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逍遥游》(节选)注释指瑕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其一,“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教材注“而征一国”为“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
‘而’通‘耐’,能。
”这里关于“而”的通假情况,笔者认为注的不够妥帖。
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按读音的不同将“而”分列为两个词条,第一条收录了读ěr音时的义项;第二条注为:(néng)通“能”:①能够。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②才能。
例句恰好举的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一句。
另查《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79年版),在“而”的第二个词条注读néng,通“能”:①能够;②能力。
举例恰好也是《逍遥游》中的这一句。
还有《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在解释“而”的第二个词条也注明通“能”,在“才能”一义时也举的是这一例。
但以上三部书均未提到“而”通“耐”字。
关于“耐”、“能”二字,《辞海》、《辞源》均在“耐”的第二个词条注明读néng,通“能”。
而且《辞海》举了《礼记·乐记》中的一例:“‘故人不耐无乐。
’郑玄注:耐,古书‘能’字也。
”在“能”的词条下有通“耐”,取“受得住”的意思。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能”的第五个义项也注明通“耐”,取的也是“禁得起、受得住”的意思。
而在解释“耐”的第三个义项时注明通“能”,但取的是“能够”义。
这表明古“耐”与“能”能互通,且取义为“能够”或“禁得起,受得住”,此种情形下,没有“才能、能力”这一义项,并且也无证据证明“而”与它们互通;即便能互通,也无法取到“才能”与“能力”的义项。
可是,从句式特点和句义关联来看,“知(智)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中“而”在这里应取名词“才能”、“能力”的意思,应通“能”,读néng音,而不是通“耐”。
【课外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解说“故国”的含义中商榷“神游者是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
此句中“神游者是谁”引起过不少争论,“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材”课下将“故国神游”注释为“神游于故国,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
那么,神游者应该是苏轼了。
这种理解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故国”一词却太过轻视。
“故国”,《辞海》上有四个义项:(1)历史悠久的国家。
《孟子•梁惠王下》中言:“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2)祖国;本国。
丘迟《与陈伯之书》言:“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
”(3)故乡。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言:“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4)旧都城。
《史记•穰侯列传》言:“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
”如果采用第一种解释,显然是不妥贴的,因为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魏国,周瑜是吴国人,吴国建于公元222年,亡于280年,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国家”。
第二种解释更容易排除,因为,苏轼不会称吴国为“祖国、本国”。
又因为苏轼是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所以词中地点也不是作者的“故乡”,第三种解释也可以排除。
因此,只有“旧都城”这个义项可以用,呼应“故垒西边”中的“故垒”,指古战场。
但是这种解释还是欠妥当的。
据历史记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
而苏轼词中所说的赤壁在当时的黄州,即今之湖北黄冈,因此词中所说的地点根本不是吴国的都城。
看来,要解释清楚“故国神游”的意思就必须重新思考“故国”一词是否有其他的延伸出来的意思。
《辞海》中“国”的意思有这么几个:(1)国家;(2)国家的,属于本国的;(3)古代侯王的封地;(4)古时指都城;(5)指一个地域,犹“方”,如唐代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6)姓。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供参考的解释唯有第五项了;再经考查,发现在这首词中,“旧”只有“原先的、以往的”这个义项可以用。
初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关于现代出版业行业用语“页”“面”“页码”的说法,错误的是()。
A.“页码”用于标注书页的张数B.“1页”就是“1张”C.任何一种书刊的面数都是偶数D.出版业务中应尽量用“面”表示书页数量正确答案:A解析:A项,在专业性的出版业务交流中应该尽量使用“面”或“页码数”来表示书页的数量。
2.内文版式设计的转行齐肩是指()。
A.下一行的第一个字要与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对齐B.各行的尾部对齐C.下一行的第一个字要与第一行序号后的第一个字对齐D.各行的首部对齐正确答案:C解析:转行齐肩是指标题或注文转行时,下一行的第一个字要与第一行表示次序的部分之后第一个字对齐。
需要作转行齐肩处理的标题或注文,一般用文字说明,即明确标明“标题转行齐肩”或“注文转行齐肩”,有时也可与相应的校对符号标明。
3.期刊编辑加工整理中统一格式的要求不包括()。
A.统一全刊注释格式B.统一全刊各栏目标题的字体字号C.统一全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D.统一全刊同一栏目作者署名位置正确答案:B解析:期刊由于其特有的媒体特点,对于编辑加工整理工作有一定的特殊要求:统一格式和写好导引文字。
其中,统一格式包括:①统一注释格式;②统一参考文献表格式;③统一相关项目格式,比如作者署名位置的确定,是否列出作者的工作单位或者通信地址、以何种形式列出等等。
B项,期刊中文章篇数较多且各有主题,因此各篇文章不仅标题的字体、字号不同,而且正文主体文字所用字体、字号也可不相同。
4.印刷的要素不包括()。
A.原稿B.承印物C.图文载体D.校样正确答案:D解析:印刷是指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文载体,将呈色剂转移到承印物上复制出图文的过程。
印刷的构成要素有:①原稿;②图文载体;③承印物;④呈色剂;⑤印刷机械。
5.一种出版物只能有()个总发行单位。
A.一B.两C.三D.四正确答案:A解析:总发行是出版物发行过程的初始环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字词的读音,收入了大量新增词语,对一些词语的义项和释义做出了修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笔者结合前人及自身研究,指出了其中一些值得商榷的注音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标签:《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规范化2012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6版面世,这部词典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了语言生活参与者必不可少的权威指南。
新版《现汉》在注音方式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对词组、熟语以按词分写的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按照四字成语的结构差异加以区分——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的,在中间加短横“-”,如“投井下石”注作“toujing-xiashi”;不能分为两个双音节的,则全部连写,如“判若鸿沟”注作“panruohonggou”。
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内涵,严格遵守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
然而,笔者对于新版《现汉》中一些词语的注音存有疑问,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含多音字词语的注音问题汉语中多音字很多,有的是因为有不同的语义而读作不同的语音,即分音别义;有的则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原因,有不同的读音。
对分音别义的情况而言,若对其中的多音字理解不同,就可能读作不同的音。
如:(1)【间不容发】jianbfurongfa,意思是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第629页)其中的“间”是多音多义字。
究竟该读作阴平还是去声呢?《现汉》第6版注释其中的“间”为方位词“中间”之义,音jian。
而有学者曾指出“这里‘间’指‘间隔、间隙、距离’,不指‘中间’,应当注为jian”。
因为“中间”和“间隙”二词的意义不同,前者只是说明事物之间的位置,后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小。
“察察”“汶汶”注释商榷作者:董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6期《楚辞·渔父》中有这样一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它表达了屈原洁身自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苏教版给“察察”的注释是“皎洁的样子”,给“汶汶”的注释是“玷辱”,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察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海》都给出了三个义项,其中第三个分别表述为“洁白的样子”和“洁白貌”,并都以《渔父》中的这一句为例,可见在这一点上它们达成了共识。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注曰:“察察,净洁也。
”(91页)王力先生注曰:“洁白。
”(《古代汉语》570页,中华书局)也是大同小异。
尽管“皎洁”与“洁白”“净洁”都只有一字之差,但笔者以为不能等同视之。
“皎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给出的解释是“(月亮等)明亮而洁白”(652页),在“洁白”之外,另有“明亮”之意。
可是身体呢,无论是否“新浴”,都不可能“明亮”。
因此,在“身之察察”中,“察察”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洁白(洁净)的样子”,而非“皎洁的样子”,苏教版的注释存在瑕疵。
“察察”和“汶汶”同属叠词,而“身之察察”和“物之汶汶”又紧随着出现,给读者的直觉会是什么呢?也许它们在结构上应该对称的吧。
我想,这种想法既符合创作者的习惯,也得到大量古典作品的印证。
如果这种猜想成立,那么接下去的推断大概也是可行的。
“身之察察”充当“以”的宾语,存在定语后置毋庸置疑,“物之汶汶”似乎也应该如此。
如果真是如此,“汶汶”就是“物”的定语。
既然“物”与“身”相对,“汶汶”与“察察”似乎应该意思相反;既然“察察”就是“洁白(洁净)的样子”,将“汶汶”释作“污浊的样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者说,无论这个“物”(外物)是有形如“衣冠”,还是无形如“尘俗”,添上“污浊”这一定语,也都不会存在什么不合理之处。
当然,这还只是我们根据两句结构可能存在的对应性而对“汶汶”意思所做的大胆推测。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质疑作者:许雅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6期摘要: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不无可商榷之处。
其中有的词语注音欠准确;有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个别地方出现错误。
这无疑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本文把翻阅高中一年级两册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质疑[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53-01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较之前版本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校对、引用版本等原因,部分注释还存在少许问题。
其中有的词语注音欠准确;有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个别地方出现错误。
这无疑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本文把翻阅高中一年级两册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注音有谡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课本氾(fan)南,汜水的南面。
”此注中“汜”的注音有误。
“汜”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辞海》对“汜”的注音和释义为:(一)fan古水名。
有“汜水”。
(二)fan姓。
汉代有“汜胜之”。
根据辞书上的注释和例证,“秦军汜南”中的“汜”应读为“fan”,教材注音有误。
第二册《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课本注“趣(qu)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趣,趋向,取向。
”其中“趣”的注音是错误的。
《辞海》中“趣”是一个多音字,但在“趣舍”中应读为“qu”,通“趋”,趋附,迎合。
亦作“取舍”、“趋舍”。
例证为《荀子·修身》“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该句中的“趣舍”与文中的“趣舍”意思相同,因此,课文中的“趣”注音有误,应读为“qu。
二、释义有误第一册《荆轲刺秦王》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课本中注“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整理一:新闻人物(一)国内: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
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
对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三十年代初期的新闻事业,从实践和理论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米怜: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郭立士: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国人办报的兴起---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林则徐: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资政新篇》高度评价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王韬:借日报立言,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报纸可以“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言论自由;文风直抒胸臆;编辑人员品德高尚、通才。
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评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为之后的“文人办报、文人论证”起到引导作用。
郑观应:“通民隐,达民情”;是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规范报业。
严复: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北方维新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鞭挞列强和朝廷,受到爱国人士普遍尊敬。
章太炎: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为《时务报》撰述,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革命志士,后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英敛之:《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创办天津。
例之一: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
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志:记,这里指作标志”。
如果渔人是在道路上行走,处处作标志是容易做到的,合情合理。
可是,文中已写明“得其船”,也就是说不是在道路上行走,而是划船走水路。
这样,处处作标志恐怕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了。
他每作一次标记,不可能在水中做标记,必须得把船靠岸,停下,再下去作记号。
大家试想如果是你在行船你会这么做吗?还不如直接在心里默默记住。
作为经常从事捕鱼的人,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习惯性动作,不会愚蠢地不断停船下去做记号。
所以,将“志”解为“作标志”之类是不合情理的。
“志”在古代汉语中除去“作标记”之类的意思以外,还可作“记”解,如《辞源》修订本“志”的第三义项是:“记识事物。
通‘识’、‘誌’。
……”《辞海•语词分册》释“志”说:“记,记在心里……”根据“志”的词义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处处志之”的“志”应是“记识事物”、“记在心里”的意思。
原文那几句是说:渔人从桃花源里出来,找到自己的船,划船而归,他在归途中心里记下河边可作标志的景物。
例之三: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周大璞等《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
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
“粟,嘉谷实也。
”——《说文》本义:粟子,谷子“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贾谊《论积贮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唐·韩愈《杂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
”——李斯《谏逐客令》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
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我们没觉得不妥。
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与“注释”之区别一篇完整的论文主要有标题、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这四部分组成。
注释是指论文中的一些专业词汇的解释。
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可找到,一种是通过专业工具书(专业词典)。
另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百度、谷歌、雅虎等)里面输入该专业词汇即可查到。
许多作者不了解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相当多的人将参考文献作为注释写于当页之下,这是不规范的。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十分清楚地规定:“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著作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出,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可见,参考文献与注释有着显著的区别,作者在撰写论著时应严格将其区分开来标注.参考文献和注释对于一篇科研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并非每篇论文一定要有参考文献和注释,但完整、规范的参考文献和注释,能使论文显得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为论文更添一份可信度,同时也有利于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文献数据进行交换、处理、检索、评价和利用。
为此,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制定了一套技术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检索与评价数据主要项目(包括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名称、代码、标识和编排格式等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1999年,新闻出版署发文要求所有进入光盘版的期刊参照执行。
该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信息化。
但在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具体注录中,各种期刊存在着一些明显不同的做法,从而使这一问题显得比较随意和混乱。
为此,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区分与处理作一些探讨。
一、“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内涵(一)关于“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因为从科研的规律来看,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提及他人科研成果的过程,就是参考或引用。
第一讲新闻采访概论(绪论)教学目的:1、理解新闻采访的涵义和基本要素;2、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3、了解新闻采访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4、掌握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新闻采访的涵义和基本要素;2、理解新闻专业理念。
天山网讯(通讯员邓朝阳马榕摄影报道)8月25日,为迎“自治区第七届民运会”,哈密市西河区街道办西菜园村举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农民趣味运动会,全村各族农民英姿飒爽,竞技赛场,共享体育的魅力与快乐。
吃西红柿比赛、滚南瓜赛跑、蔬菜举重、接力传金瓜等项目的比赛,农民们都喊“好玩”。
获得名次的运动员均得到了不同的奖励品。
“哈哈哈……”在充满“农味”的搬运大白菜赛跑比赛中,呐喊加油声突然被一阵欢笑声打断。
原来,一名运动员在比赛时将搬运的大白菜跑丢了,还摔了个大跟头,引来观众一阵笑声。
摔跟头的农家大嫂自己也乐了,赶紧抱起地上的大白菜继续向终点跑去。
西菜园村农民运动员周雪琴说:“今天真是太高兴了,农民趣味运动会真是太有趣了!希望今后村里每年都能举办一次这样的运动会。
”新疆巴里坤县举行农牧民趣味运动会天山网巴里坤讯(记者周曼摄影报道)7月24日,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举行传统体育运动会。
最让整的收视率调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调查等等。
具体来说,包括新闻采访在内的各种调查活动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之处:基本立场相同和指导思想相同:所有的调查研究活动都是对客观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都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依靠群众。
基本功能相同:都是主观认识客观的活动,它们都是为了达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获得情况的目的。
工作顺序相同:都是先收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和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材料。
工作方法相同:都需要采用访问、现场观察、查阅资料、体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和方法。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闻就是事实”错。
真实性是前提,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性。
故选D。
2、下面对《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
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错误,对张秉贵的报道没有虚构。
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
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等,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
《赤壁赋》注释商榷二则:“属”“枕藉”《赤壁赋》注释商榷二则:“属”“枕藉”引导语:下文是对于《赤壁赋》中“属”“枕藉”两个词的注释商榷,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1.属《赤壁赋》中有“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某教材对其中的“属”注解为:“通‘嘱’,劝酒。
”这里把“属”理解为“劝酒”是有道理的,但认为“属”通“嘱”却有失偏颇。
首先,我们检索历代古籍,几乎未见“嘱”能表示与劝酒相关的动作行为。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嘱”的词义也仅“托付、依托”与“叮嘱”两项。
因此以“属”“嘱”相通而确定“属”表“劝酒”不太符合逻辑推理规律。
其次,“属”确实能和“嘱”构成通假,但也仅限于“托付、依托”与“叮嘱”二义,如:(1)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左传•隐公三年》)(2)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
(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3)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楚辞•天问》)(4)属陛下聪明睿智,洞照群情,公听并观,不遗小善。
(宋•曾巩《乞登对状》)以上四例“属”均通“嘱”。
文献中“属”和“嘱”仅在“托付、依托”与“叮嘱”二义上形成通假,这刚好和“嘱”只能表示“托付、依托”与“叮嘱”二义形成相互印证。
王力版《古代汉语》对此“属”的解释为“注、酌,斟酒给别人喝”,笔者以为此说较为可信。
“属”由于音近而与“注”形成通假,表示“注入”的意思,古已有之,如:(5)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书•禹贡》)孙星衍疏引马融曰:“属,入也。
”(6)酌玄酒,三属于尊。
(《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属犹注也。
”当“属”用于往酒杯里注酒的时候,便很容易沾染“劝酒”的含义。
因为倒酒时人们往往需要言语的配合,因此注入酒的过程也就是劝酒的过程。
当“属”的宾语不是酒器而是对饮者时,“劝酒”的意思就更为明显。
如:(7)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若今之舞讫相劝也。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三则李二年;陈泽新【摘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
《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
《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当是“开路”。
%Annotations about the anthology in Ancient Chinese ( Revised Version) edited by Wang Li has something to consult. In Zhanguoce·Luzhonglian Yi Bu Di Qin,“You” in the sentence“Ze Lian You Fu Donghai Er Si Yi” shows a gentle tone, which can be found in some other ancient documents. In Book of Songs ·NO Clothes,the meaning of “Chou” in the phrase“Yu Zi Tong Chou”should be “friends or partners”. In Gong Liu,the meaning of“Qi Xing” in the phrase“Ai Fang Qi Xing” should be“open a way”or“blaze a trail”.【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4页(P1520-1523)【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与子同仇;爰方启行【作者】李二年;陈泽新【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中文系,长春 130031;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自上世纪60年代面世以来,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堪称古代汉语教材的典范之作。
田鹏飞《辞海》是一部兼有字典、词典和现代百科的综合性大型辞书,历经四次大型修订,进步多多,至2009年版(通称第六版)出版,无疑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一大卓越工程,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辞书之一,学界声誉甚隆。
然而,以其卷帙浩繁,涉及的知识遍及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与现代百科知识,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有所疏漏实所难免。
白璧容有微瑕,无损其光辉,为使其下次修订更加完善,笔者拟就新闻史上部分人物条目有所商榷,如蒙读者、编者是正,则十分感谢。
1.邓拓(一册P425.1)注释说:”福建闽侯人。
原名子健、云特,笔名马南邨、丁曼公、向阳生等。
193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
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部《选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著有《燕山夜话》,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4卷)。
”此条注释,觉得有三点必须辨正、补充:一、注释中“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的说法,行文表达有二点不够准确一是当初三人合作分写杂文之行动,确乎是写,而后合集成书,即为著作,已不再是零篇散帙之文,则其行为已成“著”,非止于写了;二是于书名之前只以杂文体制冠之,易误解为单篇杂文,则行文逻辑表述不周延,失却文篇集合之类名,必于杂文体裁类别之后加个集字,才显得行文逻辑周延而准确。
二、于词目人物平生著作仅举杂文二书,而于治学重要一面却失举其史学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二书;又于文学方面失举《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二书,则于人物平生事业的表述即显得残缺不全了。
三、注释仅以政治人物叙其经历略备,而于其学术文化历史之贡献失举史学、文学著述四书,就不见其学者(史学家)、诗人的身份了。
由此及彼,亦见释文失其学术定位的概括语,显得注释有目无纲。
那么,注释之首须先总释作“中国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史学家、散文作家、诗人”,而后叙其简历、著作,才显得注释完备。
顺便提,邓拓平生所作旧体诗词五百余首,寓意深刻,雅韵铿锵,清新刚健,出色当行,向为读者所称道。
故其诗人之文化定位牢牢其确,绝不是虚誉。
2.范长江(一册P572.2)注释略作:“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发表大量旅行通讯。
1936年任《大公报》记者,西安事变后赴西安、延安,向全国报道西安事变真相、陕北革命根据地景象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
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著作编为《范长江新闻文集》。
”此条注释不够完善,需补充三方面:、注释所言:“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发表大量旅行通讯”,未明通讯是如何写出、内容如何、影响如何,皆须说明,实则历时十月,行程四千余里,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真象,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由天津大公报馆出版,此书与其时斯诺《西行漫记》同样,成为震撼全国的著作。
故于注释中应点出书名、内容、影响。
此书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应该表出,不应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
二、注释失叙:1937年2月9日,与范长江做通宵长谈,此行撰写《陕北之行》及《塞上行》二书,报道陕北革命面貌及领袖人物,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注释应当谈到这一点,而不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
三、注释失叙其非正常死亡一事。
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与人格凌辱,于1970年10月23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于博闻新闻河南确山。
记录此事,既彰“四人帮”之历史罪恶,也可引为革命的历史教训,所以注释不应隐没历史真象,以为殷鉴。
本条请参考:①杨钟岫、文世昌《风雨传媒·范长江跑新闻》重庆出版社,2006.12.1;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范长江的新闻思想》,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②蓝鸿文著《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3.邵飘萍(三册P1984.2)释文略作:“中国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名镜清、振青,浙江东阳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三次被捕入狱。
……1918年创办《京报》,并任社长,同时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9年8月《京报》被军阀查封,被迫再度赴日本。
1920年秋回国,复刊《京报》,兼任平民大学、法政大学教授。
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著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等,所撰新闻通讯和评论编为《邵飘萍选集》。
”此条注释缺漏、释义未明,需补充四点:一、注释于其名字之表述缺失有二:一是未点明“飘萍”为其笔名,大行于世,本名反为所讳,故宜明确点出于本名之后日:“以笔名行”,就恰当了。
二是于报刊署名尚有“阿平、青萍”等,因同时尚有新闻记者林白水(名万里,字少泉),以倡言无忌,触怒反动军阀,被借端杀害,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则青萍、白水恰成佳对,二人不幸皆以倡言民主自由、揭露军阀阴私丑行而同遭杀害,此亦传诵一时。
故本条释文亦应点出:“时署青萍”,为宜。
二、注释中“因反对袁世凯,三次被捕入狱”,语义未明反对袁世凯之原因,易误解为个人恩怨,谬矣。
故宜点出“窃国专制”,乃使语义、逻辑完善。
三、注释所谓“1919年8月《京报》被军阀查封”,原因未明,削弱了文章的表达力度。
须点明:“五四运动时,飘萍激于爱国义愤,于报端公开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触怒段祺瑞政府,下令查封《京报》。
”时至今日,何必隐讳而致义不明。
四、注释“次年(1926)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其因未明,宜点出:“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支持群众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及揭发军阀秘闻,时值奉系军阀张宗昌兵败冯玉祥,奉直联军入京,即以‘勾结苏俄,宣传赤化’之名逮捕,杀害于天桥。
”以明因果。
以上可参《郑逸梅选集》一卷P184 -185,二卷P120 -124: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P139-324。
4.张季鸾(四册P2879.1)注释略作:“中国新闻记者。
……1905年留学日本,……l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3年在北京创办《民立报》。
宋教仁被刺后,著文声讨袁世凯,被捕。
出狱后返沪,1916年重返北京,接办《中华新报》。
1918年因揭露安福系将胶济铁路抵押给日本的秘约再次入狱。
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直至病故。
……著作编为《季鸾文存》。
”张季鸾乃我中华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老报人,忠勇果毅,刚正率直,功业多多,大业煌煌,而本条释文平平叙事,多有未彰,宜为拈出,以再现历史的真象,不掩人之善绩。
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传统史德,其可拈而出之的约有六个方面:一、1913年以宋教仁被刺案,著文讨袁而遭牢狱之灾:1918年以揭露安福系出卖国家主权,将胶济铁路抵押日本的卖国行径,而再陷图圄,却未堕报人之职志与爱国之忱。
1926年,与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携手合作,执掌《大公报》,出任总编辑,遂高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大纛以为办报大政方针。
不党,即不结党营私,不偏不倚,不党同伐异,一本公心,评点世间万象;不卖,即不出卖灵魂,不损人格道德,不为功名利禄而出卖报人之职志,绝不出卖国家民族之利益;不私,即不谋取小集团及个人之私利,而言行必出以一派公(国家、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心:不盲,即处事必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严守正直立场,而不盲目随声附和某派之宣传、言论、观点和主张。
这种报人品格,注释遗漏,遂成缺憾,宜为拈出而彰明之,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以见实事求是的史德。
二、1924年1月1日马克思主义传承而发扬光大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张季鸾时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即于显著版面撰文刊发长篇社论《列宁逝世》,赞颂“列宁之理想则为人类的,其事则为世界的。
”彼时能有此等见识,殊为难能可贵。
注释岂得疏漏,漏则陋也,必当补而完善之,才见出历史的真面目。
三、抗日战争爆发,力主团结、抗战,救亡图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即撰文《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的社评,主张“明耻教战,救亡图存”;1937年“七·七事变”,消息传来,张即于上海版《大公报》发表《艰苦牺牲的起点》之社评,鼓舞国人抗战到底:同年12月8日,又于武汉版刊行社论《最低调的和战论》,呼吁“不分党派,同心奋斗”,提出抗战到底,必定胜利的信念,并鼓励士气,“中国就永不亡,民族精神也就永不至衰落”,文章刊出,影响极大。
1938年12月1日,《大公报》迁重庆,2日即刊社评《抗战大局》,大声疾呼:“唯有忍受一切苦难,不怕一切牺牲,战下去!战下去!”如此言论甚得民心,致使重庆《大公报》发行量达九万七千余份。
此等爱国热忱,殊堪表彰,则注释亦不当漏而不宣。
四、由于张季鸾主持笔政的《大公报》坚持“团结抗战”的言论与主张,为国际新闻界所关注,1941年5月,《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理新闻学院荣誉奖,重庆新闻界为之举行庆祝会,这都是张季鸾的功绩,注释亦当表而出之,以再现历史之天然。
五、张季鸾劬劳积瘁,于1941年9月16日病逝重庆,、秦邦宪、陈绍禹、吴玉章等特发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惊闻逝世,悼念同深。
肃电致悼,藉达哀忱。
”周恩来、董必武等唁电称:“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痛悼何堪!”蒋介石唁电称,“季鸾先生,一代宗师,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
……斯人不作,天下所悲。
怆悼之怀,非可言罄。
”国共两党高端之唁电,可见张氏功业,于国于民于时于史关系之重大,皆可证成其“爱国民主人士”之历史地位,则注释之概括语中亦当补此,才成完整的注释。
六、注释总括语仅将张氏定位于“中国新闻记者”而已,失之于浅而并不确切。
考张氏非止一般新闻记者,乃国际驰名之新闻记者、业绩显赫之老报人,兹依其平生行事著述、品格似宜概括为“中国著名报人、报刊评论作家、爱国民主人士”,才与其实际学术文化历史地位与贡献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