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思英译_红楼梦_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 格式:pdf
- 大小:167.67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因而有许多研究者已从顺应论等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
然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为数不多。
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人名翻译的适当建议。
【关键词】生态翻译;《红楼梦》;人名;霍克斯0 引言1 生态翻译学基本内涵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其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了“综观整合性研究”。
第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第二,译者主导着整个翻译过程,既制约了翻译生态环境又拥有选择与操控译文的权利,并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胡庚申,2011)因此,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把握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2 霍译本中人名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探究霍译本《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瑰宝便是对故事中四百多个人物角色的人名翻译。
《红楼梦》中的人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体现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二是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因而本文试图从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角度对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进行解读,以期引起读者更多关于人名翻译的思考。
2.1 语言维层面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生,2011)霍克斯在翻译人名时,面对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对于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霍克斯采用了拼音音译的方法,比如贾珍(jia zhen)、薛宝钗(xue baochai);在翻译社会地位较低的奴仆的姓名时,采用了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如袭人(aroma)。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茅盾翻译英国文学家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诗词。
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马克·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运用的意象。
第一例:在第三十二回里,紫钗把她的诗句送给林黛玉:“愿天长地久有无穷,不及汝一笑,何须生死别。
”在马克·霍克斯的译本里,这首诗的意象是“May eternal Heaven and immeasurable Earth/Endure as long as your laughing mirth。
”在这句诗中,“Heaven and Earth” 的意象是把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宇宙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望,“Laughing mirth” 则说明林黛玉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了欢乐、美、和谐,把自然界和精神追求挂钩了起来。
第二例:“分别两情灿若繁星”,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Like stars outshining O,/ Bereft of pleasure be our plight忒”。
在这句诗中,“Like stars” 意在把相思之情与“繁星”呈现出相似之象,透过宇宙的美丽诉说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悲伤,而“Bereft” 着重表现了因此分离而带来的对家园和爱情的失落之心。
第三例:“人生难得是会几回颜如玉”,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But rarely are we blessed with such a sight/As in those faces glowsa jade-like light. ”在这句诗中,“Jade-like light” 的意象是指一种美好的完美熠熠发光,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它象征着对可能的拯救的期望,也是人们对波折生活的归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诗词意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无穷的宇宙和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以叙述如何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472020年15期总第507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霍译《红楼梦》饮食英译研究文/李婧云64篇文章,其中1篇被撤回,因此,有效文章为63篇。
现统计如下:30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或者中西饮食文化比较,3篇通过《红楼梦》的饮食研究民俗,16篇涉及关于《红楼梦》饮食英语翻译研究,其中1篇为英译和维语翻译比较研究;1篇维语翻译研究和1篇俄语翻译研究,其他研究12篇。
在检索到的63篇文献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14篇,其中饮食文化研究6篇,饮食英语翻译4篇,其他研究4篇。
经统计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首先,相对于检索到的有关饮食文化的30篇文章而言,有关《红楼梦》饮食的16篇英语翻译文献,数据偏少,并且研究历史较短,从2006年11月15日才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据。
其次,有关《红楼梦》饮食英译的文章,理论基础薄弱。
在笔者统计的16篇文献中,只有6篇文章有相应的翻译理论依据支撑,大部分文献的内容主要侧重文本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理论,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这两个学科,是一种从生态途《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红楼梦》不仅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而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小说中有多处对中国饮食文化细致入微且精彩绝伦的描述。
仅从目录上看,在前八十回中,涉及饮食的章节就有:“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
据统计,《红楼梦》中重点描写的宴饮约七十次,提及的饮食多达186种。
这186种饮食包含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大类:主食类、点心类、菜肴类、果品类、补品类、饮品类、汤羹类和调味品类。
《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对照–321. 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由于其篇幅庞大,情节复杂,多人物多线索的特点,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两个著名翻译版本进行对照分析,分别为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版本。
2. 杨宪益版本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曾翻译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他对《红楼梦》的翻译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的传达,力求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2.1 优点•忠实于原文:杨宪益对《红楼梦》的翻译非常忠实,力求原汁原味地传达清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和意境。
他不仅翻译了文本的内容,还注重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美感。
•语言优美:杨宪益的翻译语言流畅优美,读起来自然而舒适。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短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2.2 缺点•翻译不准确:尽管杨宪益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但有时他的翻译并不准确。
这可能是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以及特定词语的意义变化导致的。
•难于理解:由于杨宪益忠实于原文,遵循了清代文人的写作风格,他的翻译有时候过于晦涩和复杂,不易理解。
一些读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他的翻译。
3. 霍克斯版本霍克斯是翻译学领域的权威,他对《红楼梦》的翻译注重通俗易懂,注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3.1 优点•通俗易懂:霍克斯的翻译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他避免了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短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注重阅读体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他的翻译通常更加流畅和轻松。
他把重点放在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上,使读者更容易投入其中。
3.2 缺点•翻译失去原味:霍克斯的翻译虽然通俗易懂,但有时候可能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细微之处。
他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可能省略了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和历史细节,导致翻译的内容不够丰富。
•缺乏古代汉语特色:霍克斯的翻译通常使用现代英语,并较少运用古代汉语的特色表达方式。
略论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特色吴 欣(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 要:《红楼梦》因其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霍克斯先生的《红楼梦》译本运用归化法来解决语际间的文化差别,运用重组法来弥补译本意义上的不足,运用增译法来烘托原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意境,运用转换法来消除文化梗阻所造成的语意隔阂。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有助于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08)04-0046-04On Ha wks ’En glish Tran sl a ti on of “A Dr eam of Red M an s i o n s ”WU Xin(Huaiyin I 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 i ’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 t:W ith the na tur e of encyc l opedia itse lf,the novel “A D ream of RedMansions ”demands that the trans 2lator should have a rich know ledge and good learning skills .Mr .Ha wks deals with the cultur a l differences of the t w o languages by naturalization,compensates f or the lack of translati on sense by reorganization,inc r eases the mood be t w een the lines by additi on,and e li m inate s the linguistic ba rrie rs by c onve rsi on .A pr of ound study of how t o transla te this fa mous novel w ill pr ovide s om e help f or the study of compa r a tive linguistics,comparative cultur e,ae sthetics and even the transla ti on of poe tr y,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 ent and i mp r ove m ent of translation .Key wor ds:H a wks;English transla ti on of “A Drea m of R ed Mansions ”;language arts收稿日期53作者简介吴欣(66),男,江苏淮安人,讲师。
文学翻译视角下红楼梦鉴赏《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有名长篇小说。
由于其深沉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明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敬的地位。
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拥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著作此刻已经有各样文字的译本。
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此刻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作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略大卫霍克斯是英国有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
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月及作者考》获取博士学位。
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
霍克斯在推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
第一卷第一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含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先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含十八回。
最后的二十二回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1、霍译本中语言的使用在语言使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看法,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备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平等”原则。
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只是忠实与通畅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盛情义。
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
霍克斯在对《红楼梦》推行翻译的时候特别着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在选词上可以经过使用适合的词语来描绘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
如:在本句“本来是这个狠心短寿的――”中的“短寿”译者并无翻译为”short-lived”或许在其他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hateful”一词,在展现林黛玉对贾宝玉恼恨的同时又很清楚的反应出其心里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
浅析藿克斯对《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翻译英文版《红楼梦》对人名的翻译人物简介来自百度: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英国人,生于1923年,1945至1947年间于牛津大学研读中文,1948至1951年间为北京大学研究生,1959至1971年间于牛津大学担任中文教授,1973至1983年间成为牛津大学all souls学院的研究员。
曾为此学院的荣誉研究员。
霍克斯,1923年7月6日——2009年7月31日,享年86岁。
1970年代开始翻译《红楼梦》。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
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霍克斯对非地主阶级名称的翻译是意译,颇有意思。
以下摘录供评论。
译名的效果警幻仙姑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disenchantment觉醒晴雯 skybright 天晴袭人 aroma 芳香,香味麝月 musk 麝香(让我联想到风湿膏之类的东西)秋纹 ripple 波浪,涟漪茜雪 snowpink 芸香/蕙香/四儿soldanella/citronella/number four 高山钟花/亚香茅/四号碧痕 emerald 祖母绿,翠绿色小红 crimson 深红色(乍一看还以为和crime什么的相关)佳蕙 melilot 草木樨坠儿trinket 小装饰物春燕 swallow 柳五儿 fivey 老五?茗烟tealeaf 茶叶?雪雁 snowgoose 雪雁,雪鹅紫鹃 nightingale 夜莺,歌鸲香菱 caltrop 蒺藜,矢车菊莺儿 oriole 黄鹂,金莺宝蟾moonbeam 月光靛儿 prettikins ?翠缕 kingfisher 翠鸟素云 candida (英语词典中找不到对应的。
拉丁语candidus 白,纯洁)妙玉 adamantina 金刚(妙姐就是与众不同)鸳鸯 faithful 忠诚的琥珀 amber 琥珀傻大姐 simple 愚蠢的?平儿 patience 容忍,耐心(夹缝中生存)丰儿 felicity 巨大幸福兴儿 joker (的确很逗乐)旺儿 brightie ?彩明sunshine 秋桐 autumn 善姐 mercy 彩云 suncloud 太阳云?彩霞 sunset 日落,晚霞金钏 golden 金的玉钏 silver 银的(为什么不是玉的)抱琴 lutany ?(lute鲁特琴)司棋 chess 侍书 scribe抄写员入画 picture 绣桔 tangerine 柑橘翠墨 ebony 乌黑色琪官 bijou 珠宝首饰(这些x官的名字好像都是法语词)文官 elegante 优雅宝官trésor ?(和英语的treasure相似)玉官 topaze 黄玉龄官 charmante 迷人芳官/耶律雄奴/温都里纳/玻璃parfumée/yelu hunni/aventurin/glassy or glass-eyes 香/耶律匈奴/金星玻璃/玻璃蕊官 etamine 纱罗藕官 nenuphar 睡莲葵官/大英 althee/valiant 蜀葵属?/英勇的荳官 cardamome 豆蔻艾官 artemisie 蒿属植物?茄官 aubergine 紫茄子菂官 pivoine 牡丹?(“菂”是莲子的意思)卍儿 swastika 卍字符(会不会让西方人联想到ss)瑞珠gem 宝石宝珠 jewel 宝石云儿 nuageuse 云(法语)娇杏lucky 侥幸智能 sapientia 智慧?多浑虫 "droopy duo" 萎靡多?多姑娘 "the mattress" 床垫(这个真邪恶)其他只露脸没台词的就不收录了宝玉给袭人改名的一节中英对比: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范本,其优秀的译作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因此,本文将主要以英译底本的形式,对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进行析论。
首先,本文将从译者的角度解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特色。
作为英译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采用了以汉语文本为基础,以汉英加以融合的方式来进行译作。
霍克斯不仅把红楼梦原文的语篇精准地表达出来,也很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
例如,他在译作中把若干汉字连在一起,形成了“艳后”这样的中式表达,从而表达出典故文化的蕴涵,让英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本文将从原文构思的角度,分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价值。
红楼梦是曹雪芹编写的描写清朝历史文化特色的小说,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他充分利用了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以使英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他精心选择并变换词语,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人月明”的英文变换“the bright moon of man”,代表着西施和平月的传说故事,把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
此外,霍克斯还特别注重汉字的音译,比如他用“dowager”来表示“太后”,这样做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贴近红楼梦中的汉语文化,从而丰富英文读者的视觉体验。
最后,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历史意义进行讨论。
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他的英译底本不仅在语义上准确无误,还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和理解红楼梦的原文,同时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从而对古今中外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霍克斯考虑到译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英汉融合,很好地反映出中国文化。
他采用汉英融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翻译,表达出红楼梦文化的精髓,并为世界文学开拓了新的可能,因此他的英译红楼梦译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要:翻译生态学视翻译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强调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
本文从这个视角分析了霍克思在《红楼梦》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指出将翻译生态学视角引入翻译研究避免了翻译评论二分法的弊端,有助于翻译评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适应;选择;翻译方法一、前言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先生翻译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该译本自1973年陆续问世以来就以“语言精确优美…,考订严密,有根有据,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
[1]有关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论文也有专著。
但这些研究往往从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等角度入手,有关霍克思翻译思想的研究很少,更鲜有从翻译的生态视角进行的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要义生态翻译学是进入21世纪后翻译研究新兴的研究途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而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对翻译研究来说,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
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
”[2]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3]该理论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
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5]对译者适应和选择具有制约作用的是翻译进行的生态翻译环境。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思(David Hawks, 1923—2009)《红楼梦》是部未完稿,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抄本就有13种,而刻本系统也不少,现存仅程甲本就有10余种、程乙本30余种。
展开《红楼梦》英译讨论,译者所用翻译底本不容忽视,这一点已日益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自早期林以亮的程高本、俞校本整合说始,研究者发现了越来越多丰富的译例共同佐证霍克思(David Hawks, 1923—2009)翻译底本不拘一处的结论,有趣的是霍译究竟参校了哪些本子,研究者却从未达成一致之见。
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霍克思藏书(即存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的《霍克思文库》),比照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霍克思关于英译底本的说明文字(译本序、期刊论文、信函、访谈录),厘清《红楼梦》前八十回霍译底本的具体版本信息,进而对霍译底本这一基础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霍译本《红楼梦》一、尚无定论的霍译底本林以亮最早就《红楼梦》霍译卷一进行评论:“原文大体上根据程乙本”,两年后,他根据霍译本卷一序言修正为“他根据的不仅是一种版本。
除了第一回采取了程高本之外,他有时也采用钞本(虽然并没有指明哪一种钞本),偶然则根据个人的臆断而加以校订”。
此处,钞本何指?林氏行文所举各例均以俞校本为对照,并有“霍克思的译文大体上根据俞校本”一说。
综之,林以亮于20世纪70年代已指出霍克思英译时参校的两个本子即程乙本(程高本)和俞校本。
霍克思(中)与燕卜荪夫妇,北平,1947年约三十年后,范圣宇发现了更多的本子,“他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过的底本主要有《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俞平伯,1958年)、《王希廉评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影印庚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影印己卯本)、《百廿回红楼梦》(台北:青石山庄出版社,1962年影乾隆壬子年木活字本)、《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影印有正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这几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中医药文化的英译作者:杨方林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2期摘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医药文化时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译文既忠实于源文文化又兼顾到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红楼梦》英译本中医药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楼梦》以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其中有关中医药文化的描写是《红楼梦》的一抹亮色,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对其中人物的性格情志刻画起了重要作用。
自《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以来,对于《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涵盖了汉英翻译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渐入佳境,但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红楼梦》英译本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尚不多见。
对于中医英译,一直以来都有着归化、异化的二元之争,归化法失去原文的“异味”,这种译法会使译文读者无法了解中医所承载的文化,但是却有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优点;异化法则保留了原文中的“异味”,这种译法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能真正忠实地体现中医术语所蕴含的哲学概念,但译文若“异味”太重又不利于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以《红楼梦》英译本最具代表性的霍译本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红楼梦》英译本中医药文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1 生态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种全新翻译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构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翻译原则定义为“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将“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作为最佳译文的评定标准。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1893年,黛玉写下了让人铭记的名句“不可能没有一段爱情故事”,《红楼梦》在当代古典小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由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成的著名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19世纪中期,西方文学翻译逐步引入了中国,提出了英文赏析版本,是《红楼梦》英文版本的重要发展历程。
首先,《红楼梦》英译底本在英文表达上非常艰深,它要求翻译者不仅充分忠实于原文,而且必须要熟悉国际语言环境,进行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有机连接。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特质要求翻译者更具有感染力,进行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播。
最后,《红楼梦》英文本析可以把特色中国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让外国读者见证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彩,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深远思想。
总之,《红楼梦》英译底本,从原文忠实度到文学表现美感,都具有显著的贡献,有力地感染着读者,以生动而中国化的描写教育着读者,令人印象深刻。
它将深刻的思想、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一些有趣的传说传播给世界,这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传播给我们的是智慧,一种有内容的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