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古代和近代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钱等)。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叠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所制作的标准样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铜、锡、铅、木、象牙等质料制品,极为珍贵。
铸母:是指用雕母铸造出的子钱。
铸母钱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钱母:铁钱的母钱,据雕母以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套子钱: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价值不同的钱组合成套。
(现在来看一般套子钱都出之同一钱局)稚钱:是指一种瘦小纤细的五铢钱,古时一般喜欢把此钱用于“射稚”游戏故而得名。
镇库钱:铸钱局在开炉铸钱前,或为了纪念或为了避邪而特铸有“镇库”字样的大钱(但也有不铸“镇库”字样的同类性质的大钱)的统称。
该类钱一般都不参于流通故该类大钱也不谈“当几”使用等。
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古币最全术语知识大全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钱币的术语知识,希望各位藏友能用得着。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重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重文货泉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很珍贵。
铸母: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
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钱母:铁钱的母钱,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光绪通宝雕母钱铁范铜:用铸铁钱的钱范铸造铜钱称之为铁范铜。
这类钱通常为厚重大样,呈样钱的形式。
特征:一是与相应的铁钱文风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铁钱的形制特征,与相应的铁钱大小厚薄一样。
这种铁范铜钱品相虽不如铁母,但也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是“局私”的铁范铜钱,这种铁范铜钱除了文字风格与形制和相应的铁钱一样外,其厚度比铁钱薄,重量轻,品相也差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年。
通常在同一朝代或战争年代才会如此马虎。
但也有例外。
老生坑:钱币锈色是长期埋藏在地上才会产生的,它相对于生坑色是出土的时间较长。
传世古:是未入过土而是世代相传之品。
它的特点是币色呈乌黑发亮是经无数人手掌摩挲的产物。
原包浆:是指币上呈的色泽未遭破坏,让人能看出该币的历史来。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中国古钱币大全[图]时间:2021.03.01 创作:欧阳语海贝(正面)海贝(背面)(铜仿贝)(蚁鼻钱)鬼脸钱(放大)鬼脸钱(放大)齐刀尖首刀燕明刀磬折刀六字刀三字刀赵刀(郢爰)圜钱“共”字圜钱(魏)“垣”字圜钱(魏)黍垣一釿齐圜钱(耸肩尖足平首布 1 )(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圆足布)三孔布(方足布)(桥足布)(秦半两)榆荚半两榆荚半两(四铢半两)(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小泉直一)(第布八百和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太货六铢太和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周元通宝唐国通宝隋五铢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乾元重宝(背朱雀)乾元重宝(背星文)大历元宝宋元通宝淳化元宝(金币)淳化元宝(金币背面)皇宋通宝(九叠篆)政和通宝建炎通宝嘉定通宝(折十大钱)淳祐通宝(大钱)天禄通宝承安宝货1、2正隆元宝淳化元宝(草书)淳化元宝(楷书)大观通宝皇宋通宝至道元宝(行书)至道元宝(草书)绍圣元宝(对钱)泰和通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至正之宝(权钞钱)天佑通宝大义通宝大中通宝(大明通行宝钞)洪武通宝洪武通宝当十钱(天启通宝)(永昌通宝)(隆武通宝)(永历通宝)(崇祯通宝)(一串)( 道光通宝)(同治重宝)咸丰元宝咸丰通宝(咸丰大钱)(新疆红钱)太平天国(楷书)太平天国(宋体)时间:2021.03.01 创作:欧阳语。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二、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三、四、五、进六、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佑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五、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六、七、俯八、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九、十、十一、昂十二、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十三、十四、降十五、十六、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中国古钱币1、什么是“小平”、“折”2、“天启通宝”简释3、“咸丰元宝”简释4、“熙宁通宝”简释5、“乾封泉宝”简释6、“元祐通宝”简释7、“圣宋元宝”简释8、“政和通宝”简释9、“熙宁重宝”简释从时间上考虑,多仿制时代久远的古币,且越古的品种越具有诱惑力。
例如,空首布出土不多,国内外市场价格昂贵,所以伪品也多。
还有圆足布及在圆足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三孔布更为罕见,所以伪品众多。
从铸造及存世量上考虑,仿制珍贵稀有的古钱币。
例如,王莽时期的金错刀,钱上铸“一刀平五千”字样,其中“一刀”二字用黄金错成,伪品中“一刀”二字通常凸出,有铜质,也有用金粉描成。
五代十国时的开平通宝,天成元宝,清代的祺祥通宝等都极为珍贵,伪品也极多。
古钱币真假鉴别一、从货币文字的源流演变上加以考察。
古钱币文字往往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特别是汉唐以来,官方铸币,面文多为书法家及皇帝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字风格。
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写。
因此掌握文字的气息、神韵是鉴别古钱币的关键之一。
伪品因为是摹仿别人的,常常处处小心,手法极不自然,牵强做作,文字神韵自然大打折扣。
二、从钱币的颜色、成分诸方面加以考察。
真钱的锈与铜质结合在一起,所谓“锈色入骨”,不易脱落。
伪钱的锈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脱落。
此外,真钱币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发生变化,所以一般重量会大为减轻,用手拈一拈,即可从轻重方面加以辨别。
?古钱币收藏?收藏古钱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术语,与钱商打交道,与同仁交流,才能做到内行说行话。
这里收集一些常用术语做个简单的介绍。
内廓:古钱币穿孔凸起的边缘。
外廓:也称外轮或边缘,是古钱币周边凸起的边缘。
钱幕:内廓与外廓之间的部分。
穿孔:也称贯,古钱币中央的通孔。
方穿:穿孔的形状为方形。
圆穿:穿孔的形状为圆形。
广穿:穿孔比一般的要大得多。
包浆:古钱币表面的一层极薄的氧化物。
生坑:指新近出土的古钱币上的锈色,或出土时间虽长但锈色未遭破坏的。
古钱币价格表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3800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2800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20000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1000祺祥通宝楷书小型背宝巩局35000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3500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6800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35000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八”15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7000同治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700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新十”8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阿无苏局“当五”5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10同治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样钱1200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伊局“当四”2000同治通宝楷书折三背宝巩局“当五”800古钱币交易八十年代初,艺术收藏品市场解冻,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古钱币收藏活动,在沉寂了几十年后也开始复苏。
虽然古人云:玩宋版就是找死!但是,这玩意学会了可以天天捡漏!捡漏!捡漏呀!古人又云:一个玩古钱币的捡不到漏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很多新手泉友玩宋版都比较头疼,寄郭、隔轮、阔字、昂政……各种专业术语让人一头雾水。
今天就跟大家普及一下宋钱分版的知识。
其实,版别的断定与比较并不是那么无从下手,只要掌握一枚钱币的较大特征,再对比单字的写法、位置,就可以进行区分。
先找到大方向,再细对,省时省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宋版分为以下几类。
1位置类这个要求我们首先要熟知什么叫寄郭、隔轮、接郭,有时谱上也会说俯、仰、进、退。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做简明解释。
2大小类小字、大字、阔字、窄字,总是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不要被版别名称蒙骗,借助位置的判定也完全可以进行区分。
下面也会做出简明解释。
3特殊写法类这个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有很多一眼版的存在,比如政和文政、淳化缩水等等。
其中包含的版别名词还有遒劲、正字之类。
其实,每个类别的版别断定都是彼此联系的,位置、大小不能判定时,完全可以借助钱币文字中的某一个明显特征,从而得出结论。
同理,文字不能判定时,又可以通过位置、大小来进行判定。
4形制类有大样、小样、正样、宽缘、窄缘、细郭、广穿、中穿、狭穿等等。
这些没有太多的技巧,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通过对过手实物的比较、测量,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特征。
在做出这几大类区分之后,下面再例举示意图,简明解释一些名词的含义,探讨下我们在拿到一枚钱币准备断版时,应该如何下手。
首先我们用目光拉几条辅助线。
1、穿上字穿上字(宽、阔、广)以穿上字命名的版别不少,很多可以轻松断定版别。
一般来说,以穿口宽度为基准,如图的位子上,一般称为“宽、阔、广”。
阔政狭穿(阔)穿上字(昂)此位置为“昂” 。
注意昂与仰的区别!大多时候,“昂”这个动态是与整个字体联系在一起的,即整个文字偏位。
而“仰”有时可能单单因为一个字中的一些笔划,或者文字倾斜趋势严重,而位置一般不会有变化。
玩好古币必须知道的古币专业名词!1.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两”、“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2.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是荆州铸造。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3.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4.穿: 即钱中之孔眼。
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
古时又称“好”。
习惯简称“孔”、“眼”。
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
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5.内廓: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
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6.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7.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是钱币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
古物器物经过长年把玩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
,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8.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9.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10.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11.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又被称为老生坑。
12.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13.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14.小平钱:是铜钱最普通的形制,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
古钱币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
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
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
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即金钣,又称“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
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之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年,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61O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
在使用时,金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 发表于《》}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二、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三、四、五、进六、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五、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六、七、俯八、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九、十、十一、昂十二、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十三、十四、降十五、十六、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文字或铸造特征,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日本泉届,。
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降通”广穿狭穿所谓“狭穿”,跟“广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小,注意不同版的狭穿其穿口特征也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狭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狭”。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钱币专业术语1.开门见山—指容易确定真伪的历史钱币遗物。
2.品相—指所收藏钱币保存的完好程度。
可分为不同等级。
3.孤品—也叫仅见。
指目前在钱币收藏界仅存的一枚钱币。
4.珍品—指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的钱币。
5.罕品—也叫罕见。
指钱币收藏界极少见的钱币。
6.稀品—也叫稀见。
指难以收集到的钱币,存世数量比罕品略多。
7.常品—指常见的普通钱币品种。
8.美制—指制作精美的钱币。
9.原包浆—指钱币表面自然形成的色泽状态,未受损伤和人为加工。
10.传世品—指世代流传下来、未经入土的古钱币。
11.传世古—也叫包浆、黑漆古。
指世代流传下来、未埋入土中的古钱币钱身呈现出的一层光亮的黑褐色、古铜色或暗红色。
12.坑色—指出土的钱币自然生成的锈色。
13.生坑—指新近出土的古钱币,表面锈蚀严重,但锈色未遭到破坏。
14.生坑锈—指钱币新出土时呈现出的锈色。
可分为硬绿锈(绿锈较坚硬)、红绿锈(红紫色铜锈和绿锈混杂在一起)和水银古(铜锈闪现水银状的光泽)。
15.熟坑锈—指钱币出土后,传世久后,因受磨损、氧化,表面锈色被传世色泽所掩,钱体表层仅残存少许锈色。
16.水坑锈—也叫七彩。
指钱币长期处在水下环境,钱身形成一层色彩丰富的水锈。
17.浮锈—也叫粉状锈。
是浮在古钱币伪品表面,质地轻浮、易脱落的钱锈,多由人工用化学方法制造,或放在潮湿地方短期生成。
18.入骨锈—指埋入地下上百年的古钱币,锈蚀坚硬难脱,已渗入钱体内部。
19.真钱伪锈—指在世传古钱的表面伪造出锈色,而钱是真的。
20.伪钱真锈—指作伪者用改刻、挖补和拼合法,将带有锈色的古钱币伪造成稀世品,钱锈虽真,而钱却是伪的。
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钱币部位的名称及钱币质量的表述,历来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过是钱币学家和集藏人士,为了研究和便于区分版别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正确表述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外形特征,是提高集币知识和鉴赏力的有力工具,也是集币者必须具备的的基本常识,为此,我参考了有关资料辑成此文,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方孔圆钱钱面——钱的正面钱背——钱的背面,又称幕。
钱文——钱币正、背面的文字。
有真、草、篆、隶、行多种书体.(含少数民族文字),方孔圆钱的正面钱文又有四字、两字之分,四字钱文按排列顺序又分旋读、对读,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的叫旋读,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的叫对读,两个字的钱文从右到左排列叫顺读,从左到右排列的叫反读或左读,文字成反字状的叫传形,(例如半两钱)。
凸起的叫阳文,内凹的叫阴文,钱文远离内廓的叫离廓,钱文远离外廓不相连接的叫隔轮,钱文与外廓相接的叫连轮,钱文之首均对外廓的叫聚头,均对内廓的叫并足,标注地名用的叫纪地,标注计量用的叫纪值,两面都有面文的叫合背,背面无文字图案的叫光背,钱文高低粗细不一的叫隐起文。
钱穿——钱体中间的穿孔,亦称好。
方形的叫方穿,圆形的叫圆穿,较大的叫广穿,较小的叫窄穿,长方形的叫长穿,凌花状的叫花穿,穿孔四角尖出者叫四决,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廓者叫四出。
四角尖出呈点状的叫栗角。
内廓——钱穿四周凸出的部分。
二重内廓叫重廓或重好外廓——钱体周边凸出的部分,又称缘。
宽的叫宽缘,窄的叫窄缘,二重外廓的叫重轮,如重“乾元重宝”,外廓外高内低的叫额轮,内高外低的叫削边。
钱肉——钱体两面内外廓之间无文字图案的平面。
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符号——古钱币上尤其是钱背处常有星、月、日、孕星、圈、杠、祥云、云纹、瑞雀等样式的符号,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近代银币、铜圆边道——机制金属币的边沿垂直面.有光边、齿边、纹边、文字边等等。
珠圆——由众多圆点组成。
一般在面背的中央与边沿之间,外沿边上的叫外珠圆,中心外沿上的叫内珠圆.有无珠圆或点数多少,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重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很珍贵。
铸母: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
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钱母:铁钱的母钱,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铁范铜:用铸铁钱的钱范铸造铜钱称之为铁范铜。
这类钱通常为厚重大样,呈样钱的形式。
特征:一是与相应的铁钱文风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铁钱的形制特征,与相应的铁钱大小厚薄一样。
这种铁范铜钱品相虽不如铁母,但也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是“局私”的铁范铜钱,这种铁范铜钱除了文字风格与形制和相应的铁钱一样外,其厚度比铁钱薄,重量轻,品相也差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年。
通常在同一朝代或战争年代才会如此马虎。
但也有例外。
老生坑:钱币锈色是长期埋藏在地上才会产生的,它相对于生坑色是出土的时间较长。
传世古:是未入过土而是世代相传之品。
它的特点是币色呈乌黑发亮是经无数人手掌摩挲的产物。
原包浆:是指币上呈的色泽未遭破坏,让人能看出该币的历史来。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降通”八、广穿所谓“广穿”,就是指穿口宽大,通孔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大,注意不同版的广穿其穿口特征并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广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广”。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广穿”九、狭穿所谓“狭穿”,跟“广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小,注意不同版的狭穿其穿口特征也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狭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狭”。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狭穿”十、寄郭“寄郭”这个名词,不只是宋版里用,开元版等中也很常见。
不同的是宋版中分得更细一些,“寄郭”、“接郭”和“隔轮”严格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在本贴中为了不弄得太复杂,“寄郭”和“接郭”不再区分,而只是将“寄郭”和“隔轮”分开介绍。
所谓“寄郭”,通俗上讲就是指四个文字均紧贴内郭,尤其是最靠近内郭的笔画与郭线相连。
例如,可以把下面这种叫“寄郭”。
(注:如果不是四个字都寄郭,而是某个字或者某两个字寄郭,这时就叫“某寄郭”或“某某寄郭”,如“宝寄郭”、“元宝寄郭”,如果有三个字寄郭,而另外一个字不寄郭,这时可叫“三寄郭”,如政和中的“狭通三寄郭”)十一、隔轮所谓“隔轮”,是指四个字均离开外缘(轮),但并不一定寄郭,其特征对不熟悉的泉友来说可能跟“寄郭”很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拓片和实物会一些不同,在泉谱上看着很明显的隔轮,但实物可能并不那么明显,其实做出拓片来就清楚了。
例如下面的这个,可以叫做隔轮:十二、连轮所谓“连轮”,是跟“隔轮”相对,指四个字均与内郭分离,而与外缘(轮)相连,如果单独某个字连轮,那就叫“某连轮”。
十三、阔缘这个名词大家应该都熟悉,所谓“阔缘”就是指外缘宽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阔缘同样要看版别特征,有些版本身外缘都较细,那么如果发现一个文字特征类似,但外缘明显比一般的宽的,同样可以叫阔缘,而此时的阔缘跟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算阔。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阔缘:(注:蜀地较为盛行)十四、细缘这个名词大家也都熟悉,与"阔缘"相对,所谓“细缘”就是指外缘窄小,这里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细缘同样要看版别特征,有些版本身外缘都较宽,而如果发现一个文字特征类似,但外缘明显略细的,同样可以叫细缘,而此时的细缘跟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一定细。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细缘:(注:有一种细缘其实并不是铸造本身形成的,而是后来对正样的钱币进行剪边或磨轮造成的,这种应该叫剪边、磨郭、趣味,大家注意区分。
)十五、广郭所谓“广郭”,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粗,且一般内郭尺寸较大。
具体到每一个版同样可能存在像阔缘、细缘那样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一种叫“肥郭”,这是比较通俗的叫法。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广郭:十六、细郭所谓“细郭”,跟广郭相对,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细,且一般内郭尺寸较大。
还有一种叫“瘦郭”,这是比较通俗的叫法。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细郭:十七、决纹和四出这个名词在宋包括宋以前的钱币中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五铢钱。
但严格上说,五铢中的四出才是真正的四出,即从四个郭角延伸出四条线到外缘,而宋版中并没有如此样式的。
宋版中也有叫“四出”的,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恰当,但因为从日谱中已经沿用了很久,所以大家也就叫习惯了。
不过,宋版中的四出和决纹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不然就不必要弄出两个词了,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可认为是一样的,就是四个郭角向外延伸了一点。
正面带决纹的就叫决纹,背面带决纹的就叫”背决文“。
例如,下面的可以叫决纹:十八、隐郭(阴郭)过去有习惯叫”阴郭“的,铜钱谱统一叫”隐郭“了,是指内郭低于四周文字,且郭线很细,甚至几乎分辨不出来的现象。
在这里顺便提一句”隐起”,隐起这种叫法我感觉还是引用自日本泉谱,宋版中有,其他朝代的钱也有这种,如著名的太平天国的隐起文,还是战国半两,那也是常见的隐起。
所谓“隐起文”可以简单理解就是文字有的笔画高,有的笔画低,甚至较模糊。
书回正传,例如下面的这种可以叫隐郭(为了表示郭线比文字低,我用浅色表示)十九、反郭这个名词很多初涉宋版的人很陌生,甚至我本人刚开始接触宋版的时候也不明所以,后来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基本明白什么意思。
所谓反郭,通俗地理解就是四条郭线略向内凹。
我的专业是光学,在光学中有一种现象与这个很贴切,就是成像中的“枕形畸变”,挺有意思。
画得夸张一些,反郭就是这个样子:二十、含圆郭这个名词有些泉友就更陌生了。
宋版中一共也没有几种叫这个名字的,典型的就是元丰含圆郭和圣宋含圆郭。
其实铜钱谱的648号,皇宋面四决降宝,在铜钱谱出来之前我们也叫它含圆郭,这个版反而更形象,大家不妨看看。
所谓“含圆郭”,通俗理解可以认为跟反郭相对,郭线稍稍向外凸,四个郭角圆,导致郭线整体有圆弧的感觉,这样说应该很通俗了。
从我的专业上讲,有点像“桶形畸变”呢,呵呵。
夸张一点,下面这个可以叫含圆郭:二十一、以文字整体或单个文字特征来命名的这一类我不想单独一个一个来说了,这一类有很多,例如大字、小字、阔字、阔通、狭通、宽宁、小祐等等,总的来说,这一类皆以文字整体特征或以某个文字的字形特征来命名,大多一目了然。
例如,以下图为例,宝字明显比其他四个字字体大,因此就可以叫他“大宝”二十二、背阔缘和背细缘同样的道理,背缘也是比较而来的。
以下图为例,如果一个版的正样是中间那种,那么左右两边的就都可以叫背阔缘;而如果一个版的正样是右边那种,那么中间的就可以叫背细缘,而左边的就可以叫背阔缘。
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铜钱谱的3300和3302号,3302号叫背阔缘,就是相对于3300号来说它是背阔缘,而那种背缘放到其他版里面,可能就不是背阔缘了,反而没准叫背细缘了。
因此我反复强调,名称只是一个大概,要比较才能清楚其真正意思。
二十三、遒劲和容弱“遒劲”和“容弱”在开元中是基本的两个大类,在宋版中也有不少以此命名。
这两个名词是日本泉届最先给予的称呼,应是从书法特点而来。
新华词典对于“遒劲”的解释为“刚劲有力”,这样大家就可以体会了,所谓遒劲版就是文字书写刚劲有力。
而“容弱”在新华词典中查不到,可能是日本语的一种词汇,或者也可能是中国古语中有这个词?但从字面其实也可以体会到那种感觉,因此这个版名也被中国泉届沿用了。
所谓“容弱”,可以理解为文字圆润、笔画轻柔。
大家见过女生写的字吧,大概就是那种感觉。
不过这么举例可能不太恰当,谁也不知道容弱这类版的文字到底是谁写的,除了著名的几种版别,绝大部分版别的文字书从何人已经难以考证了。
比较著名的遒劲是皇宋遒劲和遒劲长宝,以及崇宁通宝里的遒劲和遒劲长尾通(注意《铜钱谱》已改称“阔通”和“阔通昂宁”了,而《铜钱谱》中的遒劲是以前大家俗称的“三角通”)。
而容弱比较著名的是崇宁通宝的容弱等。
说到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由于《符合泉志》中的明道遒劲等几个遒劲版别在《新订符合泉志》中去掉了,已经是公认的非宋铸,所以我曾经也以为皇宋遒劲也属于外国铸币,不过后来从出土情况来看,皇宋遒劲应是宋铸无疑。
例:1为遒劲、2为容弱二十四、异书宋版中有好几个年号都有“异书”这个版,例如天圣、明道、元丰、崇宁通(崇宁通宝异书类以前也叫边炉类)等。
所谓“异书”,就是指其书法特点与其他钱文的常见书法风格明显不同,所以可以理解为“异乎寻常的书法”或者“风格迥异的书法”。
这类版文字我想大多数人看着都觉得挺难看,甚至歪歪扭扭。
但是从级别来看,这类版往往铸量还挺多,所以其钱文为何人所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个人观点为异书钱币(崇宁边炉)为地域性钱币,多为边陲疆镇、少数民族自治、异国商贸仿造铸造,宋朝钱监授权,并提供样钱及钱质配比,无奈工匠技艺不精,不能体现徽宗钱币之神韵,只能效仿其形。
分版一定要从文字特征(缩水淳化、叠篆皇宋、行书大观等),不能简单的从某一个铸造特征来区别,首先看文字,然后再看其他区别!文字特征类似的,才去划分“仰、俯、进、退、离”等。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文字书写艺术表达方式,非汉字以外的文字书写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叫“文字艺术”,不能叫“书法”。
我认为能够能够体现出“书法”二字的“灵动”。
非宋钱莫属,笔势(起、运笔)、字势(字的重心位置变化)和局势(四字与内外郭的整体布局)三者之精要,都能在宋钱入门后的观察中慢慢感受出来。
就书法艺术角度,宋钱最能代言汉文化元素。
宋钱,玩的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版别。
宋钱若不玩版,无论是形体(不若大咸丰)、书法(不若北周三品)、铸造(不若莽钱)、珍贵(不若金元)、奇特(不若先秦)、精致(不若机制)等,犹如舍本逐末。
宋版的玩法与版名,的确是日本钱家呕心沥血创造的。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落后人家近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