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论
- 格式:ppt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60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单项选择题1.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下列哪一种情形属于人民检察院进行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司考)A.陪审员丁某审理合同纠纷案件的过程中接受当事人礼金1 000元B.证人马某接受当事人礼金2 000元并提出了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C.法官周某就某仲裁案件向仲裁员提供了对该案件当事人红星公司有利的咨询意见,红星公司以咨询费名义付给周法官6 000元D.法官陈某长期为某公司免费做法律顾问2.某省甲市检察院根据某当事人的申诉,发现甲市中级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在此情况下,甲市检察院应如何处理?()(司考)A.只能告知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B.向甲市中级法院提出抗诉C.向一审法院提出抗诉D.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提出抗诉3.郑某诉刘某离婚一案,一审法院判决不准离婚。
郑某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当事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应当判决离婚。
二审法院采取以下何种做法是正确的?()(司考)A.直接改判离婚,子女抚养和财产问题另案解决B.直接改判离婚,子女抚养和财产问题一并解决C.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通过调解解决离婚、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D.只对离婚事项作出判决,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发回重审4.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进行哪方面的监督?()A.只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B.既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也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C.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进行全面监督D.只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5.有关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正确的是()。
A.民事诉讼中的处分,是指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支配B.我国处分原则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诉讼原则,当事人完全可以自由处分C.当事人处分应该受人民法院依法监督D.不同当事人的处分权是完全相同的6.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指的是()。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当事人平等原则当事人平等原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2)诉讼权利义务平等。
(3)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当事人平等原则的根据,一是源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是该宪法原则在司法救济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二是源于民事主体在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中的平等。
民事实体权利义务的平等决定了诉讼权利义务的平等;诉讼权利义务平等是维护实体权利义务平等的必要手段。
二、程序参与原则程序参与原则有两项基本要求:1、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必须是自主自愿的,而非受强制被迫的行为。
当事人是民事程序的诉讼主体,有权决定是否发动和参与诉讼程序,“不告不理”的规则就是体现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自愿性。
程序参与原则要求立法者和法官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人格,对其参诉意愿不得强迫或限制。
2、当事人必须拥有影响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充分的参与机会,这是程序参与原则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当事人必须拥有影响诉讼过程的参与机会和权利,享受“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
另一方面,当事人必须拥有影响裁判结果的参与机会和权利,不该受到突袭裁判。
三、辩论原则辩论原则包括两层基本涵义:1、辩论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
在诉讼中,原告有权提出诉讼请求、陈述事实和理由,并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被告有权承认或否认原告的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证进行反驳和答辩,甚至提出反诉。
第三人也可以就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及事实理由。
双方既可以就案件的实体问题,也可以就程序问题进行辩论;既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辩论;既可以在法庭辩论阶段,也可以在诉讼全过程辩论。
2、辩论权对审判权的制约。
这是该原则的重要内涵,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民事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
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被称为“辩论主义”,它构成了大陆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内容。
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一是法院对证据的质证、认证和调查应当受当事人主张和举证的约束。
二是当事人辩论的结果形成对法院裁判的制约。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纠纷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的过程。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为确保诉讼的公正、合法和有效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上应当得到平等对待。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的平等保护,任何一方都不得因为其社会地位、财产状况、性别、民族等因素而在诉讼中受到歧视。
法庭应当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公正、客观的审理,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平等保障。
二、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应当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诉讼的公正性。
法官应当中立、公正地处理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基于法律和案件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
同时,当事人也有权获得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并可以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三、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庭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进行。
法院应当以法律为依据,依法审理案件,判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根据法律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
这一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诉讼程序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四、合理原则合理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庭审时间、审理程序和证据调查等环节。
合理的审判程序能够确保诉讼双方充分表达意见和进行辩论,确保案件能够公正、准确地裁决。
此外,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诉讼的效率有所保障。
五、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庭审理程序应当对公众开放。
公开审理能够确保审判过程的透明和公正,让公众了解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当事人、律师、媒体和社会公众等都有权参与诉讼过程,监督法庭的公正行为。
六、调解原则调解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应当鼓励和促进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争议。
调解作为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旨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院可以借助独立的调解员和调解机构对案件进行调解,为当事人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司法考试民事法辅导: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一、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对立法和司法均有指导意义。
(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这是《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的原则。
学习这一基本原则,应当掌握其含义。
其含义是:1.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和义务对等,不受其社会地位,以及是原告还是被告的影响。
2.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能够平等地行使其诉讼权利。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这是《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的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与中国当事人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即中国法给在中国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当事人以国民待遇。
但是,如果外国法院对在外国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中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诉讼义务予以增加的话,中国人民法院采取对等的做法。
即你怎么限制我,我也怎么限制你。
同等原则是目的,对等原则是手段,是为了通过限制而取消限制。
(三)法院调解原则这是《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的原则。
学习这一基本原则,应当掌握以下几个问题:1.法院调解原则的含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原则有两个含义:第一,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第二,如果调解不成,应当及时判决。
2.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法院调解应当贯彻自愿与合法原则,既不能强迫调解,也不能违法调解。
第二,法院调解并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第三,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和执行程序中不存在法院调解。
(四)辩论原则这是《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的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辩论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
学习辩论原则,应当掌握以下几个问题:1.辩论的内容可以是实体上的,也可以是程序上的,还可以是适用法律上的。
2.辩论的方法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提要]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典和民事诉讼全过程、具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规则。
掌握基本原则,有助于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本质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各项制度和具体程序规范;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地行使民事审判权及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有: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法院调解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检察监督原则,直接原则和不间断审理原则。
重点问题:•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涵与特征;•民事诉讼平等原则的功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民事基本原则与民事诉讼体制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一、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或者诉讼的主要阶段起指导作用,为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所共同遵守的活动准则。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范以及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根本性;第二,抽象性;第三,宏观指导性。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法院、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必须遵循的活动准则。
由于其具有上述特征,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掌握基本原则,有利于完整准确的理解我国民事诉讼的各项程序制度的内在含义,完整准确地理解我国民事诉讼的各项程序制度的立法精神。
第二,掌握基本原则,有利于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正确认定案情和适用法律,及时处理民事纠纷;也有利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积极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及时解决纠纷。
第三,掌握基本原则,有利于人民法院根据基本原则的立法精神和指导思想,正确解决民事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分类确立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以宪法、法院组织法为依据(二)以民事实体法为依据(三)以民事诉讼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为依据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民事实体法以及民事诉讼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确立了自己的基本原则体系。
4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一、引言民事诉讼法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项关键法律,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为了确保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性,我国明确了四个基本原则。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四个基本原则的内涵,旨在加深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
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民事诉讼中所有诉讼参与方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法官应用法律和审判过程中对待各方要实现平等对待。
平等原则的核心是对于所有参与方的公正对待,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或其他因素。
平等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公正的司法保护和对待。
在遵守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法官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公正、独立、客观地对待每一方,不偏袒任何一方。
同时,各方应在诉讼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包括获得适当的法律援助和平等的争论机会。
三、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意味着民事诉讼的审判过程应对公众开放,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和透明。
公开审判有助于防止滥用司法权力和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公开审判还有助于建立司法透明度,提升了司法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在具体实践中,法庭的开庭审理和判决结果等信息应向公众公开。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权等,可以进行限制。
但是,公开原则的核心是确保公众可以了解和监督司法过程。
四、合法证据原则合法证据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只能依据合法证据做出判断和裁决。
合法证据是指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获得的证据,包括书面证据、物证、证人证言等。
法官应根据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和真实性进行判断,并在法庭上公正地对待各方提交的证据。
合法证据的使用旨在确保法官可以得出真实、公正的结论。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注重保护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对证据的滥用或不当使用。
五、快速审理原则快速审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应尽快进行,以保证诉讼的效率和及时性。
快速审理的目标是为了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及时保护,并为法律纠纷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