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护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沿海山地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试验林义保【摘要】在东山县山地开展木麻黄+厚荚相思1:1和3:3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促进了木麻黄胸径、材积生长,提高了林分单位面积的总蓄积量;削弱了林内风速,增强了林分的防风效能;增加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地力.木麻黄+厚荚相思按3:3的比例混交对于提高木麻黄生长量、防风效能和土壤肥力的效果更加明显.沿海山地木麻黄造林以营造木麻黄+厚荚相思多行或块状混交林为宜.【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防风效能;土壤化学性质【作者】林义保【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林业局,漳州东山 36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93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福建省沿海地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以木麻黄为主要树种的沿海防护林在防御大风、海潮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稳定生活[1]。
但沿海地区的木麻黄林多为纯林,林分结构单一,存在着病虫害、地力下降等问题[2,3]。
研究表明,木麻黄通过与其他树种混交可以有效改善林分生态环境,增强抗性和改善土壤肥力[4]。
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是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欢属(Acacia)的常绿乔木树种[5],具有耐干旱贫瘠和改良土壤的优良特性,且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为了探索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的效果,笔者在东山县西埔镇石埔村开展了不同比例的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试验,从而为木麻黄混交林的营造提供参考。
1 试验点概况试验点位于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石埔村,地理坐标为117°25′ E,23°43′ N。
试验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均气温21 ℃,年均降雨量在900 mm左右,年均蒸发量在1 000 mm左右,干旱时间长,大风天气多,常受东北风和台风危害,台风多发生在6—9月,全年无积雪少霜冻。
沿海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带多树种配置改造试验林武星;张水松;徐俊森;叶功富;谭芳林【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00(000)001【摘要】采用木麻黄分别与刚果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木麻黄纯林为对照;湿地松分别与刚果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湿地松纯林为对照进行木麻黄基干林带改造试验.对2年生幼林观测表明,防风固沙能力大小依次为木麻黄与刚果12号桉树混交林>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与刚果12号桉树混交林>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林>湿地松纯林.木麻黄的生长量表现为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木麻黄与刚果12号桉树混交>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的生长量表现为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湿地松纯林>湿地松与刚果12号桉树混交.湿地松与刚果12号桉树单行配置受到刚果12号桉树的挤压.【总页数】3页(P7-8,11)【作者】林武星;张水松;徐俊森;叶功富;谭芳林【作者单位】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福州,350012;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福州,350012;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福州,350012;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福州,350012;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福州,3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7.2【相关文献】1.广东沿海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风场的时空特征 [J], 魏龙;张方秋;高常军;蔡坚;2.广东沿海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风场的时空特征 [J], 魏龙;张方秋;高常军;蔡坚3.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J], 林伟东4.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效果研究 [J],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吴惠忠5.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试验 [J], 林武星;陈胜;王维辉;李永林;徐俊森;谭芳林;叶功富;傅忠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结构配置与防护效能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沙质海岸是中国多个沿海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在近年来频繁的气候异常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沙滩的退化和损失日益显著。
而海岸防护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已被广泛应用,木麻黄作为一种适宜在沙滩条件下生长的常绿乔木,具有良好的抗风蚀能力、抗盐碱能力,已成为沙质海岸防护林中的重要树种之一。
但是,在木麻黄防护林的实施过程中,其结构配置与防护效能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拟对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结构配置与防护效能进行研究,旨在为木麻黄防护林的设计、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我国沿海城市海岸带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试验分析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结构配置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和实地调查,对木麻黄防护林的结构配置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树种选择、栽植密度、行列间距、树高、树冠形态等。
并结合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
2. 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能
通过模拟风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测定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能。
包括防风蚀、固沙、保农等方面。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文预期成果有两个方面:
1. 结构配置方面:通过对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结构配置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为沿海城市海岸带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2. 防护效能方面:通过对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能的测定和分析,提高木麻黄防护林的抗风蚀、固沙、保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沙滩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
本文对于推进沙滩生态修复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应用木麻黄无性系在海岸沙地建立防护林效果分析作者:廖清江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4期【摘要】在沙质海岸通过选择木麻黄惠安1号、广东701号两个无性系与木麻黄实生苗进行建立防护林比较,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其保存率、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的实生苗。
因此,在滨海风积沙土上建立沿海防护林,必须选择适应性强、耐瘠薄、生长迅速的木麻黄无性系。
种子育苗造林要严格选择木麻黄优良母树进行采集种子和培育苗木,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关键词】木麻黄无性系选育造林效果我国东南沿海防风固沙最主要的树种之一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在抵御海潮、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海岸后沿农作物生长、居民生活和工业发展。
福建省惠安县山霞镇下坑村近10多年来加大力度在海岸前沿空旷地种植木麻黄无性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谋相互借鉴。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选择在福建省惠安县山霞镇下坑村海岸沙地。
该镇海岸线总长度达20km,沙岸宜林空地总面积约有68hm2,几乎寸草不长。
海岸沙地的大范围朝向为前面大海后面农田与村庄,坐东南朝西北。
试验采用的沙地位于北纬24°20′,东经118°51′;年均风速6.2m/s,年均降雨量为1116mm,年均气温19.8℃,绝对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1℃,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土壤为风积沙土,沙层厚度都在2m以上,透气透水性强,肥力贫乏。
据测定夏季沙地表面最高温度可达50~70℃。
1.2 试验方法1.2.1苗木培育1994年4~5月间,从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的苗圃中采集近1年生木麻黄无性系(编号为惠安1号与广东701)苗木的幼嫩小枝,带2个分叉的小枝最好,小枝长12cm 左右,以50ppm的萘乙酸浸泡小枝基部24h,而后取出小枝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分装于盛有3~4cm高清水的玻璃杯中,在直射阳光下水培。
海岸带不同类型木麻黄防护林的温度效应场作者:叶功富王小云卢昌义李永林林武星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10期[摘要] 为了探讨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温度效应场,2006年11月在东山岛对木麻黄基干林带、片林和农田防护林用多点多线的方法进行了温度测定。
调查结果为:基干林带内外温差2℃左右,空间分布成中间低四周高的槽状;片林内外相差1℃-2℃,空间分布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农田防护林内外温差为1℃左右,空间分布为狭长的带状。
三种不同的林分等值线在林内都形成一定面积的闭合区域。
[关键词] 木麻黄温度空间分布图等值线图沿海地区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龙卷风、冰雹、寒潮、大风等较频繁,严重威胁着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可显著改善环境条件,有效抗御自然灾害。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已经形成了沿海基干林、荒漠片林、农田防护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我国东南沿海营造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以其优良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尤其是在海岸风口生境条件十分困难的地段,使林带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产生了良好的防护效果,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木麻黄为主的沿海防护林是通过改变防护林周围的环境场来发挥防护作用的[3]:一方面防护林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抵挡了来自海面上的强大气流,使得林带附近的风速有了明显的降低。
由于防护林的抵挡作用,改变了林带内外的空气物理状态和运动强度,从而在林带内外的不同区域形成了特有的空气动力和热力效应场。
防护林附近一定区域内形成的这种比较特殊的空气动力和热力效应,调节和改变着局部气象和气候环境条件。
温度效应场就是防护林体系可以产生温度影响的区域范围[4]。
本文用WHM5型温度计对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温度进行定点观测,并应用等值线图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林影响范围内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即温度效应场[5],希望研究结果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同时提高人们对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对小气候和区域气候影响的认识,为东南沿海地区防护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第47卷第1期2018年1月福建沿海沙地4种防护林类型的群落学特征林爱玉(宁德市林业局,福建宁德352100)摘要:在福建沿海沙地选取代表性的4种防护林类型(木麻黄纯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混交竹林),通过1 200 m2标准 地调查,对其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群落大致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竹木混交林和混交竹林,还有少量 的层间藤本层植物,木麻黄是木麻黄纯林和竹木混交林群落的优势种,绿竹和大头典竹分别是绿竹纯林和混交竹林群落优 势种.混交竹林群落科属构成最复杂,计20科38属41种,绿竹纯林17科28属36种,竹木混交竹林12科18属28种;木麻 黄纯林林带群落科属构成最简单,计7科10属10种.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混交竹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 >木麻黄纯林;混交竹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余3种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 > 草本层 > 乔木层.表明在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可以在海岸带前沿营造竹木混交林,在后方适当营造混交竹林;在沿 海沙地引种竹种时可优先选择绿竹、大头典竹、麻竹、青竿竹和花孝顺竹.关键词:防护林;群落特征;竹林;木麻黄中图分类号:S72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470(2018)01-0066-08D 0I:10.13323/ki.j.fafu(nat.sci.).2018.01.011Abstract :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rotection forests in coastal sands in Fujian were studied. It was a quadrat of 1 200 m2 and consisted of pure forest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pure forest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hamhoo-C.equisetifolia mixed forest and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Four communities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arborous layer,shrub layer and herbaceous layer ,respectively,with small quantity of liana species in bamboo-C.equiseti/oliamixed forest and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C.equisetifolia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for pure forest of C.equisetifolia and bamboo-C.equiseti/olia mixed forest. D.oldhami and D.beecheyanus var. pubescen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for pure forest of D.oldhami and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re- spectively.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was the most complex with 20 families , 38 genera and 41 species,followed by pure forest of D.oldhami with 17 families,28 genera and 36 species ,bamboo-C.equiseti/olia mixed forest with 12 families,18 genera and 28 species,and pure forest of C.equisetifolia with 7 families,10 genera and 10 species.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for four protection forest in a descending order was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pure forest of D.oldham i ,bamboo-C. equiseti/olia mixed forest , pure forest of C. equiseti/olia .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of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in adescending order was herbage ,shrubs,tree and the order for three other protection forest was shrubs>herbage>tree. To summarize , bamboo-C. equiseti/olia mixed forest is most recommended on coastal front and in the combination of mixed multi-species bamboo forest in the rear as reference afforestation model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rotection forest in coastal area which is subject to frequent typhoon damage. Meanwhile ,D.oldham i ,D.beecheyanus var. pubescens ,which is subject to frequent typhoon. Meanwhile D. oldhami ,D. beecheyanus var. pubescens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Bambusa tuldoides and B. multiplex ‘ Alphonse-Kar' could be the optimal bamboo species for introduction in coastal areas to construct coastal shelter forest system.Key w ords : protection forest ;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 bamboo forest ; Casuarina equisetifolia沿海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 /olia )因具有较强的抗逆和环境适应能力,在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等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types of protection forests on sandy coast in FujianLIN Aiyu(Ningde Forestry Bureau ,Ningde,Fujian 352100,China)收稿日期:2017-05-04 修回日期:2017-08-12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3N Z 0001);福建省科技厅重大资助项目(2010N 5002).作者简介:林爱玉(1986-),女,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竹林栽培.第1期林爱玉:福建沿海沙地4种防护林类型的群落学特征• 67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_4].但因为长期多代连栽,木麻黄老林带出现了林木生理衰退、地力下降、生态系统 抗逆性差等问题,致使2、3代更新极其困难,防护效能不断下降[5—7].因此,增加海岸带防护林的物种多样 性,实现可持续经营,已成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研究[8]表明,在沿海沙地上通过引种竹子来 提高防护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推进海岸带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措施.已有大量研究对非沿海地带竹 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报道[9-|2],对沿海沙地竹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分[13-|5]、生物量[16,17]、生理生 化[I S,I9]、地表径流[2Q]、叶绿素荧光特性[21,22]等,但针对引种竹子后形成的防护林群落特征则鲜见报道.防 护林群落与结构特征是评价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指标,开展防护林群落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与 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3].基于此,本文对沿海沙地不同林带引种竹子后形成的 竹林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防护林群落结构变化、防护林营造、生态恢复以及潜在的植被 防风固沙性,为沿海沙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福建省沿海南部漳州东山赤山国有林场,北纬23。
关于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的适应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1-22T15:16:38.99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作者:薛晶晶[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了重视程度。
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了重视程度。
在我国沿海城市中为了避免风沙、海潮等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对防护林的种植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选用可以有效阻挡避免自然灾害的树种来进行防护林的种植,加强生态建设,本文通过沿海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有效加强防护林的进一步种植建设。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木麻黄;适应性分析木麻黄属于常绿乔木,原产自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其生命力极强,生长速度快,根系较为广深,具有耐干旱、抗风沙和耐盐碱的特性。
在木麻黄树种的种植保护下,沿海风沙的情况获得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木麻黄也成为沿海主要的防护林,对防护自然灾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木麻黄还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其树皮和枝叶等都能够有效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发展。
一、木麻黄的定义及作用木麻黄作为我国沿海防护林造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树种,是我国从海岸带引进外来树种进行防护林建设的成功案例。
木麻黄最高可生长为30米高,枝叶密集,呈三角形,一般情况下在4-5月份开花,在7-10月份就会结果。
现阶段木麻黄在我国南方地区多有栽培,例如广东、福建、广西省等地种植居多。
木麻黄的树皮和枝叶具有止咳、化痰、祛风、除湿、利尿等较高的药用价值。
木麻黄还具有耐高温、耐干旱、耐潮湿、耐盐碱、耐风沙等优质功能,生命力极为顽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被称为是守护海疆的绿色卫士,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
木麻黄原产自澳大利亚属于强阳性的树种,适合在海岸附近的沙地中生长。
不仅具有防护林造林的价值,而且还可作为城市道路两旁的绿色种植,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价值,例如船底板的建造、炭材原料、家禽饲料等。
不同结构配置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防护林在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防风方面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因此,本文将开展一项实验研究,以探究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为防护林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防护林;结构配置;防风效果;实验研究【背景】防护林是指在农田、城市、沿海等地区,通过人为干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形成一定高度和密度的林带防止风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功能的绿化工程。
近年来,防护林建设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护林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防风。
防风是防护林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阻挡风力、减少风沙侵蚀、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等。
然而,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因此,本文将开展一项实验研究,以探究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为防护林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目的】本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选择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进行试验。
将不同种类、高度、密度及排列方式的树木组成防护林,建立多个防护林小区,比较它们在防风方面的效果。
2. 测定防护林对风力的影响。
使用风力计对风速进行测定,并比较各防护林小区的防风效果。
3. 测定防护林对空气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监测各防护林小区内外的空气温度及湿度,比较不同防护林对空气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1. 探究不同结构配置的防护林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2. 为防护林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项目将采取实验研究方法,按照实验田间设计,建立多个防护林小区,选择不同种类、高度、密度及排列方式的树木组成防护林,进行防风效果实验。
具体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站点。
2. 按照实验田间设计,建立多个防护林小区,每个小区面积应相同。
沿海沙岸防风固沙木麻黄试验示范林抗御台风分析
陈绶柱;岑奋
【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9(015)001
【摘要】湛江市“9615”号台风给沿海防护林带来了巨大损失,对国营东海林场林麻共试验示范林从7个方面进行风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木侧根多,而且粗壮,平均胸径大的标准地受破坏轻,抗风能力强;林木平均树高,冠幅和高径比大的标准地受破坏重,抗风能力差。
位于临海最前沿的一第试验区受破坏严重被它保护下的第二至第四试验区受破坏程度逐渐减轻。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陈绶柱;岑奋
【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93
【相关文献】
1.沙岸木麻黄柠檬桉混交林生态效应研究 [J], 吴柳清
2.闽南沿海沙地木麻黄混交林生长效果和生物量研究 [J], 陈清森
3.东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 [J], 洪元程;徐伟强;叶功富;张立华
4.沿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树干液流对台风的响应 [J], 白永会;叶功富;查轩;游水生;尤龙辉;高伟
5.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效果研究 [J],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吴惠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作用及育苗造林技术摘要阐述了木麻黄防护林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改善土壤生态以及增加木材、薪材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并总结了木麻黄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以促进木麻黄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木麻黄;防护林;生态作用;育苗;造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我国东南沿海营造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现已广泛引种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历史上,沿海地区风、沙、水、旱、潮等灾害频繁发生,建国后营造的大面积木麻黄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网和片林为防御沿海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1-2]。
1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作用1.1防风固沙沿海地区台风和大风是破坏性很强的气象因子。
它们挟带沙尘,使作物倒伏、折断、拔起、掩埋,遭受机械损伤,严重时埋没村庄、房屋、耕地,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木麻黄防护林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对空气的流动起阻碍作用,能够控制气团的移动,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使风力变小。
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镇建国前黄沙弥漫,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建国后营建了13 km长的主林带,大大降低了风沙危害。
1.2调节小气候以木麻黄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的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强度等气象因子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树木大面积的叶片表面在蒸腾过程中,消耗大量热能,同时还能吸收和反射太阳光线,大约有20%~25%的热量被反射回空中,有35%的热量被树冠吸收。
1.3对土壤的生态作用木麻黄防护林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从而对土壤的水、肥条件有相应的改变,同时,林木根系的活动和地上有机体的生长、积累、凋落物分解,必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并使土壤特性、肥力和结构发生变化。
木麻黄人工林凋落物总量随林龄增加而不断提高,至杆材阶段凋落量增长率达到最大,凋落物主要由落叶、枝条、落果和碎屑组成。
此外,木麻黄具有固氮能力,固氮菌数量增加,使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增多,土壤各层有效氮、铁、锰、锌含量及贮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多,其余元素有效含量及贮量呈相反趋势,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及其贮量不随林分生长发育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的结构特征和防护效能研究叶功富;张水松;徐俊森;苏全兴;林武星;王维辉;施纯淦;隆学武【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00(0)S1【摘要】沿海防护林的结构状态是影响林分防护效能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划分低效林类型的重要依据。
通过不同年龄木麻黄低效林大量标准地的结构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低效林的冠幅、冠长和相对冠长均显著小于正常林,各生育阶段低效林的郁闭度均小于0.7,亦显著低于同龄的正常林。
滨海前沿木麻黄低效林背风面平均风速下降幅度比正常林低5.5个百分点,其中20H 处距离比正常林降低10.4个百分点。
沙地后沿16年生木麻黄低效林的林内风速下降比例比同龄正常林低17.2个百分点,32年生低效林的防风效能较正常林小16.8个百分点。
木麻黄低效林的防风效能减小,是防护林结构不善的现实反映。
【总页数】5页(P29-32)【关键词】木麻黄;低效林;结构特征;防风效能【作者】叶功富;张水松;徐俊森;苏全兴;林武星;王维辉;施纯淦;隆学武【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漳州市林业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93【相关文献】1.林带结构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影响 [J], 叶功富;郑锟;徐俊森;陈胜;谭芳林2.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防风效能定量评价研究 [J], 谭芳林;朱炜;林捷;林武星;付忠华3.木麻黄防护林的树冠规律和林分结构特征的研究 [J], 叶功富;张水松;徐耀昌;黄芙蓉;徐俊森;林武星;潘惠忠;谭芳林4.滨海沙地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特性的研究 [J], 叶功富;高美玲;徐俊森;林武星;叶维忠;吴惠忠;谭芳林5.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成因分析及改造途径的研究 [J], 曾国强;叶功富;王珏新;吴评阳;林武星;高美玲;吴惠忠;谭芳林;隆学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护效应作者:叶功富郑锟徐俊森陈胜林武星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10期
[摘要] 为探讨配置模式对海岸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1:4)的防护效应>厚荚相思×湿地松、刚果桉×湿地松>厚荚相思×湿地松(3:1);木麻黄林防护效应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为2205株/m2的林分比3375株/m2的林分提高2.4%,比875株/m2的林分增大15.7%。
[关键词] 木麻黄混交密度防护效应
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与林带的配置模式和密度密切相关[1-3]。
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早期营造的目的是使林木成活,提高成活率,改善当时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多营造木麻黄纯林、密林,而没有更多考虑不同的林带配置模式和密度对林带的综合防护效果和林带的可持续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
事实表明,防护林的营建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4]。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树种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单层林带对低层风的防护效果较差,由于密度不合理有些林木生长不良。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已经进入到衰老期,综合防护效果减弱,因此必须对老化林带进行更新,以实现防护效益的可持续性[5,6]。
该文对不同配置模式和密度的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进行测定,并进行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配置模式和密度防护林对风速减弱能力的大小,以期为林带更新时配置模式和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沿海南部东山县赤山林场,位于东经117°18′,北纬23°40′。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8℃,绝对最高气温36.6℃,绝对最低气温3.8℃,年均降水945mm,年均蒸发1056mm,大部分的降水集中于台风多发的5~9月。
全年干湿季节明显,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2月为旱季。
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多发生在7~8月,年均台风5.1次。
秋冬东北风强盛,8级以上的大风天达105天,年平均风速7.0m/s,最大风速32.6m/s。
土壤以滨海沙土为主,以及均一性风积沙土,潮积沙土,红壤性风积,泥炭性风积沙土等。
天然植被稀少,林下常见零星植被有木豆(Cajanus)、鼠刺(Spinifex littoreus)和牡荆(Verbena negando)等。
主要适合栽植木麻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刚果桉(Eucalyptus)等树种。
2 研究方法
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混交林,调查了林带密度和混交模式。
混交林有:木麻黄×厚荚相思、木麻黄×刚果桉、木刚果桉×湿地松、厚荚相思×湿地松。
风速因子的测定:用FYF-1便携式测风仪定期在样地同一条测线上观测各测点的风速,多点同时进行观测,连续观测5次,取其平均值。
防护效应的计算:
式中:E为防护效应;为对照地平均风速(m/s);为林带后平均风速(m/s)。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方式下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3.1.1不同混交树种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以3年生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木麻黄与刚果桉、刚果桉与湿地松、厚荚相思与湿地松等多树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观测各混交林的林分状况和林带前和林带后1H、5H、10H、20H处的风速平均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各种混交林中,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比例为1:4的混交林的防风效果最好,林带后1~20H处的平均风速比旷野处下降了45.6%,其次为厚荚相思与湿地松混交林和刚果桉与湿地松混交林,分别降低了43.8%和43.1%,而厚荚相思与湿地松种植比例为3:1的混交林防护效果稍差,和空旷地的风速比较起来,降低了41.2%。
3.1.2不同混交比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的防护效应
以8年生不同混交方式的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和木麻黄老林带为研究对象,观测各混交林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和林带前后风速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内风速降低程度分别比湿地松和木麻黄纯林降低12%~14%和5%~9%,林带后的防护效应比湿地松和木麻黄纯林提高2.1%~6.2%和7.9%~ 12.1,各混交中以木麻黄和湿地松比例为1:3的林带防护效果最好,比例2:3的较差。
3.2 林分密度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影响
早期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多强调密植造林,无论滨海前沿或后沿林带的造林密度均在4500株/hm2以上[4],林木分化和早衰现象严重。
木麻黄密度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间伐形成合理的防护林结构和透风度,使防护林发挥最佳的防风固沙效能。
通过调查密度分别为3375株/hm2、2205株/hm2、875株/hm2的13年生木麻黄林木生长情况和各种密度的林带对风力的减弱程度来探讨不同密度木麻黄林防护效应的差异,林分状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主害风经过林带后,林内和林后的平均风速分别降低到空旷地的
24.6%~67.7%和39.5%~55.2%;木麻黄林防护效应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为2205株/m2、郁闭度为0.7的林分的防护效应比密度为3375株/m2、郁闭度为0.6的林分大
2.4%,比密度为875株/m2、郁闭度为0.3的林分大15.7%。
从图1可以看出,密度为875株/m2、郁闭度为0.3的林分,从林带前缘到林带后5H倍树高处风速减弱情况明显不如其他两种密度的林带,5H后风速又急剧回升,可见密度过小的林带其防护效果很差。
4 小结
试验表明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采用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模式是提高防护林防护效应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沿海防护林的管理以及低效林的改造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分密度是影响木麻黄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关键因素,造林密度过大则林木高径比值增加,侧根树和直径小,防护效应较底,易受破坏。
调查表明密度为2205株/m2、郁闭度为0.7的林分的防护效应比密度为3375株/m2、郁闭度为0.6的林分大2.4%,比密度为875株/m2、郁闭
度为0.3的林分大15.7%。
可见造林密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试验证明2500株/m2的种植密度为宜。
参考文献
[1] 姜凤岐.林带经营技术与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25~131.
[2] Loeffler, A.E., Gordon, A.M., Gillespie, T.J. 1992. Optiacal porosity and windspeed reduction by silhouette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39:91~94.
[3] Zhu,J.J.,Matsuzaki,T.Yutaka,G.and Yamamoto,M.2000.Estimation of Optical Stratification Porosity in a Pine Coastal Forest with Different Thining Intensities Using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ic Sihouettes. Bulletin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Niigata University.53,(1):55~57.
[4] 隆学武.木麻黄人工林林分密度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6,专刊(s1):81~85.
[5] 叶功富.试论南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更新改造[J].浙江林业科技,1993,13, (1):60~63
[6] 朱廷曜.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77~184.
[7] 叶功富.滨海沙地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林构建和调控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
究.2002,(4):46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