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方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7.74 KB
- 文档页数:2
工 程 技 术1 支承压力与矿压显现煤层采出后,在围岩压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在煤层、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称为“支承压力”。
在支承压力作用下发生的煤层压缩与破坏、相应部位的顶底板相对移动以及综采支架受力变形等现象统称为支承压力的显现。
支承压力的存在是绝对的,支承压力的显现是支承压力作用的结果。
但在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出现支承压力大小和支承压力显现强度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煤层不同部位的支承压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相应部位岩层的破坏情况和边界条件不同所致。
(2)由于作为荷载的上覆各岩梁所处位置和强度的差别,再加上在采场推进过程中出露情况和边界条件的改变有先有后,其运动状态及向两支承端传递力的变化一般都是非同步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既定的开采强度条件下,煤层上支承压力分布和在工作面巷道中的显现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等是由上覆岩层的状态和煤体本身各处的支承能力所决定的。
因此,了解煤层受力分布状态及其破坏状态的发展过程,搞清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就有可能对支承压力的分布和显现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2 采场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内的单体支柱压力进行监测和分析,结合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采场推进开始至老顶各岩梁一次来压结束期间的支承压力分布及其显现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采场推进开始至煤壁支承能力改变之前,即煤壁附近煤体进入塑性状态。
在此阶段,随着采场的推进,通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老顶岩梁传递至煤层上的压力将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各点的压力没有达到煤体的破坏极限,因此,包括煤壁在内的整个煤层都处于弹性压缩状态,支承压力的分布曲线是一条高峰在煤壁处的单调下降曲线。
(2)第二阶段:从煤壁支承能力开始改变起,到老顶岩梁端部断裂止。
进入此阶段,靠近煤壁附近的应力值达到了煤层的强度极限,随着煤体的破坏,其支承能力开始降低,这一趋势随着采场的推进和岩梁悬跨度的增加将会逐渐向煤壁前方扩展。
综放工作面小煤柱沿空巷道矿压规律与围岩强化控制技术研究方案论证报告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煤矿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7月30日目录一、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沿空掘巷是煤矿井下回采巷道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包括沿采空区边缘掘巷、与采空区之间留窄煤柱的沿空掘巷两类情况。
由于沿空掘巷可以充分借用工作面回采活动造成的特殊顶板结构来优化巷道围岩应力环境,显著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简化采掘接替工艺,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矿井生产中采用沿空掘巷。
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煤矿主采的5#、10#煤层赋存厚度大,煤质较软,地应力高,且开采强度大,再叠加工作面采动压力影响,导致大量沿空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突出表现为巷道两帮急剧收敛,底板臌起,根据前期调研表明,沿空巷道实体煤帮收敛量达到以上,两帮局部的收敛变形量可达2m多,底臌量能够达到,致使巷道断面不能满足正常行人、生产要求,巷道需进行大量的维护,既增加生产成本,又影响正常生产,沿空巷道围岩的控制难题成了庞庞塔矿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项目主要研究小煤柱沿空巷道覆岩结构活动特征与应力分布变化特征、受本工作面二次采动影响时顶板结构对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小煤柱沿空巷道产生大变形的机理与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沿空巷道断面强化控制技术,确保巷道断面满足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该类条件下的沿空巷道控制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留窄煤柱沿空掘巷由于处于采空区边缘煤体是己卸载的松弛区,煤体深处是能够承载的塑性区和弹性区,所以沿空掘巷是在原先的松弛区掘进。
在松弛区沿空掘巷又破坏了原来平衡状态,支承压力的垂直应力分布向煤体深部移动,一般向煤体深部移动的距离约为新掘巷道的宽度。
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巷道的顶帮会有明显的变形。
留窄煤柱沿空掘巷应力分布依据煤、岩性质和窄煤柱宽度的不同,垂直应力的高峰值也不同,既有可能使新掘的巷道处于支承压力高峰之下,引起巷道剧烈变形维护困难,又有可能使得巷道处于应力降低区,巷道维护简单。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的研究作者:叶丽萍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04期摘要:为了研究采场支承压力,运用 FLAC3D软件建立工作面开采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工作面前支承压力分布形态及应力峰值的位置,通过与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的结果相比较,得出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提出了采场前支承压力的计算方法,对井下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值模拟;应力峰值;声波测试;支承压力中图分类号:TD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98(2011)04-0041-05The Evaluation of abutmentstress on LongwallYE Li-ping(School of Energy and Safet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abutment stress in mining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of coal mining by using FLAC3D was established. Distribution of abutment stress in front of longwall and the position of stress peak appeara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abutment stress in front of longwall was propos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to advanced support distance design of longwall in deep mines.Key words:Numerical simulation;stress peak;sonic wave test;abutment stress采场前支承压力是影响采煤工作面上、下顺槽合理支护的主控因素,目前关于采场前支承压力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是采用单一的研究手段,还很少有学者对采场前支承压力及应力峰值位置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的综合研究手段对采场前支承压力以及应力峰值位置进行分析。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习题第0章绪论1、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答: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1)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各个具体煤层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等),顶板控制设计缺少基础;2)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各种类型支架的特性,特别是在生产现场所能达到的实际支撑能力。
没有解决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选好和用好支护手段方面的问题;3)没有更好地揭示支架与顶板运动间的关系,达到正确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1)研究随采场推进在其周围煤层及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包括应力大小及方向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是煤及岩层变形、破坏和位移的根源,也是采场及周围巷道支架上压力显现的条件。
搞清分布在煤层及各个岩层上的应力状况,揭示它们随采场推进及岩层运动而变化的规律,是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重点。
(2)研究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及其控制方法。
包括压力的来源、压力大小及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正确的控制设计方法等。
(3)研究在采场周围不同部位开掘和维护的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办法。
包括不同时间开掘的巷道压力的来源、巷道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架与围岩运动间的关系等。
(4)控制采动岩层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十分复杂的采动岩层活动中建立采动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从而展开对采场顶板矿压、采场突水、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等进行系统描述。
(5)深部开采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岩层结构及运动特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机制等。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历史上主要存在几种假说?并叙述各假说的内容及优缺点?答:(1)掩护“拱”假说掩护拱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采动形成的工作空间是在一种“拱”的结构掩护之下;② “拱”结构承担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拱脚传递到煤层及岩体上的压力及由此在煤及岩体中形成的应力,是煤及岩层破坏的原因,也是“拱”结构本身向外扩展的条件;③采场空间的支护仅承受拱内已破坏岩层的岩重,支架是在由“拱”的结构尺寸所圈定的破碎岩石荷重下工作—即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工作,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与支架本身的力学特性无关。
2007年2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Feb. 2007收稿日期:2005-03-21 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08-19基金项目: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 MDPcob11)资助。
作者简介:司荣军,男,1973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瓦斯煤尘爆炸理论与防治技术研究。
E-mail:sirj73@ 。
文章编号:1000-7598-(2007) 02―0351―04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司荣军,王春秋,谭云亮(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510)摘 要:采用FLAC-3D 软件模拟了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支承压力的动态变化、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拟合了支承压力集中系数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曲线。
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得出了工作面推进距离和长度及煤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对支承压力集中系数和支承压力峰值点距工作面距离的影响程度,进而总结出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这些规律可为采场巷道维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顶煤可放性评价提供依据。
关 键 词:支承压力;数值模拟;工作面长度;工作面推进距离;煤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TD 35 文献标识码:A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butm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laws of working facesSI Rong-jun, WANG Chun-qiu, TAN Yun-liang(Key Laboratory of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Abstract: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the working face abutment pressure during the coal mining is simulated with the FLAC-3D simulating software. And the curve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butment pressure concentrated coefficient and working face advanced distance is fitted according the simulating results. Contrasting simulation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utment pressure concentrated coefficient and the distance which distant S meter from the rip with factors such as working face advanced distance, face length, coal seam thickness and buried depth are obtained. Then gained the attribution laws of abutment pressure. Those laws can offer gist for roadway maintenance, coal and gas outburst and caving evaluation of top coal. Key words: abutment pressure; numerical simulation; face length; face advanced distance; thickness of coal1 引 言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支承压力引起的采场围岩变形对巷道维护和回采工作面落煤有直接影响,且对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以及顶板的完整性、支架受力大小等也有直接影响,因此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是矿山压力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1]。
大倾角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摘要:以某矿901s工作面现场地质条件为背景,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对回采过程中工作面煤壁前方支撑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对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的分析得出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分布有新的特点。
关键词:大倾角大采高支承压力 flac3d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少数矿井已经实践了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的生产,但是理论经验并不是很成熟 [1]。
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做出了大量研究:张建华[2]以宁东矿区清水营矿为背景,分析了开采扰动过程中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应力与变形规律;孙立亚[3]通过对徐州张集煤矿现场观测得出了大倾角大采高高档普采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邓涛[4]结合高庄矿生产实际,进行了超前支护方法、工作面防治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由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针对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研究还不成熟,超前支承压力会对巷道维护、顶板管理、支架稳定性评价等问题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掌握大倾角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能给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推动矿井高产高效的发展。
1.工作面概况901s工作面位于+850水平的一采区,煤层平均埋深278.5m。
工作面开采范围内走向长平均1988m,平均倾斜长为165.3m,倾斜面积为328694㎡,煤层倾角自北向南由18°逐渐增大到40°,平均33.7°。
煤厚度为5.01m。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该煤层为一构造复杂煤层。
2.数值分析模型以901s工作面煤层开采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x轴方向长200m,y轴方向长200m,z轴方向长180m,y方向为工作面推进方向。
本模型底面限制位移,侧面限制水平位移,模型上表面根据煤层埋深施加自重应力,采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
选取模型推进至10m、20m、40m、60m、80m、100m时采场垂直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摘要: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为矿井合理加强超前支护,规避危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前支承压力支承压力峰值FLAC3D1.引言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体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改变后的垂直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在支承压力的作用下煤体受压发生变形、破坏,影响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在放顶煤开采中这种影响会变得更加突出,它会影响顶煤放出率、冒顶、采场支护等[1-2]。
若能有效确定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适当加强超前支护,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可实现矿井经济、安全生产。
本文运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软件分析一般开采条件下,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2.数值模拟模型的创建设计FLAC 3D数值模拟模型尺寸为220×1×120 m(长×宽×高),模型内开切眼位于x=160 m处,模型由19层煤岩层构成,网格均一划分,共划分13200个单元体,26862个节点。
开采时煤岩体视为无限边界条件,固取模型边界条件为:模型顶部为应力边界条件,模型顶部泥岩实际埋深323.46 m,取平均岩体容重γ=25 kN/m3,以大小为8.09 MPa的均布荷载模拟上覆岩层产生的自重应力;模型整体y方向为位移约束条件(Xy=0),模型左右两侧面为单向位移约束条件(Xx=0),模型底边界亦为位移条件(Xx=0、Xy=0、Xz=0)。
材料模型选取适于岩土开挖的摩尔-库仑模型,运算时在煤层上部沿走向布置测线,监测煤层垂直应力。
模型所需的材料属性参数根据以往实验室测得的数据和前人在模拟实验中所选取的合理参数赋值。
3.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将工作面推进4 m、20 m、40 m、60 m时的垂直应力与初始平衡时的垂直应力相比得到工作面前方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随距工作面的距离变化的曲线,如图1.1所示。
由图1.1可得:工作面推进4m时,煤壁前方0-5 m范围为卸压区,5-20 m范围为增压区,其中9 m处垂直应力达到峰值应力12.91 Mpa,应力集中系数1.32,20 m以远范围垂直应力基本等于原岩应力;工作面推进20 m时,煤壁前方0-5 m范围为卸压区,5-46 m范围为增压区,其中13 m处垂直应力达到峰值应力17.41 Mpa,应力集中系数1.78,46 m以远范围垂直应力基本等于原岩应力;推进40 m时,煤壁前方0-5 m范围为卸压区,5-64 m范围为增压区,其中15 m处垂直应力达到峰值应力21.64 Mpa,应力集中系数2.22,64 m以远范围垂直应力基本等于原岩应力;工作面推进60 m时,煤壁前方0-5 m范围为卸压区,5-70 m范围为增压区,其中17 m处垂直应力达到峰值应力25.09 Mpa,应力集中系数2.57,70 m以后垂直应力基本等于原岩应力。
不同煤层倾角条件下侧支承压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作者:胡昌贵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5期摘要: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某煤矿地质情况,模拟了不同角度条件下煤层对侧支承压力的影响,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侧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与煤层倾角的关系。
关键词:煤层倾角;数值模拟;压力不同倾角煤层侧支承压力分布的基本规律与近水平煤层相同,但倾斜状态下岩层受力十分复杂,侧支承压力分布有其独特的特点。
由于缺乏倾角对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影响的理论,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缺乏依据,巷道变形破坏严重。
因而寻求特定地质条件下倾角与采场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关系,探讨倾角对侧支承压力的分布特征的影响,对矿压显现规律和支护方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需要模拟的巷道的尺寸根据八矿实际生产的需要,主要考虑通风、运输、行人、安全等要求,确定巷道的为3400×3200mm的矩形巷道,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
在-600水平地应力测量的基础上,确定巷道围岩的实际应力分布:最大主应力σ1=1526MPa,中间主应力σ2=13.69MPa,最小主应力σ3=7.80MPa。
该煤矿有丁5-6、戊9-10、己15、己16-17三组四层可采煤同时开采,其中己15、己16-17煤层平均间距为7m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提高,煤层倾角从倾斜慢慢变化到缓倾斜,煤层开采顺序为下行式。
己15煤层厚度在2.8~3.7m之间,变化不大,属于半光亮型焦煤。
煤层倾角8~16°,较为稳定,煤层南北走向变化明显,由南向北逐渐上升。
煤层的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距煤层顶板0.7m左右有一层0.2~0.6m的煤线,且容易随采动落下。
直接底是一薄层的泥岩,遇水产生膨胀。
己16-17煤层为半光亮型焦煤,直接顶为己15底板,厚度7m左右。
底板为细砂岩砂岩,顶部为深色泥岩,中部夹砂质泥岩 [2]。
根据煤层的地质特征,以及在煤层中钻取岩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取得岩体的力学参数,并确定需要模拟巷道周围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3]。
工作面支承压力变化规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作者:谭峰胡才梦魏中举刘富奎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8期摘要:为揭示采动影响下“三软”煤层工作面的支承压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根据相似原理,通过建立二维相似模型对矿井模拟开采,进行支承压力的分析,得出了支承压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为矿山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支承压力;相似模拟DOI:10.16640/ki.37-1222/t.2016.18.1821 前言煤层开采时会在工作面煤壁附近产生支承压力,该支承压力随着远离煤层而趋向缓和。
在工作面前方会出现超前支承压力,随着回采工作的进行而移动,并且受岩层岩性的影响,其峰值位置及分布范围对开采会产生重要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煤层工作面支承压力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课题组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通过试验中布设应力传感器,可以较为直观地分析支承压力的变化。
2 工程背景本次相似模拟试验以六盘水矿区米箩煤矿某工作面为工程背景。
工作面走向长为452.5m,倾斜长为166m,可采面积为75115m2,开采煤层位于上二叠系龙潭煤组上段,厚度平均约2.3m,回风顺槽标高在+1105.0~+1125.4m;运输顺槽标高在+1058.4~+1076.2m。
地面对应标高在+1150~+1375m。
3 试验模型制作3.1 模型制作模型制作工序主要分为:装模板、称料、混料、加水搅拌、装料、捣实至规定高度。
其中相似模拟材料为河砂、碳酸钙、石膏粉等,在各分层里加云母粉作为层面隔离。
试验前,要做到细查精检,以保证实验成功顺利进行。
由于模板高度的限制,需要在顶部加上模拟深度未能包括的那部分岩层重量,试验中采用千斤顶加压的方式进行处理。
3.2 位移场观测方法及测点布置在试验模型中布置了岩层位移观测点,采用固定在岩层中的纸片作为坐标点,从下至上共22排,每排55个位移观测点,间隔均为5cm,开采层上部2cm为第一排观测点。
通过对纸片位置的变化来计算岩层及地表的位移情况。
深部软岩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冲击地压显现特征研究随着采煤工作面深度的增加以及围岩性质的复杂多变,深部软岩综采工作面支撑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
通过简历深井软岩工作面支撑压力结构模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得出部软岩工作面比深部硬岩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广、峰值位置超前和煤壁破坏深度大,但是深部硬岩工作面具有比深部软岩工作面峰值大,应力集中系数高等特点。
据此得出深井软岩综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具有危险范围广、破坏范围小、破坏性低、易控制、时间性和扰动性等特点。
并且通过采用控制推进速度、爆破卸压、煤粉检测等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治冲击地压。
标签: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冲击地压研究1前言近年来,随着综采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围岩性质的多变,与矿山压力相关的重大灾害也逐渐增多。
各类事故分析表明,应进一步认识深井综采条件下支承压力分布及其显现规律。
唐口煤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公司,主要可采煤层3上煤层,平均厚度5.51m,埋深950m,属于深部煤层,且具有强冲击倾向性。
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泥岩,表现为软岩的性质。
4304综采工作面位于3上煤层,为四采区工作面。
通过鉴定,该工作面具有强冲击倾向性,因此研究深井高应力软岩综采工作面支撑压力分布规律对于研究预防冲击地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4304工作面柱状图如图1.1。
2 4304工作面围岩变形观测对4304综采工作面在距离工作面间距10m设置一个基点,分别编号为1#、2#、3#、4#、5#,其基点布置如图1.2所示,其变形曲线如图1.3所示。
由图1.3可以看出,工作面在向基点移近过程中顶板岩梁都有若干次小范围波动,并在距工作面50m、50m、55m、55m左右时,下沉速度开始增加,说明顶板开始受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出现下沉加快现象。
3深井软岩采场支承压力理论分析3.1深井高地应力软岩的流变性质通过在4304工作面长时间的顺槽围岩动态观测发现,距工作面约100m范围内,随工作面的推进巷道收敛速度逐渐加快,甚至出现严重的围岩变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分析为:(1)工作面采高大,顶板跨落范围和高度大,覆岩形成高位结构,使支撑压力影响范围加大;(2)唐口煤矿现有开采水平处于的年代底层赋存较深,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都很高,岩石基本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在承受高应力作用下,塑性变形和流变比较明显。
大采深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邓敢博【摘要】以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西区1622综采工作面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深井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支承压力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大,当推进距离达到一定数值后,增加的趋势趋于平缓;而且随着支承压力峰值点到煤壁距离的增加,峰值点向煤岩体的深部转移,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对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进行观测,观测结果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比较吻合.【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54-56,128)【关键词】深井;支承压力;FLAC3D【作者】邓敢博【作者单位】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均已进入深部开采,部分开采深度在1 000 m以上,例如开滦、平顶山、徐州、淮南等矿区[1]。
这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地压的升高,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进而巷道和工作面顶板支护更加困难,支护费用显著增加[3-4];②地温的升高,工人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恶化了,必须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来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③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增大;④构造更加复杂等。
深部采场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现已成为煤矿开采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深井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现象,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学者对采场的矿山压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国外的压力拱假说、悬臂梁假说、铰接岩梁假说、预成裂隙假说[5],以及国内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理论[5]和宋振骐院士提出的“传递岩梁”理论[6]等。
也有很多人对工作面周围的支承压力进行了研究,例如陈忠辉[7]等人利用损伤力学对综放工作面的支承压力进行了研究;鲁岩[8]等人分析了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周卫红[9]等人分析了工作面推进对支承压力的影响;司荣军[10]等人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王磊[11]分析了采厚对支承压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