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考点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528.50 KB
- 文档页数:29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考点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例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即“莫言下岭便无难”,表达了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常态,不能轻易满足和懈怠。
2. 诗歌赏析:学生需要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例如,《观沧海》中曹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大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胸怀和抱负。
3. 诗歌背诵:学生需要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并能够默写出来。
4. 诗歌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历史背景等。
例如,《观沧海》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路过碣石山时所写,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综上所述,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考点涵盖了诗歌理解、赏析、背诵和背景等方面,需要学生全面掌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包括对诗歌的主题、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的理解。
2.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分析和鉴赏。
3. 把握作者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
4. 理解诗歌语言:包括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5.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包括对诗歌的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在客观题中,通常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如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等。
诗词鉴赏考点及解读O1知识链接(一)总结常见考点:1、理解诗意。
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2、感知形象。
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3、品味语言。
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4、分析技巧。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二)答题技巧1、原则:①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3、方法:①研读题目。
②了解作者和时代。
③借助注释。
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⑤细审题干。
(三)常见题型、答题格式1、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2、赏析语言型(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巩。
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T)(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例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2023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一.设问形式1.分析、判断全诗或某一联运用的结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分析诗词写景/物的艺术/叙事的艺术。
3.某一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对全诗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作用。
4.诗人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情感/诗人如何表达情感、志向、观点。
二.设问解读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鉴赏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题中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
当题目中涉及“艺术”“如何”“怎样”等词时,多是在考查表达技巧,且常与形象、主旨以及诗歌比较阅读等考点联系起来考查。
三.解题方法(一)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三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互文、顶真等;四是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等。
(二)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认真审题,精准判断表达技巧①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②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①紧扣目的。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四个考点
1.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是鉴赏诗歌的重要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诗歌形式的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以及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是鉴赏诗歌的核心考点。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
3. 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4.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因素对诗歌创作和意义的影响。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2.解答分析: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讲——明确考纲,快速读懂诗歌一、明确考纲《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 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考情分析】近三年(2017-2019)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共9套试卷的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以七言律诗为主,有七言古体诗、乐府诗和五言古体诗的节选,也有五言律诗。
这9首古诗的作者均是唐宋有名的大诗人,甚至是有某种雅号的大诗人,比如诗神苏轼、诗王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等。
从题材上看,题材非常丰富:为国选材即景,酬赠嘱咐亲人,题卷戏赠友人,未及第后即景抒情叙事,题卷抒怀,咏古抒怀,题画酬赠,投谒主考明志,劳动场面描绘等。
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真挚丰富,写作技法巧妙,文化氛围浓郁,语言优美流畅,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从这9套试卷诗歌鉴赏的选材来看,可以发现所选诗歌除了少量的即景抒情诗,诗歌鉴赏作为最高能力层级(鉴赏)要求的题目,更多地注重诗歌的交际功能:酬(戏)赠、投谒、题卷、题画等。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一大特征。
古代诗歌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位或者把玩,更多的是实用功能。
这些功能在现在来看变成了交际雅趣,让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这9套试卷重在考查“如何写的”“怎么写得这么好”“写了什么”这三方面,“写了什么”是最新出现的趋势。
这种命题思路有效地真实地检验了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领会到诗歌的意蕴。
2023届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
巧别致。
表达技巧、【2016新课标III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可以看出;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前九句是一段,十分
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
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
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
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思路:1.找出诗中的意象,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 同时不要只顾翻译, 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 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 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 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 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 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
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 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1.【雄、险、阔、奇】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 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二、(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三、(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 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023备考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行文结构(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以景结情。
1.提问方法: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专项演练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桃夭》的三章之间只是变换了个别词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