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九下第三单元《边寨飞歌》ppt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8
初中音乐课件:《边寨飞歌》课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音乐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初中音乐课件:《边寨飞歌》,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教学内容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
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
2、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图片也可。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向学生介绍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1、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2)老师介绍苗族和白族的风俗习惯、民歌特色。
(3)再听音乐,注意歌曲中的民歌色彩,如倚音、长腔、衬词等。
2、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勾画的情景。
(2)教师提问:是否有人可以听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3)教师介绍民族特色乐器葫芦丝和巴乌。
(4)再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并作比较。
3、欣赏《放马山歌》(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的体裁和主题内容。
(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结构。
(3)再听录音,注意旋律进行的特点。
(4)请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衬词“呦哦”在歌曲中的作用?怎样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情绪?(5)请学生跟着录音或钢琴伴奏哼唱这首歌曲,要唱出韵味。
【篇二】教学内容1、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
2、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3、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
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
2、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
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将少数民族迷人的风情展现在学生面前。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边寨飞歌》教案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边寨飞歌》教案内容,欢迎大家浏览阅读。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教学内容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使学生初步掌握撒尼人音乐在旋律、和声上的特点,并在演唱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了解。
教学过程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请学生谈谈歌曲的风格以及它所体现的主题内容。
(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声部旋律的不同。
(3)老师教唱曲谱,可先将两个声部分开学,直至两个声部的曲谱都唱熟。
唱谱时,注意唱出倚音和衬词的特点。
并请学生谈谈倚音和衬词的作用。
(4)请学生唱高声部(或低声部),老师弹低声部(或高声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5)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高声部,一组唱低声部,在演唱时注意音准和相互之间的配合。
(6)填词演唱,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唱出撒尼音乐的风味。
(7)再将学生分组演唱,直至唱熟歌曲。
教学内容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
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
2.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图片也可。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向学生介绍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1.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2)老师介绍苗族和白族的风俗习惯、民歌特色。
(3)再听音乐,注意歌曲中的民歌色彩,如倚音、长腔、衬词等。
2.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勾画的情景。
(2)教师提问:是否有人可以听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3)教师介绍民族特色乐器葫芦丝和巴乌。
《边寨飞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唱歌>.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教学目标通过学唱>,使学生初步掌握撒尼人音乐在旋律.和声上的特点,并在演唱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了解.教学过程唱歌>(1)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请学生谈谈歌曲的风格以及它所体现的主题内容.(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声部旋律的不同.(3)老师教唱曲谱,可先将两个声部分开学,直至两个声部的曲谱都唱熟.唱谱时,注意唱出倚音和衬词的特点.并请学生谈谈倚音和衬词的作用.(4)请学生唱高声部(或低声部),老师弹低声部(或高声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5)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高声部,一组唱低声部,在演唱时注意音准和相互之间的配合.(6)填词演唱,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唱出撒尼音乐的风味.(7)再将学生分组演唱,直至唱熟歌曲.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二教学内容欣赏>>>>>.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2.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图片也可.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向学生介绍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风格.教学过程1.欣赏>>(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在风格上有何不同.(2)老师介绍苗族和白族的风俗习惯.民歌特色.(3)再听音乐,注意歌曲中的民歌色彩,如倚音.长腔.衬词等.2.欣赏>>(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勾画的情景.(2)教师提问:是否有人可以听出>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3)教师介绍民族特色乐器葫芦丝和巴乌.(4)再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并作比较.3.欣赏>(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的体裁和主题内容.(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结构.(3)再听录音,注意旋律进行的特点.(4)请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衬词〝呦哦〞在歌曲中的作用?怎样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情绪?(5)请学生跟着录音或钢琴伴奏哼唱这首歌曲,要唱出韵味.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三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2.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等.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将少数民族迷人的风情展现在学生面前.2.学会用竖笛演奏>,体会它与管弦乐>的不同之处.3.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过程1.欣赏>(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聆听三个声部的不同旋律,感受其和谐的效果.(3)请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2.欣赏>(1)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什么场景.教师补充.(3)教师介绍>的来源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4)再听录音,引导学生分辨主奏乐器是哪两种?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哪两种形象?3.欣赏>(1)聆听录音,请学生说出主奏乐器是什么和乐曲的主题思想.(2)再听录音,试着分析乐曲的调式.结构.情绪.风格.4.学吹竖笛>(1)播放管弦乐>,使学生感受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和主题旋律,熟悉曲调.(2)请学生谈谈这首乐曲描绘的场景.(3)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意图.曲式结构.(4)学生练习吹奏主题旋律,注意旋律的流畅,老师可帮助克服技术难关.(5)请学生谈谈竖笛吹奏的>和管弦乐>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6)让学生练习用三角铁.碰铃按 | |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以此感受乐曲欢快而鲜明的节奏.(7)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用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5.音乐活动>(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情绪和主题内容.(2)再听录音,听辨乐曲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出现的次数.(3)请学生说说乐曲中有哪些乐器演奏,教师补充并介绍月琴.阮.琵琶等民族弹拨乐器的形状.音色等.(4)请学生随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5)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转成两个圈,男外圈女内圈,拍掌扭腰起舞,内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男女相对边唱边舞边换对.。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边寨飞歌》教案范文模板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苗族的音乐文化,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边寨飞歌》,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歌曲《边寨飞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苗族的音乐文化及特点。
3. 集体合作演唱《边寨飞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歌曲《边寨飞歌》的旋律和歌词。
2. 了解苗族的音乐文化及特点。
难点:1. 歌曲《边寨飞歌》的节奏和音准。
2. 苗族音乐中的特殊演奏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苗族的音乐文化及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学唱歌曲:《边寨飞歌》。
a.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哼唱。
b.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c. 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欣赏苗族音乐:教师播放苗族音乐,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二课时:1. 复习歌曲:《边寨飞歌》。
a.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演唱。
b. 针对学生的演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深入学习苗族音乐:a. 教师讲解苗族音乐的特殊演奏技巧。
b.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苗族音乐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边寨飞歌》。
2. 学生了解苗族的音乐文化及特点。
3. 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苗族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苗族音乐、《边寨飞歌》歌曲。
2. 视频:苗族音乐演奏片段。
3. 教学PPT:包含歌曲歌词、图片等教学素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苗族的音乐文化。
2. 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集体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边寨飞歌》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课《边寨飞歌》教学案例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努力遵循学生的审美发展与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与审美需要,转变单纯进行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
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教学内容:七年级欣赏《边寨飞歌》教学模式:审析——鉴析——评析三部欣赏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葫芦丝独奏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杨丽萍舞蹈《雀之灵》、苗族民歌《苗岭的早晨》。
欣赏瑶族民歌《瑶族舞曲》并会用口风琴简单吹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整节课欣赏后音乐活动展出,使学生充分审析、辨析、解析、达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的教育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聆听、赏析与教师的启发与提示,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的热爱。
通过师生互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自我理解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边寨飞歌”为主题,介绍分布在云南三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傣族、瑶族、苗族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的方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感受苗族、傣族、瑶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乐器表现特色。
解决方法:用欣赏、引导、教授、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技能。
教学难点:演绎歌曲和集体音乐活动的配合。
解决方法: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创作思考紧密结合。
通过赏析和领悟相辅、领悟与创造相承,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口风琴、三角铁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爱我中华》,体会各民族团结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欢乐景象。
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目的:创设情境,增进交流,活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