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棉田农作制度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
棉田管理工作总结
棉田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棉田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的辛
勤耕耘和精心管理,棉田的收成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棉花产量。
在这里,我将对棉田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农作物生产提供参考。
首先,土壤管理是棉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棉花生长的基础,因此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农民需要不断地对土壤进行施肥、松土和保湿等工作,以确保棉花的生长环境良好。
其次,病虫害防治也是棉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棉花易受到各种病虫害
的侵袭,因此农民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
这包括定期喷洒农药、清除病虫害源等工作。
另外,灌溉管理也是棉田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
农民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以确保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最后,收获管理也是棉田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收获季节,农民需要及时、
快速地进行收割工作,并对棉花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储存,以保证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总的来说,棉田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农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棉田的高产高质。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工作,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摘要】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棉花栽培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对于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缺乏科学化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后、耕作技术落后、缺乏高效节水技术以及市场信息不畅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科学培训,提高种植者的专业技能,推广现代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机具,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健全的棉花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促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科学化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耕作技术、节水技术、市场信息、培训、专业技能、现代化技术、农机具、灌溉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1. 引言1.1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棉花是世界上四大经济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纺织行业,是人类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棉花生长周期短、产量较高、适应性强、商品价值高等优势,使得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化的种植管理是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及时除草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落后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耕作技术不足、缺乏高效节水技术以及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也制约了棉花产业的发展。
加强对种植者的科学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推广现代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机具,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对于解决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棉花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科学化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后、耕作技术落后、缺乏高效节水技术以及市场信息不畅通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棉花产量低下、质量不稳定,种植者的收益较低,棉农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大风险。
棉花制种田管理体会棉花制种,关键是纯度,目标是高产。
如何在保证种子纯度的前提下实现高产,是棉花制种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要有合理的棉株管理,正确的授粉管理,严格的工人管理。
一、棉株管理:制种田宜采用单行,也可采用双行,单行行距1米,株距0.4米左右;双行行距1.2米、0.5米,株距0.45米;切忌棉株过密。
棉株生长到一定时期,需要整枝,打疯杈、去赘芽等要比一般棉田更细心;打顶尖一般在7月20日左右,每株留12~13个果技;打群尖在8月1日前后进行。
人工授粉结束后,要把所有花蕾去除干净,严禁棉田再有开花现象。
此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直到确保再无花蕾为止。
二、人工授粉管理1、去雄(l)去雄时间:一般在授粉前一天下午进行完毕,不提倡第二天早晨去雄,以免散粉自交结铃。
(2)去雄时不要损坏子房和花柱,对于“托盘”要尽量保护。
子房受损伤,会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花柱细嫩易折,去雄时尽量不接触;“托盘”是棉桃天然保护伞,尽量不要损伤。
(3)如能保证第二天的授粉工作,阴雨天去雄工作可照常进行。
(4)去花:对于去雄漏下的花蕾,要全部去除,可在授粉前进行,一定要去得干净彻底,以防散粉和自交结铃。
2、授粉: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父本棉株的花朵,用其雄蕊在已去雄的雌蕊柱头上涂抹,直至确认柱头上已均匀沾满花粉为止;二是直接采集父本花的花药,待其开裂后,用毛笔等蘸粉抹在已去雄的雌花柱头上。
前者俗称“对花”,后者俗称“采粉”,两法效果相同。
后者可保证父本产量,更为经济合算。
注意事项:(1)授粉时间:可在上午8~12点进行,开始时的判断可采摘雄蕊的花药放在手上轻轻揉搓,观察是否有足够多的花粉出现。
结束授粉的依据是观察花粉的颜色,如由原先的淡黄色变为深黄色,应停止授粉工作。
(2)无论采取哪种授粉方法,都要保证柱头上均匀沾满花粉,如授粉不均匀,会导致畸形桃出现,造成减产和种子质量降低。
(3)用第二种方法授粉,采粉用力要轻、均匀,不要把花粉捏坏,延长其存活时间,尽量少带多余的花丝,以保证足量的花粉,发现花粉少或变陈旧时,要及时更换花粉。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棉花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栽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壤退化、病虫害防治、肥料利用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土壤退化。
棉花耕作期间需要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逐渐流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配合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可以采用绿肥种植和深耕翻转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精准施肥也是关键,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肥料种类和用量,避免浪费和污染。
病虫害防治也是棉花栽培技术中的一大难题。
目前,棉花常见的病虫害有黄萎病、虫螟和红蜘蛛等。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掌握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时采取措施。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
还可以通过旋转用药、间套防治等措施,减少病虫害防治的压力,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肥料利用不合理。
棉花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特别是氮、磷和钾元素。
在实际栽培中,由于肥料施用不精准,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采用精准施肥技术。
通过土壤检测和植株营养诊断,调整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可以采用缓释肥料、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等引进和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于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些建议。
需要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棉花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发生机制等,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
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棉花栽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农民与农业技术人员的良好沟通平台,及时传递新的栽培技术和信息。
第四,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民互助合作,共同提高棉花栽培技术水平。
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着土壤退化、病虫害防治、肥料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改善土壤结构、精准施肥等措施。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其栽培技术对全球棉花生产的影响巨大。
然而,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滥用给耕地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棉花作物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来保持高产量和质量,但是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过多可能会影响农田的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环保和有机的栽培方式来保障耕地和人类的安全。
其次,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棉花是一个耗水量非常大的作物,其栽培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在干旱地区,棉花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过度使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来提高棉花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棉花品种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棉花品种进行了不断的筛选和育种,使得现在的棉花品种多数为某些特定要求的单一品种,缺乏品种多样性。
这样很容易导致棉花突然爆发病虫害等问题,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因此,需要加强棉花品种的多样性,扩展品种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进行以下发展:首先,可以推广有机棉花栽培技术。
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等有机物质来代替化肥和化学农药,以较小的环境影响来实现棉花的安全生产。
同时,有机棉花还可以延长棉花根系的生命周期,提高棉花对水的吸收能力。
其次,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雨水收集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通过改进干旱地区的土地水分管理和土壤结构来改善棉花栽培环境。
最后,可以加强棉花品种的多样性。
通过引进优秀的品种,拓展提高棉花品种种类,增加棉花的适应性和抗病性,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加速育种进程,提高品种质量。
总之,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只有合理创新和改革,才能实现棉花结构性调整和优化,推动棉花产业日益向高质量、可持续、高效和安全的方向发展。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摘要】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种植技术不够先进,限制了产量的提高;病虫害防控不力,影响了棉花的质量;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力量,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棉花栽培技术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现存问题、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资源利用、发展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等领域。
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改善棉花生产技术,对于我国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
棉花的种植技术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只有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才能实现棉花的高产高质。
棉花的栽培技术也直接影响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改进棉花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合理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现存问题分析棉花栽培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其中主要包括种植技术不够先进、病虫害防控不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方面。
种植技术不够先进是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棉农还在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缺乏对新技术的接纳和应用。
这导致了种植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控不力也是棉花栽培技术面临的一个难题。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也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纺织原料之一。
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改进,直接关系到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对农民收入和棉花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治困难、耕作方式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棉花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制定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1.土壤肥力下降随着长期的连续种植和化肥施用,棉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水分持留能力减弱,致使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更为严重。
2.病虫害防治困难棉花生长期较长,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
目前,棉花主要病害有落花病、枯萎病、黄萎病等;主要虫害有棉铃虫、棉红蜘蛛、棉实蝇等。
在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中,病虫害的防治举措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3.耕作方式落后目前,一些地区的棉花栽培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依靠人工开沟、施肥、松土和覆膜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
二、发展建议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建议采取综合肥料施用、有机质添加和绿肥种植等措施,帮助改善和修复土壤肥力。
在农田种植轮作兼有的情况下,通过培肥土壤、合理施肥、加强管理,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和生产力。
针对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建议采取绿色防控措施,包括环保农药、生物防治、合理密植和轮作兼有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3.推广机械化栽培为了解决耕作方式落后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采用农机化、信息化的栽培方式,加快机械化栽培进程,提高劳作效率。
4.加强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在棉花栽培技术中,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耕作方式的现代化和绿色防控理念的深入人心。
棉花种植中的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的整合与平衡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其种植数量庞大且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地区。
然而,随着全球棉花产量的增加,棉花种植中的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棉花种植者需要整合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以保证可持续的棉花产量,并同时保护环境和水源。
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在棉花种植中的整合和平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挑战,需要平衡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的需求。
在棉花种植中,灌溉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为棉花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生长。
然而,过度使用灌溉水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农民需要在灌溉水的使用上做出权衡,平衡棉花的需求和环境的保护。
一种解决方案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同时确保水分均匀地分配到植物根系。
此外,通过改进灌溉管理技术,如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的灌溉,减少水分浪费。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改善灌溉效率。
除了节水灌溉技术,农民还可以采用有机耕作和自然农业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使用有机农药和肥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还可以改善棉花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有机耕作还可以保护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农民还可以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壤保护措施,如轮作、深翻和植被覆盖。
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的肥力。
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此外,棉花种植者还可以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棉花种植中的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的整合与平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农民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机耕作和自然农业方法,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土壤的污染。
棉花生产情况调研与思考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棉花产量和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本文将对棉花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棉花的产量问题是当前棉花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棉花的种植面积较大,但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不一,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棉花产量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由于土地的肥力问题,棉花产量低下,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棉花的质量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一些农户对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不当,导致棉花受到了污染,使得棉纤维的质量下降。
而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会对农民的收入造成影响,也会影响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棉花种植中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棉花种植地区的土壤肥力,从而增加棉花的产量。
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棉花生产过程中有害生物防治的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法,减少对棉花质量的影响。
同时,对于棉花质量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对农民农药使用的监管,建立农残检测体系,确保棉花的质量安全。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的力度,提高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棉花品种的选择和研发。
在种植上,应该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棉花品种的研发力度,培育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农药残留量的控制。
最后,通过加强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农资补贴和技术指导;科研机构可以加大对棉花产业的科学研究力度,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育种方法;而市场主体可以提供合理的市场需求,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也是农作物中的重要经济作物,但在其栽培技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1. 土壤肥力下降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连作制度的普遍应用,土壤的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也会减少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2. 害虫防治困难棉花生长期间易受到蚜虫、棉铃虫、棉红蜘蛛等多种害虫侵害,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过度使用不但引起了害虫抗药性,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3. 水分利用不合理当前棉花栽培中普遍存在着水分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旱情导致棉花生长发育不良,而过度灌溉又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
4. 种植结构单一化为了追求高产高效,部分地区将棉花种植作为农田的唯一作物,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壤疾病和虫害的加剧。
发展建议1. 合理利用有机肥有机肥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并且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建议种植户在施肥过程中,适量添加有机肥,并加强对农田的轮作制度,减少连作对土壤肥力的损耗。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未来害虫防治的趋势,可以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帮助农民掌握生物防治技术,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3. 优化灌溉制度建议种植户在灌溉过程中,根据棉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分配水量,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也可以利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4. 多品种轮作种植为了减少连作对土壤的损害,可以推广多品种轮作种植,比如将棉花和豆类、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有利于减少土壤疾病和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利用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灌溉制度和多品种轮作种植等方式,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改进,棉花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在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建议。
一、问题分析1. 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温和降雨的不稳定性增加,给棉花的生长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高温多雨易导致棉花植株发生病虫害,进而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降雨不足也会导致棉花生长周期的延长,影响采摘时间和产量。
2.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随着棉花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长期的单一种植模式和过度施肥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降低棉花产量和品质。
3. 技术管理的滞后部分地区在棉花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上滞后落后,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化肥农药施用,不能满足当下棉花高产高效的需要,技术管理滞后制约了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建议1. 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应该进行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提高棉花抗逆性和气候适应性。
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棉花的抗旱、抗病、抗逆性,从而保障棉农的收益。
2. 优化种植结构,实行轮作休耕在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污染的问题上,需要优化棉花的种植结构,实行轮作休耕,恢复土壤的肥力,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种植其他作物和休耕可以帮助土壤恢复并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土地资源的压力。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不足的问题,应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改进灌溉方式和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排水和浪费,从而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
4. 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针对技术管理滞后的问题,应该加强对棉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上进行技术支持,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为棉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我国棉花种植发展中,棉花的产量、质量目前均不能达到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难题,因此,有必要对棉花栽培技术进行开发和探索。
一、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的意义在新形势下,研究棉花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棉花栽培技术以及整体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棉花栽培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棉花种植行业的良性发展,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以及贸易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保护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抵御国外产品倾销对市场的冲击,需要不断加强行业创新,提高我国棉花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③加强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棉花的产量、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生存。
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栽培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我国棉花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1、品种选择不当就棉花种植现状而言,棉花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及品质。
因此,对棉花品种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目前市场上,由于品种认证门槛低,许多商家通过非法渠道销售不符合推广要求的种子,这将影响棉花种植的整体,直接影响广大棉花种植户的经济发展。
2、对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棉花种植的发展。
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由于许多农户规模较小,无法统一管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影响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同时,由于农民普遍对种植技术没有基本的了解,在应用中采用了传统的概念,埋下了很多种植隐患,错过了预防期,影响了棉花的种植效果。
3、缺少尖端人才,科研资金投入少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很多高校的研究目标都集中在尖端科技上,如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等,只有少部分涉及到农业种植领域。
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脱贫致富,然而,由于农产品的低收入,人们都在考虑如何脱离农业,向高科技的大门迈进。
棉田管理工作总结
棉田管理工作是棉花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
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棉田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们的棉田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在棉田管理工作中注重了土壤肥力的管理。
通过对土壤进行定期的
检测和分析,我们及时调整了施肥方案,确保了棉田土壤的养分平衡。
同时,我们还采取了轮作种植和绿肥种植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其次,我们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加强了对棉田病虫害
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生态平衡的保护,采用了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方法,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还在水肥一体化和灌溉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进。
我们优化了
灌溉系统,实行了精准灌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水肥一体化管理,通过科学施肥和合理浇水,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我们在棉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土壤肥力的管理,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优化灌溉系统,提高水肥一体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棉田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为棉花的高产高质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棉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棉花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就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耕作模式单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棉花栽培的耕作模式不断得到改进,然而目前依然存在耕作模式单一的问题。
一些农民在栽培棉花时,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缺乏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导致产量低下,浪费了土地资源。
2. 生产环节不科学在棉花栽培的生产环节中,存在着一些环节不科学的问题。
土壤肥力的调理不够充分,造成了土壤贫瘠,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发育;又种子的选育和使用不够规范,导致了品种杂交率低,影响了棉花的质量。
3. 病虫害防治不力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棉花的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许多农民在栽培棉花时,依然采用传统的农药防治方式,导致了农药残留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4. 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棉花栽培过程中,农民对资源的利用并不够合理,比如水资源的浪费,土地的过度开垦等问题,使得棉花栽培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二、创新建议1. 推广新技术针对耕作模式单一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比如精细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等,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生产环节不科学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土壤肥力的调理,合理施肥,改进种子选育和使用流程,提高耐病虫性和抗逆性,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应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合理开垦土地,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益,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棉花种植中的农村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村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在棉花种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农村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效率优化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的关键环节。
首先,农村土地规划是根据当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制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在棉花种植中,土地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水源的丰富度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有限的土地资源应该合理规划,分配到适宜的地区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实现在有限土地上最大化地发挥农业生产潜力。
棉花种植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首先,合理选择棉花品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抗逆性。
其次,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合理种植与轮作休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采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化和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工劳动对土地的占用。
此外,还应重点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减轻因灌溉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
农村地区通常依赖降雨水源进行灌溉,而因气候变化等因素,降雨不稳定性增加。
因此,在农村土地规划中,需要考虑到灌溉水源的可靠性,规划合理的水源储备和利用系统,以确保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在棉花种植中,农村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至关重要。
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周边环境。
而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农村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的研究和实践仍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
农村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在棉花种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摘要】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水分管理不到位、施肥技术不科学、病虫害防治措施不足、种植结构不合理、机械化水平偏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为棉花生产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保障。
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的综合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问题、水分管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植结构、机械化、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政策支持。
1. 引言1.1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棉花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
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对于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农民可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良好的棉花栽培技术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才能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保护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2 存在的问题棉花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水分管理问题、施肥技术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种植结构问题和机械化水平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水分管理问题是棉花栽培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干旱地区,棉花缺水会导致减产甚至歉收,而在湿润地区,过度灌溉会造成病虫害的滋生,影响棉花生长。
科学合理地管理棉花的水分,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施肥技术问题也是棉花栽培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损害生态环境,同时还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
棉田管理工作总结
棉田是棉花生长的重要场所,而棉田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棉田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棉田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在棉田管理工作中注重了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通过科学施肥、轮作种植和耕作管理,我们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我们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证了棉花的健康生长。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棉田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提高了农民对棉田管理技术的认识和掌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棉田管理工作。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教训。
比如,对于气象变化的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在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下,我们的应对措施不够及时和有效。
此外,对于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加强,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棉田管理技术。
总的来说,棉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学习,以确保棉田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提高棉田管理工作的水平,为棉花的丰收和农民的收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增长,棉花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建议来解决。
本文将从技术、环境、经济等方面探讨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建议。
一、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1. 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在传统棉花栽培中,农民为了追求高产,普遍存在着过度施肥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肥、有机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种植。
2. 技术水平不高当前,部分农民在棉花栽培中仍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种植方式,缺乏先进的栽培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导致棉花产量较低,质量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生产风险。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棉花栽培的效率和产量。
3. 抗逆性不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棉花栽培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目前的棉花品种对这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影响。
需要加强对棉花相关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的培育研究,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二、环境问题及创新建议1.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些棉花产区,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和产量。
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广科学的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可以考虑引入轮作制度,合理利用农田资源,降低耕地的单一种植风险。
2. 水资源的浪费由于传统灌溉设施的滞后和农民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且因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需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的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1.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目前,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波动较大,农民的经济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
提高棉田效益有良方提高棉田效益有良方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和贸易商品,也是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为了提高棉田效益,农民们必须采用一些合适的措施和策略。
在下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提高棉田效益的良方。
一、合理选择种植品种选择适宜品种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关键之一。
在选择种子时,要考虑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抗虫性、产量和品质等因素。
应选择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品种。
目前,国内种植的一些新品种,如省十品种、日本品种、美国品种等,都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可以考虑选择。
二、科学施肥施肥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通常,棉田需要施肥3次,分别是基肥、追肥和丰产期追肥。
在施肥前,要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其营养元素含量,根据土壤类型、品种、气候和产量要求等因素合理调配肥料。
一般来说,施化肥要搭配施有机肥,保证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和持久肥效。
三、及时病虫害防治棉花生长期中,病虫害是棉农最常遇到的问题。
病虫害会直接影响棉花的生长和品质,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病虫害,保证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四、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棉田的产量和效益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棉花生育期间,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浇足水,排足渗,及时除草,保持密度适宜,控制落花、结荚和滞茬等。
同时,要注意采收工作的细节,选用合适的机具和方式,每棵棉花采摘干净。
五、采用科学耕作技术科学耕作技术可以提高棉田的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
应注意使用轮作和休耕,利用晴天晾晒,防止盲肥和立秧浇水时水量过大,引发秧苗死亡等问题。
同时,在灌溉和排水方面也需要注意节水和防渗漏。
总之,提高棉田效益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农民们放眼整个棉田生产过程,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采用科学耕作技术等,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加强学习、提高技能,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法,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6--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DOI:10.16498/ki.hnnykx.2017.004.010长江中下游棉区辖湘、鄂、赣、皖、苏、沪六省(市)。
现有棉花种植面积133.33万hm 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7%。
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平原、太湖平原与江淮平原,部分分布地东南红黄壤丘陵岗地,是我国第二大棉区。
该区域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酷热期长”的气候特点[1]。
全年无霜期较长,230~290 d ,全年温度高,热量充足,年均气温较高,在15℃以上,除东部沿海地区平均较低,气温回升较慢外,大部分地区4月份气温可稳定通过15 ℃;≥10℃积温达4 800~ 5 800℃;日照时数1 600~2 200 h ;雨水较多,且雨热同季,年降雨量为1 000~1 500 mm 。
土壤肥沃,主要土壤是无石灰性冲积土,在丘陵岗地为红、黄壤和棕壤,在江苏沿海为盐碱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长江中下游棉区棉田一般采用沟厢种植,起垄开沟,以利排水。
棉田农作制度多为麦棉、油棉一年两熟。
棉花收获后,种植一季冬作物,如油菜、小麦、大麦、原麦、蚕豆和豌豆等,或种植一季绿肥作物[2]。
棉花多在冬作物行间套种,或者在早熟作物收获后播种或移栽棉花。
近年来,由于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杂交棉,由密植改为稀植,种植密度由常规棉种的3 000株/667m 2,降低到1 500株/667m 2,密度减少50%~60%,棉行的空间较大;由过去播种改为营养钵育苗移栽,苗蕾期生长期延长;加上棉花苗蕾期生长缓慢,植株较矮小,约有3个月的时间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延长了全年的生长季节。
因此,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发展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多种、高产、多收,提高棉田的整体经济效益,是实现棉农增收,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1 优化棉田农作制度,发展立体种植势在必行发展多熟制和间套复种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物,也是我国种植制度的一大优势和传统农业的精华。
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有重要的作用。
棉花间套复种在我国南北棉区素有传统,栽培模式多种多样,经验十分丰富。
进入21世纪以来,由关于优化棉田农作制度的思考 肖小平,唐海明,汤文光,汪 柯,李 超,程凯凯,杨光立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摘 要: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棉田;农作制度;间套作;对策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 (2017)04-0036-03Thinking about the Optimization of Cotton Farming SystemX IAO Xiao-ping ,TANG Hai-ming ,TANG Wen-guang ,W ANG Ke ,LI Chao ,CHENG Kai-kai ,Y ANG Guang-li(Hunan Soil and Fertilizer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bundant crop varieties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can improv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by optimize the cotton farming system,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reasonable multiple cropping arrangement, selection of suitable crop varieties, seedling transplanting,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 the control of plant dens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est control methods. Meanwhile, in order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output rate, some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tton intercropping grain crops, Cotton intercropping vegetables. Therefore, the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 of cotton and income of farmers were improved by taken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cotton field.Key words :cotton field; farming system; intercropping; countermeasure收稿日期:2017-02-13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3)作者简介:肖小平(1963-),男,湖南宁乡县人,研究员,研究方向耕作生态和农作制研究。
肖小平 等:关于优化棉田农作制度的思考37--耕作栽培•生理生化于推广杂交棉,棉田间套复种发展很快。
根据各地的经验,棉田发展粮、油、菜、瓜果间套复种立体种植,可充分挖掘棉田的增产潜力[3-4]。
同时,可充分利用全年生产季节,提高光能利用率,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效应,利用地力,做到“用养”结合。
特别是与玉米、高粱、大麦、小麦、油菜、辣椒、豇豆、西(甜)瓜、蚕(豌)豆、马铃薯、榨菜和芥菜等作物间套复种后,可错开生长期,形成早与晚、高与矮的复合群体,可利用棉田前期光能,改善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条件与生态环境,发挥边行优势,起到互利作用。
例如:棉田套种蚕(豌)豆、油菜,利用棉秆的保温作用,可以防止低温冷害;实行麦棉套种,麦苗对棉苗有明显的挡风防寒作用,可以减轻棉花苗期病害。
由此可见,优化棉田种植制度,发展粮、棉、油、菜、瓜等作物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是实现棉田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它可以充分利用棉田全年生产季节,把冬、春空闲季节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耕地解决争地矛盾,做到集约经营,产业开发,生产更多的产品,提高棉田的整体经济效益。
据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多年的试验,采用芥菜(榨菜)/辣椒/棉花,与传统种植模式油菜/棉花相比,主作物棉花产量虽然降低6.3%,但榨菜产量达到 1 250 kg/667m 2,鲜椒产量达到1 550 kg/667m 2,纯收益达到2 004.2元/667m 2,增加纯效益1 301.7元/667m 2, 增值达1.5倍。
采用蔬菜(芥菜)/西瓜/棉花,棉花产量虽降低9.2%,纯收益达1 460.0元/667m 2,增加纯效益757.5元/667m 2,增值达1.08倍。
蔬菜/春玉米/ 棉花,棉花产量降低3.0%,纯收益达1 084.1元/667m 2,增加纯效益381.6元/667m 2,增值达54.3%。
因此,采用棉田间套复种,可以充分利用棉田苗蕾期土地、温光和肥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不同作物的互利优势,实现粮、棉、油、菜、瓜增产高效[5]。
2 因地制宜、科学配置,选择棉田间套复种模式棉田间套复种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同平面的立体农业,群体结构较为复杂,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的间套复种模式。
长江中下游棉区因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栽培等条件千差万别,应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种植模式,以确保棉农增收。
综合各地的经验,大致有如下几种间套复种模式。
2.1 粮棉套作棉花与春玉米(春高粱)间作:玉米(高粱)选用优质、高产、早熟品种,春玉米(春高粱)3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钵(或营养块)拱膜育苗,4月下旬~5月上旬移栽,每厢栽1行,密度800~1 200株/667m 2,前作为油菜的玉米栽在棉厢的中间,注意行向与叶向垂直定植,5月中旬套栽棉花,鲜食玉米(甜、糯玉米)6月20日左右收获,籽粒玉米(或高粱)一般7月上中旬收获。
鲜食玉米产量300 kg/667m 2,籽粒玉米产量达200~250 kg/667m 2。
棉花与豆类间作:4月上旬播种早熟大豆(湘春豆13号、湘春豆14号、鄂豆4号)或中绿1号绿豆,采取厢中播2行或厢边各播1行,每穴播2~3粒,穴距10~12 cm ,绿豆播种量为1 kg ,春大豆播种量为4.5 kg ,5月上旬套栽棉花,7月上中旬收获大豆和绿豆,一般豆类产量为100~150 kg/667m 2。
棉花与马铃薯套作:马铃薯选用中薯3号、费乌瑞它、东农303、东农304、紫花白、克新4号等早熟优质高产品种,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在棉厢中间套种两行,控制密度3 500~4 000穴/667m 2,采用垄作栽培,覆盖地膜或稻草,春节前后出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马铃薯,一般产鲜薯1 500~2 000kg/667m 2。
2.2 棉菜间套作棉花与蔬菜间作模式较为普遍。
主要模式有:2.2.1 棉花与辣椒间作 选择特早熟辣椒品种,10月 上中旬播种,11月中旬假植到塑料大棚内,竖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于棉田,密度为1 500~2 500株/667m 2,5月上旬鲜椒上市。
一般产鲜椒1 500~2 000 kg/667m 2。
2.2.2 棉花与夏阳白菜(矮生菜豆、无架豇豆)间作 夏阳白菜、矮生菜豆、无架豇豆4月上旬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棉花,6月上旬收获夏阳白菜、矮生菜豆、无架豇豆,一般产1 500 kg/667m 2。
2.2.3 棉花与芥菜(榨菜)套种 芥菜(榨菜)8月下 旬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10月上旬套栽,套栽4 000~ 4 500株/667m 2,竖年3月中旬收获,鲜菜产量4 000~ 5 000 kg/667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