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2)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2、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复习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考查角度来说,主要考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并且能够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知识清单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考点聚焦考点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在惩罚战败国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由凡尔赛和华盛顿两个子体系组成。
前者主要由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势力范围。
英法通过操纵国联在其间发挥主导作用。
后者主要由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美、日居主导地位。
该体系内部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由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而来)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苏联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引起反抗,如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⑤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觉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给德国后来的侵略提供条件)。
【典型例题】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②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突破凡尔赛体系限制的行为;③项属于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下对德国的处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可用于研究()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解析:C据《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 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
2.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回国时像英雄一般受到人们夹道欢迎,英国人高呼着“和平”口号,欢迎“伟大”的首相归来。
这表明()A.英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B.英国统治者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英法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D.英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解析:D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而英国民众却一厢情愿地以为慕尼黑会议能带来和平,因此材料信息表明英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故答案为D项;英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存在利益上的尖锐冲突,排除A项;英国统治者竭力维护自身利益,排除B项;英法两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和平,并非自身无力维护世界和平,排除C项。
3.1941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
这一现象() A.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B.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C.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D.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解析:C根据材料“德国进口所需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可知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C项符合题意。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A项排除。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且也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欧洲战场出现转折,B 项排除。
专题3.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解析: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就是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和限制,以打破不平衡的局面。
答案:B2.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
我早在今年春天已作出决定。
但是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 ) A.突袭波兰B.突袭法国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解析:从材料中“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可判断“突袭波兰”符合题意。
答案:A3.右图题为《荒唐的伴侣》的漫画。
下列对其反映的事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在东线的扩张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该漫画意在讽刺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中立自保的产物,它使德国解除了发动世界大战时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使德国得以放手发动世界大战。
因此,该条约根本不能起到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作用。
将含①的选项排除。
答案:D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堪一击,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就宣告投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同德国侵略者开战的思想和军事准备②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在综合国力方面,仍然不如法国。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2024·湖北·高考真题)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
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
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
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
这些现象反映()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排除D 项。
故选C项。
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
该漫画揭示出()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先生们、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10月(世界)。
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3一、选择题1.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罗斯福与丘吉尔交谈时曾提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可见丘吉尔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A.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B.英法等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C.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D.希特勒这一人类恶魔的出现3.下图是题为《荒唐的伴侣》的漫画,对其反映的事件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在东线的扩张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名词承载着残酷的历史意蕴,是法西斯势力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黑色象征。
其中属于“德国制造”的是()①“奥斯威辛集中营”②“南京大屠杀”③“731细菌部队”④“格尔尼卡大屠杀”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________的海滩上,建立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
”其中“________”是指()A.敦刻尔克 B.华沙 C.巴黎 D.伦敦6.不列颠之战最为激烈的时刻,丘吉尔说:“在人类发生冲突的领域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如此感激这么少的人。
”文中的“这么少的人”是指()A.英国政府领导人B.英国广大人民C.英国海军战士D.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战后经过了短短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材料二德军入侵波兰请完成:(1)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希特勒等战争狂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2)材料二中的图片所描述的内容出现后不久,英、法两国对德宣战,这成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专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跨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7·温州选考评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影响。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特别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形成了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继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17·衢州选考评估)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
据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C.要求割占苏台德区D.出兵吞并奥地利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的扩张。
符合“1936年”和“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信息的只有B项。
A项发生在1935年;C、D两项发生在1938年。
3.(2017·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模拟考试)在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36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 )①广田弘毅在日本上台组阁②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③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④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1936年的事件是①②③。
4.(2017·绍兴模拟)下列事件中,对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③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④美、英、中三国签署《开罗宣言》A.①② B.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英法“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苏联为了自保,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专题17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欧洲联邦”计划1.(2017·全国卷Ⅱ·46)(15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键入文字]高考历史题汇总: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2014 年高考已经进入第二轮的复习,历史网的编辑为大家总结了高考历史题汇总: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高考历史题汇总: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05 江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 卢沟桥事变B.苏德战争爆发C.英法对德宣战D.日军偷袭珍珠港2、(07 年上海历史)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 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
那场战争是指A.第一次世界大战B.独立战争C.第二次世界大战D.南北战争3、(99 年上海卷)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因此,当时日美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4、(04 广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占领区不包括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D.荷兰5、(00 年上海卷)1940 年12 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
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判断A.英国B.法国C.波兰D.苏联6、(99 年上海卷)在20 世纪的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空袭战,其中第一次大规模1。
高三历史复习题:二战与战后世界格局1. 战争区域:- 二战爆发于1939年,主要战场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 欧洲战场:涉及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
- 亚洲战场:日本侵略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美国等国展开激烈战斗。
- 非洲战场:主要涉及北非地区,德国与英国、美国等盟军进行对抗。
2. 战争原因:- 希特勒的南斯拉夫进攻和波兰入侵,引发了欧洲的战火。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世界各国的贸易限制导致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
3. 阵营与领导者:- 提出反纳粹阵营的同盟国由美国、英国、苏联等国领导。
- 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结成轴心国。
4. 战争过程和大事件:- 1941年,美国加入战争,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 1942年至1945年,盟军在欧洲进行了多次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
- 1945年,盟军在德国发起了终结战,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 1945年,美国对日本发动了原子弹袭击,导致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
5. 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 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与美国开始了冷战时期的对抗。
- 联合国成立,成为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
- 帝国主义结束,殖民地纷纷独立,新兴国家崛起。
- 欧洲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迹象,奠定了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总结:二战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复习题中,我们回顾了战争的战场、原因,以及阵营与主要领导者。
我们还回顾了二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和战役,并深入探讨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如苏联崛起、联合国成立等。
这些知识点是高三历史复习中必备的内容,有助于理解二战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专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跨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7·温州选考评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影响。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特别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形成了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继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17·衢州选考评估)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
据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C.要求割占苏台德区D.出兵吞并奥地利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的扩张。
符合“1936年”和“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信息的只有B项。
A项发生在1935年;C、D两项发生在1938年。
3.(2017·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模拟考试)在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36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 ) ①广田弘毅在日本上台组阁②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③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④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1936年的事件是①②③。
4.(2017·绍兴模拟)下列事件中,对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③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④美、英、中三国签署《开罗宣言》A.①② B.②③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英法“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苏联为了自保,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题及答案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试题卷,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引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没有解决②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限制了购买力③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④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中心措施和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分别是( )A.货币措施,劳资矛盾B.工业措施,供需矛盾C.农业措施,供需矛盾D.福利措施,劳资矛盾3.当时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时候在美国政坛引起了一场激烈地争论,很多资产阶级当权派反对新政,你认为他们反对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国家不应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B.整顿金融体系,结果引起了美元贬值C.新政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措施D.新政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4.右图的蓝鹰是罗斯福新政的经典标志,它附带的座右铭是:“NRA一一WE DO OUR PART(意思是:我们尽自己的本分。
”胡佛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你认为这个这个标志的内涵是指( )A.国家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B.工业复兴法中有关工商业公平经营的实施法则C.政府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定D.“以工代赈”的社会福利政策5.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的____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A. ①③B.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6.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B.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C.国会纵火案D.希特勒当选为国家7.下列国家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②意大利③日本④西班牙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④②③①D. ②③①④8.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诸多建议B.有利于中共领导的长征的最后胜利C.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号召中共要继续反蒋,配合了中国的抗日9.下列最早走上反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A.中国B.朝鲜C.埃塞俄比亚D.西班牙10.西班牙内战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因为它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和斗争。
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迸发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迸发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中最主要的是()A.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的结果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大解析: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均衡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就是打破凡尔赛—华盛顿系统的拘束和限制,以打破不均衡的场面。
答案: B2. 1939 年 8 月 22 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理解,早晚会同波兰发生一场矛盾。
我早在今年春季已作出决定。
但是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近来几年里应首先应付西方,此后才回头应付东方。
”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记是() A.突袭波兰B.突袭法国C.兼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解析:从资猜中“早晚会同波兰发生一场矛盾”可判断“突袭波兰”切合题意。
答案: A3. 右图题为《荒诞的伴侣》的漫画。
以下对其反响的事件的谈论,正确的选项是()①有力地截止了法西斯德国在东线的扩大②为苏联博得了备战时间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防备了两线作战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该漫画意在讽刺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合约。
《苏德互不侵犯合约》是苏联中立自保的产物,它使德国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时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使德国得以放手发动世界大战。
所以,该合约根本不可以起到截止法西斯权益的作用。
将含①的选项除掉。
答案: D4.第二次世界大战迸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一触即溃,在短短的六个礼拜内就宣布投诚,其主要原由包含()①法国政府长久实行绥靖政策,缺少同德国侵略者开战的思想和军事准备②坚持消极防守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固然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在综合国力方面,依旧不如法国。
高二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1. 请简要概括并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主要战场。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包括:殖民主义的竞争、民族主义的崛起、军备竞赛、君主制的衰落和兴起的新势力等。
主要战场包括欧洲、非洲、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哪些国家组成了三国同盟和协约国?答:三国同盟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协约国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
3. 请简要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技术特点。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技术特点主要包括:化学武器的使用、坦克的出现、空中战争的兴起以及地面战争中的新型火炮和火器的应用。
第二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1. 请解释纳粹德国的扩张计划和其对欧洲的影响。
答:纳粹德国的扩张计划主要是通过军事侵略来取得领土扩张和资源控制。
纳粹德国的侵略导致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并对被占领的国家实施残酷的统治和种族灭绝政策。
2. 请列举并简要描述二战中的几个重要战役。
答:几个重要战役包括:入侵波兰(1939年),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珍珠港事件(1941年),中途岛海战(1942年),诺曼底登陆(1944年)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1943年)。
3. 为什么二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答:二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战争规模之大、参与国数量之多、军事技术的进步、种族灭绝的罪行以及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答案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是由于殖民地、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君主制衰落等因素。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纳粹德国入侵波兰。
3. 请列举三个主要参与纳粹德国统治下的集中营。
答:奥斯维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
4. 请解释德国在二战中的战败原因。
答:德国在二战中的战败原因主要包括军事资源的逐渐枯竭、盟军的实力优势和战略决策的错误。
高三历史高考专题讲练 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局势动荡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日法西斯上台(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3)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4)德国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绥靖政策: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了纵容迁就政策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① ,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初期:西线溃败,法国沦陷,英国遭德军轰炸,出现著名的②()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③ 》空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④ ,英美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⑤ 》,标志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苏德战场:1943年,⑥ 战役,成为苏德战场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 ⑦ 海战,成为太平洋战场上的转折点北非战场:1942年10月,英军在 ⑧ 发动反攻,掌握战争主动权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⑨ ,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华盛顿会议:1942年中苏美英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开罗会议:1943年,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针对日本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1943年,美、英、苏在德黑兰召开会议,决定开辟⑩ 和就战后处置德国.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做出协同作战、处置战败国、建立联合国等决定,就对(11) 处理和确保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做出重要安排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苏美英重申雅尔塔精神,三国名义发表《(12) 》,开罗宣言必须实施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胜利: (1)1945年5月8日,(13)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2)1945年8月15日,(14) 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性质:是一场(15) 战争,是人类的胜利,是民主战胜专制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意义: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改变了世界格局(1)沉重打击了德、日、意(16) 国家 (2)严重削弱了英法等主要(17) 国家,欧洲国际地位再次下降,国际会议第二次世界大 战背 景后果和影响转 折局部侵略 过程扩 大:(3)美苏两强并立出现,导致(18)格局逐步形成,(4)(19)制度超出一国范围有了新发展瓦解了殖民体系,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经验教训:(20)是战争根源、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2)(21),纵容姑息法西斯,使得战争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3)建立国际反法西斯(22),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的重要保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
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出决定。
但是我考虑,在最近几年里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 )A.突袭波兰B.突袭法国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可知希特勒1939年9月突袭波兰符合题意。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此事始于(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3.法国沦陷后,继续领导法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是( )A.丘吉尔B.X伯伦C.贝当D.戴高乐,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发起“自由法国”运动,继续高举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
4.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中欧帝国”B.迷惑苏联C.孤立法国D.迫使英国屈服,拒绝了希特勒的劝降,领导英国同德国作战,因而希特勒下令大规模空袭英国,旨在迫使英国屈服。
5.观察下图,完成问题。
漫画中,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上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1)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与之相关的史实是什么?(2)作为希特勒最后一位“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和“牙医”希特勒一样的钳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希特勒不仅是“牙医”,还是屠夫,被他医治过的“病人”都没能从“医务室”出来。
希特勒疯狂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波兰、北欧和西欧大片领土。
(2)说明英国此时已意识到自己的“病症”所在,并准备自己着手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课后练习(2)
1.决定在法国北部开展登陆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的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开罗会议
D.德黑兰会议
2.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变化的事件是( )
A.通过新的《中立法》 B.对日本宣战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有人说1940年的伦敦“已不是一个物质的城市,它已是一个精神之都”。
如果要概括当时伦敦的“精神”,以下词组中最恰当的是()
A.抗战与胜利 B.和平与友谊
C.民主与宽容 D.革命与进步
4.日本政府公然将中国钓鱼岛国有化,严重违反了二战后期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份文件有关:“日本必须归还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
的规定。
这份文件是()
A.《大西洋宪章》
B.《开罗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
D.《联合国宪章》
5.希特勒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
”这主要是因为( )
A.西线的英法是德国的主要威胁
B.德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侵略计划
C.苏联强大,需要认真对付
D.希特勒极力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禁运条款的制订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
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
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罗斯福选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世界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皇国的国是是遵循八纮一宇的肇图精神产,以确立世界和平为根本。
首先以皇国为核心,建设以日满华坚强团结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
首先将重心放在结束中国事变上,综观国际局势的变化,讲求建设性的、富于灵活性的策略,以期推进皇国的国运。
——1940年《基本国策纲要》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
”
“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
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
《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
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材料一中,世界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的背景是什么?日本当局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哪些因素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
8.以下二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准确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③德黑兰会议的召开④意大利投降
⑤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⑤④ D、①②③⑤④
9.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英国这一外交原则的有①20世纪初与法俄订立协约②加入并主导国际联盟③巴黎和会上极
力阻挠法国的过分要求④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的下列国际文件,中国参与签署的有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A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开始”。
题目中提供的四个选项,都表明了美国反对法西斯的态度,只需选择发生最早的一个即可。
3.答案: A
解析:略
4.答案: B
5.答案: 6.答案: (1)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
(2)相同:认为应该取消禁运、接受订货;支持英国。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的输出上,由废除禁运到采用租借的方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隐晦到公开。
(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解析:第(1)问,可从禁运条款对美国传统政策的影响入手解答。
第(2)问,“相同点”可从废除禁运条款对美国的影响、对海军强国的态度等方面分析;说明“不同点”时可从材料二着手分析,如采用租借的方法、明确强调大不列颠即英国的订货对美国的利处等。
第(3)问,首先要注意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其国际背景主要包括二战的爆发、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法西斯德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威胁等。
7.答案:(1)德国闪击西欧成功。
基本方针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重点是先结束中国战事。
(2)说明:由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已不可能先结束中日战争再南进,不得不背上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冒险进攻东南亚,对美英开战。
因素: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可知,1940年,法西斯德国闪击西欧。
从材料一中“以皇国为核心,建设以日满华坚强团结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以建设大东亚新
秩序为根本”可知日本当局确立的基本方针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从材料一中“首先将重心放在结束中国事变上”可知其重点是先结束中国战事。
据此回答即可。
(2)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深深陷入中国战场,因此,日本希望冒险进攻东南亚。
回忆教材知识,结合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目的等知识回答“因素”。
8.答案: B
解析:略
9.答案:A
10.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