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5 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9
祭十二郎文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兄殁南方(mò)形单影只(zhī)辍汝而就(chuò)B.丞相薨(hōn g)不省(xǐnɡ)衔哀致诚(xián)C.令守汝丧(sàn g)冀其成立(jì)汝遽去吾(jù)D.其余奴婢(bì)万乘之公相(shèn g)归取其孥(nú)【答案】C【解析】“丧”应读sān 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B.吾去汴州去:离开C.图久远者图:打算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仔细【答案】D【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④而神者诚难明矣A.①和②相同B.③和④相同C.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之子始十岁②使取汝者始行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答案】C【解析】A项,“羞”通“馐”。
B项,“世”通“逝”。
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未可以为信也②未始以为忧也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④汝殁以六月二日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⑥相同D.④和⑤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应答)之耳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解析】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留居”,“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连词,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人词“他、他们”。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解析】A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B项,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D项,古义,把……当作是……;今义,认为。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C.左右欲刃.相如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解析】D项是名词作状语,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祭十二郎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归取其孥.(nú)殁.死(mò)汴.州(biàn)B.不省所怙.(ɡù)丞相薨.(hōnɡ)嗣.(sì)C.殒.生(yǔn)奴婢.(bēi)窆.不临其穴(biǎn)D.尚飨.(xiǎnɡ)万乘.之公相(chénɡ)颍.水(yǐnɡ)解析:B项,“怙”应读“hù”;C项,“婢”应读“bì”;D项,“乘”应读“shèng”。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解析:D项,比:近来。
戚:忧伤。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解析:A项,几何: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今指几何学。
B项,成立:成长立业。
今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D项,以为:把……作为。
今义为“认为”。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语气助词,表示揣测;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祭十二郎文》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过程和方法: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文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二、导读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解题《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3.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篇目二祭十二郎文说作者(一)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元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二)作品:《昌黎先生集》。
(三)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名韩老成,在族中同辈里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有条件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
这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
链常识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赏技巧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而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
祭十二郎文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ɡ)所怙.(hù) 子嗣.(sì)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丞相薨.(hōnɡ) 斗斛.(hú)C.其余奴婢.(bì) 冀.其成立(jì)兄殁.南方(mò) 遽.去(jù)D.令守汝丧.(sànɡ) 长.吾女(zhǎnɡ)辍汝而就(chuò) 尚飨.(xiǎnɡ)项,“丧”应读“sā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C.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项,“比”意为“近来”,“凭”意为“临”;B项,“应”意为“应付”;D项,“既”意为“不久、后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①⑤/②⑦/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③⑤⑨/⑦/④⑩项,“其”的意义和用法依次为:代词,那、那些/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代词,他、他们。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惟兄嫂是依②何为而在吾侧也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④其又何尤⑤吾佐董丞相于汴州⑥不知问家人以月日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③④⑥D.①④⑤/②③⑥为宾语前置,③⑤⑥为介词结构后置。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祭十二郎文》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重点4 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4)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答案】(1)诚:①诚意,名词②果真,如果,连词③实在,副词(2)幸:①幸运,形容词②希望,动词(3)以:①认为,动词②因为,介词(4)省:①知道,动词②探望,动词(5)孤:①幼年丧父,动词②孤单,形容词③孩子,名词(6)长:①长大,动词②年长,形容词③养育,动词(7)终:①尽,动词②最终,副词(8)致:①表达,动词②使……来,使动(9)就:①靠近,动词②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预知,动词②知觉。
这里指灵魂,名词③知道,动词【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作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309教育网309教育资源库 祭十二郎文巩固练习基础积累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è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D.并令守汝丧.(sàng)窆.(biǎn)不临其穴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2.下列加红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3.下列句中加红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加红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D)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解析】D项,比:近来。
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吾与.汝俱幼吾与.汝毕力平险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C.未可以.为信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C.其传之.非其真邪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第22课祭十二郎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蓝关在地理上只是一个地名,也是古代出京城长安东南四十余里的现属于西安市管辖。
然而,自唐而下,【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多数读者不一定有丧亲之痛的感情经历,因为时代的隔膜,今天的读者对韩愈唏嘘再三的家族的凄凉孤单尤其缺乏深切的体会。
但是,古往今来的读者没有不被这篇文章感动,甚而至于黯然泣下者,原因在于那感人肺腑的亲情。
[适用话题]可用于“亲情”“珍惜”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精彩运用承载着韩氏兴旺重任的叔侄二人,在韩愈进京赶考之前,一直形影不离,虽然常年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但困境中的相濡以沫,已经让两人名为叔侄,实为手足了。
之后是四年一次的相见,这期间连如母的兄嫂也逝去。
宦海沉浮、旅居京师让相聚,生而相养总是擦肩而过。
韩愈想,没有关系,反正我们还年轻,再给我一些时间,稳定之后,必定完成相聚的夙愿。
然而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人生的无常让韩愈的计划变成了泡沫,十二郎之死宣告韩愈的计划彻底失败,只需一招,人生的计划满盘皆输,一子定乾坤,没有三局两胜的翻盘的机会,其后下的再精彩也已无意义。
因为奋斗的根本已不存在了。
【课外应用】亲情永不下岗窗外,天,灰蒙蒙的,刺骨的寒风吹着枯黄的树叶,伴随着淅淅沥沥的细雨,落在地面上的积水中,荡起阵阵涟漪……而此刻,心情,却比这天气还要阴暗……“失败了,又失败了。
这已不知是多少次了。
”望着再一次被老师打回来的作文,心情,跌到谷底。
“我不明白,每夜在灯光下苦苦地修改,付出的努力却依旧是被‘不好,条理不清楚’等等理由退回,难道就真的不适合写作文?”瞳眸再一次地被失败所嘲讽。
《祭十二郎文》一、基础训练部分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è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将成家而致.汝C、去今之墓.而葬焉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几何..邪..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解析】均为“才”。
A.知道/探望,B.使……来/表达;D.穷尽/处境困难。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的“其”不做人称代词的一项是()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请归取其.孥C.不克蒙其.泽矣D.其.无知,悲不几时【解析】D项中的“其”为“连词,假如”。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长.吾女与汝女C.吾书.与汝曰D.东亦客.也【解析】“长”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解析】C项,古今义都为指示代词,这样。
A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B项,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D 项,古义,把……当作是……;今义,认为。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汝殁以六月二日B.惟兄嫂是依C.其又何尤D.何为而在吾侧也【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就派“建中”去祭奠亡者,处理善后遗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死者之灵。
B.“吾行负神明”“不孝不慈”,既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又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深深的愧疚之情。
C.十二郎之死对作者打击巨大,他精神恍惚,无法做官,因此只好辞官“归田”,悉心培养后人。
D.“呜呼”“呜呼哀哉”这些感叹词的运用,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之情和对亡者重之才/以居辅导/C.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D.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解析】解答本题,应重点关注句中的名词,其在句中一般担任主语或宾语,如“高宗”“奂”“江总”为主语,其前均应断开;“岂藉于总”中的“总”指江总,做宾语,其后应断开。
祭十二郎文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ɡ)所怙.(hù) 子嗣.(sì)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丞相薨.(hōnɡ) 斗斛.(hú)C.其余奴婢.(bì) 冀.其成立(jì)兄殁.南方(mò) 遽.去(jù)D.令守汝丧.(sànɡ) 长.吾女(zhǎnɡ)辍汝而就(chuò) 尚飨.(xiǎnɡ)项,“丧”应读“sā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C.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项,“比”意为“近来”,“凭”意为“临”;B项,“应”意为“应付”;D项,“既”意为“不久、后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①⑤/②⑦/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③⑤⑨/⑦/④⑩项,“其”的意义和用法依次为:代词,那、那些/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代词,他、他们。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惟兄嫂是依②何为而在吾侧也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④其又何尤⑤吾佐董丞相于汴州⑥不知问家人以月日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③④⑥D.①④⑤/②③⑥为宾语前置,③⑤⑥为介词结构后置。
《祭十二郎文》一、基础训练部分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è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将成家而致.汝C、去今之墓.而葬焉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几何..邪..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ks5u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ks5u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文章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感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为侄儿的死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这也是感恩于兄嫂对自己的抚养。
开头至“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极点.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儿子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盈盈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羊有跪乳之恩,牛马有反哺之义。
——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省.所怙.(xǐnɡ)(hù)兄殁.南方(mò)汴.州(Biàn )曷.(hé)归取其孥.(nú)斗斛.之禄(hú)辍.汝而就(chuò) 窆.不临其穴(biǎn)丞相薨.(hōnɡ)遽.去(jù)(zuǒ)(rónɡ)万乘.(shènɡ)佐戎..夭.其嗣.(yāo)(sì)殒.其生(yǔn)奴婢.(bì) 颍.水(yǐnɡ)尚飨.(xiǎnɡ)闻汝丧.之七日(sà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致错误!(2)幸错误!(3)省错误!(4)始错误!(5)诚错误!(6)其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吾少孤.(名词用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7)恐旦暮..(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用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 (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 .所怙.(hù) 省.(shěng )吾 归取其孥.(nú) B .汴.(biàn)州 佐戎.(róng) 斗斛.(hú)之禄 C .万乘.(shèng) 其嗣.(cí) 殒.(yǔn )其生 D .奴婢.(bēi ) 尚飨.(xiǎng ) 曷.(hé)其有极 【解析】 A 省:xǐng ,C 嗣:sì,D 婢:bì。
2.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1( D ) A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 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品 C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D .而不克蒙其泽.乎 泽:通“择”,选择【解析】 无此通假现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2( C )A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C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D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解析】 A 项古,安家;今,娶妻。
B 项古,青年;今,少年儿童。
D 项古,成长立业;今,开始存在。
4.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其”字不是代词的一项导学号 65994343( A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C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解析】 A 项“其”为语气词,其它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5( C )A .⎩⎪⎨⎪⎧吾往河阳省.坟墓不省.所怙B .⎩⎪⎨⎪⎧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 .⎩⎪⎨⎪⎧始.速祸焉汝之子始.十岁D .⎩⎪⎨⎪⎧惟其.所愿曷其.有极 【解析】 C 项两个“始”都是副词,当“才”讲。
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解析】均为“才”。
A.知道/探望,B.使……来/表达;D.穷尽/处境困难。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不做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请归取其.孥
C.不克蒙其.泽矣
D.其.无知,悲不几时
【解析】D项中的“其”为“连词,假如”。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长.吾女与汝女
C.吾书.与汝曰D.东亦客.也
【解析】“长”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
..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
..而已
D.未可以为
..信也
【解析】C项,古今义都为指示代词,这样。
A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B项,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D项,古义,把……当作是……;今义,认为。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汝殁以六月二日B.惟兄嫂是依
C.其又何尤D.何为而在吾侧也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就派“建中”去祭奠亡者,处理善后遗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死者之灵。
B.“吾行负神明”“不孝不慈”,既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又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深深的愧疚之情。
C.十二郎之死对作者打击巨大,他精神恍惚,无法做官,因此只好辞官“归田”,悉心培养后人。
D.“呜呼”“呜呼哀哉”这些感叹词的运用,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之情和对亡者的哀悼之情,照应了开头。
【解析】A.文中没有“自己年事已高”这样的信息;B.“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不恰当;C.“精神恍惚,无法做官”与原文不符。
【答案】 D
7.翻译下列句子。
(1)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