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1.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区域?
2.长江三角洲以什么地形为主?
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
3.图7.12和图7.14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4.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地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河湖: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位置
学生活动:
1.在图7.13上找到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大湖京护铁路和高铁线、东海、黄海。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鱼米之乡教案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3. 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1. 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涵盖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省市,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地区之一。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第二步:了解农业发展情况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和渔业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探索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学生重新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展示,阐述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步:拓展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如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等。
2.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鱼米之乡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案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3. 学生能够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认识其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接触和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地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的多媒体课件,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教学策略本节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纵横,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物产丰富,一直是我国的富庶之地。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这里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处在我国东部的“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联系都十分便利。
良好的农业、工业和人文基础,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进入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猛,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
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教学策略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视频作为导入,接下来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 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所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2.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实例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学习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第1课时教案播放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潮等特色景观,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美景吗?它们都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你认识繁体字苏吗?你能分解它的结构吗?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学习4.说河流出示长江三角洲的河湖分布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东海和黄海等;并总结该地的河湖特点。
材料拓展:了解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稠密,自古水运发达。
京杭运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历史上不仅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杭运段运输依然繁忙。
5.出示图片:稻米种植、长江三角洲的渔业养殖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鱼米之乡总结:给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影响物产的意识。
2.图示分解——动画展示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体现在……(1)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3)我国南北沿海航运的中枢,可通过远洋航线联系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
(4)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拓展:出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都江堰在治理成都平原水患过程中的作用。
5.对比分析:合作探究: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授课班级:八班课型: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间:授课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2、过程与方法:全课通过自主学习的主导方式,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并找到合理的原因,再教师带领检阅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否准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导学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熟悉地图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熟悉地图,找到自己常听到的地理名词,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河流、湖泊、岛、省和直辖市,时间到找同学在白板上圈出教师所说出的地点。
第一组:巢湖太湖崇明岛第二组: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第三组:江苏——南京扬州苏州南通无锡第四组:浙江——杭州嘉兴侗乡绍兴宁波三、江海交汇之地自主学习五分钟的时间从书中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2、长江三角洲的范围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4、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5、长江三角洲发展有哪些优越条件请学生回答,并通过地图逐一讲解。
1 答:长江下游2 答:江苏的南部上海浙江的北部3 答:长江中下游平原4 答:通过图片对比可知: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鱼米之乡亚热带季风气候5 答:1.濒临黄海东海,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长江干流水运发达,经济腹地广阔。
3.南北海上航运中枢,远洋航运世界主要港口。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过渡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导学案一、导入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被称为“鱼米之乡”。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让同砚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情况。
3.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三、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2. 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制造业和效劳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及苏州、杭州等著名城市。
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3. 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地,拥有许多事迹和历史遗迹。
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如何增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3. 你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文化名城和历史遗迹吗?请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个。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2.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拓展延伸1. 请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 与同砚们一起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同砚们通过本次进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塞区,培养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现代化大都市、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
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
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
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
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看课件)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下游
航运水电开发种植业林牧业水产养殖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板书设计:
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地形特征
A、苏南、上海、浙北
B、地势地平、湖泊众多
C、以平原为主
2、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评价---可以联系内陆,方便与沿海各地、世界各港口交
往
3、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上游:发电、灌溉、养殖
B、下游:灌溉、航运、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