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 格式:docx
- 大小:39.10 KB
- 文档页数:3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漠。
⑵走:骑。
⑶辞:告别,离开。
⑷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⑸平沙:广阔的沙漠。
⑹绝:没有。
译文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碛中作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标签生活、边塞、军旅、沙漠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 分)答案: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二1.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导语】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些有切⾝边塞⽣活经历和军旅⽣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些诗⼈⽤乐府旧题来进⾏翻新的创作。
参与⼈数之多,诗作数量之⼤,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岑参《碛中作》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碛中作唐代:岑参⾛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绝⼈烟。
译⽂骑马向西⾛⼏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不见⼈烟。
注释碛(qì):沙⽯地,沙漠。
这⾥指银⼭碛,⼜名银⼭,在今新疆库⽊什附近。
⾛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两回圆:表⽰两个⽉。
⽉亮每个⽉⼗五圆⼀次。
平沙:平坦⼴阔的沙漠、⼤漠。
绝:没有。
⼈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居住的地⽅。
创作背景 这⾸诗与《逢⼊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宗天宝⼋载(749年)岑参第⼀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了。
宿营在⼴袤⽆垠的⼤沙漠之中,正巧⼜遇上⼗五的⽉亮,写下了这⾸绝句。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碛中作》,就写下了诗⼈在万⾥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精⼼摄取了沙漠⾏军途中的⼀个剪影,向读者展⽰他戎马倥偬的动荡⽣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理活动,含⽽不露,蕴藉感⼈。
“⾛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象壮阔。
⾛马疾⾏,显⽰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进⽅向,表明诗⼈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展现了西北⾼原野旷天低的⽓势。
诗⼈在《碛西头送李判官⼊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漠。
⑵走:骑。
⑶辞:告别,离开。
⑷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⑸平沙:广阔的沙漠。
⑹绝:没有。
译文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分)【参考答案】: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问题】1.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的意思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翻译: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出自:唐代岑参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原文: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
1.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
李判官:不详其名。
2.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3.汉月:汉家的明月。
借指故乡。
乡泪:思乡的眼泪。
4.费:一作“损”。
5.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6.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作者:岑参
来源:《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21年第11期
一身从远使②,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③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④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选自《高适岑参诗选评》,陈铁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注释】
①碛:沙石地,沙漠。
②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③寻河:汉武帝时,张骞曾探寻黄河源头。
此用其事,谓西行极远。
④子:指李判官。
鉴赏空间
很多盛唐诗人渴望到边塞建立军功,岑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两次深入边关,饱览了大漠、残阳、飞雪、冰川等西域奇景,并屡屡通过生花妙笔将这些奇景完美呈现,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本诗中,“寻河愁地尽,过碛覺天低”两句就将无垠大漠、辽阔苍穹描绘得逼真形象,大处着笔而无粗陋之感。
本诗和《使至塞上》一样,都让读者体悟到了苍凉悲壮的情感,但并无一丝逼仄、局促之意,展示了何谓盛唐气象。
读有所思
1.“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
2.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岑参、王维在各自诗中流露的情感。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原文、注释、赏析[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原文、注释、赏析原文火山2六月应更热,赤亭3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4,岂能愁见轮台5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6,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1 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2 火山:指火焰山,横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千米。
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加上其地气候干热,故名火焰山。
3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至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4 祁连城:地名,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南。
5 轮台:唐代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不是同一地方。
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6 脱鞍:一作“脱衣”。
垆(lú):古代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代指酒家。
赏析: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三、四两句继续烘托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岂能愁见轮台月”?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这正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
诗的五、六两句,是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饮酒话别。
作者超越了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点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⑴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
一本径作“只”。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前言】《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注释】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鉴赏】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Org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鉴赏这首诗是岑参天宝八年(749 )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中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幕掌书记时所作。
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诗为送同僚李判官去京城长安之作。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说自己在天宝八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
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所在,不少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个遥远荒凉的地方。
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
“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
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
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
颈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
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
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
在夜中行进,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
接着,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这一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
上句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
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碛中作岑参(唐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古词鉴赏'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碛中作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碛中作岑参同学们学过他很多的,而在盛唐时期,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不知道各位同学猜到是哪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了吗?下面是这位著名的诗人岑参的《碛中作》,欢迎大家阅读。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漠。
⑵走:骑。
⑶辞:告别,离开。
⑷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⑸平沙:广阔的沙漠。
⑹绝:没有。
【译文】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赏析】“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
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
【最新】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阅读附答案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③陆游东望山阴④何较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宇仲高,陆游的堂兄。
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4. 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 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
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
C. 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
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
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古词鉴赏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碛中作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碛中作》原文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译文及注释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碛中作》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古诗《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年代:唐作者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导读: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1935年,由于婉容有了身孕并且将近临产,我才发现了问题。
我当时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我又愤怒,又不愿意让日本人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她身上泄愤。
”溥仪对末代皇后婉容如此愤激,自然是不承认婉容的孩子是他的,既然如此,在那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婉容的婚外情人又是谁?婉容,郭布罗氏,达斡尔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
婉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态不凡、内刚外柔并富有善心,她是一位兼收中西方文化优势于一身的女人。
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
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成为皇妃。
然而,自婉容被册封为皇后之日起,她的悲剧命运也就开始了,注定走向一条不归路。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
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静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
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等人的帮助下,溥仪背着婉容,独自一人从天津逃至长春。
1932年1月,婉容在日本人的诱骗下,由天津转道大连再转至旅顺与溥仪团聚,从此她自己也落入阴谋的陷阱。
1932年3月1日,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
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诗词鉴赏: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
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
李判官:不详其名。
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汉月:汉家的明月。
借指故乡。
乡泪:思乡的眼泪。
费:一作“损”。
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鉴赏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
“一
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说自己在天宝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
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
所在,很多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
个遥远荒凉的地方。
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
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
“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
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
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
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
中
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
颔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
在长安与家
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
在对人垂泪一样。
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
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
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
在夜中行进,
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
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
接着,
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这个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
上句用
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
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
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
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
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层层转接,对万里西行的铺叙、描写,最后终于写到
了给李判官送行,“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这最后的送行绝没
有悲切之语,而是在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
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诗人也没有写旅途珍重之语,因为此诗前三联
已经叙述了自己西行时的种种情形,而李判官的东归,也是顺着这个
条路线,在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暗含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这里无
须再作赘语了。
诗人此时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远在长安的家人。
他万里
西行之后,那久已蕴蓄于心的深切乡思,此时一经李判官返京的触发,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饮酒酣之时,在军帐中作书,
将心中的万语千言写出,托李判官带回长安家中。
“家书醉里题”,
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在醉中仍然没有忘记家乡和亲人,足见乡思之切、
之深;另一方面也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
能自休的情景。
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融注在全诗的字句中,给读者以
深刻的感受。
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
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
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
师长安赴安西上任。
此诗当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