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辞海的定义 1
- 格式:docx
- 大小:22.88 KB
- 文档页数:3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文化、道德修养、礼貌以及对待事物发展变化的心理综合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一、基本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
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或即我们通常而言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个体而言代表了其“人才含金量”,关系到他的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整体而言代表了祖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
二、品德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三、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
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
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性格心理学家在确定性格的概念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把性格理解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一章礼仪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礼仪的特征与作用;掌握礼仪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礼仪的内涵及礼仪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
【引导案例】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位女士去应征财务经理,路上正好碰上一场大雨,幸好出门带了伞,才没有迟到。
当她来到招聘单位的电梯前时,取出纸巾把鞋擦干净,然后把纸扔进垃圾桶。
当她坐在面试经理面前时,经理看完证书后,没问她任何问题,微笑着告诉她:“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当她不敢相信地看着经理时,经理告诉她:“第一,这样的天气你仍然来了,说明你做人很有原则,很守信用;第二,你没有迟到,说明你准备很充分,很守时;第三,你的衣服没湿,说明你昨天看了天气预报,来时一定带了伞;第四,刚刚从公司的监视器里看到了你的行为,证明你很有修养、很细心。
一个人的小习惯是无法刻意掩饰的,所以我们很愿意和你这样的人成为同事。
”(资料来源:华英雄. 华英雄说礼仪.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的规范与修养已成为个人立身处世、企业谋生求存的重要基石。
一、礼仪的起源“礼”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礼仪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仪的内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礼仪起源于祭祀。
豊(lǐ),古同“礼”,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
”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
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词,它们虽有联系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礼仪?它的核心是什么?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一起来看看吧。
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篇1礼的含义“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
“礼”的含义,按辞海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
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如典礼、婚礼、丧礼。
(3)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4)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礼单。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
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
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
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礼貌的含义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
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四)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核心提示1.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
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2.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
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
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
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
而我认为,礼仪修养与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
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
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
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
亚里士多德说,礼是一种善。
礼一“礼”的含义1.《辞海》中的解释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
【礼拜】①宗教仪式:做~|~堂。
②星期:~天|~一|下~。
2礼可以指:礼- 儒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
主要推崇西周的社会观念。
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3 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二。
礼的介绍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礼仪发展历史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
一、礼仪的起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
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
2.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
在舜尧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五礼”。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
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
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
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
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
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
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
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
二、礼仪的发展演变(一)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1.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
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
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
(二)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
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第一章礼仪概论第一节礼仪的含义与性质一、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在古代分别代表两个有联系却不尽相同的概念㈠礼仪的含仪1.礼在古代最初是敬奉神明,“礼”是一个“礻”祭祀的容器,庆丰收两种说法时间的,所认加个丰收的“丰”烧的香,行了礼来年才有好收成好运气2. “礼”通“屐”意为鞋子,穿上好走路,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一定要适合<<礼记曲礼>> 中言“礼者,所以定新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成为一种社会秩序,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古代礼的概念,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典章制度A 国家机构设制B 官吏迭考制C 君臣等级D 赋税土地制度二、礼节仪式简称礼仪(古代有5种礼仪)吉:祭祀的典礼凶:一般指丧葬宾:诸候对天子朝见之间聘问和会盟军:战事嘉:冠礼婚礼乡饮礼三、是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十三经》《周礼》:谈古代政治制度又名《周官经》泛指典章制度《仪礼》:记录战国前蛊族生活中各种礼节仪式的典籍,此书所指礼均为礼节仪式《礼记》:关于是“礼”的论文集,同容交杂,涉及礼制的内容,礼制产生和变化的历史许多方面。
第二节现代礼仪的概念含义《辞海》有六条1.本为敬神,神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丧礼、2.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婚礼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礼物如:送礼、礼单5.古书名6.姓春秋时有大夫“礼孔。
礼孟”现在汉语词典1、社会生活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丧礼2、善于遵守的言语或动作,如礼节、敬礼3、礼物、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综上可见,“礼”表敬意的通称,表敬意的仪式、言语、动作、礼物(二)礼仪的含义1、法度准则《墨子。
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卿大夫之仪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2、典范表率,《荀子正论》上者,下之仪者,“礼仪先生”“礼仪小姐”有此意3、形式,仪式《荀子正论》诸夏之国,同服与仪,“司仪”指掌管主持仪式的人4、容貌风度仪表堂堂5、礼物如谢仪、贺仪、奠仪(三)礼仪的定义定义: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品器物等。
·概述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在《辞海》中的解释 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
【礼拜】①宗教仪式:做~|~堂。
②星期:~天|~一|下~。
·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注目礼是比较庄重的礼节。
学校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应全体起立并向老师行注目礼--目视老师并成立正姿势,目送老师走上讲台,直至老师还礼。
其他如升国旗、受检阅、受接见等场合,均应行注目礼。
在只有两个人的场合,或虽有多人在场但只有两人存在某种关系的情况下,注目礼的作用不很明显,或者说不宜使用,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注目无异于盯视,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这时应采用其他礼节形式。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大家需要学习什么礼仪知识,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1) 礼仪礼仪是一个复合词,由“礼”和“仪”两部分组成。
“礼”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概念。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即“礼”的本意是敬神。
《辞海》对“礼”的注释有三:①本谓敬神,引伸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后人把“礼”引伸为礼貌、礼节,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沟通手段,它包含有人与人之间要互尊、互敬、互爱的意思。
按《辞源》解释,“仪”有两层含意。
一是指容止仪表,如《诗经·大雅》所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二是指法度、标准,正如《国语·周》中所说:“度之于轨仪。
”《淮南子修务》中说:“设仪立度,可以不法则”。
据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记载:“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载,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毂,佩之不迷。
”佩迷毂可以使人不迷,所以有佩迷毂的服饰礼仪。
服之有佩,是新石器时期出现的,佩物多为玉、骨等物,佩物多呈动物形态,如玉鸟、玉鱼、玉蝉等,带有浓厚的修饰性质。
礼仪后来演绎为一种手段和制度,并且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如礼部等。
《礼记》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公争辨识,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礼”与道德修养、导民治国、社会交往的关系。
英语中“礼仪”一词“Etiquette”是由法语演变而来的。
法语原意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用来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上面写有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事项,作为人入庭后的行为准则。
后来,各种其他场合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由繁而简,形成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成为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
辞字中找出15个字摘要:一、引言二、汉字的构造与演变三、辞字的含义与分类四、从辞字中挑选15 个字的方法五、选出的15 个辞字概述六、这些辞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七、总结正文:【引言】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字,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在这丰富的汉字海洋中,辞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别。
本文将从中挑选出15 个具有代表性的辞字,并对其进行概述和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汉字的构造与演变】汉字的构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形式逐渐简化。
辞字作为汉字中的一种,其构造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辞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表示意义的“义符”,一个表示音韵的“声符”。
在演变过程中,辞字的形态和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辞字的含义与分类】辞字是指那些含有言辞、语言、文辞等含义的汉字。
根据辞字的含义和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在挑选15 个辞字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字的含义、使用频率和代表性。
【从辞字中挑选15 个字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辞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我们从辞海中挑选出15 个具有代表性的辞字,包括:诗、书、画、歌、舞、礼、易、春秋、论语、道德、仁、义、礼、智、信。
这些辞字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选出的15 个辞字概述】1.诗:文学体裁,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生活、抒发情感。
2.书:文字记录,包括书籍、信件等。
3.画:绘画艺术,用线条、色彩表现形象。
4.歌:音乐作品,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
5.舞:舞蹈艺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情感。
6.礼:社会规范,包括仪式、规矩等。
7.易:易经,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
8.春秋:春秋时期,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9.论语: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0.道德:道德品质,人类行为的准则。
11.仁:儒家伦理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12.义:道义,人类行为的正当性。
13.礼:礼仪,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
简述礼的定义
礼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以言行举止表达尊重、感恩、友谊、爱情等情感的社交规范。
在不同的文化中,礼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大多数文化都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能够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礼的定义包括礼仪、礼节和礼貌等方面。
礼仪是指特定场合所应遵守的规则和仪式。
礼节是指特定场合应表达的尊重和关注。
礼貌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表现出文明的举止和语言。
礼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包括婚礼、葬礼、生日、节日等各种场合。
在商务交往中,礼的表现也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礼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日本的礼仪、中国的传统礼节等。
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礼定义,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总之,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的定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明举止和社交礼仪,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礼在辞海的定义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
(利用3,4点)礼的原则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观点:毕竟认识感性的动物,以理服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认账,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能创造和谐的氛围,如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就是建立在对各大亚非拉国家国情,信仰,制度不同的尊重的前提下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度。
在法制的社会里,以礼服人是一种态度,以理服人才是一种方法。
如果你说你是以理服人,单凭理如何来服人。
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
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若我们能多点“克己复礼”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安和、有礼的。
一.开篇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场同学,大家早上好。
下面,我将对我方观点“以礼服人”中的“礼”做下简单定义。
在当今社会,礼指的是礼仪,礼节,礼貌,尊重,礼让之意。
今天的辩题是一个比较性的命题,它具有的是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因此,我们应优先考虑以下两个前提:首先,理和礼两者是相辅相成,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
其次,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现状,在遇事时,理和礼知究竟何者更能令人信服,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现将对我方观点进行论述。
第一,对于个人而言,礼,可以证明一个人的素质和风度。
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以道理就能服人的。
很多时候,很多人会放下自己的道理来做到不伤害对方,这样就需要这个人有礼,有风度了。
一个人有礼才会讲道理。
礼貌的礼包括道理的理。
一个人如果只想道理,却只认死理,不讲礼,这岂不是乱套了吗?
第二,对于国家而言,礼,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风度。
谦谦君子,以礼服人,这可是打开和谐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啊。
虽说有这么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但是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以理服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认账的,然而,对别人的尊重,能创造和谐的氛围,则可以令人信服。
如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就是建立在对各亚非拉国家的国情,信仰,制度不同的尊重的前提下提出来的,这不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以礼服人了吗?
第三,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
纵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个体,有礼节, 守礼则文明,隆礼则相安而致治。
群体,无礼节,无礼则暴乱,悖礼则相争而致乱。
从上述分析可见,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首先就应以礼待人,方能以礼服人。
第四,善于使用礼仪,以礼服人,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无礼的人吗?我想应该不是。
但是,虽然在生活中可能你是一个有道理的人,那么你善于运用你的“道理”来让他人“臣服”于你吗?你可能没有做到,或者还并不知道如何做。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廉颇负荆请罪,他正是用自己的礼仪使蔺相如信服他,最后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做人并不能总是可以用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道理可以做到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在当今社会,凡是都要以礼服人。
谢谢。
二.攻辩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场同学,大家早上好。
针对对方辩友所提出的以理服人,那么,我方认为要做到以理服人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你自己要按理行事,另一方面是对方也按理行事,否则的话就是一厢情愿,难以成果。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所以,在当今社会,以道理服人不一定能立足。
众所周知,许多西方国家比较注意礼仪。
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彰显礼节,所以,当今社会,应以礼服人。
生活中,以礼服人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公交车让座,,,婆媳之间,,,教育小孩,,,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