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C2003-商用HFC网管系统接口规范的标准化及关键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运部目录1前言 (6)2范围 (6)3规范性引用文件 (6)4术语定义 (7)5总体技术要求 (7)5.1总体架构 (7)5.2与智能网管的关系 (7)6生产管理 (8)6.1视图管理 (8)6.2视图管理范围 (9)6.3视图管理基本功能要求 (9)6.4配置管理 (10)6.4.1 功能概述 (10)6.4.2 配置数据的合法性检查 (10)6.4.3 配置数据的查询 (10)6.4.4 配置数据的同步 (11)6.4.5 配置数据一致性校验 (11)6.4.6 配置数据下载和激活 (11)6.4.7 配置数据上载 (11)6.4.8 配置数据的恢复 (11)6.4.9 配置数据导出 (11)6.4.10 网元软件管理 (12)6.4.11 网元软件下载 (12)6.4.12 软件及补丁的安装 (12)6.4.13 查询网元软件版本 (12)6.4.14 查询单板版本 (12)6.4.15 查询版本同步状态 (12)6.4.16 版本回退 (12)6.4.17 数据配置方式 (13)6.4.18 在拓扑视图中进行配置 (13)6.4.19 通过命令行进行配置 (13)6.4.20 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配置 (13)6.4.21 配置管理信息要求 (13)6.5网络监控和告警管理 (14)6.5.1 功能概述 (14)6.5.2 功能要求 (14)6.6故障处理 (19)6.6.1 功能概述 (19)6.6.2 功能要求 (19)6.6.3 网元指令通道要求 (19)6.6.4 任务调度服务 (19)1、工程网元不做预处理:对于设置有工程状态标示的网元不进行自动预处理,避免对正在工程中的网元正常工程调整产生影响。
(20)6.6.5 任务执行服务 (20)6.6.6 预处理任务管理 (20)6.6.7 自动预处理规则管理 (21)6.6.8 预处理结果监控 (21)6.6.9 预处理查询 (21)6.6.10 预处理结果推送 (22)6.7维护作业计划 (22)6.7.1 功能概述 (22)6.7.2 功能要求 (22)6.8信令检测与分析 (24)6.8.1 功能概述 (24)6.8.2 功能要求 (24)6.8.3 电路质量监测与分析 (24)6.8.4 端到端路径性能监测与分析 (24)6.8.5 消息/信令跟踪功能 (25)6.9性能数据采集与分析 (26)6.10功能概述 (26)6.11功能要求 (26)6.11.1 性能数据采集要求 (26)6.11.2 统计分析 (32)7业务管理 (34)7.1业务配置 (34)7.2功能概述 (34)7.3功能要求 (34)7.3.1 综合激活 (34)1) 用户状态查询 (34)2) 用户开销户 (35)3) 业务变更 (35)4) 异常单的处理(卡单、不成功的单) (35)5) 可查询工单的操作结果。
四川广电网络HFC网络无源设备技术要求(试行)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八月目录一、分支分配器用户面板的技术要求 (3)1.1 适用范围 (3)1.2 参考依据 (3)1.3 外观要求 (3)1.4 通用技术指标要求 (4)1.5检测方法要求 (11)1.6 制造材料、工艺基本要求 (11)二、射频同轴连接器的技术要求 (12)2.1 适用范围 (12)2.2 参考依据 (12)2.3 外观要求 (12)2.4 通用技术指标要求 (13)2.5 环境性能要求 (13)2.6 检测方法要求 (14)2.7 射频同轴连接器制造材料要求 (14)2.8 射频同轴连接器类型要求 (15)三、PLC光分路器的技术要求 (17)3.1.光分路器基本要求 (17)3.2.光分路器结构要求 (17)3.3.光分路器材料要求 (19)3.4.光分路器主要光电性能要求 (20)3.5.光分路器环境性能 (22)3.6.光分路器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23)四、光纤活动连接器(尾纤)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4)4.1 适用范围 (24)4.2 参考依据 (24)4.3 光纤活动连接器(尾纤)分类 (24)4.4 性能要求 (25)4.5 原材料、工艺要求 (25)4.6 检测方法 (25)4.7 外观、包装要求 (26)五、标准光纤适配器(法兰)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6)5.1 适用范围 (26)5.2 参考依据 (26)5.3 标准光纤适配器(法兰)分类 (27)5.4 性能要求 (27)5.5 原材料、工艺要求 (27)5.6 检测方法 (27)5.7 外观、包装要求 (28)六、防水光纤活动连接器(尾缆)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8)6.1 适用范围 (28)6.2 参考依据 (28)6.3 防水光纤活动连接器(尾缆)分类 (29)6.4 性能要求 (29)6.5 原材料、工艺要求 (29)6.6 检测方法 (30)6.7 外观、包装要求 (30)一、分支分配器用户面板的技术要求1.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四川广电网络中使用的分支分配器、用户面板的性能指标要求。
HFC网络的网管原理及其应用一、概述(一)HFC网络的结构HFC网络的基本组成结构为前端(Headend),分前端(Hub),光纤主干网,有源网络,用户接入网四部分。
对于HFC网络,光纤主干网分为模拟环网和数据环网。
总前端通过光纤主干网把各分前端联成冗余保护环网。
对于模拟CATV信号环网,由A、B双环组成,对进入各分前端的AB双路模拟CATV信号进行双路由备份,并通过射频开关进行自动切换。
有源网络指前端的上、下行信号通过光纤传输主光工作站部分;而用户接入网指光工作站至用户终端部分。
对于HFC网络的网管平台来讲,根据以上分析,把前端内设备部分叫做内部平台(Inside Plant),对于有源网络及用户接入网,则叫做外部平台(Outside Plant)。
本文主要针对前端内的设备的网管进行阐述。
(二)网管平台的基本结构HFC网络前端设备的网管主要针对安装在前端机房内机架机框内的有源设备,包括各种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前置放大器等进行监测管理,依靠网管接口卡间的线缆连接,再经过转换服务器接入城域网或广域网,由网管服务器通过网络采集各前端设备的各种工作参数,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客户端网管软件的GUI界面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网管平台的基本结构图如下:网管服务器(Server)基于服务器/客户机(C/S)应用模式,通过IP数据网进行传输。
此结构非常适用于已建有城域网,通过虚网(VLAN)的划分,专门建立一个网管网络。
在各分前端的交接机上预留两个以上的以太网口,一个用于网管转换服务器的接入,另一个用于对各分前端设备进行配置和维护,并支持多用户按不同权限访问网管服务器。
(三)实际应用目前我公司把本市的老城区划分为五个区域,由一个中心机房,四个分前端组成。
中心机房为于广电中心,四个分前端分别为人民路机房、辕门机房、昌安机房和鉴湖机房,并且在中心机房与各分前端之间已建成光纤主干网。
网管的目的就是把这五个机房,通过网管平台,对其内部的有源设备进行监管。
中国电信下一代互联网认证系统技术规范(修改稿)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二零一一年五月目录1编制说明 (1)1.1范围 (1)1.2引用标准 (1)1.3定义、术语和缩写 (2)1.3.1定义 (2)1.3.2术语和缩写 (2)2认证系统概述 (3)2.1认证系统的定位 (3)2.2认证系统的功能和业务组成 (4)3认证系统对IPv6协议的支持的总述 (5)4认证授权部分对IPv6的扩充 (6)4.1功能扩充 (6)4.2数据格式定义 (6)4.3L2TP隧道 (7)4.4PROXY (7)4.5IPv6相关共有RADIUS属性 (8)4.6IPv6私有属性扩展 (12)5计费采集部分对IPv6的扩充 (13)6认证系统用户在线信息表要求 (13)7周边系统接口 (14)7.1与服务开通系统的接口 (14)7.2与网络设备的接口 (14)7.3与计费系统的接口 (15)8AAA系统IPv6过渡技术支持 (15)8.1概述 (15)8.1.1IPv6过渡技术中认证与地址溯源概述 (15)8.1.2过渡技术的四种地址溯源方案 (17)8.2AAA系统溯源改造总体要求 (18)8.3功能要求 (19)8.3.1静态映射表生成功能 (19)8.3.2动态映射关系获取功能 (20)8.3.3地址池选择功能 (20)8.4接口要求 (21)8.4.1与网管系统接口 (21)8.4.2与外部溯源请求系统接口 (21)8.4.3与Log服务器接口 (23)9性能与可靠性要求 (24)9.1AAA系统基本性能要求 (24)9.2可靠性要求 (25)10附:用户认证流程 (25)10.1本地BRAS接入认证流程 (25)10.2L2TP隧道方式接入认证流程 (27)10.3认证系统用户在线信息维护示例 (29)1编制说明1.1 范围本技术规范以RFC文档为依据,针对中国电信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城域网中认证系统的定义、网络定位、业务支持流程等进行了说明,对在系统中支持IPv6协议的功能提出了规定,包括认证、授权、计费等相关部分对IPv6协议属性支持的具体要求。
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AMPLIFIERDESCRIPTIONThe UTC2003 has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 the samepin configuration as the UTC2002.The additional features ofUTC2002,very low number of external components, ease ofassembly, space and cost saving, are maintained.The device provides a high output current capacity(up to3.5A) very low harmonic and crossover pletelysafe operation is guaranteed due to protection against DCand AC short circuit between all pins and ground, thermalover-range, load dump voltage surge up to 40V andfortuitous open ground.ABSOLUTE MAXIMUM RATINGS(Ta=25°C)CHARACTERISTICS SYMBOL VALUE UNITS Peak Supply Voltage Vs 40 VDC supply Voltage Vs 28 VOperating supply voltage Vs 18 VOutput peak current(repetitive) Io 3.5 AOutput peak current( non repetitive) Io 4.5 APower dissipation at Tcase=90°C Ptot 20 W Storage temperature Tstg -40~+150 °Cjunction temperature Tj -40~+150 °CPIN CONNECTION1 Non inverting input2 Inverting input3 Ground4 Output5 Supply VoltageTEL:400-660-8382SCHEMATIC DIAGRAM345TEST CIRCUITRLRx=20*R2Cx=1/(2πB*R1)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 TEL:400-660-8382ViRLDC Test CircuitRLRx=20*R2Cx=1/(2pB*R1)AC Test Circuit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Refer to the test circuit, Vs=14.4V,Ta=25°C)PARAMETER SYMBOL TEST CONDITIONS MIN TYP MAX UNIT DC CHARACTERISTICSSupply Voltage Vs 8 18 V Quiescent OutputVoltageVo 6.1 6.9 7.7 VQuiescent draincurrentId 44 50 mA AC CHARACTERISTICSd=10%,f=1kHzR L=4Ω 5.5 6Output power Po R L=2Ω9 10 WR L=3.2Ω 7.5R L=1.6Ω 12f=1kHzPo=0.5W,R L=4Ω 14 mV Input sensitivity Vi Po=6W,R L=4Ω 55 mVPo=0.5W,R L=2Ω 10 mVPo=10W,R L=2Ω 50 mV Input saturationvoltageVi(rms) 300 mVFrequencyresponse(-3dB)B Po=1W,R L=4Ω40 15000 Hzf=1kHzDistortion DPo=0.05 to 4.5W ,R L=4Ω 0.15 %Po=0.05 to 7.5W ,R L=2Ω 0.15(continued)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 TEL:400-660-8382PARAMETER SYMBOLTEST CONDITIONSMINTYPMAX UNITInputResistance(pin 1)Ri open loop,f=1kHz 70 150k ΩInput noise currente N 60 200 pAInput noise voltageI N1 5µV open loop Gvo f=1kHz 80dB voltage gain f=10kHz60dBclosed loopGvc f=1kHz,R L =4Ωvoltage gain 39.3 40 40.3 dB f=1kHzEfficiencyη Po=6W,R L =4Ω 69 %Po=10W,R L =2Ω 65 % Supply voltage rejectionSVR f=100Hz,Vripple=0.5VRg=10k Ω,R L =4Ω30 36 dBFig.1 Quiescent output voltagevs.Supply voltageFig.2 Quiescent drain currentvs.Supply voltageFig.3 Output power vs.SupplyvoltageFig.4 output power vs.loadresistancePo Fig.5 Gain vs. Input sensitivityFig.6 Gain vs. Input sensitivityFig.7 Distortion vs.output powerPo(W)d(%)Fig.8 Distortion vs.frequency10101010Frequency (Hz)Fig.9 Supply voltage rejectionvs. voltage gainGv(dB)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 TEL:400-660-8382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1010101010SVR (dB)frequency(Hz)Fig. 10 Supply voltage rejection vs.frequencyFig. 11 Power dissipation and efficiency vs. outputPo(W)Ptot (W)Fig. 12 Power dissipation and efficiency vs. outputPo(W)80604020η(%)Fig. 13 Maximum Power dissipation and supplyVs(V)Tamb()℃Fig. 14 Maximum allowable dissipation and ambientFig. 15 Typical values of capacitor(Cx)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frequencyGv(dB)APPLICATION INFORMATIONRLRx=20*R2Cx=1/(2πB*R1)Fig 16 Typical application circuit TEL:400-660-8382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Fig.18 20W Bridge configuration applicationThe Values of the capacitors C3 and C4 are different to optimize the SVR(Typ. 40dB)Fig.20 Low cost bridge configuration application circuit(Po=18W)BUILT-IN PROTECTION SYSTEMSLoad dump voltage surgeThe UTC2003 has a circuit which enables it to withstand a voltage pulse train, on pin 5, of the type shown in Fig. 23. If the supply voltage peaks to more than 40V, then an LC filter must be inserted between the supply and pin 5, in order to assure that the pulses at pin 5 will be head within the limits shown in Fig.22.A suggested LC network is shown in Fig.23.With this network, a train of pulses with amplitude up to 120V and width of 2ms can be applied at point A. This type of protection is ON when the supply voltage(pulsed or DC) exceeds18V.For this reason the maximum operating supply voltage is 18V. TEL:400-660-8382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tVs(V)40A BShort Circuit (AC and DC Conditions)The UTC2003 can withstand a permanent short-circuit on the output for a supply voltage up to 16V.Polarity inversionHigh current(up to 5A) can be handled by the device with no damage for a longer period than the blow-out time of a quick 1A fuse(normally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the supply).The feature is added to avoid destruction if, during fitting to the car, a mistake on connection of the supply is made.Open groundWhen the radio is in the ON condition and the ground is accidentally opened, a standard audio amplifier will be damaged. On the UTC2003 protection diodes are included to avoid any damage.Inductive loadA protection diode is provide between pin 4 and pin 5(see the internal schematic diagram) to allow use of theUTC2003 with inductive loads. In particular,theUTc2003 can drive a coupling transformer for audio modulation.DC voltageThe maximum operating DC voltage on the UTC2003 is 18V.However the device can withstand a DC voltage up to 28V with no damage. This could occur during winter if two batteries were series connected to crank the engine.Thermal shut-downThe presence of a thermal limiting circuit offer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1).an overload on the output (even if it is permanent),or an excessive ambient temperature can be easily withstood.2).the heat-sink can have a smaller factor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conventional circuit. There is no device damage in case of excessive junction temperature: all that happens is that Po( and there Ptot) and Id are reduced. TEL:400-660-8382UTC2003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 APPLICATION SUGGESTIONThe recommended values of the components are those shown on application circuit of Fig.16. Different values can be used. The following table can help the designer.Component Recommendedvalue Purpose LargethanrecommendedvalueLarge thanrecommendedvalueR1 (Gv-1)*R2 gain setting. increase of Gain R2 2.2Ω gain and SVRsetting.Decrease of SVRR3 1ΩFrequency stacility Danger of oscillationat high frequencieswith inductive loads.Rx ≈20*R2 Upper frequencycutoff Poor high frequenciesattenuationDange of oscillationC1 2.2µF Input DC decoupling Noise at switch-onswitch-offC2 470µF Ripple rejection Decrease of SVR C3 0.1µF Supply voltagebypassDange of oscillationC4 1000µF Output coupling toload Higher low frequencycutoffC5 0.1µF Frequency stability Danger of oscillationat high frequencieswith inductive loads. Cx ≈/(2π*B*R1) Upper frequencycutoffsmaller bandwidth Larger bandwidth TEL:400-660-8382。
GB/T 16821-1997 GB/T 17801-1999 GB/T 11595-1999 GB/T 11596-1999 GB/T 11597-1999 GB 15539-1995 DL/T 888-2004 YD/T 1039-2000 GB/T 11598-1999 GA/T 528-2005 YD/T 1387.3-2005 MH 4007-1998YD/T 1276-2003 YD/T 1202-2002 YDN 127-2005JT/T 626-2005 YD/T 1474-2006 YD/T 1478-2006 SL 305-2004SL 306-2004YD/T 1335-2005 YD/T 1248.4-2005 YD/T 1345-2005 YD/T 1346-2005 YD/T 1039.1-2005 YD/T 1040.1-2005 YD/T 1448-2006 YDB 002-2006 YDB 003-2006MH/T 4007-2006 YD/T 1620.2-2007 YD/T 1620.3-2007 YD/T 1620.4-2007 YD/T 1637-2007 YD/T 1558-2007 YD/T 1576.1-2007 YD/T 1576.2-2007YD/T 1555-2007 YD/T 1580-2007 YD/T 1581-2007 YD/T 1582-2007 YD/T 1583-2007 YD/T 1568-2007 YD/T 1569-2007 YD/T 1570-2007 YD/T 1571-2007 YD/T 1556-2007 YD/T 1573-2007 YD/T 1557-2007 YD/T 1574-2007 YD/T 1572-2007 YD/T 1575-2007 YD/T 1596-2007 YD/T 1559-2007 YD/T 1560-2007 YD/T 1561-2007 YD/T 1566-2007 YD/T 1562-2007 YD/T 1567-2007 YD/T 1577-2007 YD/T 1565-2007 YD/T 1578-2007 YD/T 1563-2007 YD/T 1579-2007 YD/T 1564-2007 YD/T 1587.1-2007 YD/T 1587.2-2007 YD/T 1587.3-2007 YDC 045-2007 YDC 048-2007 YDB 008.1-2007 YDB 008.2-2007 YDB 008.3-2007 YD/T 1597.1-2007 YD/T 1597.2-2007 YD/T 1168-2007 YD/T 1374.1-2007 YD/T 1374.2-2007YD/T 1374.4-2007 YD/T 1374.5-2007 YD/T 1374.6-2007 YD/T 1374.7-2007 YD/T 1375-2007 YD/T 1410-2007 YD/T 1411-2007 YD/T 1414-2007 YD/T 1505-2007 YD/T 1506-2007 YD/T 1507-2007 YD/T 1508-2007 YD/T 1509-2007 YD/T 1510-2007 YD/T 1593-2007 YD/T 1594-2007 YD/T 1412-2007 YD/T 1413-2007 YD/T 1543.1-2007 YD/T 1543.2-2007 YD/T 1543.3-2007 YD/T 1543.4-2007 YD/T 1543.5-2007 YD/T 1543.6-2007 YD/T 1544.1-2007 YD/T 1544.2-2007 YD/T 1544.3-2007 YD/T 1544.4-2007 YD/T 1544.5-2007 YD/T 1544.6-2007 YD/T 1545.1-2007 YD/T 1545.2-2007 YD/T 1546-2007 YD/T 1547-2007 YD/T 1548.1-2007 YD/T 1548.2-2007 YD/T 1549-2007 YD/T 1550.1-2007 YD/T 1550.2-2007 YD/T 1550.3-2007 YD/T 1550.4-2007YD/T 1550.6-2007 YD/T 1550.7-2007 YD/T 1550.8-2007 YD/T 1551-2007 YD/T 1552-2007 YD/T 1553-2007 YD/T 1554-2007 YD/T 1586.1-2007 YD/T 1586.2-2007 YD/T 1586.3-2007 YD/T 1595.1-2007 YD/T 1595.2-2007 YD/T 1584.1-2007 YD/T 1584.2-2007 YD/T 1584.3-2007 YD/T 1584.4-2007 YD/T 1592.1-2007 YD/T 1592.2-2007 YD/T 1585.1-2007 YD/T 1585.2-2007 YD/T 1585.3-2007 YD/T 1638-2007 YD/T 1640-2007 YD/T 1653-2007 YD/T 1704-2007ICS国际标准分类目录通信用电源设备通用试验方法经公用交换电话网或综合业务数字网或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接入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起止式数据终端进入本国公用数据网的分组装拆(PAD)设施的DCE/DTE之间的接口在分组装拆(PAD)设施与分组式DTE或另一个PAD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的规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体制电力调度交换机电力DTMF信令规范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短消息中心设备规范第一分册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公安车载应急通信系统技术规范媒体网关设备测试方法——综合接入媒体网关民用航空飞行动态固定电报格式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测试方法智能网能力集1(CS—1)INAP与No.7信令ISUP配合的技术规范电信设备的安全准则水上移动业务电台识别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功能部分电信管理网安全技术要求水利系统无线电技术管理规范(附条文说明)水利系统通信运行规程(附条文说明)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接口技术要求固定电话网短消息业务 第四部分 短消息中心的测试方法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部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测试方法——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部分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短消息中心设备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点对点短消息业务部分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短消息中心设备测试方法 第一部分 点对点短消息业务部分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总体技术要求位置服务中移动终端的WAP接口技术要求移动终端与位置服务(LCS)门户接口技术要求民用航空飞行动态固定电报格式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2部分:网络管理系统(NMS)功能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络管理系统(NMS)接口功能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4部分: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络管理系统(NMS)接口通用信息模型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支持N频点特性的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移动台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移动台 第1部分 基本无线指标、功能和性能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移动台 第2部分 协议一致性测试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移动台 第3部分 协议兼容性测试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A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物理层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MAC层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LAC层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层三信令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交换子系统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交换子系统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移动应用部分(MAP)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移动应用部分(MAP)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基站子系统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基站子系统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分组设备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分组设备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A10/A11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分组协议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A1/A2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A3/A7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接入网(AN)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接入网(AN)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接入终端(AT)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接入终端(AT)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空中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空中接口信令一致性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要求: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A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A接口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AN-AAA设备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AN-AAA设备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 配置网络资源模型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 性能网络资源模型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 基于CORBA 技术的网络资源模型设计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电话号码映射(ENUM)总体技术要求IP QoS信令控制接口协议 第1部分:交换控制接口资源控制协议IP QoS信令控制接口协议 第2部分:网络控制接口资源控制协议IP QoS信令控制接口协议 第3部分:连接控制接口资源控制协议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用户识别模块(UIM)技术要求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1部分:总则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2部分:层一传输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4部分:无线接入网络应用部分(RANAP)信令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5部分:数据传输与传输信令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6部分:用户平面协议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7部分:服务区广播协议(SABP)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核心网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核心网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安全技术要求(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媒体网关设备技术要求(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媒体网关设备测试方法(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设备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设备测试方法(第二阶段) 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Nc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Nc接口测试方法(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间的Mc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间的Mc接口测试方法(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测试方法(第二阶段)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GPRS隧道协议(GTP)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总则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层1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信令传输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4部分:无线接入网络应用部分(RANAP)信令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5部分:数据传输与传输信令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6部分:用户平面协议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总则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复用与信道编码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4部分:扩频与调制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5部分:物理层过程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6部分:测量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MAC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RLC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RRC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二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二阶段) 第1部分:基本功能、业务和性能测试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二阶段)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r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总则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层一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信令传输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4部分:NBAP信令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6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7部分:用于DCH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8部分:用于DCH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 配置网络资源模型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 性能网络资源模型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 基于CORBA技术的网络资源模型设计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2G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通用技术要求 第1部分 基本原则2G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通用技术要求 第2部分 接口功能2G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通用技术要求 第3部分 接口分析2G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通用技术要求 第4部分 基于CORBA技术的管理接口设计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1部分 配置网络资源模型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2部分 性能网络资源模型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二阶段) 第3部分 基于CORBA 技术的网络资源模型设计跨运营商的IPv4网络与IPv6网络互通技术要求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基于IP网络的流媒体业务总体技术要求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网络智能化总体技术要求1998/2/1 2000/3/1 2000/6/1 2000/6/1 2000/6/1 1995/1/2 2005/4/1 2000/1/28 2000/6/1 2005/1/28 2005/12/1 1999/12/28 2003/6/5 2002/6/21 2005/10/1 2005/9/1 2006/10/1 2006/10/1 2005/2/1 2005/3/1 2005/5/1 2005/11/1 2005/11/1 2005/11/1 2005/11/1 2005/11/1 2007/1/1。
3G-SGSN 3rd Generation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第三代服务 GPRS 的节 占八、、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AL2 ATM Adaptation Layer type 2 AS Access StratumBSSMAP Base Station Sub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art 分SMpSDU Support Mode for predefined SDU size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SRNS Serving RNSTrM Transparent ModeTNL Transport NetworkLayer UE UserEquipmentUPUser Plane 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控制业务接入点 小区广播中心 小区广播业务 公共业务信道 公共业务信道块集 千比特/秒 Layer 1 (physical layer) Layer 2 (data link layer) Layer 3 (network layer) 网络层业务接入点 用户设备CC Connection Confirm CN Core Network CS Circuit Switched PS Packet Switched 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RLP Radio Link Protocol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RNL Radio Network Layer RFC RAB sub Flow Combination RFCI RFC IndicatorSVC Switched Virtual Circuit SDU Service Data Unit异步传递模式ATM 适配层类型2 接入层基站子系统管理应用部 连接确认 核心网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永久虚电路 无线链路协议 无线网络控制器 无线网络层 RAB 子流组合 RAB 子流组合指示 交换虚电路 服务数据单元预定义SDU 大小的支持模式 业务接入点服务无线网络子系统 透明模式 传输网络层 用户设备 用户平面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VC Virtual CircuitC-SAP CBC CBSCTCH CTCH-BS kbps L1 L2 L3 NSAPI UE本文档用到下列缩略语ASC 接入业务类别BCCH 广播控制信道C- 控制-CCCH 公共控制信道DCH 专用信道DL 下行链路DSCH 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TCH 专用业务信道FAUSCH 快速上行链路信令信道L1 Layer 1 (物理层)L2 Layer 2 (数据链路层)L3 Layer 3 (网络层)PCCH 寻呼控制信道PHY 物理层PhyCH 物理信道RNC 无线网络控制器RNS 无线网络子系统RNTI 无线网络临时识别RRC 无线资源控制SAP 业务接入点SDU 业务数据单元SHCCH 共享信道控制信道SRNC 服务RNCSRNS 服务RNSTFI 传输格式指示U- 用户-UE 用户设备UL 上行链路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SCH 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TRA UMTS 陆地无线接入UTRAN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本文档中应用以下缩略语:AS 接入层C-SAP 控制服务接入点IETF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L2 层 2 (数据链路层)L3 层 3 (网络层)PID 分组标示RFC 请求注解RRC 无线资源控制RTP 实时协议SDU 服务数据单元TCP 传输控制协议UE 用户设备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TRA UMTS 陆地无线接入UTRAN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缩略语ARQ 自动重发请求BCCH 广播控制信道C- 控制-CCCH 公共控制信道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CCH CN DC DCH DL DSCH DTCH FCS GC HO ITU kbps L1 L2 L3 MS Nt PCCH PU PHY PhyCH RNTI RRC SAP SDU SHCCH TDD TFI U- UE UL UMTS UTRA UTRAN 控制信道核心网专用控制(SAP)专用信道下行下行共享信道专用业务信道帧校验序列通用控制(SAP)切换国际电信联盟每秒千比特层 1 (物理层)层2 (数据链路层)层 3 (网络层)移动站通知(业务接入点)寻呼控制信道净荷物理层物理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无线资源控制业务接入点业务数据单元共享信道控制信道时分复用传输格式指示用户- 用户设备上行链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 陆地无线接入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AA ATM BG BSSGP CCU CGI DNS GGSN GSN ICMP IETF IPv4 IPv6 L3MM LL-PDU LLC MDFG MNRF MSP MTP2 MTP3 Anonymous Access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order Gateway Base Station System GPRS Protocol Channel Codec Unit Cell Global Identity Domain Name System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GPRS Support Node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Layer 3 Mobility Management LLC PDULogical Link ControlMobile Detached Flag for GPRS Mobile station Not Reachable Flag Multiple Subscriber Profile Message Transfer Part layer 2 Message Transfer Part layer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NSAPI Network layer Service Access Point IdentifierNSS Network SubSystemPCU Packet Control UnitPDCH Packet Data CHannelPDN Packet Data NetworkPDP Packet Data Protocol, e.g., IP or X.25PTM Point To MultipointPTP Point To Point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RAI Routeing Area IdentityRRM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SGSN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M Short MessageSM-SC Short Message service Service CentreSMS-GMSC Short Message Service Gateway MSCSMS-IWMSC Short Message Service Interworking MSCSN-PDU SNDCP PDUSNDC SubNetwork Dependent ConvergenceSNDCP SubNetwork Dependent Convergence ProtocolTCAP Transaction Capabilities Application Part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ID Tunnel IdentifierTLLI Temporary Logical Link IdentityTRAU Transcoder and Rate Adaptor Un缩略BCC:BaseStationColourCode.基站色码。
云计算相关文章参考文献目录5则范文第一篇:云计算相关文章参考文献目录差异化竞争情报分析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云计算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的版权问题云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国内外关于企业信息化应用与计算的文献综述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4):7-12.周舒,张岚岚.云计算改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 2009(4):28-30.王长全,艾雰.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图书馆建设, 2010(1):50-52魏志鹏,李慧佳,祖央.云计算影响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图书馆,2010(2):87-88,93 杨明芳,袁曦临.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建设,2009(9):7-9,12王文清,陈凌.CALIS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严真·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2): 37-39·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J].计算机应用, 2009, 29(9): 2562-2564·吴华.“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10(25):644.张凌超.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39-42.薛毅飞.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与档案,2009(29):372一373.孙卫.图书馆在云时代的思考.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6):35一41胡新平.云图书馆构想〔J].情报理论与探索,2010(6):29一30.杨明芳,袁曦临.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刀.图书馆建设.2009(9):7一9.王长宁.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163一164.王红.“云图书馆”平台的架构与实现〔Jl.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108一109.张健.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LJ〕.电信网技术,20O9(1):15一18.卢军.云计算离企业应用有多远?〔J」.信息系统工程,2008(7):31一33.罗永禄,肖洁.云计算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中国西部科技,2010(29):14一16.范并思.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5一9.薛毅飞.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与档案,2009(29):372一373.第二篇:云计算电子政务--国家标准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第三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二○一三年八月2013年第三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汇总表申报司局行业合计性质制修订标准类别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数强制推荐指导制定修订节能与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产品类标准样品合计合计 18 0 18 0 18 0 0 0 0 18 0 0信息化推进司 18 通信 18 0 18 0 18 0 0 0 0 18 0 02013年第二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表通信行业序号申报号项目名称性质制修订代替标准采标情况完成年限申报司局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归口单位主要起草单位1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总体服务建设实施规范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2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总体建设和管理技术指南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3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总体名词术语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4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功能和性能评测技术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5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数据接口技术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6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操作系统技术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7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互通技术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8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系统架构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9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服务基本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0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数据管理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1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应用服务分类与编码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2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业务迁移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3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信息安全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4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应用安全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5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安全技术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6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服务安全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7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管理运行和管理要求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18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推荐制定 2014 信息化推进司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第三篇:云计算贵州师范大学云计算作业题目:学院:专业:年级:姓名:任课教师:云计算安全及发展经济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0级林忠王老师云计算云安全及发展林忠摘要: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继理论和实践之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三大利器,电子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以及体系结构的进步更是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CRC-EAL-TR-027-2020 标准是关于我国企业应用层规范的技术报告,它涵盖了企业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CCRC-EAL-TR-027-2020 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标准的背景CCRC-EAL-TR-027-2020 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当前我国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发展和需求,旨在提高企业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该标准是我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CRC)制定的,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和推动。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1. 术语和定义CCRC-EAL-TR-027-2020 标准首先对企业应用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定义,以便各参与方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理解和解释标准要求。
2. 系统设计该标准对企业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系统架构的选择、模块划分、界面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也对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说明,以保证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3. 系统开发在系统开发阶段,CCRC-EAL-TR-027-2020 标准对开发过程中的工具、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规范,包括代码编写、测试、调试、版本管理等方面,以确保开发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4. 系统测试标准强调了系统测试在企业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规定了测试的范围、方法和标准,以确保系统具备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5. 系统管理CCRC-EAL-TR-027-2020 标准对应用系统的管理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运维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等方面,以确保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提供服务。
三、标准的意义和影响CCRC-EAL-TR-027-2020 标准的发布将对我国企业应用系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它将提升企业应用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化支持。
它将推动我国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它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范化发展,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商用HFC网管系统接口规范的标准化及关键技术许磊无锡路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松南京广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络技术研发部主任助理王晖南京广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络技术研发部工程师【摘要】本文根据IEC(SCTE HMS)国际标准模型阐述了HFC网络管理系统设备层、物理层、MAC层和应用层等各层次的接口规范体系。
结合理论与应用实践指出了目前商用网管系统推广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技术。
指出采用先进标准,坚持兼容性、开放性是HFC网管系统全面走向实用化的基石。
Interface Standardiza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Commercial HFC NetworkManagement SystemXu Lei, Wuxi Lut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Chen Song, Wang Hui, Nanjin Broadcasting & TV Group【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tocol hierarchy governing the device layer,physical layer, MAC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of HFC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utilizing the IEC(SCTE HMS) standard model. We also summarize the major difficulties and key techniques du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uch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atibility, open-platform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HFC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will lead the way to its final applications popularity and real-world implementations1引言随着HFC网络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构造日趋复杂,传输设备的数量和型号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网络承载的业务种类也越来越多,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HFC网络运营者迫切需要功能完善、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灵活的网管系统来加强和提高对网络的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的可靠性,降低整个网络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国内的HFC网络管理起步较晚,国内厂商的研发水平较低,而且在HFC网管系统研发上的投入也不够。
也有个别厂商推出了一些网管产品,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商用HFC网管系统尚有较大距离。
而国外网管系统虽然在技术上有领先优势,但普遍都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加上其价格非常昂贵,售后服务又跟不上,因此在国内也缺乏成功的先例。
因此长期以来网络运营者虽然对网管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网络条件、资金和缺少成功范例等因素,使HFC网络管理的商业应用始终不能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HFC网络双向改造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加上国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HFC网络管理越来越多地被提到网络运营者的日程中来。
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改造设备招标中,越来越多地提出了网管方面的需求(至少要求设备具有网管接口,以方便以后能统一纳入到网管系统中)。
与此同时,随着HFC网管的国际标准陆续颁布,国标的制定工作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得到了大部分HFC设备厂商的认同与支持,网管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认为,在技术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商用HFC网络管理系统的市场正在全面启动。
2HFC网络管理综述2.1HFC网管是狭义概念的网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广义的网络管理应具备五大管理功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记帐管理。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次:网元层(Network Element Layer)、网元管理层(Element Management Layer)、网络管理层(Network Management Layer)、业务管理层(Service Management Layer)和商务管理层(Business Management Layer)。
根据目前我国HFC网络的实际状况和运营需求,目前通常所讨论的“HFC网络管理”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在功能范围上包括分配网络设备的故障、性能、配置以及部分安全管理内容,通俗的说法就是“设备管理”(至于计费管理等功能一般由另外独立的用户收费管理系统来完成)。
在层次上涉及低二层即网元层、网元管理层。
同时也考虑为更高层次(网络管理层NMS及以上层)网管系统提供标准化的接口。
近年以来国外比较流行的SCTE HMS标准(后面将作详细介绍)中将网管概念定位为“状态监控”(Status Monitoring)。
我国国标起草过程中也明确了“HFC网络管理”概念的定义为“光纤同轴混合网设备管理”,包括户内和户外设备的监控。
2.2HFC网管的主要技术障碍目前在HFC网络中运行的进口和国产设备中,户外设备除了部分进口电源、光节点、双向放大器等设备带有网管接口外,国内厂商生产的光站设备基本上都不具有网管接口,更不用说双向放大器和供电电源了。
前端机房设备(主要是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除了较早时期的设备外,大部分都提供了网管的接口,但都采用了各自不同物理电气接口和非公开的自定义通信协议。
有部分厂商可以提供针对自家设备的简单的网管软件,这种的所谓“网管”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方面各家厂商的协议互不兼容,因此只能管理自家的设备,对于网络运营者来说,通常有多家厂商设备在一个网络中使用,无法统一管理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
另一方面,网管系统的物理接口多采用RS232或RS485,操作软件一般为单用户PC版本,使用电缆将PC与设备直接连接。
如果要实现总前端集中监控,网管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协议转换都比较复杂,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如果厂商不公开其自定义协议,根本就无法进行二次开发。
另外,机房设备基于以太网接口(SNMP/IP)来进行管理是一个趋势,国外厂商新推出的设备一般均基于此种接口,但其管理信息库(MIB)尚未规范化,均由厂商自己定义,所以也存在兼容性问题。
因此,如何在一套网管系统中对多家厂商的各种型号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以方便网络的扩容和升级,是困扰网络运营者和网管系统开发者的一大难题。
2.3开放性和兼容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广电总局最新文件《有线广播电视网改造指导意见》第七部分“有线电视网的网控和网管”中明确指出了网络管理的功能范围和层次,同时强调“网管系统要具有完整性、通用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综合前面的分析,目前HFC网络管理面临的技术障碍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问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整个HFC网管系统的管理模型,明确定义模型中的各个主体对象及其相互之间的接口规范,接口规范必须标准化、公开化。
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才能将所有的设备纳入统一的管理范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管。
HFC设备厂商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为解决问题做出努力和尝试。
目前国外主流厂商所推出的新一代网管系统均逐渐向SCTE HMS标准靠拢。
当然,要完全实现HFC网络管理的全开放、全兼容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3HFC网管接口规范的标准化3.1SCTE HMS标准美国有线电视工程师协会(SCTE)光纤同轴混合网管理分委员会(HMS)经过多年努力工作,于2000年10月起陆续提出了关于HFC网络管理的系列标准文件,形成了一套开放式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标准。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规范,媒体访问层(MAC)规范等●管理信息库(MIB):描述了HFC网络中被管理网元对象。
包括户外设备如光节点、放大器、供电器等;户内设备如光发送机、光接收机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所有设备共有的管理信息如公用、属性、报警、固件下载等。
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已批准该系列标准为美国国家标准;同时该系列标准也已经提交给国际化标准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审议。
其中物理层、MAC层规范已经被IEC采纳(IEC60728-7-1,IEC60728-7-2)。
预计在近期SCTE HMS网管标准系列其它文件也将陆续被批准,成为HFC网络设备管理的国际标准。
国际上HFC网络设备主流厂商如Motorola(GI)、SA、C-COR、ACTERNA、AM、阿尔卡特等均认可并采用了这一开放式网管标准,原有的网管系统和设备接口也逐步向SCTE标准靠拢。
SCTE标准是一整套的协议规范,它支持各种不同的HFC网络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性,它为HFC网络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创造了条件。
3.2HFC网管国标制定工作的进展基于HFC网管国际标准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有线网络运营的需求,广电总局于2002年上半年组织成立了HFC网管国标起草小组,并开始启动HFC网管国标制定的工作。
先后于2002年6月和10月、2003年3月召开了3次国标起草小组会议。
国标小组充分考虑了开放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
基本指导思想是以SCTE标准为主要参考,在通信接口协议上与之保持兼容,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网络状况,适当增加或修正部分内容。
目前全部讨论稿文本已经完成,2003年下半年将公布征求意见稿,整个起草工作将于2003年结束。
3.3HFC网管模型SCTE标准和国标中均规定了HFC网络管理采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管理模型,SNMP是TCP/IP协议簇的一个应用层协议,从模型上看它包括管理者、管理代理、管理协议和被管理设备四个要素,框图如图1所示:管理者管理协议管理代理管理代理管理代理被管设备被管设备被管设备图1 SNMP管理模型管理者(Manager)是一台运行特殊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它包含一个或多个管理进程,通过管理协议与管理代理进行通信,发送网管指令并接收应答。
●管理协议(Management Protocol)定义了管理者和管理代理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SNMP协议文本中详细规定了各种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
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则定义了被管设备的信息及其编码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