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对商业银行法整体修改步伐
- 格式:doc
- 大小:38.04 KB
- 文档页数:13
浅析修改完善商业银行法作者:黄冠融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08期摘要:金融作为我国经济开发的十大领域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其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此来满足社会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商业银行法作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法律规范,其在修改和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此,文章对商业银行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修改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重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修改完善;问题;重点现行《商业银行法》颁布于1995年,经2003年部分修订,已施行二十年。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商业银行法》纳入立法规划,列为“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
目前,《商业银行法》修法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一、《商业银行法》的作用和价值回顾《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历程,有助于加深对这部法律的理解,并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商业银行法》的颁行对于巩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果、保障商业银行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巩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果。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务院设立政策性银行对口承接各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并要求各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
至此,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经过政企分离、商业化运营改革,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等理念渐成共识,改革方向逐渐明朗。
《商业银行法》将这种银行业基本理念和制度确认为法律规范,巩固了改革成果。
(二)保障商业银行长期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法》作为规范银行业的一部专门性法律,在银行业主体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稳定的规则,为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通过确认自主经营原则,商业银行基本脱离国家计划、指令的樊笼,获得相对独立自由的发展机会。
其次,通过确立分业经营体制,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进行限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既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也推动了其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S pecialColumn 专栏CAPITALWEEK14 2023/12/01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内涵 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要求是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李卢霞/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中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历次会议在金融发展、改革等领域的政策部署对中国经济金融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次会议在疫后全球经济承压复苏、国家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刻召开,对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方向性部署、系统厘清了政策方向。
工银亚洲认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要求是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打造金融新业态,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五篇大文章,具体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二是优化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厘清不同类型机构的差异化发展定位。
会议提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保险业经营定位,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特色化经营。
三是增强资本市场作用,培育一流投行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优化和完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优化宏观调控,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会议强调,要加强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调节作用,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结构上,“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好服务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另外强调了金融资源更多投向于国家战略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二是完善金融监管,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法治建设。
会议强调,监管协调和落实属地责任,将有利于更好防范化解系统性和局部性金融风险。
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提出“健全法人治理”。
解析商业银行法大修的趋势银监会争取2015年底能出建议稿,已将取消存贷比这一单独的修改意见上报到国务院法制办。
实施20年的《商业银行法》将迎来首次大面积的修订。
据获悉,目前银监会已经成立了《商业银行法》修订小组,由银监会法规部牵头,并抽调了部分商业银行人士,并于4月初开始工作。
据了解,银监会将用一年时间推进《商业银行法》的修订,争取2015年底出建议稿。
该小组正在就《商业银行法》可修改的地方进行调研和全面的论证,目前还在进行征求修改意见、收录修改意见、进行必要的监管条例比对等基础工作。
修改意见中,业界呼声最高的一条是取消存贷比。
据财新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银监会已将取消存贷比这一单独的修改意见应急上报到了国务院法制办,由国务院法制办审过之后,再报给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审议。
“表述将类似‘符合监管要求的存贷比例’,不再刚性界定为75%,但存贷比仍将作为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
”前述人士表示。
启动修订2014年9月,监管机构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商业银行法》的修改普遍征求过意见,也向特定部分商业银行机构征求过意见。
接近监管人士表示,已收集1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反馈,内容非常务实和丰富。
“城商行的反馈最丰富、最激烈。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表示,现在银行业竞争激烈,城商行生存压力较大,城商行对于异地能否重新设立分支行,属地监管如何保持监管一致性等等,也反馈了不少意见。
《商业银行法》于1995年颁布实施,并于2003年进行修订。
20年来,金融业从业态到经营模式等都发生剧变。
“2003年是小手术,这次又做了具体条款的微调,将来肯定有大面积的修改,”前述人士说,“《商业银行法》再不修改,就会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桎梏。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立法规划中,《商业银行法》的修改被列入第二类项目,即“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
2015年3月7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两会”上接受采访时称,《商业银行法》修改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银监会正和相关部门一起调研,以适应新情况,积极推进修法工作。
123青岛银行成立亍1996年11月21日,下辖43家分支机极,圃岗员工1100余人,注册资本19.85亿元,主要股东为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吅圂保罗银行(ISP )、青岛国信实业有陉兑司、洛帆尔金融集团控股兑司(RCH )等。
自成立以杢,青岛银行不地斱经济同舟兔济、风雨相伴,不弼地居民互信互利、相濡以沫,不中小企业携手幵肩、吅作兔赢。
近年杢,通过更名、增资、实现跨匙域収展等戓略丼措,现巫収展成为一家治理结极完善、财务状况良好、可持续収展能力较强癿股仹制商业银行。
戔至2008年末,总资产325亿元,存款余额267亿元,贷款余额177亿元,弼年实现盈利7.2亿元,资本净额39亿元,资本充足率20% ,达到了我国最好内资银行综吅评级癿较好标准。
青岛银行先后投兎300多亿元资金,支持火车站广场改造、东西快速路建讴、奘帄基地建讴等一批青岛市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兎200多亿元用亍各匙级财政项目,帮劣4万余户岛城居民实现了质房、质车梦想。
为回报社会,2006年9月起主劢承担青岛市下岗夭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朋务,戔至2008年末,累计収放小额担保贷款6800余万元,直接带劢就业超过1万人。
随着经营效益癿丌断增长,青岛银行对地斱经济癿贡献日益提高。
最近三年累计缴纳各项税款逾7.5亿元,其中2008年纳税超过3.5亿元,是青岛市银行业纳税大户;累计向股东现金分红近2亿元;每年为市、匙两级兑益事业捐款百万元,为地斱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青岛银行将继续推迚跨匙域収展,争叏圃省内外讴立5家以上分支机极,同时不外斱股东吅作,加快国际化改造步伐,积枀承担建讴和谐社会癿责仸,更好地支持匙域经济収展,劤力打造不国际先迚同业接轨癿特艱银行!1.2 建设银行青岛分行主营业务/品牌对私业务:申子银行业务、存款业务、个人贷款、龙卒信用卒、龙卒业务、房改金融、外汇业务、便利业务、证券代理、资产代理、资产推仃、黄金业务。
商业银行法修改的建议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自1995年正式实施,2003年、2015年两次修订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法作出的又一次重大修改。
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法律都带有“补丁”。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法律必须根据我国改革发展需要适时修改。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立法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许多法律缺乏前瞻性,现行法律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立法机关不得不通过修订或者修改的方式,解决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些法律学者的说法,修订是对法律的大规模改变,而修改则是对法律小规模的改变。
这种说法令人不禁莞尔。
商业银行法作为我国金融领域重要的法律,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经营风险问题,大量条款用来控制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起草单位,对商业银行法的价值趋向有自己的判断。
中国人民银行试图通过完善商业银行法,进一步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必须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商业银行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法修改必须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必须未雨绸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解决内在矛盾。
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使得商业银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商业银行股东多元化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大股东和实际控股股东或者一致行动人从商业银行获取利益,如何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保护其他投资者利益和广大储户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家汽车保险公司,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金融监管机构的牌照,收购成都一家商业银行的股份,并且利用该商业银行从事疯狂扩张行为。
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取缔此种金融活动,严厉打击了非法转移资产的行为。
我国商业银行适合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摘要:自1993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然而分业经营在目前的国情下迎来了诸多挑战。
而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的混业经营模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没有其绝对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国情和本国金融业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事实证明,混业经营实际上将是我国社会公众的选择,同时,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已悄然出现。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业务多元化公众的选择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是指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或者以法律形式人为限制而形成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独立经营,没有交叉,实行严格的分工。
(一)、我国商业银行分页经营的发展历史早在1989年,我国就明确提出银行业与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页管理”的原则。
1993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方面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
1995年,国家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分业经营的权威性,该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企业投资。
”同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这标志着分业经营在中国的正式开始。
1998年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应银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和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这标志着分业经营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
(二)、分业经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应该说,分业经营是对我国经济、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没有一种模式是绝对优越的。
各国应立足本国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国情、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尽管国际潮流是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的,但当时的情况决定我国更适合采取分业经营模式。
这是因为:第一、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20.10.16•【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健全金融法治顶层设计,支持金融业稳健发展,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工作,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cn。
邮件标题请注明“商业银行法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邮编:10080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商业银行法征求意见”字样。
3.将意见传真至:010-66051601。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16日。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起草说明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0月16日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商业银行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变更、终止商业银行以及开展商业银行业务,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的村镇银行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步伐
周满祥;陈剑
【期刊名称】《金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入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提出了迫切要求,而改制的重点则在于,
改善外部环境,作好战略转变,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银行内部配套改革,加快上市步伐和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周满祥;陈剑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郑州市文化路支行,河南郑州 450003;中国银行郑州市文
化路支行,河南郑州 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1
【相关文献】
1.加快改制步伐适应改革大势——对国有中小印刷企业改制的认识与思考 [J], 施
天锡
2.用活用好政策加快改制步伐:四川省公交协会改制工作座谈会纪要 [J],
3.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改革改制经验交流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J], 艾哲文;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高速发展 [J], 张庆军;李荣秀
5.理顺改革思路加快改制步伐──对格尔木市工业企业改制状况的调查 [J], 胡党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7.03•【文号】银监发[2007]56号•【施行日期】2007.07.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银监发[2007]56号)为了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工作,遵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清理法规的要求,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的有关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目前仍然适用的以及存在因上位法修改或者废止而失去立法依据的情形,因所规范事项已由上位法规范而无存在必要的情形,因所规范事项已由新文件规范而无存在必要的情形,因现实情况变化而明显不适应银行业或者银行业监管发展情形的银行业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
本次清理共修改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6件,确定应予以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9件,并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4次和第55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此外,本次银行业监管法规清理结果表明,目前银行业监管依据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或者执行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
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银行业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职权,银行业监管主体已经改变。
根据监管主体与监管规则制定主体以及监管规则执行主体统一的原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4次和第55次主席会议审议决定,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职权时,不再适用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01件银行业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件。
特此公告。
附件:1.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2.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3.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4.不适用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二〇〇七年七月三日附件1: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1.个人定期存单质押贷款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4号)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6号)3.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7号)4.单位定期存单质押贷款管理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9号)5.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7]54号)附件2: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1.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2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决定》修正)3.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1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修正)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4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7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06年12月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的决定》修正)6.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场检查规程》的通知(银监发〔2007〕55号)附件3: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80号)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业务的批复(银监复〔2004〕58号)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重组改制市场准入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4〕244号)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银监发〔2004〕12号)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281号)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向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通〔2003〕26号)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外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中文名称的通知(银监通〔2003〕27号)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减外国银行分行和外资独合资银行分行营运资金标准的通知(银监通〔2003〕39号)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防范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53号)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实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宽限期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240号)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防范关系人贷款及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的通知(银监办发〔2003〕69号)1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4〕201号)1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取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有关事项的批复(银监办发〔2004〕253号)1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修订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121号)1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制度电子报表格式与传输方式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银监办通〔2004〕136号)1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制度的补充通知(银监办发〔2004〕176号)1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与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制度电子报表格式与传输方式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05号)1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建立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151号)1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2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建立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49号)2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修订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246号)2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小企业授信业务情况统计表》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24号)2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2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359号)2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2006年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发〔2006〕2号)2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65号)2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银监发〔2003〕25号)2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在华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的工作意见》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182号)2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3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对中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通〔2005〕10号)3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金融机构集团客户授信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复〔2005〕101号)3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公示金融许可证等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22号)3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实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170号)3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检查通知书办理程序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169号)3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办新业务有关审批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4〕5号)3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银监发〔2004〕46号)3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90号)3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91号)3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信托投资公司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和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16号)4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银监通〔2004〕88号)4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停止信托投资公司办理卖出国债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5〕9号)4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信托投资公司担任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36号)4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通〔2005〕212号)4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项下财产托管和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6〕53号)4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合规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97号)4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对金融租赁公司关联交易业务监管的通知(银监通〔2004〕21号)4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范围的通知(银监发〔2005〕60号)4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售后回租业务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19号)4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下发《汽车金融公司会计、统计报表及非现场监管指标》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214号)5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货币经纪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及填报说明》的通知(银监办通〔2006〕158号)5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287号)5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3〕12号)5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通[2003]40号)5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通知(银监办通〔2003〕76号)5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合作金融监督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银监办发〔2003〕162号)5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银监办通〔2003〕107号)5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4〕1号)5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7号)5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国债投资转委托相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14号)附件4:不适用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分行审批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244号)2.关于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242号)3.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92号)4.关于取消银行分支机构外汇营运资金限制的通知(银发〔2000〕9号)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申请从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71号)6.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银发〔1997〕240号)7.关于印发《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1997〕369号)8.关于严格规范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行为的通知(银发〔1998〕77号)9.关于加强对县市城市信用合作社监管的紧急通知(银发〔1998〕435号)10.关于印发《城市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1994〕132号)11.关于下发《金融诈骗案件协查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1997〕195号)12.关于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银发〔1995〕232号)1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监管指引》的通知(银发〔2001〕257号)14.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外部审计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157号)1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实名制实施前存入的化名储蓄存款到期支取问题的复函(银函〔2002〕209号)16.关于严格执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152号)1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存款当日存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40号)18.关于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19号)19.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银发〔1998〕169号)20.关于开展清理信贷资产改进贷款分类工作的通知(银发〔1998〕150号)21.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73号)22.关于下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发〔1999〕129号)23.关于颁布《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1999〕261号)24.关于颁布《外经贸企业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1999〕285号)25.关于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的通知(银发〔2000〕184号)2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31号)2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2〕247号)28.关于明确呆滞贷款划分标准的通知(银发〔2000〕363号)2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关于切实加强信贷管理依法催收银行逾期贷款的通知(银发〔1998〕501号)30.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1〕第5号)3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89号)3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整顿开户和加强结算纪律的意见》和《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处罚规定》的通知(银发〔1990〕97号)33.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430号)3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346号)35.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传〔1995〕98号)3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联名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2〕6号)3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银发〔2002〕102号)38.关于加强信用证管理的通知(银发〔1999〕135号)39.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银发〔1997〕245号)40.关于印发《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2000〕303号)41.关于执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银发〔2000〕359号)42.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银发〔1997〕318号)43.关于印发《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4〕198号)44.关于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办发〔2000〕120号)4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31号)4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对金融机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负有领导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发〔1995〕261号)47.关于印发《关于对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违反金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发〔1997〕167号)48.关于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银发〔2000〕380号)49.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规范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与签发程序的通知(银办发〔2000〕157号)50.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填报说明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的通知(银发〔1997〕549号)51.关于印发《对金融机构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等问题定性的说明》的通知(银发〔1998〕273号)52.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01〕186号)5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会计基本规范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2〕370号)54.关于实施商业银行统一会计科目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238号)55.关于印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2000〕172号)5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改进支农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发〔2002〕113号)57.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银发〔2000〕108号)5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市场竞争行为的通知(银发〔2002〕354号)59.关于印发《加强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清收不良资产的法律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办发〔2000〕170号)60.关于印发《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办法》和《银行汇票业务准入、退出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2000〕176号)61.关于印发《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7〕264号)62.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00号)6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处置不良资产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1〕197号)6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实施意见》和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发〔2002〕355号)6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的通知(银发〔1994〕316号)66.关于印发《单位定期存单质押贷款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9〕302号)67.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第6号)68.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9号)69.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通知(银发〔2001〕356号)70.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2〕162号)7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信托投资机构委托存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988〕285号)72.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规定(银发〔1993〕49号)7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规范信托投资公司业务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128号)7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14号)75.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及填报说明》的通知(银发〔2000〕398号)76.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与金融机构“全科目”统计指标归属关系对照表》的通知(银办发〔2001〕64号)7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融资性租赁公司验收登记工作的通知(银发〔1992〕104号)7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分行越权批设融资租赁公司及分支机构撤留问题的通知(银发〔1994〕301号)79.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施《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338号)80.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0〕第4号)81.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现场检查操作程序》的通知(银发〔2000〕222号)82.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参加电子联行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会计〔1998〕2号)83.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村信用社应收利息核算办法的通知(银发〔2001〕278号)84.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与查处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银发〔1998〕139号)85.关于严格控制农村信用社员工增长的通知(银发〔1998〕164号)8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信用社代办业务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335号)87.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组建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109号)88.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机构调整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02〕115号)89.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社部分变更事项审批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292号)90.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96号)91.关于农村信用社县市联合社在领取金融业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前开展金融业务是否有效问题的批复(银合复〔1999〕29号)9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国办发〔1998〕145号文件精神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整顿规范管理的具体方案〉的通知》(银发〔1999〕173号)9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适当提高社员入股额度,搞好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323号)9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2001〕412号)9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2002〕293号)9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免交农村信用社接收农村合作基金会财产产权过户税费的通知(银发〔2000〕21号)97.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外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2〕240号)98.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0〕27号)99.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开办特种存款的通知(银发〔2001〕410号)100.关于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13号)10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3号)。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摘要】:当今世界,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是每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
而金融体系作为我国目前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与改革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状况,其中占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问题措施前景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分类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种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它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极广,最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主要分为四类:(1)中国人民银行是通货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
(2)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3)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处于主体地位的金融体系(4)其他商业银行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历程19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为钱庄和票号。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中国人民银行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1969年9月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
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构阶段(1977—1986年)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
从1979年初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3)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12.27•【文号】主席令第13号•【施行日期】2004.02.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如下修改:一、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修改为:“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第七项修改为:“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从事银行卡业务”。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经营结汇、售汇业务。
”二、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三、第十条修改为:“商业银行依法接受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但法律规定其有关业务接受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机构监督管理的,依照其规定。
”并相应地将第三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九条、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七条至第七十一条中的“中国人民银行”修改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四、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款修改为:“设立商业银行,还应当符合其他审慎性条件。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原因和路径选择国际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曾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模式。
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模式。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
1999 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它标志历时66 年由美国首先建造的金融“防火墙”被拆除了,同时意味着全球主要西方国家已全部进入了银行全能化经营时代。
一. 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一)内在动因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是全能银行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对已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
按照经济学理论,要素存量(资产存量)的重新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费用。
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改变旧资产的转换成本和时滞成本会提高。
对于金融业,可从资本(可分为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信息和人员素质这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专用性。
其中,现实资本在银行业与证券业中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货币,而现金和存款等货币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
至于人力资本、金融信息与人员素质,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服务对象、宏观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高度业务相关等因素,它们的专用性也很低。
在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促进了金融业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从而使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更趋减弱,银行全能化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发展起来。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资产专用性很低,造成它们之间进入或退出对方行业并不需要提供高的额外成本,这种很强的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加上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性,金融各分支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避免向金融业外行业支付过高扩张成本,此时全能银行成为最优选择。
(二)外在动因银行全能化除了有其特有的内在动因外,还有许多外在动因:1. 竞争压力加大。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法(草案)修改情况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94.12.2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法(草案)修改情况的说明--1994年12月2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项淳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商业银行法(草案)进行了初步审议。
会后,法律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法律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邀请地方人大、中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法律专家座谈,征求意见。
法律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审议和修改,主要是对应当由法律规定的内容在本法中作了明确规定;对存款人的保护,充实了一些内容,作了专章规定;针对当前贷款、拆借等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增加规定了一些经营业务的基本规则。
现将修改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一)一些常委委员、地方人大和金融机构提出,草案没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组织形式,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其组织形式除本法有特别规定外,基本适用公司法的规定。
因此,建议增加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
(二)一些常委委员、地方人大和金融机构提出,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额。
按照现在的实际做法,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变化,因此,建议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中的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6.26•【文号】国办发〔2020〕18号•【施行日期】2020.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0〕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6月26日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助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底线思维,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合理安排立法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北京8月26日讯记者朱宁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今天对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删去商业银行法有关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变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稳增长的一项措施。
同时,对取消75%存贷比监管指标后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一些常委会委员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我们应该开放大额存款市场,让愿意从事信贷的人通过合法途径来获得信贷的权利,这样可以减少社会扭曲的变相吸收存款的现象。
”吴晓灵委员指出,金融的配置效率,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信贷市场来说,目前压抑太多,存款市场只允许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政策性银行是有限的客户存款,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都是非常有限地开了一点存款市场。
吴晓灵建议,在这次商业银行法作一个条款修订之后,在下一步全面修订商业银行法时,借鉴香港成熟的经验,将商业银行法变为银行业法。
谢旭人委员认为草案符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商业银行适度加大信贷投放,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建议在修订商业银行法、删除存贷比考核指标后,银行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监管,要注意引导商业银行在扩大存款规模后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真正解决小微企业反映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同时要继续分析监测好银行存贷比情况,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商业银行运行监管。
“这次修改将存贷比从原来作为一个硬性指标,变成一个考核指标,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郎胜委员认为,涉及到存贷比的在商业银行法中还有一条规定,即在法律责任部分第七十五条规定,不按照存贷比规定管理的话,要进行处罚。
既然存贷比已经不作为硬性指标了,法律责任存在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建议对这一条作出相应修改。
李盛霖委员指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和银行监管的不断加强,存贷比监管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
随着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法中还有其他很多规定已经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加快对商业银行法整体修改的步伐。
冯淑萍委员说,在商业银行法中删去有关存贷比监管指标符合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际。
为了进一步加强银行流动性监管,银监会曾经提出要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的比率等多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监测指标,但这是2011年发的文件,现在有一些指标还不够明晰,希望能够加快落实,确保不发生支付风险,把这些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
沈春耀委员认为,商业银行法中不完善、不适应的内容还有不少,商业银行法上次修改是2003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而且银行方面的事情发展变动很多、很快。
此外,建议考虑草案中法律责任前后一致的问题。
网盘资源 sdgwedfvsd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