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41.74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作者:李哲民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0期摘要:从现代汉语的一般构词法来看,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依旧是最主要的五大类型。
然而,一种较为特殊复杂的构词方式——名量式,正悄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本文拟从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结构定位、形成原因及来源、特点等方面,对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进行综述性质的研究,以便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推动日后的研究。
关键词:名量式合成词结构归属界定标准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
它们是由一个在前的表示事物的名语素,以及一个在后的表示该名语素的计量单位的量语素构成。
比如:“马匹、银两、车辆、纸张……”在语义上,它们通常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类的总称。
一、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首先,讨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
辛永芬的《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孟群的《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李丽云的《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章中均有涉及,但都仅限于对前人归类的概述,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未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
大致分为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补充说,认为后一个量语素是用来补充说明前一个名语素的。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张斌、葛本仪等。
第二,偏正说,认为这是一种中心词在后的特殊的偏正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有赵元任、朱德熙、周荐、陆志韦等。
第三,附加说,认为这是一种在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的特殊的构词法。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有任学良、马庆株等。
第四,并列说。
李宗江是这种说法的力挺者,他认为这种名量式的构词和两个同义语素相构成的复合词的构词类型一样。
第五,另立他类说。
本文主张直接另立门户,名量式。
浅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发表时间:2016-07-22T16:06:04.5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薛铁梅[导读] 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薛铁梅伊春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 153000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
双音节化在汉语上的作用是重大的。
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 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汉语双音节化原因作用汉语词汇不断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探究双音节化的原因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而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及对其现状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1、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词汇双声节化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随之而来的是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词汇是语言结构中对于客观现实的变化最为敏感、变动最显著的要素,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词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词的固有结构不能满足需要, 那就必然引发功能与结构的矛盾。
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势必逼迫结构的改变。
汉语的单音节词曾经是最简短最明确的形式。
但是, 这有限的词汇外壳面对着日益扩大、近于无限的词义内容捉襟见肘, 无能为力。
双词句研究综述《双词句研究综述》是研究双词句的一种文章,本文将介绍关于双词句研究的历史背景、定义、分类、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文首先回顾了双词句研究的历史。
其次,本文介绍了双词句的定义,并归纳出双词句的主要分类方法。
接着,本文探讨了双词句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在结构语法、语用学和语态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随后,本文还探讨了双词句研究的未来发展,认为未来的研究将更加重视语言中双词句的多样性和功能,并考虑更多的与双词句相关的因素。
最后,本文总结了双词句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双词句研究提出了建议。
Introduction双词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很常见的特殊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双词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双词句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决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
为此,本文重点回顾了双词句研究的历史背景、定义、分类、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
Historical Background双词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张豪写的《汉书掌故》,但其研究出台仅有二十多年,主要以陈春生、段文瑞、王锐和郑良瑞等人为代表。
陈春生是先进提出双词句概念的学者,他把双词句归结为集“结构+语义”功能于一身的结构描述的一种“句子”,并认为双词句是“文字、词语、篇章和句子的最小结构单位”。
段文瑞是关于双词句的中国语言研究的最早探讨者,他认为双词句是和其他句子一样的句子,是一种独立的表达形式,具有句子的语法功能,是语法上的小句。
王锐和郑良瑞是双词句研究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双词句是一种独立句子,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句子,应当单独研究,其特性不同于其他句子。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双词句是一种句子形式,具有两个独立成分,即第一词和第二词,通常由连字符链接第一词和第二词,第二词部分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或副词等。
根据双词句的形式和功能,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双词句分为连接双词句、表象双词句、定义双词句、提问双词句、对比双词句、对照双词句、转义双词句、转移双词句等几种类型。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许衡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其著述颇丰,其直讲体文献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许衡直讲体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双音词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特点、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丰富的学术内涵而闻名,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直讲体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方式传授知识,深受后世学者的喜爱。
其文献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尤其以双音词为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
三、双音词的概念与特点双音词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汇单位。
与单音词相比,双音词具有表达更为丰富、意义更加明确的特点。
在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据重要地位,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汉语语音、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一)双音词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双音词的来源和构成方式,本文将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分为以下几类: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
其中,并列式双音词在许衡的文献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偏正式和动宾式双音词则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此外,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还具有语义明确、用词精准等特点。
(二)双音词的演变规律本文通过对比许衡直讲体文献与其他古籍中的双音词,分析了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这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还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徐时仪提要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
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词,适应了表达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
就音而言,音节的简化、声调的产生、单双音步的演变等语音现象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之一,由声韵相拼组词到由两个音节相合组词的双音步特点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就义而言,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表达由综合渐趋于分析。
形态变化衰落的汉语,主要是立足于词义,顺应人的思维,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单音词为基础,以文组字而生字熟旁;又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而生词熟字。
关键词词汇双音化;内在原因引言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
汉语词汇为什么会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例外。
就外部原因而言,汉语词汇双音化主要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双音词的两个语素相互作用而使词义趋于单一化、鲜明化和丰富化。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学术界对此也多有探讨。
骆晓平(1990)指出,/通常认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由于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
其实,这两点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作用并不突出0,/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不能很好地解释魏晋六朝汉语词汇的双音化0。
我们认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得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探索,是由汉语表词达意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词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有关词义的研究,一是有关词义载体的研究。
On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yllabic
Word
作者: 徐时仪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9-47页
主题词: 词组;双音词;虚化;词汇语法化;演变
摘要:双音节词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史中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后起的一类成员,其衍生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演变过程.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复合词在先秦本是词组,这些由单音词凝固而成的复合词一般都经历有两个构词词素独立并存同时又是紧相结合的历时演变过程.本文拟在描写的基础上就标榜、贡献、觉悟、勉励、轻易、睡眠、陶冶、庄严等复合词的古今演变线索作一些历史的考察.。
汉语双音词出现的历史原因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语言词汇很贫乏,多为单音节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繁,单音节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双音节词便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
了解双音节词出现的历史原因,懂得它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汉语双音词历史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运而生了。
然而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入,人们之间的交往较少,因为早期的语言词汇很贫乏,且多为单音节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单音节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交流,于是双音节词便产生了。
深究双音节词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汉语言自身的发展语言最早产生是因为交流的需要,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一些基本词汇,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定性的,多数的基本词都有很长的寿命。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在奴隶时代以前的远古时期,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在甲骨文时代,这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还是不大的。
且以单音词为主,仅有的单音节词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单音节词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古人首先改造原有单音节词,在原有的基础上按头缀尾,使基本词转变为词素,使之变化为双音节词,例如:虎—老虎师—老师房—房子猫—猫儿日—日头,这样词汇就由原来的单音词发展成了双音节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另外,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旧的词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旧词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如“特”“骊”“獒”),后代不再需要区别了,二是古代存在的东西,后代不再存在了,代表这些事物的词也就不在被频繁使用而成为旧词。
例如汉语的鼎、进士、太庙、社稷、陛下、关金等。
旧词的消失在有文字的语言中和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是不一样的。
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当客观事物消失时,表示这些事物的词就从口语中消失了;但在有文字的语言里,客观事物消失以后,表示它的词却可以保存在文献中,后人不但可以看到,必要时还可以拿来使用。
关于现代汉语教育教学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现象研究关于现代汉语教育教学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现象研究一、引言现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丰富多样,其中双音节词组在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现象,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现代汉语教育教学中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现象,探讨此现象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双音节词组的定义和特点双音节词组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常用固定词组,具有特定的意义。
例如,“认真”、“积极”、“仔细”等。
双音节词组在现代汉语中占据非常广泛的位置,用途多样。
双音节词组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意义稳定。
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双音节词组的使用,以提高表达能力。
三、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现象1. 词汇化的理解词汇化是指将词组的使用由短语级别提升为词汇级别,即将双音节词组视为独立的词来运用。
例如,“努力”一词原本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组,“努力”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使用,并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
2. 词汇化的原因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现象是由于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组被频繁使用,使用者逐渐习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来运用。
长期以来,人们使用双音节词组的频率高于将其拆分成独立的词来使用,形成了一种“习惯用法”,导致词汇化现象的出现。
3. 词汇化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现象对于汉语教学有两个明显的影响。
首先,词汇化现象加快了词汇记忆的速度。
学生只需记忆一个词,即可掌握一个词组的含义,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词汇化现象对于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有一定的制约。
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容易重复使用相同的双音节词组,造成表达的单调和缺乏变化。
四、双音节词组的教学策略1. 强化词汇化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词汇化学习,培养他们将双音节词组视为独立词汇来认知和运用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词汇卡片记忆和山寨句练习等方式,加深对双音节词组的词汇化记忆。
现代汉语为什么那么多双音节词,是否是汉语欧化的一种表现?一、汉语词汇主体的双音节化出现的时间很早。
我们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在先秦时期,汉语的语音情况比较复杂,而且词汇以单音节为主。
周秦时代,韵尾辅音的脱落导致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简化,而同时也造成了声调的出现,並缩短了原来音节的长度。
这样,原来单音节的同音词变得越来越多,降低了区别度。
为了在语言系统内部补偿以增加区别度,双音节化比重加大。
所以,汉语双音节化的直接原因是上古汉语音节的“短化”。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就把双音节化列为了汉语语法史的最重要的五个变化之一。
所以,上古时代就开始了从单音到多音的过程。
有人统计过以下重要典籍的单音词、复音词的比重:1. 《论语》单音词126个,占总量的75%,复音词378个,占总量的25%。
2. 《孟子》单音词1589个,占总量的71%,复音词651个,占总量的29%。
3. 《论衡》复音词2300;4. 《说文解字》复音词1690个;5. 《敦煌变文集》复音词4347个。
所以,从上古到中古,双音节化是主要趋势,而5到12世纪是最关键的时期,除了双音词激增,双音词构词词缀也大量出现,奠定了这种形态在汉语里的关键地位。
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句法,带来复合词、形态标记和句法结构。
于是,动补结构建立,並反过来推动双音节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还有许多名词的语法范畴也开始出现,如:1. 量词系统建立;2. 复数标记“们”的语法化;3. 结构助词“的”的出现;4. 名词词缀“子”“儿”“头”的产生。
以上四点,基本在6至12世纪出现。
而从今天的南方方言来看,也普遍比北方保守,有一些旧的语音特征,如广东话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具备足够的区别能力:它的韵母和单字调类都超过普通话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倍,并且没有轻声,几乎没有子、儿和头尾。
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十五年来,学者们通过著作、论文、专题会议等形式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功能观、“包含模式”论、意义论等词类观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功能观内部以及功能观和意义论之间争论激烈。
关于汉语词类其他方面的研究,其领域也不断扩展。
本文从研究概况、学者主要观点和争议点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总结。
标签:现代汉语词类表述功能典型范畴名动包含模式一、新世纪以来汉语词类研究概况词类划分问题一直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大问题,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视野以及研究领域更加开阔。
2000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马彪(2002)《词类问题探索》,胡明扬主编(2004)《词类问题考察续集》,邢福义(2004)《词类辩难(修订本)》,徐艳华(2007)《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构建》,袁毓林等人(2009)《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以及袁毓林(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等。
近十五年来,发表在期刊上的以汉语词类为主题的论文共计172篇,具体涉及内容统计如下表:内容数量词类划分标准研究49小类、次类研究45活用、兼类研究25词类标注研究19词类教学研究8综述及其他262000年以后也有很多关于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专题讨论。
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
2010年6月,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词类问题。
201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
与会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词类问题大讨论”后的汉语词类研究问题,吸收高名凯词类理论中的合理之处。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指在汉语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与原音不同的音节被添加到某些汉字中,以使其更容易被发音和记忆,并且更符合汉语的音韵规律。
虽然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但其起源和发展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有三个方面:语音发展、文化传承、读音方便。
首先,语音发展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词汇可能会产生一些音位的变化。
例如,“龙”原本的读音是“lóng”,现在却读作“lóng”;“青”原本读作“qīng”,现在却读作“qīng”。
这种变化虽然看似微小,但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音位的变化在词汇双音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文化传承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如今,我们常常用的一些汉字和词汇是在古代形成的。
在古代的汉字中,通常有两个音节,一个是声母,一个是韵母。
而在现代汉语中,许多韵母的发音有所改变,这就导致了很多汉字的读音与它的含义不符。
所以为了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传统词汇,汉语词汇双音化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读音方便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汉语有很多韵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拼音,就需要有很多复杂的规则和记忆。
例如,如果使用单音节的发音方式,“huáng”要写成“hwang”,“xiàng”写成“shyang”,而这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讲可能很困难。
因此,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了双音节的发音方式,使语音更加简单明了,更容易被发音和理解。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汉语语言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在原因有语音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的要求和读音方便等因素。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不断地经验总结而来的,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于汉字和汉语语言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双音法研究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相比于第6版)为研究对象,从双音造词法的角度分析了《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双音法是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经过双音化产生的新词。
双音造词法是随着汉语词汇向双音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造词方法,它是在现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造词的。
双音节作为汉语最小、最基础的“标准音步”,是具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的。
由“标准音步”构成的词就叫做“标准韵律词”,当不满一个音步的单音词或单音语素要成为韵律词时,就要再加上一个音节,其形成方式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一、相同单音词(语素)联合相同单音词(语素)的联合是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采用重言的形式产生双音化的词,根据新词和原单音词意义的异同可以分为两类。
《现汉》中新增的由相同语素(词)产生的词只有只有一个:大大<口>【名】①伯父②尊称年长的男子(一般指年级大于父亲的)。
表示数量体积的“大”和具有“叔父、父亲”义项的“大”在《现汉》中分立作大1和大2,表示这二者是同形词。
新增词语“大大”所表示的义项和大2基本一致,所以属于新词和原词意义相同的一类,和“爸爸、星星、悄悄”等的造词方法是一样的。
二、不同单音词(语素)联合(一)两个实义词(语素)组合即将原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联合而成为双音化的词,新词的意义与原来单音词的意义形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如:卒伍【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泛指军队:猛将出自~。
抚触【动】抚摸;触摸:经常~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祈愿【动】祈祷祝愿:~世界和平。
(二)实义词(语素)和虚义词(语素)组合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附加上语言中习用的虚化成分,从而形成双音化的词,新词的意义和原单音词的意义完全相同。
这一类词语在《现汉》新增词语中只有一例:老赖 <口>【名】讥称长期赖账不还的人。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引言:双音介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重要的构词成分,具有丰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双音介词在语言使用中的演变和发展。
一、双音介词的定义与特点双音介词由两个音节组成,其中第一个音节通常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词干,第二个音节则是介词。
双音介词在构词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与不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词干相结合,形成不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例如,“抱着”、“依靠”、“为了”等都是常见的双音介词。
二、双音介词的词汇化现象1. 逐渐固定化:一些双音介词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独立的词汇。
例如,“依靠”、“由于”等双音介词现在被广泛认可且固定地用于相应的语境中。
2. 词义扩展与产生新词: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双音介词的词义逐渐发生扩展,并衍生出新的词汇。
例如,“为了”本指为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但现在也可以表示“出于某种情感或原因而采取行动”的意思,如“为你高兴”、“为他担心”等。
同时,一些新的双音介词也在不断产生,如“适应”、“迎合”等。
3. 形成搭配习惯:由于双音介词的灵活性,一些固定的词组或搭配也逐渐形成。
例如,“抱着”常用于表示某种心理状态或持有某种观点,如“抱着希望”、“抱着幻想”等。
三、双音介词的语法化现象1. 语法化的扩展:一些双音介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语法成分,可以在句子中作为介词短语出现,并具有相应的语法功能。
例如,“关于”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名词的宾语,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事物。
2. 语法化的固定化:一些双音介词在特定语境中变得非常固定,成为习语或惯用法。
这些固定化的双音介词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并且不容易改变顺序。
例如,“对于”常用于表示某种看法、态度或处理方式,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
3. 语法化的变形:一些双音介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变形,形成新的形式和功能。
例如,“向着”是由“向”和“着”合并而成的新形式,表示朝向某个方向。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
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 、“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 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 、“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
第三章:对“X着” “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
主要揭示它们是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
“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 、“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
本章还揭示了“经过” 、“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 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 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古汉语本身就存在一些双音词,如“知道”、“哥哥”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双音词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大量的双音词。
其次,汉语的语音特点也是造成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汉语中的声调很重要,而且有四个不同的声调。
如果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并且没有声调,那么它很容易被其他词混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汉语中很多词被双音化了,即通过在词尾加上一个音节来区别不同的词义。
此外,汉语双音化还与汉字的构造有关。
汉字由声旁和义旁组成,有些字的声旁和义旁都是单音节的,这些字很容易读错或者发音不清楚。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很多词被双音化了,以使其发音更加准确。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化的词汇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这也成为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个原因。
总之,汉语词汇双音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这种现象既是汉语语音和文字的特点,也反映了汉语的语言发展和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