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农业关系角度看农业发展战略
- 格式:pdf
- 大小:122.47 KB
- 文档页数:2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陈雪原(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城乡所)(发表于《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剖析其成因,充分论证现阶段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正当其时。
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投资,同时增加农户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工促农,提高农村经济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城带乡;深化土地和户籍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激活农村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和协同治理。
关键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与近三十年的市场导向的渐进式改革是息息相关的。
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由于面对的初始条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竞争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具有显然的非帕雷托改进性质。
为此,有必要彻底转变重工业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发展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城市第三产业,深化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进城就业机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城乡协同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和过程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转折点在1985年。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后,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低速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总体上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在1992年全面市场化改革之后快速形成的,这使得城乡差距与市场化改革有了不解之缘。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一对联系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无论从理论角度研究,还是从实践角度探索,都是一对联系远远大于区别的概念。
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
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
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
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
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
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
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
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
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
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考点解读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企业;三大产业知识网络二、[基础知识导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这一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热点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三大产业的划分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来划分把所有行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大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产业结构。
当产业结构合理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按大到小排列顺序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仍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今后应加强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方针。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含义、意义及实施措施等方面。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含义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指通过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关注农民权益和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至关重要。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以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同步推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旨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经营体制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乡村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水平。
只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打破农村发展的瓶颈,为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通过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重视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转岗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空坐标][单元概述]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125)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建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特别提醒]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人员组成图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我们党对农业问题认识的四个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对农业的认识上实现了四个转变,形成了日臻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业观。
一、在農业定位的认识上经过了从经济层面到经济——政治层面的转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精辟地指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这一思想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最终确定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历史的教训中警悟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但由于不适当地片面强调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因而忽视或无力顾及农村和农业发展。
鉴于苏联的教训和我国几年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我们党深切地认识到,如果仅仅把农业视为一般的产业来看待,农业就必然沦落为被动的、辅助性的部门。
于是,及时地提出了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关系极大的一系列重农理论。
这一认识一直影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今天。
1982年到1986年,中央接连制定了五个指导农业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时隔18年,中央又一次以两个“一号文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到“农业比重低,不等于农业不重要”。
从经济层面上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占GDP比重会越来越低,但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我们不能丢弃这个方寸之地。
从政治层面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最大的“民”就是以农业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民。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在中国,稳定了农民,就稳定了农村,就为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民阶层作为最广泛地参与乡村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式和趋势。
二、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上经过了从“积累”阶段到“两个趋向”阶段的转变在我国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就是在不断地汲取农业的资源中获得发展的,农业是工业积累的主要来源。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作者:习近平来源:《奋斗》2019年第11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
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
试用《资本论》解读三农问题(赵学增)时间:2005-12-25 12:09来源:未知作者:赵学增点击:54次试用《资本论》解读三农问题赵学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导;510631;随着资本开始占领农业和农村,农民身份终结已经局部开始了它的历史,近年来我国每天平均消失村庄约为53个。
恩格斯的农民政策取向是:不要违背农民意志而用强力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更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农民;要慷慨地对待农民;要坚决站在农民一边,千方百计地来维护农民的利益。
采取一切措施促使资本家和大土地占有者尽量少用不公正的手段剥夺农民,阻挠他们的直接掠夺和欺诈行为;通过示范和帮助的方法,让农民走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
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应该如何深化改革呢?我们可以借鉴和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农业资本制度的历史经验,淡化所有制的概念,为了省略历史的多余程序,节省制度变迁的成本,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根据现实经济条件的约束,在目前建立与完善在土地国家所有基础上的私人经营制度,坚持合作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在土地国家所有基础上通过合作化的渠道逐步实行工厂制度,开创了企业化的社会化的农业新时代,作为向完全的土地公有制度的历史过渡形式,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制度选择。
关键词:小块土地贫困根源农民政策农业资本制度土地国家所有基础上的私人经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就三农问题分别在1982、1983、1984、1985、1986、2003、2004和2005年陆续发了7个一号文件。
这足以看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显现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中之重的难题。
对于三农问题,近年来理论界同仁们积极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纵观所有研究三农问题的文献,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似乎研究中国三农问题与马克思《资本论》没有什么关联度,马克思的《资本论》果然真的被当作历史的垃圾被人们遗忘了吗?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