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骨质疏松指南。
以下是一篇简要的关于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的介绍,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查阅最新的指南以获取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简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
为了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指导,中国卫生部及相关医学学会制定了骨质疏松症的指南,旨在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该病。
1. 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指南可能包含详细的骨密度检测标准,以及其他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指引,用于确诊骨质疏松症。
评估患者骨折风险的方法,以便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治疗和管理建议:
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对于骨质疏松症常用的药物的使用和剂量指南。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个性化治疗建议,可能包括老年人、更年期妇女等。
3. 预防和生活方式建议: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包括饮食、锻炼、阳光暴露等生活方式建议。
针对特殊人群的预防指南,例如孕妇、乳腺癌患者等。
4. 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指导:
针对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建议,以便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能够实施指南提供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提供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合作的指引,以实现综合治疗。
5. 患者教育和支持:
提供患者教育资料,使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管理和预防。
提供患者支持的建议,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过程。
在使用这些指南时,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指南版本,以确保他们获得的信息和建议是最为准确和最新的。
这篇文章仅提供一般性的指南内容,具体信息还需查阅最新的骨质疏松症指南。
重度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质微结构恶化,易导致骨折。
重度骨质疏松是指骨密度明显降低,骨折风险增加的严重程度。
对于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和判定。
本文将介绍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常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脊柱畸形等症状。
骨折是重度骨质疏松的主要表现,尤其是髋部、脊柱和桡骨的骨折。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持续性的骨痛、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的背痛等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重度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的表现。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测和X线检查。
骨密度检测通常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评估,其结果显示骨密度明显降低。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实验室指标有助于评估骨代谢情况。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常常伴有血清钙、磷异常,碱性磷酸酶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增高等情况。
四、骨折风险评估。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骨折风险评估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可以采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进行骨折风险的评估,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还可以通过骨髓穿刺、骨活检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
六、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明显降低的骨密度;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骨质疏松的特征;3)骨折风险明显增加;4)排除其他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
综上所述,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2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虽然DXA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不足,脆性骨折史和DXA知晓率分别仅占17%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
目前临床上使用DXA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
3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3.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1)不可控因素: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其中种族罹患骨质疏松症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2)可控因素: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
3.2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1)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表1)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作为疾病风险评估的初筛工具(表2)。
(2)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可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
针对中国人群的FRAX可以通过以下网址获得: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骨质疏松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病因骨质疏松症除了主要与绝经和老年有关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外,还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疾病有:1.内分泌疾病糖尿病(1型、2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3.慢性肾脏疾病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
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等。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征和肌强直综合征等。
7.长期制动如长期卧床或太空旅行。
8.器官移植术后9.常期使用下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慢性氟中毒、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或肾衰用透析液等。
三临床表现1.高危人群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人就是容易得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人群。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1)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
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肝脏病.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
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密度指数(BMD)的评估:骨密度指数是测量骨骼密度的标准,并且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关键指标。
根据WHO的标准,骨密度指数T 值低于-
2.5表示骨质疏松。
2. 骨折发生的情况: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往往存在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在脊柱、髋关节和手腕等部位容易发生骨折,因此骨折的情况也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是评估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因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如果患者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可以被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
1. 骨密度指数T值低于-
2.5;
2. 存在明显骨折的情况;
3. 年龄和性别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重度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变薄和骨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
重度骨质疏松是指骨密度明显减少,骨折风险明显增加的状态。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重度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评估。
临床表现包括骨折史、身高减少、腰背痛等,这些表现可以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重度骨质疏松的关键,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骨折风险评估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史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骨折风险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密度T值,骨密度T值是根据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得出的结果,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1为骨质疏松前期,T值>-1为正常。
2. 骨折风险评估,根据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10年骨折风险,包括髋部骨折和全身骨折的风险。
3. 临床表现,包括骨折史、身高减少、腰背痛等,这些表现可以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
4. 骨密度检测,根据双能X线吸收法(DXA)或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检测患者的骨密度,以确定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骨密度T值、骨折风险评估、临床表现和骨密度检测。
对于怀疑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和评估,以确定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
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
.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肝脏病
.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ast-Cell病等
.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
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
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
妇女绝
经后(50岁以后),10年内,每
年以1.5~2%丢失。
骨质疏松难以控制的因素:
①绝经;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体型瘦小(57kg 以下,危险性更大);⑥种族史。
骨质疏松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①日照不足;②长期低钙饮食;③不良的生活习性;④运动量少;⑤药物;⑥疾病。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大小:
激素>糖尿病>外来激素>抗癫痫药>泻药>低钙饮食易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
脊椎、股骨颈、尺骨、跟骨、桡骨、腓骨。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目前,中国无统一标准;WHO对人骨矿量分四级,分为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日本以X射线计算,无骨萎缩为正常,骨萎缩Ⅰ度为骨量减少,Ⅱ度为骨质疏松。
中国人骨密度比西方人低8%,更易引起骨质疏松和骨折。
1985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2.6%;2008年为7.78%;60岁以上为59%;60岁以上妇女为62%。
女性易患骨质疏松:
1.多胎生育:钙代谢供不应求所致;
2.过早绝经:卵巢切除,未用替代疗法者;
3.更年期后:雌激素锐减,影响钙质的沉积矿化;
4.身材瘦小:钙质代谢负平衡;
5.怕晒太阳:不运动,不晒太阳不利于VD3的合成;
6.遗传倾向:母亲长辈基因下传;
7.代谢紊乱:糖尿病、甲亢等;
8.滥用激素者:风湿、类风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