还使他们对输血事业,对无偿献血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坚定无偿
献血信念,促使他们成为再次和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参考文献
[1]陈莉、赵莉华、王玉珍等.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
[2]胡宇、陈宝葵.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