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教科版语文五下《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赏析《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赏析塞鸿秋·浔阳即景朝代:元代作者: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
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
晚云迷漫凝成晶莹的露珠,新月半圆犹如扇面。
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注释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新月初学扇:言新出的月亮,圆得象团扇似的。
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赏析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
全曲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
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开头两句属于远眺。
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
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
《塞鸿秋•浔阳即景》导学案第四时备时间:月4日授时间:月11日第11周第3节教学目标:、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理解句意,掌握本曲一句一景,巧用修辞的写作特点。
3、想象曲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曲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想象曲文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想象、描绘曲文所勾画的美丽景色感悟曲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背诵诗文,复习导入(10分)、前两节我们学习了第十二中的前三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首?(指名背两首,齐背第三首)2、第12的题是(指题)古诗、曲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最后一首曲——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题,指导鸿字书写)。
这是一首“曲”,曲和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更适合配乐演唱,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曲中,“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
曲盛行于元朝,《塞鸿秋•浔阳即景》就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周德清写的(板书元曲)。
(详细的介绍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们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将曲和诗词混淆)二、走入文本,理解品析(1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首曲,注意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全文)2、接下来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诗意。
A、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第一句“长江万里白如练”(变红),这一句写的是长江(板书),反复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的?(1)预设:长江绵延万里,像一匹白色的素绢。
(2)追问:你从哪儿理解到“像一匹白色的素绢”的?(白如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3)怎样读才能体现古语的韵味呢?(4)文中还有哪句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请你找一找。
(学生回答后变红,)()那接下来就请你自己读一读这几句,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的预习,想一想这几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B、(1)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赏析《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赏析1塞鸿秋·浔阳即景元代: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
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
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
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
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注释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新月初学扇:言新出的月亮,圆得象团扇似的。
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周德清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
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
工乐府,善音律。
终身不仕。
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
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
「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
」《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
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赏析2导读:《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
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
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正宫.塞鸿
秋.浔阳即景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
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
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
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
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
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
结句写北塞鸿
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
Full and warm will make you faint and lazy, while hunger and cold will tighten your bones.通用参考模板(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赏析《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赏析1原文: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诗词赏析: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
周德清刚吃完晚饭,肚子饱得难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进消化。
于是,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
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
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
”于是德清就向浔阳城楼走去。
傍晚散步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登上浔阳城楼看风景。
城楼很高,德清很不容易才登上城楼。
人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总有一种大地尽在我脚下的感觉,何况德清现在是站在浔阳城楼上,远近风景尽收在他眼底。
站在城楼上,就有登高临远的感觉了,德清放眼远看,看到浩渺清澈的万里江水滚滚的流着,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淮南远山看似“数点”,苍翠得如蓝靛。
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处,看到在宽阔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几片,轻疾如飞箭地开着,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银河要落地,快得如闪电。
啊!这是多么色彩鲜艳、美丽壮观的景色啊!德清不禁感叹:“为什么我以前就没有留意到呢?真是可惜呀!原来祖国的河山是如此多娇的,就我眼前的一段江水,几座青山,几片江帆,一条山泉就已经如此美丽了,那我没看到的美景想必还有很多。
看来,我以后要多出来散步才行,要把祖国的美丽河山都看透。
”这时晚霞散开了,在天边渐渐消逝,变成了雾气雾水,天色也变黑了。
德清被刚才看到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愿离去,只想再多留一会儿,他觉得还有更美丽的景色在等着他。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赏《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古诗四首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庐山瀑布景色的赞美之情。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边,宿在船上,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雪》作者描绘了大雪中群山中山无飞鸟,路上无行人,老翁孤舟独掉的凄凉景象,婉转的表达了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的处境,表现了他孤僻高傲、不向腐朽的权贵们屈服的顽强学生分析:1、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古诗,对诗歌并不陌生。
对诗中的一些较常见的字词的意思可以解释。
对于一些以前没有与遇到过的字词还需老师指导。
此外,对《枫桥夜泊》和《江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结合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加以概括。
2、兴趣与情感分析:诗歌语言齐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产生朗读与背诵的愿望。
设计理念:对于每首诗歌,重在让学生以诵读为主,感悟为主。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内容的引导理解、补充和读书的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深入读书和交流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每首诗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前两首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2课《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
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矫、鸿、淀、阑”4个生字,会写“鹂、藤、准”等8个生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一、学习《塞鸿秋·浔阳即景》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
(“淮”“淀”“鸿”)2.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7句中6句押“ɑn”韵。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作业1.复习生字。
2.背诵课文。
3.翻译课文。
导读:《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
通篇⽤⽐喻,想象丰富,笔⼒雄放,确乎“如⽟笛横秋”。
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如练,淮⼭数点青如淀。
江帆⼏⽚疾如箭,⼭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初学扇,塞鸿⼀字来如线。
[作者简介]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安(今属江西)⼈。
北宋词⼈周邦彦的后代。
⼯乐府,善⾳律。
终⾝不仕。
著有⾳韵学名著《中原⾳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韵学家。
《寻⿁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
”《全元散曲》录存其⼩令31⾸,套数3套。
⾄正⼰(1365)卒,年⼋⼗九。
[写作背景]这⾸⼩令以《浔阳即景》为题,浔阳位于江西九江。
作者登上浔阳楼头,万⾥长江,尽收眼底,即兴作此⼩令,发出深情的咏赞。
[注解]长江万⾥⽩云练:练,⽩⾊绸带。
此句化⽤谢眺《晚登三⼭还望京⾢》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淀:可作染料的蓝汁。
新⽉初学扇:新⽉像扇⼦那样呈半圆形。
(1)宫调为正宫。
(2)塞鸿秋:曲牌名。
塞鸿,塞外飞来的⼤雁。
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3)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4)练:⽩绢,⽩⾊的绸⼦。
(5)淮⼭:在安徽省境内,这⾥泛指淮⽔流域的远⼭。
淀:同“靛(diàn)”,即靛青,⼀种青蓝⾊染料。
(6)江帆:江⾯上的船。
(7)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云。
露,这⾥是“⽩”的意思。
(8)初学扇:意思是新⽉的形状像展开的扇⼦。
(9)淀:即蓝靛,蓝⾊染料。
[译⽂]长江万⾥有如⼀条⽩⾊缎带辅向远⽅,淮南的远⼭点点苍茫青翠;江上的⽚⽚船帆急⾏如离弦之箭,⼭上的瀑布从数千尺⾼空落下来快如闪电。
晚云迷漫凝成晶莹的露珠,新⽉半圆犹如扇⾯,塞外的归鸿排成⼀字在⾼天上渺如⼀线。
译⽂⼆:万⾥长江犹如⼀条长长的⽩⾊绸缎伸向远⽅,淮河两岸青翠的远⼭连绵起伏。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溶阳即景》题解
【正宫】塞鸿秋
潺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①,淮山数点青如靛②,江帆几片痴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③,塞鸿一字来如线④。
【题解】
潺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这首小令是散曲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在黄昏时分登上潺阳城楼,俯视仰观,美好秋景尽收眼底:长江如练,轻帆似箭,飞泉如电;晚云凝露,圆月似扇,雁阵如线……全曲比喻贴切,形象逼真,音韵铿锵,读来琅琅上口。
【注释】
①练——洁白柔软的丝绢。
②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群山。
靛(dian),青蓝色的染料。
③初学扇——月亮渐圆,好似团扇。
④塞鸿——塞外向南飞的雁行。
【作者简介】
周德清(1277—1365),元散曲作家、音韵作家。
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
”工乐府,善音律〃。
鉴于当时散
曲和戏曲格律上的混乱,总结了用字用韵等格式上的规律,于泰定元年(1324)
写成《中原音韵》一书,为元曲的创作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散曲作品很
多,现存小令31首,套数3首。
《太和正音谱》赞其词日:"如玉笛横秋。
"。
第四课时塞鸿秋·浔阳即景71教学内容: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情感,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课件授课时间: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第四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4′1、学生背诵《春日》,交流前两节课的学习体会及方法。
2、介绍诗人:课件出示资料及图片。
二、新课: 32′1、自读《塞鸿秋·浔阳即景》,自学生字:鸿、淀、疾、淮,会读会写,并把这首曲读熟。
课件播放古诗朗读2、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思考:(课件出示要求)(1)这首曲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2)试着讲讲曲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按前两节课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件出示要求)(1)这首曲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2)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看到的这些景物各是什么样的?(3)结合课后注释,试着讲一讲全曲的意思,并想想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想象到的美丽景色。
(4)从曲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塞鸿秋·浔阳即景》。
课件播放古诗朗读(2)在曲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
5、迁移练习。
(1)指导写字:鸿、淀、疾、淮。
(2)默写《塞鸿秋·浔阳即景》。
三、总结: 3′学生交流学习收获、体会。
四、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首曲改写成一片写景的散文或配上一幅画。
板书设计:。
《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理解句意,掌握本曲一句一景,巧用修辞的写作特点。
3、想象曲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曲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描绘曲文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文,复习导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二课中的前三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首?(指名背两首,齐背第三首)
2、第十二课的课题是(指课件课题)古诗、曲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最后一首曲——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课题,指导鸿字书写)。
这是一首“曲”,曲和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更适合配乐演唱,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曲中,“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
曲盛行于元朝,《塞鸿秋·浔阳即景》就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周德清写的(板书元曲)。
(详细的介绍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们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将曲和诗词混淆)
二、走入文本,理解品析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首曲,注意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课件全文)
2、接下来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诗意。
A、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第一句“长江万里白如练”(课件变红),这一句写的是长江(板书),反复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的?
(1)预设:长江绵延万里,像一匹白色的素绢。
(2)追问:你从哪儿理解到“像一匹白色的素绢”的?(白如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怎样读才能体现古语的韵味呢?
(4)文中还有哪句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请你找一找。
(学生回答后课件变红,)
(5)那接下来就请你自己读一读这几句,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的预习,想一想这几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生汇报,教师板书、点拨,指导朗读。
)
B、(1)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2)生读后师接道:一段江水,几座青山,点点江帆,飞泻山泉,这真是“江山无限美如___”呀,看来我们也可以像文学家周德清一样说出这样精炼的比喻句,谁能接下来在试着说一说?(指着课件)(课件出示“如”字练习题)
C、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如果把这样优美的句子用在你的作文中,相信也会为你的作文增色的。
在这首曲中,还有两句“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板书、指导朗读。
)
4、(指着板书)长江、淮山、江帆、山泉、远山、新月、塞鸿,作者一句一景,自下而上,由广袤的大地写到无垠的天际,最后以空中的鸿雁将天与地的景色合而为一,构成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
不知道这幅图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样子的,请闭上眼睛,尽情的想象吧!(教师配乐)朗读。
(课件全文,音乐)
5、熟读成诵。
(1)看到你们陶醉的表情,相信你们头脑中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浔阳美景图,带着你头脑中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首元曲吧,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韵味。
(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2)读给你的同桌听。
(互评)
(3)谁来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心中的“塞鸿秋·浔阳即景”?(随机指导,学生互评人)
(4)引读,(教师边说边画)“那浔阳的江景啊,真是美不胜收,远处长江——,淮山——;近看江帆——,山泉——;仰望天际晚云——,新月——;空中塞鸿——。
”
(5)我们常说熟读成诵,你现在能看着板书,试着诵读一下吗?(指名2人后齐背)(课件为黑屏)(前两节课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到这节课中,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学的轻松,更会入情入景)
三、走出文本,合理再创
1、作者用字遣词是多么的精当,七句中短短的四十五个字,却句中有景,文中有画,我们读着读着就仿佛也登上了这初秋傍晚浔阳城楼,和作者一起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象。
(课件播放美景图,学生看图说曲文)
2、这么美丽的景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把这首曲中的景色,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来?请按要求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吧。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3、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配乐)
(由诗文拓展到练笔,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想象这首曲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不仅对曲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写作时也会加注自己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
4、结语:好一幅浔阳即景图,好一曲塞鸿秋,今后我们还会接触许多古诗、古词、古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中了解到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瑰丽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