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知识。
(2)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
(2)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空城计的智谋之处。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国演义》课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空城计》教案语文:第13课(语文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疑难解析]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
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七年级语⽂上册第⼗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语⽂版《空城计》⼀、教材分析这篇课⽂节选⾃我国著名古典历史⼩说《三国演义》。
课⽂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智多谋。
课⽂按事情发展顺序进⾏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课⽂先写“司马懿引⼤军⼗五万,望西城蜂拥⽽来!”⽽诸葛亮“⾝边别⽆⼤将,只有⼀班⽂官”,“只剩⼆千五百军在城中。
”敌众我寡,情势⼗万⽕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坐,焚⾹操琴。
”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谨慎,不曾弄险。
今⼤开城门,必有埋伏。
”“宜速退。
”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料吾⽣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险,盖因不得已⽽⽤之。
”全⽂故事情节曲折⽣动,引⼈⼊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物形象栩栩如⽣,语⾔表达具有“⽂不甚深,⾔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通过⾃学理解积累⽂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光辉⼈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活实际对⼩说中的⼈物事件发表⾃⼰的看法。
(⼆)过程与⽅法1、激发学⽣学习兴趣,调动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与⽼师、与学⽣、与⽂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智慧,激发学⽣民族⾃豪感。
2、培养学⽣在⽣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献⾝祖国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物形象的⼩说阅读⽅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 对比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性格的差异和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使用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智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空城计》。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故事中勇敢、智慧、冷静等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故事中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智慧。
2. 教学难点:故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故事中战略思想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空城计》,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智慧。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景,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空城计》中的战略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现能力,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空城计》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角色扮演道具和情景模拟所需的物品。
八、教学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40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自读课文:10分钟3. 合作探讨:10分钟4. 角色扮演: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城计》故事的角色扮演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
《空城计》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静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听着这悠扬而凝重的歌声,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历史的画卷,走进了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了那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
这一个个的英雄讲述了一段段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士们斗勇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空城计》中,见识一下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吧。
二.听课文录音朗读,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内容三.复述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教师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本文虽是节选,但情节完整,按小说的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概括。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司马懿(逼)↓诸葛亮(释)→计↑(中)司马懿四.品析情节1.老师:同学们说这个故事写得好吗?好在哪呢?2.学生各抒己见,点评文章好处。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品析人物1.故事里出现了三个人物,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看插图,再看黑板上班上的小画家画的图,指着画中凭栏弹琴者问学生:这是谁?在干什么?旁边还有哪些人物?2.孔明的神态是怎样?请问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有关笑的词语。
3.孔明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你能揣摩出他当时的心理吗?请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5.同学们各抒己见,还能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回答,而且说得有理有据,非常好。
那么孔明的对手司马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理解。
2. 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古代兵法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含义和作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古代兵法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后注释,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空城计》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九、单元测试:1. 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空城计”意义相近的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空城计》的主题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从《空城计》中领悟到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对文中寓意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空城计》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小故事;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空城计》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空城计》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空城计》为例,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诵读积累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杜甫《八阵图》)[赏析]“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八阵图”指八卦阵图。
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赏析]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重点)2.学习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主要作品有《粉妆楼》《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
3.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列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两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领悟智慧、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空城计》的含义;(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3)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空城计》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教材和参考书;2. 学生用书;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语文2. 教学年级:七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空城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理。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理解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以历史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5. 教师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巩固所学内容。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空城计》的读后感。
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把握。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2. 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城计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历史人物。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
2. 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空城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从《空城计》中得到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总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内涵。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能够领悟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对古代战争策略的了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内容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 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对战争策略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内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争策略的其他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课文中的智慧和勇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空城计”写一个句子。
(2)选择一个古代战争策略,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2)语文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并能找出有关句子,说出具体理由。
3、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的意思。
4、摘录2句~3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5、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诸葛亮怎样摆空城计和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能说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并说说具体理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师: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那首熟悉的主题歌又在我们耳畔响起。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又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我们的思绪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上节课,我们已经开始学习这一课,重点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并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有关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李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多媒体课件出示)文学常识填空:(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
2、上节课,同学们还针对课题大胆质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摆的结果怎样?(多媒体课件出示)而其中最容易解答的摆空城计的结果,我们已有答案,那就是吓退司马懿及魏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课文先写“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敌众我寡,情势十万火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宜速退。
”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趣教师讲述: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讲述: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一睹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提问:“计”是什么意思?提问:“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围魏救赵。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字:遁dùn 蜂拥yōng 隐匿nì骇然hài 笑容可掬jū抚掌fǔ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懿yì词:失色旁若无人莫非骇然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三)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
(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司马懿中计结局是什么?诸葛亮释计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板书设计】13、空城计罗贯中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高潮司马懿中计结局诸葛亮释计第二课时一、导入:说说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二、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
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
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4) 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三次。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A. 学生讨论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讨论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
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板书:出奇不意)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
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
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
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
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
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文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空城计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空城计:出奇不意七、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的精彩场面。
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