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击之“形”论
- 格式:pdf
- 大小:213.29 KB
- 文档页数:3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拳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结合了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的运动,以及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的拳理基于阴阳循环的理论。
在练习时,太极拳强调身姿中正、意动神随、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意气相合、气沉丹田等原则。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之变化,虚实、轻重、刚柔、进退、开合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圆柔连贯,如行云流水,没有突兀和断续之处。
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而且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
在实战中,太极拳强调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不是直接以力量对抗。
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功修养。
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招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谦虚谨慎、坚毅不拔等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武术运动,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体验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棚、捋、挤、按。
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列、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太极拳的形、法、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太极拳的真正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其练习步骤为何?这些都是练习者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形、法、功。
太极拳的形初练太极拳动作缓慢,这是它的形,不是它的法.太极拳法是刚柔相济,牢而有根.外形虽然柔和却坚韧有劲,不是轻飘无根,如萍浮水面.用太极拳御敌,只有缓慢的形而无刚捷的法,那就是一种挨打的玩艺.所以对太极拳的形,法,功,等含义,学者如能分辨清楚,才算进入了太极拳的门径.开始练习太极拳应从腰腿基本功和太极桩功学起,有一定基础的再学太极之型,把软绵绵的毫不着力的太极拳十三势外形练好,练准确,要想练出真功夫,还必须追求太极之法.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如果学者连四两劲也没有,别说千斤,就是百斤也破不了,杨班侯曾说,“练成千斤里,只须四两功”,说明太极拳术是以精绝功劲为根基的。
学好太极拳之形以后,再经过练习摸劲,就会觉得自己双臂沉重,有点劲儿,但是这股劲只是身体强健的表现,还不足以应敌。
如遇臂力强大的对手,要想化解对方的攻势还不可能,更别说打倒对方。
这就需要进一步追求太极之法,研究其应用技术,增加自己的劲力。
这时的练法要一改以前的柔绵缓慢的练法,应练习太极拳快架和炮锤,由柔变刚,以悟太极拳所寓刚柔之法。
前辈名家杨班侯先生在练习太极拳快架四隅锤时,四锤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顾{椐(永年县志)记载}。
前人练习的方法是将太极拳的拳式拆开来练习,一式练好,再练一式,能柔能刚,可疾可慢,知道用法变化,直到把太极拳全部拳式练完,式式有劲,式式能用,然后再练散手对打,推手,大捋,并由本门师傅亲自喂劲,挨打吃苦,要费几年时间才可收获太极之法,才能够刚柔相济,实际运用。
太极拳的法如果说,太极拳练的是气,并不是力,气是从柔练出来的,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实在是片面之谈。
须知,太极拳练气,是最后的功夫,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精就是精力,也就是劲力,如无一股劲力做本钱,凭什么东西去化气,化神呢?练气和养气二者不同,练气必须先有气为本钱,而后可练。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太极拳十段功法论陈正雷1.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要求。
初学时主要要求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
在求得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防病及技击上的效应。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
我们初学太极拳时,心情是过于火热的,追求欲达目的心情过于亢奋。
因此,而使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紧张状态。
再加上内外环境及其影响从而导致情态,意识上难以清静,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晌,,所以我们从练拳开始到拳架的结束,每招每势务必做到精神上的“恬怡虚无”,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清静,一切干扰无动于衷的样子,整套拳架都要做到动寓静之中,静寓动之内,看起来象是在做意识体操。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便利引起鼓荡,正如《拳谱》所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静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
内气充沛,神得以养,故动作矫健。
初学练拳的人,不容易做到平静,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大脑对新的事物、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不相适应,也就是不习惯。
只有我们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练一段时期,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
〈2〉注意身法,初学拳势的练习,不得要求过高,也不可操之过急。
这就和写字一样,从思想上认识到竖、横、点、钩等笔划,能组合成方块就行。
练拳也是这样,初学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即可。
从步法上,能理解做到弓步、虚步、出步和收步,知道方位。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段不宜究。
但必须加以说明,拳式套路的运行方位、角度及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向姿势上柔软、大方顺随的方面力争。
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最⾼境界“形”、“劲”、“⽓”三种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最⾼境界。
太极拳,太极是哲学⽤来解释天地之始的的状态,拳是武技,是技击。
这是⼀种哲学思想与养⽣理论,依附在技击动之上的武术拳法。
形,这是任何流派太极拳的开始,⼈体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下以⾻为杠杆、关节为⽀点、⾻骼肌为动⼒形成的,练习太极拳最初的开始就是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达到运动的⽬的,如果是健⾝,就要符合⼈体的运动规律,根据不同的⼈设置不同的动作标准,年⽼者可以⾼架⽐划⽐划慢慢练就⾏,年青者可以多练习爆发⼒强的太极拳。
如果竞技,就要符合运动的审美,⾝体的各部位在空间定位有精确的定位。
要充分表达出太极的特点,它与传统⽂化的审美⼀致。
⼿型、⼿法、步型、步法、⾝型、⾝法以及腿法、眼法等基本技术要领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舒展,动作稳定柔和。
注意掌握动作变化规律和运动特点,做到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协调⾃然。
劲,太极既然是拳术,是含有技击,那么发⼒是不可不重视的重点。
练习太极如何把全⾝的劲⼒通过合理技巧集中成⼀个点,从⽽为打击作好准备。
攻防是太极习练中处处需要体会领悟,“起于脚,⾏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
”这对太极拳劲⼒的形容是⾮常准确的。
⽤现代⼒学原理解释,就是脚向地⾯⽤⼒,产⽣反作⽤⼒,⼒量通过膝关节、髋关节、腰、肩关节、肘关节,最后从⼿发出。
这⾥,⼒量是通过七个环节来传递的。
⼀个⼈⼒量再⼤,如果悬在空中,他是⽆论如何使不出⼒量的。
所以,⼈体发⼒,必须有个⽀撑点,问地要⼒是个很关键的地⽅。
⽓,可以理解为呼吸之⽓,也可以理解为经络之⽓,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腹式呼吸法。
脏腑经络之⽓:和全⾝的⽓⼀样。
是精⽓清⽓、⽔⾕之⽓经肺、脾、肾共同作⽤⽽化⽣。
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成五脏六府之精⽽贮存。
如果能理解这⼀层,也算很⾼的境界了。
⾄于最⾼的境界,应是哲学“⽓”,中国的哲学术语。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展开全文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解读:从阴阳关系来看,有上才有下。
虚灵顶劲是一篇文章的开始,它是贯穿一篇文章的主线,是其他各个要领的“领袖”,是全身之构架最关键的要领,并与其他要领之间形成搭建和联系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解读:“含胸”和“拔背”也是一对阴阳关系。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都做到了,才能使身形上下、前后保持对拉。
这一点是劲路能否贯穿、畅通,骨骼能否协调一致的关键保障。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解读:所谓松,是指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筋膜有意识地拔开和伸长。
腰是形体的枢纽,要以腰为主形成全身贯穿的整体。
松腰的前提是在领起的状态下,在左右均衡的基本情况下;松腰的目的是为了分上下,腰以下应该往下沉,腰以上应该往上领。
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解读:虚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对方的关系保持平衡并能够转换。
分虚实就是分阴阳。
手眼身法步都要分虚实。
虚实也有参照物,不同的参照物决定了虚实的定义范畴。
内外、前后、上下、左右都是空间范畴的参照体系。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解读:沉肩坠肘,沉和坠,搭建起了上和下的基本关系,对“手”形成了基本规范。
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式、化破术和不二法则实战搏击,乃古太极拳本色之一。
师傅和吾一直在探寻古太极拳之实战风骨和搏击风采。
今天抛出这个话题和行拳体悟,若能有益于太极拳之实战搏击,哪怕是一点点启发,吾亦深感欣慰。
吾之观点,太极拳只有轴之双螺旋运行,本无具体招式,恰如唐朝高人李道子《太极授秘歌》所言,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应物自然。
所谓的招式,主要是辅助拳者用以明晰太极拳之理,并非用于实战之招式。
对此,拳者须心明。
翻阅古代武学典籍,吾发现古拳法包括外家拳、内家拳之招式皆简明实用。
为何?吾想原因不外是,对方之出拳永无固定之招式,至简之道即是应物自然,此亦是最佳招式。
现今太极拳之缤纷招式拆练,于实战训练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真正搏击极少遇到。
一、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式当今武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各大派的流行拳架,实战之招式甚少。
综合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之特点,吾之体悟,太极拳技击有三个基本式。
第一式。
竖轴之双螺旋缠丝,练得是上下功夫,即我们常说的冲脉或中脉,还有脾胃之气。
竖轴于人之养生、内气之涵养最为重要。
第二式。
纵轴之双螺旋缠丝,练得是前后功夫,即道家格外重视的水火既济。
第三式。
横轴之双螺旋缠丝,练得是左右功夫,道家讲究的金木交合,内家拳的龙虎劲,就是这个东西。
金为虎,木为龙,金木交合即为龙虎劲。
特别是,左右之双螺旋亦可走出先天之离坎,可练太阳劲和太阴劲,即任脉和督脉。
之于太极拳,前后是本能、左右是功夫、上下是奥妙,说的就是三轴的运行轨迹和奥妙所在。
当前太极拳之所有招式,包括形意拳、八卦掌,皆是此三个基本式演化出来的。
以形意拳为例。
前后之纵轴下斜入地,似水往低处流,可走出水性的钻拳;纵轴上斜入空,如火焰喷射,可走出炮拳。
象形取意虽属形意拳的东西,但太极拳、八卦掌都可用。
二、太极拳技击的化破术万物相生相克,太极拳亦然。
太极拳三个基本式之间的化、破关系很重要,但理解难,功夫上身更难,有缘拳友可一看。
太极拳技击原则和技击步骤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便有实战作用,练习太极拳可当做防身的武器,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技击原则。
太极拳技击原则一、以静制动太极拳之静,乃动中之静,包括心理与生理两方面。
心理之静,指任敌千变万化,我只以镇静应之。
惟心静才能辨明敌劲之来龙去脉,我才能乘其虚而攻之。
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情况下,我应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稳定,此即生理之静。
在保持自身静的同时,应千方百计地破坏对方心身的平衡,以利我之出击。
以逸待劳,劲不虚发,是即以静制动原则。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通过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太极拳技击原则二、以柔克刚太极拳技击系用随敌劲伸缩而不含抵抗之柔劲,它对任何加于我之力,抱定不顶抗态度,而是予以走化,使之落空,然后引出对方弱点,运用合力的原理发劲,从而收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技击效果。
以柔克刚之理在于刚劲是有限的,以刚应刚,则力弱者败;柔劲是无限的,敌力无论如何强大,我均以柔劲化之,则敌力于我何用?太极拳技击原则三、以顺避逆太极拳运动由无数圆圈组成,圆运动以逆来顺受技法避免了敌加于我的任何直接打击。
因直来之力与我之圆相交,我旋转使力成斜角而分散,减退之程度与斜角之大小成正比,故走化甚省力。
在实战中,要灵活的运用粘连相随的技巧,将对方套入我方圆圈,缠缚其手足,进退不得。
太极拳之圆圈运动奥妙无穷,但得之非易。
初练时大而笨,缠则小而活,终则有圈之意,无圈之形,出手尚未见其转圈,敌已跌出,盖化与发于剎那间已告完成。
太极拳技击步骤太极拳技击之具体实施有听、化、拿、发四个步骤。
但首要做到“沾连粘随不丢顶”,我即可用听、化、拿、发以制敌。
听、化、拿、发为太极拳多种内劲中的四种基本内劲,且有密切相互关系。
听敌之劲准确,化敌之劲才能恰当;拿住敌劲之焦点,也就是取得“我顺人背”的机势之际,我运用发劲,可使敌立仆。
化劲走弧线,发劲走直线,力省而功巨,是为太极技击之决胜战略。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
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拳法、动作和哲学理念。
以下是太极拳经典拳论的一些重要观点:
1. “以静制动”:太极拳注重通过松身、放松肌肉,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应对对手的攻击。
拳者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以静制动,化解对手的力量。
2. “以柔克刚”:太极拳通过融合阴阳之道,将柔和的力量应用于攻击硬实力,克服对手的刚硬力量。
这种柔克刚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老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哲学观念。
3. “上下相随”:太极拳的动作以圆滑、连贯为特点,通过上下相随的姿势和动作,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上下相随的关系代表了太极拳中阴阳的互动。
4. “松于腰,立于头顶”:太极拳强调身体的放松和经腰中心的运动。
腰部是太极动作的重要支撑点,保持腰部的柔软,使整个身体协调运动。
5. “无形胜有形”:太极拳鼓励练习者通过内在的力量和控制来取胜,而不是依靠外部的肌肉力量。
这意味着太极拳的力量往往是以柔和、巧妙和精确的方式发挥的,看似无形但实则强大。
这些经典拳论代表了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和哲学思想。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强调平衡、柔和和内在的力量。
论太极拳的形质与神意论太极拳的形质与神意从历代明师的拳法理论可知,先师们创造的太极拳是“以形取意,以意象形”。
例如陈氏拳的“懒扎衣”一势,在拳的含义上就是形容从前人穿长袍,在遇敌时把衣襟撩起塞在腰带上,表示从容不迫迎敌。
再如“六封四闭”一势的含义是上、下、左、右、前、后都封住门为六封,四闭,即闭住东、西、南、北四方,使敌无隙可乘之意。
这些拳势既形象又内含技击之意,并通过眼法的运动,体现拳法的神韵。
“形随意转,意自形生”。
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乃是太极拳之精髓。
故明师们曰:“太极拳以外练形体,内练意气神而为道,为养生、技击、艺术观赏之术也。
”拳法如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人体形质,一为意气神。
从人的一面来说,人若失去意气神,便无生命运动的活力,即使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人,由于形体上的完整和残缺、意气神的强盛与衰弱的区别,也不一定就是身心健康完美的人,必须是形体完整、意气神充足者,方能称之为身心健康完美之人。
拳法层次的高与低、至善与否,与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亦必须是规范的拳架外形、劲力素质与意气神兼具方称上佳。
所以明师论拳,说“拳必有神、精、意、气、劲,五者阙一,不为成拳也”。
考察拳学,综合而言,不出平形质与内在神韵两大类。
何谓拳法的形质呢?形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组合成的拳势在运动中体现出的特有动态规律。
质是拳法攻防动作中体现出的踢、打、摔、拿的技术内容、具体规范和要求,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等形态变化的集中体现。
有质便有形,形是质的表相,质是形的内核,故形与质一体,统称为形质。
自然界的物象、形状千变万化,看似各不相同,而实际有其分类及总的规律可以考求。
拳法的形质也是如此。
拳法与自然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然而归纳起来,不外平如下特征方、圆、直、曲、精、细、长、短等。
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状几大特征组合变化而成各招各势,只是有的拳势简单、有的拳势复杂,简单的一二势组合,复杂的四五势或七八势互成。
拳法的形质如同大地的形质,形易见而质难辨。
太极拳新四大要论之二:二论太极拳成势人体各部位之规矩二论太极拳成势人体各部位之规矩作者王永其编者按: “太极拳新四大要论”,原载于王永其所著《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书。
此书详析了内功“大小周天”的通络方法,以及深层次研讨了“太极本源”、“太极拳成势人体各部位之规矩”、“太极拳缠丝解”、“拳势呼吸法”等,这些问题均是习拳者长期困扰的难题。
“太极拳新四大要论“将分“四论”向习拳者推荐,即:“一论太极本源”;“二论太极拳成势人体各部位之规矩”;“三论缠丝解”;“四论拳势呼吸法”。
古人说:“演拳之法,总要讲明,学之不讲,只是犹食而不知其味者也,虽多亦奚为!演拳之法,虽经师讲,尤须自参。
盖拳中之理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必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方能自善其用。
”陈鑫也说:“今之学者,未用功先期效,稍用力即期成。
”并引用前贤云:师者,“能与规矩,不能使人巧。
”这就是说练太极拳是不能取巧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
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休,蒸蒸日上,终身无驻足之地矣。
”因而学拳者首要的问题是弄清太极拳的种种规矩。
太极拳盘架走势,都是严格按照规矩对人体周身各部位进行形体组合,因而学者弄清对周身各部位的具体要求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太极拳流派甚多,风格各异,规矩各有不同,此书谨就从太极前贤和前辈之拳理、拳架学习所获,对人体各部位之规矩阐述一斑。
古拳谱将人体各部位称之为“周身秘诀十二项”,而太极拳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如在拳论中,对肘、裆、胯、肫等部位,就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这里借古人之言,将人体各部位归纳为“周身秘诀十六项”,即:头第一:“头者,身之魁,直竖而若顶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视,向左则略顾左,向右则略顾右,随身法以相应。
”太极拳谱要求“虚领顶劲”即是头顶劲向上虚虚领起,保持立身中正,不能歪头,前后左右不可过,过则僵滞,陈鑫言其规矩:顶劲领起来,乃是中气上提。
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