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的教学被列入主科的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反对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提议的英语作文Proposal to Retain English as a Core Subject in SchoolsIntroduction: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has alway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our schools,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essent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cent suggestions to remove English as a core subject from the curriculum. Inthis essay, I will present several compelling reasons whywe should oppose this proposal.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s globally,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English comprehensively,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to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Removing English as a core subject would significantly hinder thei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beyond local boundaries.引言:英语作为一门核心科目,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沟通技巧,并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3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篇1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
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标培训,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在假期中我结合着自己所教学科,进一步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得知:《英语课程标准》与其它17种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
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
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具体来说新课标有以下特点,应运用到教学中,使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一、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英语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
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该不该取消英语主科地位辩论作文英文回答:Should English be removed as a core subject?In my opinion, English should not be removed as a core subject. English is a global language that is widely spoken and understood.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Removing English as a core subject would limit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hinder their future prospects.Firstly,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English serves as a common language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t is the language used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plomacy, and academia. Without a strong foundation in English, students would struggle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conversations and collaborations.Secondly, English is essential for education. Many academic resources, research papers, and textbooks are written in English. Without proficiency in English,students would be unable to access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hey would miss out on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the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and stay updated with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ir fields of interest.Furthermore, English proficiency opens up a wide rangeof career opportunities. In today's competitive job market, employers often require candidates to have strong English skills.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perat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r have international clients, and they prefer employees who can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English. Without a solid foundation in English, students may face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good job opportunities and advancing in their careers.Moreover, English is not just a subject to be studiedin isolation. It is a tool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expression. Through literature, students can exploredifferent cultures, perspectives, and ideas. They can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mpathy, and creativity. English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confidently and assertively, which is crucial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In conclusion, English should not be removed as a core subject. It is a global language that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By keeping English as a core subject,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and unlock their full potential.中文回答:英语主科地位是否应该取消?在我看来,英语不应该被取消为主科。
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谢谢主席,,刚刚对方辩友说了很多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英语的种种好处。
先我方肯定英语的确有其重要性,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英语学不学的问题而是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应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我方认为英语之所以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是因为在80年代1.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的9年义务教务,2. 英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认识,我方的标准是:xxxx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三1在义务教育阶段把英语作为必修课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有更好的发展。
A 英语知识的普及B对于想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
必学的有督促作用。
2如果把英语移除必修课,不利于。
3升华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可否改为选修课?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理由:一、强行统一,浪费资源可能是出于“面向世界”的需要,初中普遍开设外语,有些小学也纷纷开设外语。
外语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它与语文、数学三足鼎立,占用了与语文、数学相同的时间。
结果学生听、说、读、写外语的能力如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对于不能升高中的广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而增加数以万计的外语教师、增印数以亿计的外语课本,这又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我国地广人多,情况复杂,城乡师资差别大,在外语的开设方面也应该多元化。
如果将外语课设为选修课,更有助于实现多元化发展。
按着这个思路,县城以下初中可以不开设外语,或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不开设外语。
学生升高中可以不考外语。
这样也就无人逼着那些外语师资不大好的初中必须开设外语课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高中新生中有人学过外语,有人没学过外语的问题。
解决办法:入学后加试外语,外语成绩及格的学生单独编班,直接学习高中教材;外语成绩不及格和免试外语的学生单独编班,或读一年高中预科,或将其变为四年制高中。
为减轻高中办学压力,取消高中补习班。
2023年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于4月21日正式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比例的设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未来可以断言这些设定都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中得以实施。
探索一条适合目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都在共同探索的方向。
但是即便新课标公布,我们依然知道,读书仍然是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进入社会的门槛条件。
即便是新课标发生了内容上的比重变化调整,也不会改变这一社会现实。
一、体育上位成主流?最为显著的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比重调整到10%—11%,超过了英语的比重,成为了第三大主课?虽然从数据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还要考虑课程中健康课程的存在,所以体育课程大致跟英语比重持平应该更为合理。
(试想如果是体育老师去给孩子讲解健康课,画面感十足啊)而艺术课程的9%—11%的比重,也要分成音乐和美术两项,所以这两门课程的比重提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英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除了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的覆盖。
还将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项目也收入其中,目的在于鼓励学校突破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让孩子们从个人兴趣出发进行体育锻炼。
不过如何引导和不让家长背负更多的经济负担也是值得思索的方向,毕竟这些流行的项目每一类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才能做到精通,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
二、英语主科地位下降成定局降低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早有各种流言和说法,此次新课标的公布无疑实锤了将英语比重降低的现实。
从课程上看,确定了开设的年级和对学习基础的把控,意图扭转在很多家庭中,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教学,额外给孩子童年增加的负担。
力图实现英语零基础入学。
而语文和数学分别在20%以上和13%以上,对比外语的6—8%,比重下降明显。
(为何说外语而不说英语,因为在某些学校外语可能是日语或者俄语等其他语种)。
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之间高度交叉与融合,对教育提出走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增进学科间知识与方法的联系。
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英语教学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新《英语课程标准》关于小学阶段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中所包含的话题――数字、颜色、服装、节日、文体等主题都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努力挖掘每一项活动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结合其他学科要素,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英语教学的多维效能。
一、结合艺术学科,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新交际英语》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大量诗歌、童谣、游戏。
旨在通过学生的玩、演、?、听、唱、做等活动学习英语。
而这些都与艺术相关。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对他们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熏陶。
1. 以颜色为切入口。
第二册第二单元是关于颜色主题的。
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在有趣的颜色实验或游戏中顺便提及三原色以及混合色调配的一些基本知识。
例如,设计一课件,类似一搅拌器械,如图:(资料来源:《新华英语资源库》)通过单项点击,点出黄色、蓝色颜料;教师提示:Put yellow,blue together.What color is it now?Guess.然后点击搅拌棒,看得出什么颜色。
只靠看,印象还是不够深刻的,接下来,教师可用若干玻璃杯在班上和大家一起做实验进行验证,让大家亲眼目睹颜色组合后色调的变化。
以加深他们对调色知识的理解。
颜色单元中有一项练习:Color the clothes.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衣服上色。
其实,给衣服上色,也是有文章的。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作者:丁耀华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英语课程改革逐步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确立了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重在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对当时及今后的英语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20世纪以后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来论述。
一、建国前的英语教学(1902-1949)1.清末民初期的英语教学(1902-1922)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每周外语为8小时,并规定“外国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
1913年颁布《中学校课程标准》英语课时依然超过国文,教学内容和清末相比没有变化。
1916年-1922年间,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英语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是:(1)教学目的明确:外语课程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临时应用,增进智能和知识积累。
(2)教学内容仍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3)学时较多。
(4)外语课开设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
教材种类繁多。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英语教学(1922-1949)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课程设置不稳定;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外语教学发展地区差异大;外语教学研究受到重视。
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谢谢主席,,刚刚对方辩友说了很多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英语的种种好处。
先我方肯定英语的确有其重要性,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英语学不学的问题而是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应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我方认为英语之所以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是因为在80年代1.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的9年义务教务,2. 英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认识,我方的标准是:xxxx当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把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三1在义务教育阶段把英语作为必修课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有更好的发展。
A 英语知识的普及B对于想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
必学的有督促作用。
2如果把英语移除必修课,不利于。
3升华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可否改为选修课?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理由:一、强行统一,浪费资源可能是出于“面向世界”的需要,初中普遍开设外语,有些小学也纷纷开设外语。
外语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它与语文、数学三足鼎立,占用了与语文、数学相同的时间。
结果学生听、说、读、写外语的能力如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对于不能升高中的广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而增加数以万计的外语教师、增印数以亿计的外语课本,这又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我国地广人多,情况复杂,城乡师资差别大,在外语的开设方面也应该多元化。
如果将外语课设为选修课,更有助于实现多元化发展。
按着这个思路,县城以下初中可以不开设外语,或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不开设外语。
学生升高中可以不考外语。
这样也就无人逼着那些外语师资不大好的初中必须开设外语课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高中新生中有人学过外语,有人没学过外语的问题。
解决办法:入学后加试外语,外语成绩及格的学生单独编班,直接学习高中教材;外语成绩不及格和免试外语的学生单独编班,或读一年高中预科,或将其变为四年制高中。
为减轻高中办学压力,取消高中补习班。
品位·经典85杏苑论坛Xing yuan lun tuan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高度国际化的今天,英语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必备素质之一。
为顺应新时代要求,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6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17年公布了最新版。
《指南》的颁布大大促进了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
一、《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指南》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等级:基础、提高和发展。
基于教学目标,《指南》对课程设置也提出明确的建议。
在大学起始阶段应与高中课程衔接,应选择基础目标,需144~216课时;对于入学时基础好、需求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144课时。
与基础和提高目标相关的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
另外《指南》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要兼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建设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课程改革现状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未改革前采用的是统一教学。
从大一第一学期至大二第二学期分四个学期分别学习“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及“大学英语4”,每个学期的课时数为72课时。
《指南》颁布后,学校积极响应,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改革方案如下:大一学年,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
学生需在第一及第二学期学习共计128课时(每学期64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
大一学年结束,学校将根据学生第一及第二学期参加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分别为“拓展组”和“模块组”。
在大一学年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将被分至“模块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2门共计64课时、4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在大一学年未通过四级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将会被分至“拓展组”,继续学习大学英语及四级辅导共32课时、2个学分的课程,并[作者简介] 李许,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助教。
英语不再是主科是真的吗
近日,关于“英语不再是主科”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那么,英语到底是否真的不再是主科呢?下面
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主科。
主科是指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
分数占比最高的科目,也就是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
目前,全国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
据了解,今年,湖南高考将化学、生物等22门科目的平均成绩
计入高考成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湖南省高考迈向“多科主考”的一个重要举措,使得学生的成绩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其素质与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英语不再是主科了。
其次,英语是我国在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我国中小
学必修科目之一。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中会考、高考中的必考科目。
因此,英语一直都是高考的主要
科目之一,也是大多数高校的必修科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良好的语言能力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至关
重要,许多大学都将英语作为必修科目。
而在一些外语专业、翻译专
业中,英语则更是核心课程。
综上所述,英语仍然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
虽然有些省份可能
采取了“多科主考”政策,但这并不代表英语不再是高考的主科,更
不代表英语的重要性降低。
英语的学习仍然需要我们的认真对待,增
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01.18•【文号】教基[2001]2号•【施行日期】2001.01.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为了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是: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中,要保护和支持日语和俄语等其他语种的外语教学。
鼓励以其他语种作为主要外语课程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积极支持“双外语”等教学实验活动。
二、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依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
小学英语的评价应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不允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和选拔的依据。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
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组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要求高,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特点也日益突出,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中心环节。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从学校英语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所以,能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
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
比如在上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9 的Read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新加坡的漂亮图片和它的夜间野生动物园,并告诉他们Singapor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clean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called“Garden city”.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zoo at night? Of course, Singapore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 us to travel. Let’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漂亮的图画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想弄清这个国家为什么被叫做“花园城市”,它的动物园为什么只在夜间开放?整堂课,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五套)1、学生研究外语需要大量的实践。
正确。
2、英语被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正确。
3、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正确。
4、在基础英语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
正确。
5、国家英语课程要求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是小学3年级。
正确。
6、国家课程三级管理机制是省/自治区、市和县。
错误。
是教育部、省和地区。
7、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正确。
8、检验学生语言理解、分析和加工能力的客观标准是语言表达。
错误。
是语言形式。
9、小学生研究英语的主要手段和理解与表达英语的形式是听说。
正确。
10、英语课程标准四级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词以上。
正确。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英语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放互动的研究模式,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
同时,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不仅仅是考试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结合,避免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研究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研究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而课程资源包括可以作为研究和教学内容的材料以及使研究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避免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实践能力和开放互动的研究模式。
同时,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对学生的平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新课标下背景下的教育科研:创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英语新课标(2022版)的公布,英语新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新课标描述的英语课程是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
该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中间的太极图意味着语言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是分不开的,语言知识是符号系统,符号系统背后承载的就是文化知识,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篇和主题。
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是滚动的,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学习盘活。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将成为以学科育人为本的核心焦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回归原点,关注意义,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
这要求课堂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深入研读文本,围绕主题意义,实践活动观,将语言、文化、思维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重视实践、内化、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分析评价、致力迁移创新,指向知行合一。
然而,由于育人观、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的一系列观念的不同而带来的教学行为的不同,并且老师的教学行为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割裂式培养所带来的育人问题,如:哑巴英语、鹦鹉英语和文盲英语。
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教育是创新的重要渠道,而课堂又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2022年版课标对英语课程做了新的界定,它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英语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使命。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简史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近代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前时期(1902—1949)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文馆内设英文馆、俄文馆、法文馆、东文馆等,聘请外国人教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并于京师大学堂。
外语(主要是英语)正式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制定并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中学堂均开设外语课。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废除了封建帝制,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之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又于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一直延续到192 2年。
在这整整二十年间,就外语教学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课时比较多。
《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444课时,每周课时为8—8—8—6—6,《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四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056课时,周学时为7—8—8—8。
2.教学目的比较侧重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口语能力。
3.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而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
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绝少涉及语音语调。
4.教材最初采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所编的书籍。
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中国人自编的课本。
一般地说,这些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变为效法英美为主。
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课时趋向减少。
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 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减为3—3—4—5—5—5,六年间约800多学时。
英语课程的教学被列入主科的教学,我所任教的四乙、四丁班,每星期两节英语课,还增设英语早读课.每周业务学习专设英语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英语期中考试和期末考,并将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作为评价、考核英语教师的依据之一。
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作为英语教师的我,虽觉得压力重了,可是比起以往只有英语教师在孤军奋战,感觉多了很坚强的后盾。
现将本学期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一、英语学习的情况分析
英语的学习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十分难以集中,英语学习时间短才四年,学习习惯养成还不是很好,学习基础和成绩都不够理想。
处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转变时期,心理上略为叛逆。
2、教学上的一些的困难。
(1)单词量大。
新标准英语单词量大,在每一个module模块的word list单词表里有十个左右的新单词,还不包括文中出现而单词表中不要求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单词。
原有学过的单词的回生词量也比较大,后进生连一些很基本的单词如I ,you, he, is等这些句子中最常出现的单词都无法认读。
(2)教学内容多,课时数仍比较紧张。
本册有11个模块(moudle),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
以每个单元为两个课时,已经需要44课时,除去复习周,教学13个星期共计39课时。
还要包括单元测试与讲评。
3、家庭辅导的缺乏。
家长与教学配合的同步辅导是直接影响教学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少了家长的课外督促与辅导,学生课堂所学只靠课堂来复习,不只占用更多课时,而且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回生得非常快,学习自觉性也不高。
4、试卷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问题。
四年级的试卷内容与教学紧密相关,没有太大的问题。
主要的难题是学生对于考试复习的自觉性太差,平时教学主要为会认会读,而考试涉及语法和单词背诵,这是一个往后需要克服的难点。
二、教学工作的点滴总结。
1、工作态度。
由于接手其他教师的班级,更有一种责任感和压力,本学期来,我认真对待英语课堂的教学工作,丝毫不敢轻视,只希望不会给校领导及学生和家长交上一张太差的成绩单。
2、教学准备。
(1)了解班生情况。
对优生和后进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听课。
(3)听录音。
对于英语教学,我很注重语音语调方面的准确,教学前,尽量利用时间听录音带,模仿录音带中的发音和音调。
3、教学特点。
(1)尽量渗透给学生音标和拼读规则,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英语教学只靠老师一个人一堂课,学习效果不可能太好。
培养学生一些拼读和看音标读的技能,从扶到放,让学生学习更有头绪。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我把这个观念带入英语教学。
单词的学习主要靠音标,但应用它却主要是把它用到句子中去,让学生在句子中巩固和理解单词。
因此,除了读课文的句子以外,部份比较常用的单词,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造句。
如:capital首都,学生学过句子Washington D.C is the capital of America. 我再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学生懂得说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固定的句型,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理解并且应用了单词。
(3)针对四年级生特点教学。
主要采用TPR教学法,在教学单词时,大量加入动作的配合,让学生除了听和跟读之外,把他好动的精力也结合到学习中来,加上单词的反复诵读,效果非常不错,课后都能听到学生自己在诵读和表演。
4、作业批改。
在书写作业中,我很重视规范,字母大小写的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要求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学习就要学正确的,否则不如不学。
在学生的书写中,最常出现的几个字母错误是小写字母a和f、k写成印刷体,而有一部份学生会用上拼音的写法。
作业中,有错的,我写上正确的范写,并让学生进行订正。
但书写这一环节,需要今后继续反复强化。
四年级还开始让学生抄写句子,出现了大小写不分的问题,我及时给学生分析,句首首字母需大写,人名、地名、国名首字母大写,缩写单词如TV要大写。
5、抓好课前五分钟和英语朗读会。
在这两个环节中,是学生复习单词和课文的非常好的一个机会。
每周教学的新单词量只靠课堂学,而学生没有自觉复习,但是在每一天的课前五分钟时,由
班级小老师带读,一周下来,单元里的单词,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读出,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也省去很多课堂上的复习时间。
英语朗读会给了学生一个背诵英语的机会,背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易忘记,至少从学生的口中能背出一两篇英语文章也算不会学完了空空如也。
三、工作上的许多不足
1、只管教学,却不抓辅差。
自认为我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但却没做好学生的辅差工作。
只希望学生能自觉学习,没有严格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检查,只会指责学生不认真学习,却没有想办法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在辅差这一块做得非常不足。
针对这一点,我想是因为我的责任心还不够,太把责任推到学生学习的不自觉上去。
2、作业布置方面的缺失。
本学期除了学校要求书写作业的次数,和听写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就没有再多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我想,如果我把英语当成语文那样来重视,应该至少每上完一堂课都留一点读或者写的作业,并抓好作业检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紧张感,这一方面我完全没有做到。
3、不愿虚心请教,认识不足却没有改正不足。
无论什么总结,都只是为了给往后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方向性明确的指导,好的经验和做法继续延用,而不足和错误进行改正。
希望每个学期的总结之后,自己都能有相应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