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腹直肌推徙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3
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步骤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用于修复腹壁切口疝的手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步骤。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禁食禁水,清洁手术部位,消毒皮肤,并进行局部麻醉。
二、切口在术前麻醉后,医生会根据疝的位置和大小,在腹壁上进行切口。
切口位置应选择在疝的最宽处,并尽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
三、疝囊处理切开腹壁后,医生会将疝囊暴露出来,并进行处理。
首先,医生会检查疝囊是否完整,如有破裂或其他异常,需要进行修复或切除。
然后,医生会将疝囊推回腹腔内,并将其与腹腔壁分开。
四、修补腹壁缺损接下来,医生会修补腹壁的缺损,以避免再次形成疝。
修补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缝合和使用人工网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修补方法。
在缝合修补时,医生会使用特殊的缝合线将腹壁组织缝合在一起,以增强腹壁的强度。
而使用人工网片修补时,医生会将人工网片放置在腹壁缺损处,并缝合固定。
五、术后处理修补完腹壁缺损后,医生会进行术后处理。
首先,医生会清洁手术切口,并进行消毒。
然后,医生会缝合切口,使用特殊的缝合线进行皮肤缝合。
最后,医生会覆盖伤口处的敷料,以保护伤口,并进行固定。
六、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术后护理。
这包括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并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他的术后护理指导。
总结: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通过修补腹壁缺损,有效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再发。
手术步骤主要包括术前准备、切口、疝囊处理、修补腹壁缺损、术后处理和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定期复诊,以确保手术效果的最大化。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体会作者单位:456750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刘建云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17例不同大小腹部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14例,3例失访,本组大部分疝发生在术后1年内(10例),其余4例均发生于术后1年以上。
结论防止切口感染或裂开可采用横向切口,防止腹内压增高。
标签:切口疝;治疗;体会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占腹外疝的第3位,约占各种疝的1.5%[1],其发生机理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缺损,使该部位腹壁变得薄弱,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由薄弱处突出而形成。
切口疝一旦发生便无法逆转,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很少有自愈的可能。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0年10月17例切口疝,谈谈笔者的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7例,女10例。
年龄最大83岁,最小35岁,平均59岁。
原手术类型中,阑尾切除手术7例,胃肠道手术7例,胆胰手术2例,其他手术l例。
12例患者可找到引起切口疝的确切原因:切口感染6例,呼吸系统疾患5例,造瘘口间隙过大1例。
其余5例原因不明。
1.2 切口情况及切口大小与疝的关系上腹正中切口5例,右上腹直肌切口4例,右下旁正中切口3例,脐旁腹直肌切口2例,麦氏切口2例,左上腹直肌L 形切口1例。
Ⅰ期愈合8例,因切口感染Ⅱ期愈合9例,占52.9%。
切口疝多发生于前腹壁纵行切口,发生率88.2%(15/17),上腹正中切口29.4%(5/17),右腹直肌切口23.5% (4/17),右下旁正中切口17.6% (3/17),脐旁腹直肌11.8% (2/17),左上腹直肌L形切口5.8%(1/17)。
切口长度大于10 cm有9例,占52.9%。
1.3 治疗方法均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中切除疝环周围所有瘢痕组织,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对腹壁缺损较小者,按原解剖层次进行对缝,对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大于5 cm者)须充分游离疝环两侧,使用疝补片进行修补。
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20例分析目的:总结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20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20例均痊愈出院,无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无复发。
结论:补片修补术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标签:切口疝;补片;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1%。
传统的修补方法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可达30%~50%。
其中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最大径≥10cm)更是治疗棘手、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本院自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共诊治巨大腹壁切口疝20例,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l例,年龄48~70岁,平均60岁。
疝环最大距离10~15cm,平均13.5cm。
初次切口疝16例,复发疝4例。
中线切口疝7例,侧腹壁切口疝13例。
發病时间为术后1~10个月。
患者合并糖尿病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30ml/d 术后7~9d才拔除引流管。
2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
其中有2例发生皮下血肿,经穿刺抽吸和加压包扎、理疗后消失。
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补片排异反应。
平均住院14d(10~22d)。
随访3~12个月,无复发,无死亡。
3讨论切口疝是腹内脏器经手术切口所致缺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疝。
巨大切口疝的定义通常是根据疝环直径的大小来确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切口疝分类法(2003年草案)中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①小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3cm;②中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3~5cm;③大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6~9cm;④巨大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10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①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②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分享推腹一年多来的体会——功小力大,功德无量喜欢中医很多年了,不过也没有什么真正了解中医的机会,直到我看到了中里巴人老师和罗大伦的书,才真正摸着中医的边。
这个论坛也来了很久,一直都是看看。
这次决心写写我按照中里巴人老师进行推腹的感受,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我是2010年12月开始推腹。
那时买了《求医不如求医》的一套书,就找最简单的试试。
当时试了很多书中的小功法,坚持下来的只有推腹。
刚开始推腹1周多,胸腹部就有了很大的硬块。
当时有些害怕,以为自己得病了,还来论坛搜索了很长时间,发现这个是正常的,就继续推腹,早上和晚上各一次。
每次推10多分钟,很用力。
又过了大概1周吧,身上就开始发脓包,都集中在胸腹部,感觉是胃经和任脉上。
这种包犹如被毒蚊子蛰过一般,先是一个针头大红点,如果挠几下,就越变越大,最后变成一个硬币大小,红红的,硬硬的,很疼。
经过漫长的几周,变成脓包,一挤出来都是黄脓,挤到最后是血水。
伤口过上几个月还是黑黑的,去不掉,有的伤口现在还看得见黑色。
脓包陆陆续续发了大概有半年多,这里好了,那里发,不停。
很多朋友劝我看医生,说是细菌感染,很严重。
我觉得是身体在排毒,所以坚持不去看医生。
继续推腹,后来的推腹每次就2-3分钟,轻轻一掳肚子,就会放屁。
我以前有胃窦炎,若不准时食饭就会腹中有气体,很胀。
推腹几个月后,这个问题就没有。
但凡胃部不舒服或者肚子疼,就用力推几下,很快放屁或者大便,不舒适感和疼痛会马上消失。
最神奇是我的喉咙。
由于生孩子时感冒,因此咽部留下了后遗症,一直感觉有痰粘在咽部清除不去,感冒时更加严重。
看了医生都无用。
但是推腹几月后,若觉得喉咙不舒服,就边洗澡时边用虎口延脖子向下捋20多下,马上症状就减轻甚至消失。
而且,腿酸无力的产后后遗症也消失了。
女性朋友注意了,我原来因光照造成的唇部的黑斑也淡化了,基本看不见了。
几天前,我感冒了,晚上觉得两颊很热,浑身很热,但是奇怪的是额头凉凉的,汗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