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硫酸法的生产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钢铁制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钢铁制造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同时也是一个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行业。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和治理,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废气治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为了减少废气排放,企业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1、安装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脱硫装置:通过化学吸收或吸附的方法,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常见的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
脱硝装置: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
除尘设备:如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能够有效去除废气中的颗粒物,降低粉尘排放。
2、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燃料:例如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减少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
改进燃烧技术:提高燃烧效率,降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排放。
实行富氧燃烧:增加氧气供应,减少废气产生量。
3、加强废气监测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废气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确保达标排放。
对废气处理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行。
二、废水处理钢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为了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和回用,通常采取以下措施:1、物理处理沉淀:通过重力作用使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去除较大颗粒的杂质。
过滤:利用过滤介质(如砂、活性炭等)过滤废水,进一步去除细小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2、化学处理中和: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适宜的处理范围。
混凝沉淀:加入混凝剂(如明矾、聚合氯化铝等),使废水中的细小颗粒和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便于沉淀去除。
氧化还原:利用氧化剂(如氯气、高锰酸钾等)或还原剂(如亚硫酸钠、硫酸亚铁等),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通过培养微生物菌群,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介绍一种判断白砂糖质量的方法随着甘蔗品种、土壤、肥料、气候和甘蔗成熟程度的不同,煮糖过程罐内在制的甲糖膏颜色有所不同,而工艺条件如加热、硫熏、加灰、加磷酸和乙糖膏的配制纯度的不同,也可使煮制中的甲糖膏颜色产生变化。
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观光甲膏的颜色可判断白砂糖质量的好坏,这样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出不及格的成品,对提高产品质量有一定意义。
对提高产品质量有一定意义。
根据实践经验,当甲膏煮制至2/3高度时,置甲膏在玻璃板上,在灯光下观,从下面几种糖膏颜色可断定白砂糖的质量。
1 糖膏中间大块呈白色或灰白色,周围呈白带青色或白色茶油状者,澄清工艺条件控制适当,成品质量好。
2 糖膏中间大块呈暗色,周围呈白带清茶油状者,为预灰高,成品色值偏高,需适当调整预加灰量。
3 糖膏中间大块呈黄色,胶粘性大,周围呈一丝白色油状者,有如下几种情况:(1)二次加热温度不足,非糖份除去不完全,(2)作甲种的乙膏纯度低,乙糖含糖蜜多,非糖份增多。
白糖色值高,产品质量不能保证,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 糖膏大块呈淡红色,粘性大,周围呈一丝白色油状者,为(1)甘蔗存放时间过长或受旱受虫害,甘蔗变质,(2)甘蔗受过霜冻变质;(3)甘蔗自然磷酸值低,加磷不足。
成品色值高。
提高亚法厂白砂糖质量的研究与实践提要影响亚硫酸法糖厂白砂糖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色素,通过对产品色素的来源及其份量的分析可知,糖浆的质量以及结晶、分蜜的工艺管理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据此,研究并提出了提高亚硫酸法糖厂白砂糖质量的技术措施,包括:加强蔗汁、糖浆的澄清脱色;加强煮炼工序的管理体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措施实用可行,并且投资少,风效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1 序言亚硫酸法澄清技术在白砂糖生产工业中是一种典型的蔗汁与糖浆清净脱色方法,由于该法具有设备较少,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所以,这种澄清技术在我国制糖工业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2024年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以确保员工和公众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
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了解并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同时,确保员工理解并遵守这些制度。
3.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到岗位和个人。
4. 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运输规定,确保按照规定操作、分类储存、标记包装等。
5. 检查和排除安全隐患:定期对生产设施、设备、用电用气、防火材料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6. 推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7. 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和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
8. 加强事故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事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汇报和调查各类安全事故。
9. 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审核和评估:通过内部审核和第三方评估,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以上仅为一些一般性指导,请以具体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为准。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邻氨基苯磺酸生产工艺
邻氨基苯磺酸(简称邻氨基苯磺酸,英文缩写为PAB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化妆品等领域。
以下是邻氨基苯磺酸生产工艺的简要介绍:
1. 原料准备:
邻氨基苯磺酸的主要原料是苯酚和硫酸,苯酚通过氧化反应得到苯醌,苯醌经过与亚硫酸的反应生成邻氨基苯磺酸。
2. 反应步骤:
(1)苯酚氧化:将苯酚与氧气在适当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苯醌。
常用的催化剂有过硫酸钾、过氧化氢等。
(2)苯醌亚硫酸法还原:将苯醌与亚硫酸反应,生成邻氨基苯磺酸。
反应中,亚硫酸起到还原苯醌的作用,生成邻氨基苯磺酸并生成二氧化硫。
3. 反应条件:
苯酚氧化反应一般在常压下进行,反应温度一般在80-100°C 之间。
苯醌还原时可以采用酸性或碱性条件,一般常用硫酸为酸催化剂,温度一般为20-60°C。
4. 反应控制:
控制苯酚的氧化程度,避免过度氧化生成二苯酮等副产物。
控制亚硫酸与苯醌的摩尔比,确保反应过程中亚硫酸的过量,以保证苯醌充分还原为邻氨基苯磺酸。
5. 分离纯化:
反应结束后,通过水洗、结晶、过滤等步骤将其中的杂质和溶剂去除,得到纯净的邻氨基苯磺酸。
6. 干燥包装:
对得到的邻氨基苯磺酸进行干燥处理,去除水分,然后进行包装存储。
以上是邻氨基苯磺酸的简要生产工艺介绍,工艺中还需考虑反应温度、时间、压力等细节参数的控制。
同时,要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和安全。
副产亚硫酸钠企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副产亚硫酸钠生产企业,旨在加强副产亚硫酸钠生产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一、产品要求
1.1 外观:副产亚硫酸钠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异物。
1.2 化学成分:副产亚硫酸钠化学成分符合以下要求:
Na2S2O5 含量≥96.0%
Na2SO3 含量≤2.0%
NaCl 含量≤1.0%
1.3 水分:副产亚硫酸钠水分含量≤1.0%。
1.4 PH值:副产亚硫酸钠水溶液的PH值在4.0-4.6之间。
二、质量控制要求
2.1 原材料选择:副产亚硫酸钠原材料应选用优质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并保持原材料的稳定性。
2.2 生产工艺:副产亚硫酸钠生产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并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2.3 检测方法:副产亚硫酸钠的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采用经过验证的检测设备和实验室。
2.4 质量检验:副产亚硫酸钠产品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库。
三、包装和储存
3.1 包装要求:副产亚硫酸钠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并注明生产日期、批号和规格等信息。
3.2 储存条件:副产亚硫酸钠应保存在干燥、通风、清洁、避光、避热的库房中,避免与有机物、氧化剂、强酸、强碱等物品混放。
本标准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参考,如有需要,应依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
亚硫酸法工艺技术条件亚硫酸法工艺技术条件硫熏强度预加灰与一次加热二次加热磷酸的使用中和ph与清汁ph值二次硫熏亚硫酸法所用的工艺技术条件对澄清效果有很大影响,因而一直受到糖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研究。
广东糖业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和在生产上验证,虽然不同地区、品种的蔗汁的最适宜澄清技术条件有差异,但也有共通的规律。
以后国内各地的糖厂实行的技术条件略有改良,主要是提高了硫熏和磷酸的数量。
1、硫熏强度硫熏强度是影响亚硫酸法澄清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并对生产本钱有重要影响。
硫熏强度以蔗汁吸收的so2量(g/l)表示,习惯上以10ml硫熏后的蔗汁用碘液滴定所消耗的碘液ml()数表示。
随硫熏量增大,亚硫酸的脱色作用增强,生成的亚硫酸钙沉淀量增大和吸附除去较多色素与其它杂质,清汁色泽变浅,清汁含钙量和灰分减低,胶体含量亦有所减少。
例如在广东顺德糖厂进行的多组试验,不同的硫熏强度时清汁质量的平均值如下表。
印度的研究证明,亚硫酸法在参加so2量较多时,对酚类物的除去率较高,清汁色泽较浅。
硫熏强度对生成的沉淀物的形态有很大影响。
在硫熏量较低如0.4~0.6g/l时,由于亚硫酸形成钙盐沉淀的比率较低,生成的caso3 粒子不多。
研究发现,当蔗汁硫熏量低于so2 1g/l时,加灰加热后生成的凝聚物主要是磷酸钙沉淀,亚硫酸钙不多;他认为蔗汁中的胶体对亚硫酸钙有保护作用,故虽然此时汁中亚硫酸量为磷酸的两三倍,但亚硫酸钙沉淀不多。
在参加so2 量超过1.5g/l 时,情况有很大不同,此时亚硫酸钙晶体分布较广,晶体与团块紧密连接,沉淀物比拟粗大而紧密结实,这就改善了蔗汁的沉降和过滤性。
在硫熏强度较低(如约5ml)时,亚硫酸钙的沉淀率相当低,清汁含钙量和灰分较高,清汁纯度降低,容易出现纯度差为负数的现象。
当硫熏量超过1~1.2g/l时,亚硫酸钙沉淀率较高,清汁纯度一般有明显的上升,纯度差一般都是正数(除非操作管理很差)。
日榨甘蔗5000吨亚硫酸法糖厂的工艺设计第一章总论一、设计依据①广西大学生物技术与糖业工程学院制糖教研室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有关资料二、设计原则与设计范围(1)、设计原则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基本建设程序,特别应贯彻执行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方针,响应党和政府发展糖业的号召。
②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农、工、人民内部的关系,设计中尽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充分利用荒山、空地、劣地和山地。
③本着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积极采用经过生产考验的先进成熟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达到投资少,收效快,质量好,成本低的要求。
④要节约能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实行综合利用,搞好“三废”处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支援农业,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⑤要立足自力更生,注意专业化合作⑥要符合国家各项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2)设计范围本设计为日榨甘蔗5000吨亚硫酸法糖厂的工艺设计。
设计糖厂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由设计说明书、图纸和总概算组成。
它是确定建设项目的投资额,控制了工程拨款,组织主要设备定货,签定贷款合同等的依据。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和筹建单位提供订购设备的技术资料和图纸进行,并据以指导施工。
而工艺设计则是初步设计内容之一,是整个糖厂总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设计的核心。
由于全厂设计的工作量大,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并且是初步设计,因此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工艺部分的设计。
设计范围包括确定生产方法、生产流程、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能力计算、确定设备规范、型号及台数等;编制制炼车间部分设计规范一览表;绘制物料流程图、汽—汽凝水流程图、设备总图。
三、生产规模、生产方法和产品方案(1)、生产规模:日处理甘蔗5000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具体条件,根据糖业发展趋势,为满足广大人民对糖的需要,新建一个日榨5000吨的甘蔗糖厂。
W-L(韦尔曼—洛德法)法再生脱硫W-L法是一种再生脱硫工艺,它通过亚硫酸钠溶液的吸收和再生循环过程将烟气中SO2 回收并予以充分利用,因而也称为亚钠循环法。
W-L 法源于硫及硫酸制造厂从尾气中回收硫的工艺。
W-L脱硫工艺主要由SO2的吸收,热解再生和SO2富气再处理等几个单元组成。
SO2富气再处理的方式取决于电厂的技术、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通常随各电厂的具体情况而定。
热解再生操作单元既要再生富集SO2气体,也要再生吸收剂Na2SO3。
SO2的吸收操作过程主要在逆流塔中进行,高浓度的Na2SO3溶液与烟气充分接触,吸收烟气中的SO2形成NaHSO3。
这一步对整个系统的脱硫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是工艺中的关键部分。
一般来讲气液接触时间越长,交换度就越大,液相中Na2SO3浓度越大,SO2的吸收率越高。
气液接触时间主要由洗涤塔接触区的高度和烟气流速、或烟气量来决定;交换面积决定于洗涤量和液滴粒径。
在实际应用中,须根据电厂的具体情况,如目标脱硫率、入口烟气 SO2浓度和烟温等来确定上述技术参数。
其主要工艺方法如下:烟气经过文丘里洗涤器进行预处理,除去70%~80%的飞灰和90%~95%的氯化物,预处理的烟气通入三段式填料塔,逆向与亚硫酸钠和补充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除去90%以上的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氢钠,溶液逐段回流得以增浓。
净化后的烟气经过加热后从烟囱排空。
洗涤生成的亚硫酸氢钠进入再生系统--强制循环蒸发器,被加热生成亚硫酸钠,释放出二氧化硫气体,电解氯化钠所生成的氢氧化钠与再生的亚硫酸钠一起送入三段式填料塔重新吸收二氧化硫。
而回收的二氧化硫可以用98%的浓硫酸干燥,经V2O5触煤氧化生成SO3,用浓硫酸吸收并稀释至93%的工业硫酸。
其剩余的二氧化硫返回吸收塔。
根据市场需求还可以将一部分二氧化硫与天然气或丙烷反应生成H2S气体,再与另一部分二氧化硫送入CLAUS 装置生产单质硫,也可将单质硫焚烧生产液态二氧化硫和纯净浓硫酸。
化学危险品生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化学危险品生产管理,保障生产安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员工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生产管理1.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由生产部门制定,并在生产经理的指导下报批执行。
2. 生产设备维护:生产设备由设备维护部门进行定期维护,经过严格检验后方可使用。
3. 生产工艺:严格按照制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任何改动须经过专业人员审批。
4. 生产原料:生产原料必须过检验合格方可入库使用,并按照标准配比使用。
5. 生产记录:生产过程需详细记录,包括原料使用量、生产批号、生产时间等信息,生产结束后需存档备查。
三、环境保护1. 废物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物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严禁私自排放。
2. 废气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需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严禁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废水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严禁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绿化建设:加强生产场所的绿化建设,保持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四、安全生产1. 安全培训:员工需定期接受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应急处置程序。
2. 安全设施:生产场所需配备消防器材、安全出口、安全通道等设施,经常检查保持完好。
3. 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改正,确保生产场所的安全。
4.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露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和应急演练。
五、质量控制1. 质量标准:制定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2. 质量检测: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3. 不良品处理:发现产品不合格,需进行追溯处理,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管理制度执行1. 管理责任:各部门需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
2. 管理检查:定期进行管理检查,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3. 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改进,增强员工的管理意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汇编广西安协科技服务中心编印二零一四年三月目录——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583号 2010.10.19公布2011.3.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2011.3.2公布 2011.12.1起施行)共八章一百零二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印发60个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市、区)安全生产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委办函〔2014〕8号)——规章——《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总局令第30号2010.5.24公布 2010.7.1起施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总局令第36号 2010.12.14公布 2011.2.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总局令第40号2011.8.5公布 2011.12.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总局令第41号 2011.8.5公布 2011.12.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总局令第43号2012.1.17公布 2012.3.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5号2012.1.30公布 2012.4.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总局令第53号 2012.7.1公布2012.8.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总局令第55号 2012.7.17公布 2012.9.1起施行)《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总局令第57号2012.11.16公布 2013.5.1起施行)《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总局令第60号2013.7.10公布 2013.9.1起施行)《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安全生产十条规定》(总局令第64号 2013.9.18公布 2013.9.18起施行)附:条文释义《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2号2010.2.23公布2010.5.1起施行)《关于修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决定》(交通运输部令第5号2010.10.8公布2011.1.1起施行)《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附件:工艺目录、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推荐控制方案《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安监总管三〔2010〕186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24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附件:名录《关于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2〕87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2〕103号)附件:实施导则—后附基础管理、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系统、仪表、危化品管理、储运系统、公用工程、消防系统等各专业隐患排查表10个)《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12号)附件:第二批名录、安全措施和应急原则、名录2013完整版《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附件:第二批目录、重点监控参数、安全控制基本要求、推荐控制方案、调整首批部分典型工艺《国家安监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76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3〕88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进一步严格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文书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65号)附件:三个申请表、二个报告《》《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待发)《石油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目录》(待发)《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条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测试导则》《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广西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登记备案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安监管三〔2012〕4号)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广西安监局2012、5、3印发)关于印发《广西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广西安监局、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厅2012.9.3发布)附件:涉及危险化工工艺53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名单、重点监管82家危化品企业名单、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一览表、西南管道广西段站场明细表、列入搬迁计划的19家企业名单广西安监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广西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办法》的通知(2013.3.2发布)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85号《广西安监局关于提供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有关情况的函》(桂安监管函〔2013〕96号)附件:五个情况表附件1-5《广西安监局关于规范在役危化品生产储存装置安全设计诊断工作的通知》(桂安监管三〔2014〕4号)《广西安监局关于加快我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自动监控系统改造的若干意见》(桂安监管三〔2014〕10号)——强制性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 -)《安全色》(GB 2893 - 1982)《安全标志》(GB 2894 -)《气瓶颜色标志》(GB 7144 -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 - 200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 -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 50489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 50493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GB 50770 -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 11651 -)《氯气安全规程》(GB 11984 - 2009)《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 -)《危险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 - 2009)按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分类和公示取代1992版《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 15258 - 2009)《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GB 15603 - 1995 )《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 16179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 16483 - 200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 2009)共六章三十六条《液氯安全充装关键技术》()《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GB 20592 -)——推荐性国家标准——《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原则》(GB/T 15098 - 94)《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 - 2009)《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 16483 -)《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 21109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基准》(征求意见)——强制性行业标准——《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 3009 - 2007)《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AQ 3010 - 2007)《连二亚硫酸钠包装材料安全要求》(AQ 3011 - 2007)《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 - 2008)《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求》(AQ 3014 - 2008)《氯气捕消器技术要求》(AQ 3015 - 2008)《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通则》(AQ 3018 - 2008)《电镀化学品运输、储存、使用安全规程》(AQ 3019 - 2008)《钢制常压储罐第一部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形单层和双层储存罐》(AQ 3020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AQ 3021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 3022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AQ 3023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规范》(AQ 3024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AQ 3025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AQ 3026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AQ 3027 - 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AQ 3028 - 2008)《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AQ 9003 - 200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 3035 - 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AQ 3036 - 2010)《硫酸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AQ 3037 - 2010)《电石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AQ 3038 - 2010)《溶解乙炔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AQ 3039 - 2010)《涂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AQ 3040 - 2010)《石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道储运实施规范》(AQ 2045 - 2012)《石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程建设施工实施规范》(AQ 2046 - 2012)《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规范》(AQ 3047 - 2013)——推荐性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AQ/T 3012 - 2008)《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AQ/T 3016 - 2008)《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AQ/T 3017 - 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 - 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 9005 - 2008)《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AQ/T 3029 - 2010)《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AQ/T 3030 - 2010)《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AQ/T 3031 - 2010)《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AQ/T 3032 - 2010)《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AQ/T 3033 - 2010)《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 3034 - 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 - 201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 9007 - 201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AQ/T 9008 - 2012)《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要求》(AQ/T 3043 - 2013)《氨气检测报警仪技术规范》(AQ/T 3044 - 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 - 2013)《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AQ/T 3048 - 201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导则》(AQ/T 3049 - 2013)《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AQ/T 3050 - 2013)。
工业亚硫酸钾的检测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业亚硫酸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消毒、杀菌、脱氧化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如果工业亚硫酸钾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建立一套科学的检测标准,对于确保工业亚硫酸钾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国内外都有相关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但由于各地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产品质量标准存在差异,给产品贸易和使用带来一定困扰。
对工业亚硫酸钾的检测标准进行研究和制定,对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工业亚硫酸钾的检测标准,介绍其生产方法、主要用途及检测方法,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促进工业亚硫酸钾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便利化。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工业亚硫酸钾的常见检测技术,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通过对常见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指导,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工业亚硫酸钾的检测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行业标准的完善和提高。
2. 正文2.1 工业亚硫酸钾的生产方法湿法生产方法是将硫磺和氢氧化钾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再通过氧化生成亚硫酸钾。
该方法生产出的亚硫酸钾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和控制反应条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亚硫酸钾产品。
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仅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2 工业亚硫酸钾的主要用途工业亚硫酸钾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化工产品,其主要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作防腐剂:工业亚硫酸钾具有优良的防腐性能,可用于防腐处理各种材料,如木材、纸张、纺织品等。
在食品行业中,也常用于食品的防腐和保鲜。
2. 用作漂白剂:工业亚硫酸钾能够与色素和有机物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漂白效果。
氨的生产工艺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氨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亚硫酸铵法和合成氨法。
亚硫酸铵法是氨的传统生产工艺之一。
该工艺是将含有硫的矿石进行还原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在高温下将亚硫酸铵分解为氨气和硫酸。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硫矿石与氨水进行反应,得到硫酸铵溶液。
然后,将硫酸铵溶液蒸发结晶,生成亚硫酸铵。
接下来,将亚硫酸铵在加热的装置中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硫酸。
最后,将氨气通过吸收剂进行吸收,得到氨水。
合成氨法是现代氨生产的主要工艺。
该工艺是通过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空气通过压缩机增压并经过冷却,生成液态氮气。
然后,将液态氮气与天然气进行混合,并通过加热、加压等方式,生成混合气体。
接下来,将混合气体通过加热炉进行加热,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最后,将生成的氨气通过冷却、净化等处理,得到高纯度的氨气。
这两种工艺各有特点。
亚硫酸铵法生产氨的质量相对较高,但工艺复杂,投入成本高。
合成氨法生产氨的效率高,能够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但产品质量相对较低。
目前,合成氨法在氨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氨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具有较强的毒性,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产生腐蚀性的氨水。
因此,必须配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如高效的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以确保员工的安全。
总之,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农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亚硫酸铵法和合成氨法是常用的氨生产工艺,各自具有特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氨的生产工艺将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作环境安全。
亚硫酸法生产优级糖(精选5篇)第一篇:亚硫酸法生产优级糖亚硫酸法生产优级糖1980年以后,广东多个糖厂研究应用磷浮法,取得良好效果(参阅糖液气浮清净技术)。
用它处理蒸发罐的糖浆,有效地提高了糖浆和白糖的质量,结合在煮炼采取措施,可以大量生产优级糖。
广东中山糖厂在1983年初生产了5000吨优级糖供出口,就是结合采用磷浮法,当时将赤糖装包,煮糖用“三系半”煮糖制度。
白糖的质量很好,色值60~70IU,灰分0.022%,不溶物9~11mg/kg,二氧化硫7~8mg/kg。
而且,这些糖在正常条件下存放几年后也没有明显变色。
制糖工艺是一个整体,可以在多个环节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补救亚硫酸法澄清效果的不足。
中山糖厂在1990年又生产了三万吨优级糖供出口,占该段时间的白糖产量的绝大部分,而且当时由于外界原因,混合汁纯度较低,只约80;有些厂生产一级糖尚感困难,要大部分生产优级糖的难度确实很大。
该厂以亚硫酸法结合磷浮法为基础,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使这一批糖的平均色值只为60IU,灰份约0.04%,为我国的出口白糖赢得了声誉。
当时顺德糖厂也采用类似方法生产了占产量约一半的优级糖,色值亦为60IU左右。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它的整体或者其中的单项都可以供其他厂参考,在需要时适当选用。
中山糖厂采取的措施,在澄清方面主要是:1、加入磷酸至混合汁中总 P2O5达到500mg/L。
2、硫熏强度16~18mL。
3、在混合汁中加G409 300mg/L,泥汁加100mg/L。
4、粗糖浆用磷浮处理, 加入P2O5200~300mg/kgBx,pH6.3~6.5,脱色率20~30%。
5、改善燃硫系统,减少硫气中的SO3。
在煮炼方面的措施主要是:1、用少部分(约28%)的糖浆与部分甲洗蜜、甲原蜜煮甲种膏(AP80.5),分蜜得到甲种砂(AP99,色值2~4ºSt)用作甲糖膏的种子。
2、乙糖膏用甲原蜜、甲种蜜和部分丙糖回溶糖浆煮成(AP74),分蜜得到的乙糖(AP98)回溶经过独立的磷浮清净系统,加入P2O5400~500mg/kgBx,pH6.4~6.6。
亚硫酸盐在食品中的应用与标准规范亚硫酸盐是食品工业广泛使用的漂白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通常是指二氧化硫及能够产生二氧化硫的无机性亚硫酸盐的统称,包括二氧化硫(SO2)、硫磺、亚硫酸(H2SO3)、亚硫酸盐(如Na2SO3)、亚硫酸氢盐(如NaHSO3)、焦亚硫酸盐(如Na2S2O5)、低亚硫酸盐(如Na2S2O4)[1-2],限制使用量通常为0-0.7mg/kg(以SO2计)。
在食品中,亚硫酸盐可以游离态、可逆结合态和不可逆结合态3种形态存在[3]。
常见的亚硫酸盐,无色、单斜晶体或粉末。
对眼睛、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可污染水源。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
碱金属的亚硫酸盐易溶于水,由于水解,溶液显碱性,其他金属的正盐均微溶于水,而所有的酸式亚硫酸盐都易溶于水。
亚硫酸盐受热容易分解。
亚硫酸钠是亚硫酸盐存在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优良的还原剂,用来清除氧。
1 亚硫酸盐的毒理作用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亚硫酸盐在3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尚未归类)清单中。
目前对于二氧化硫的毒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SO2通过产生各种自由基引起组织氧化损伤被认为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机制。
当机体摄入SO2以后,与体液形成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亚硫酸盐极易通过电子氧化作用形成三氧化硫阴离子自由基(SO32-),而亚硫酸氢盐则可与氧迅速反应生成过氧自由基(O2·),其中未被灭活的自由基可攻击生物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进一步激发自由基连锁反应,产生的有机过氧化物可攻击DNA、RNA及酶蛋白,引起基因突变和酶活性丧失,细胞代谢紊乱[4]。
同时,SO2还能降低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减少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水平,从而加剧过氧化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5]。
实验表明,亚硫酸盐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背根神经元钾、钠离子通道的变化,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作业指导书河北澳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作业指导书一、目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GB1886.64-2015标准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焦糖色生产加工。
三、职责1、加工环节的负责人按要求严格控制加工程序。
2、质量检验人员按产品标准严格检验。
四、程序普通法●工艺流程葡萄糖母液浓缩反应调配灌装入库1、浓缩:普通法焦糖所用主要原料为50%的葡萄糖母液,其含有约50%的水分,生产前需要首先对50%的葡萄糖液体进行升温脱水处理,浓缩一定时间后取样用手持糖量计测其浓度,直到葡萄糖浆浓度为84%,完成浓缩。
2、反应:将浓缩后的液体葡萄糖通过管道打入反应釜中,打开蒸汽加热至150°C左右,开盖反应约10小时,反应完毕后循环水冷却至80°C以下,进行过滤后进入调配罐。
3、调配:加水调配到指定的粘稠度和波美度,即为液体普通法焦糖色产品。
4、灌装:按30kg/桶称量,灌入包装桶。
5、入库:包装好的焦糖色产品进入成品库存储。
氨法●工艺流程葡萄糖母液浓缩混料反应冷却调配过滤灌装入库1、浓缩:普通法焦糖所用主要原料为50%的葡萄糖母液,其含有约50%的水分,生产前需要首先对50%的葡萄糖液体进行升温脱水处理,浓缩一定时间后取样用手持糖量计测其浓度,直到液体葡萄糖浓度为84%,完成浓缩。
2、混料:将浓缩后的液体葡萄糖(6000kg)通过管道打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食品级碳酸氢铵,搅拌均匀,盖上反应釜盖子。
3、反应:密闭反应约4小时,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在140-150°C,压力在0.3-0.4MPa之间稳定,然后开盖继续加热反应4小时,开盖反应到一定阶段物料可能会涨罐,需根据当时情况投入少量食品级复配消泡剂,反应完毕后循环水冷却至80°C以下,进行过滤后进入调配罐。
4、调配:加水调配到指定的粘稠度和波美度(70%左右),即为液体氨法焦糖色产品。
5、灌装:按30kg/桶称量,灌入包装桶。
6、入库:包装好的焦糖色产品进入成品库存储。
亚硫酸钠含量
亚硫酸钠是一种化学物质,常用作防腐剂和漂白剂。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亚硫酸钠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保持其新鲜度。
然而,过量的亚硫酸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其含量受到监管和限制。
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酸味调味品中亚硫酸钠的限量标准为0.5克/千克,果汁饮料中的限量标准为0.5克/升,葡萄酒中的限量标准为0.25克/升,啤酒和饮料中的限量标准为0.01克/升。
这些限制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亚硫酸钠过量摄入的危害。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食品和饮料时应留意其亚硫酸钠含量,确保摄入量在安全范围内。
同时,生产企业也应当加强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限制,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安全。
- 1 -。
亚硫酸法的生产管理
澄清工序处于制糖生产的中间环节,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糖分收回,搞好生产平衡和节约用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工厂的经济效益。
糖厂的领导和岗位工人都应当认识和重视这一点。
澄清工序特别要强调搞好操作管理。
大量实践证明,管理好的糖厂,澄清效果好而且稳定,产品质量与煮炼收回都比较高,广东紫坭、中山、顺德等多个糖厂都是如此。
但也有不少管理较差的厂,即使甘蔗原料不错,所定澄清技术条件亦恰当,但操作控制不稳定,造成清汁质量差,白糖质量不好,有时出二级品或不合格品,制炼间的各项指标亦较低。
操作管理方面的重点是:
1、稳定控制各项技术条件
澄清工段岗位多,互相影响较大,首先要加强岗位责任制和工人技术培训,结合经济措施,使各岗位认真操作。
澄清操作管理的中心是稳定:预灰与中和的酸值稳定,硫熏与加磷酸稳定,一、二次加热温度稳定,与此相关,还要硫磺燃烧稳定和石灰乳浓度稳定。
澄清工序要多个岗位互相协作,加强联系,互相配合。
硫熏中和岗位起着核心的作用,该岗位人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澄清工段各岗位的情况,指导其他岗位的操作。
澄清过程各阶段的实际pH、温度等条件要经常检查分析,要鼓励工人勤检查、勤操作。
特别重要的是中和酸值和二次加热温度要稳定。
澄清情况不好的糖厂,最常见的问题是这两项条件控制不好,波动较大,以至连续沉淀器内产生强烈对流,沉淀物 (特别是其中较细微者)大量反上清汁区,造成沉淀器“反底”,使清汁质量恶化。
中和汁分析样本要有代表性和及时,应该在硫熏中和管道后的混合箱出口处采样。
有一些中小糖厂将该混合箱放在楼下,中和汁要经过楼下贮箱再泵出至楼上才采样。
样本“滞后”达5~10分钟,不可能正确指导操作。
糖厂通常以清汁酸值作为最终检查的依据,但由于沉淀器体积很大,存汁多,清汁pH不能真正地反映出中和汁pH的波动。
有些厂以班平均清汁pH作为衡量岗位操作的指标,一些操作者发现上四小时pH偏低或偏高,则在下四小时有意地提高或降低pH来弥补;有些糖厂二小时清汁集合样本的pH值高至7.6或6.6以下,波动很大,瞬时的波动更难预料,澄清效果自然很差。
在澄清不良的厂,必须加强检查中和pH值和二次加热温度,认真抓几天,情况多数好转。
对清汁pH要多抽样检查,以此作为衡量评比的依据。
石灰乳的质量很重要,要选用质量较好的和新鲜的石灰,要用热水化灰,使石灰乳化成为较细的粒子。
石灰乳化要完全,未乳化的石灰粒要用筛网隔除。
有些糖厂将石灰乳经过简单的沉降器,以除去石灰乳中的粗粒;或用水力旋流式分离器,可更完全地除去粗粒。
但也有一些糖厂的石灰乳化不好,又无很好清除灰粒,它们进入沉淀器中,使蔗汁pH值升高。
这种情况应当改进。
澄清工序各阶段必须有足够的和准确的仪表,很多中小厂存在仪表不足和不准确的问题,应认真解决。
加热温度应配有表式温度计以便于观察,但仍需以水银温度计为基准。
最好采用多点巡回式温度自动记录仪,定时将各项温度记录下来,有利于检查控制温度稳定。
现在已有部分糖厂的加热温度用仪表自动控制,温度稳定,对改善澄清起到很大作用,该系统不复杂,应当推广。
中和pH控制很重要,人工控制的波动较大。
用仪表自动检验、记录和控制是发展方向,广西的部分糖厂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采用现代化技术稳定控制澄清技术条件,对澄清工序很有利,并大大提高糖厂的技术管理水平。
2、加快物料处理和搞好清洁卫生
制糖生产要加快物料处理,特别是澄清工段。
要尽量缩短物料停留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化损失和不良的变化。
各种物料箱的存汁量不可过多,不要用过大的贮箱。
沉淀器要快放清汁,在澄清沉淀良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沉淀器内蔗汁量,过滤机要快抽泥汁,缩短泥汁的停留时间。
要经常检查沉淀器内泥汁的高度,交接班要有规定,不可超过一定量。
广东中山糖厂历来对此很重视,这是提高煮炼收回率的重要措施。
糖厂生产要搞好清洁卫生工作。
蔗汁中的蔗糖、蛋白质等都是微生物繁殖的很好营养物,而且蔗汁中有不少耐热的细菌,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很强,甚至加热到100℃都不能将它们完全杀灭,只是暂时抑制。
澄清工段的很多设备中都有微生物活动,要认真重视搞好各项设备容器和车间内外的清洁,特别要注意防止在设备死角处形成“蔗饭”等细菌产物。
要经常注意泥汁的状况,如它的pH偏低或带黄色,就表示沉淀器内的泥汁中有细菌繁殖,要加快排出和清除。
某些结构的沉淀器排泥汁不畅顺(或内部有死角),都会有此问题。
3、加强分析与试验工作
应当经常分析混合汁的自然磷酸值,根据需要决定加入的磷酸量。
要加强对澄清技术条件进行试验研究工作,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室内实验,对比不同条件的澄清效果,寻求不同甘蔗和不同时期的适宜技术条件。
特别是在将开榨时及澄清比较困难时,更
应做好此项工作。
经过多次实验,积累了较多的数据和经验,就能对本厂澄清处理的规律和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
室内澄清试验应分别研究各项技术条件的影响规律,不宜同时变动多个因素一起试验,否则无法分辨各个因素的影响。
通常先研究试验不同中和pH的情况(前面各项处理统一),着重了解清汁pH对清汁含钙量、色值、清浊度及沉降速度的影响。
分析清汁色值要先调整到pH7.0。
加磷酸量、硫熏量和预灰酸值的影响也应经常试验研究。
在这些试验中要特别注意清汁残留SO2量,它的残留量大必然同时增大清汁含钙量,导致纯度下降,这是影响亚硫酸法澄清效果的关键。
4、提高甘蔗和混合汁的质量
甘蔗和混合汁的质量不属于澄清处理的范畴,但对澄清过程的影响非常大。
各有关部门都必须十分重视。
甘蔗和蔗汁质量不良会带来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正常。
新鲜的甘蔗和蔗汁,糖分和纯度高,杂质少;产品质量、产糖率都较高,生产较正常顺利。
糖厂应当努力提高甘蔗新鲜度,缩短甘蔗从斩下到压榨的时间。
随着甘蔗斩下后的时间延长,蔗糖逐渐转化为还原糖,蛋白质水解为有害氮化合物,细菌繁殖生成有机酸及葡聚糖等胶体物质,都会增加澄清和煮炼的困难。
新鲜的甘蔗汁,pH值相当稳定,多数在5.5~5.9之间。
但不新鲜的甘蔗,蔗汁的pH值逐渐下降,会降低到5、甚至 4 以下;纯度由80以上,下降至不到80甚至70以下。
甘蔗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有害氮化合物,大大增加了澄清的困难,杂质难以形成良好的沉淀物,清汁色值升高,清汁清度下降。
这种蔗汁需要加入更多的石灰乳中和,并生成大量可溶性的醋酸钙等钙盐,使清汁含钙量显著增加。
亚硫酸法的澄清汁含钙量,正常时约在0.45%Bx左右,但不新鲜蔗汁的这一数值常达到0.5~0.6%。
这使蒸发和煮糖设备的罐垢明显增加,糖膏粘度增大,煮炼困难。
这些因素时常危及白糖的质量。
要注意减少甘蔗夹带的蔗叶、蔗尾和泥砂杂物。
蔗叶和蔗尾含有大量的高分子有机物、酚类物、氨基酸和无机盐,会使蔗汁色泽加深,澄清困难。
蔗汁中的蔗糠对澄清很不利,它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杂质,在加热时特别是在沉淀器内经过较长时间,会溶解或水解析出部分高分子物质、有色物和灰分,增加蔗汁色值、降低清汁质量。
蔗糠中含有较多的微生物,积聚蔗糠之处容易产生发酵等不良作用。
白糖中残留的微量蔗糠常是细菌活动的起因。
蔗糠的比重低,沉降速度慢,或成悬浮状态,降低清汁的清度。
蔗糠积聚还会堵塞设备或管路。
因此,不少糖厂在压榨车间采取措施减少混合汁中的蔗糠量,例如采用
二级曲筛,用尼龙网除去部分蔗糠,改善了蔗汁的澄清。
不过,适量的蔗糠有利于真空吸滤机的工作,它有助于在滤布上形成滤泥层,降低滤泥的粘性,使之较易从滤布上脱落,并能增大过滤速度。
为解决这个矛盾,美国一种新设计的系统将加灰、加热和加絮凝剂后形成的浮渣分离出来,用曲筛将其中的蔗糠隔出,将它直接与泥汁混合过滤,让蔗糠“走短路”,这就减少了它在高温和沉淀器中的不良作用,并消除了它们对沉降过程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