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用书:第3章 基因的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6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生物编写人:陈正文审稿人:张向阳第3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教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等三节内容后的归纳与提升,是本章基因的本质的升华部份,更是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所以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的重要一节。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有一大特点:没有直接讲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而是第一采取资料的形式,以数据不同和作用表达为主线,慢慢呈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如此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应用数学比较法,让学生明白基因与DNA 的存在不同,明白基因才是有效的。
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取得启迪和升华。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必然的科学研究方式。
(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式。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过介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二、教学难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冲破难点,结合实际来上好课?使学生在一堂课里面学有所获、学有所进,是咱们老师必需探讨和追求的问题。
虽然咱们学校的生源与一流学校间有必然的差距,可是在咱们老师的尽力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对于DNA的有关知识也了解比较深,若咱们能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全、活用,发挥自主学习的踊跃性,提高学习兴趣,必能更好的进展。
五、教学方式1.以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入手,通过数学比较、对比的方式,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讲义所举的重复例子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熟悉和理解;3.联系实际生活,引入DNA指纹技术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认知DN 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打下基础六、课前预备1.学生的学习预备:预习讲义本节内容2.教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讨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包括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通过两个活动来完成。
在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中,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基因与DNA的关系。
资料分析中共列举了4个实例,资料1、3是从数量上说明基因是DNA片段;资料2、4是从现象上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如下的结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部分,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DNA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
活动中创设情境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DNA分子中可以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结论,从而推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4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
基于以上考虑,基因的概念侧重知识方面,也是本节教学的核心。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侧重于运用数学方法来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数学方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因此,应将两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
本节教学可用一课时,由于本节教材内容偏少,因此,教师除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应适当补充一定的素材,来进行探究教学和联系社会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要点,逐步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三维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讨论基因与DNA的关系,从而推理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2.通过概念图,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3.通过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解决生物学问题,进而推理出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基因与DNA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方法与过程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的认识基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导引在教学过程中,上述资料可以根据需要多次使用,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实例中逐步得出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结论,最终获得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这一综合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讨论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重新设计一些问题串,让学生沿着上述逻辑推理过程,得出结论。
在推理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探求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确立事实、推理、结论之间的正确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法建议(1)认真听讲,多和同学多讨论。
总结DNA分子、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遗传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基因的运用,收集相关的资料并总结。
(3)多关注一些生物科学界有关基因、DNA的重大发现。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1.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
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这说明基因是DNA的片段,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上的,而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的。
2.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在人类的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表现为每个人的DNA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别身份。
(二)精品教案引言: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课时跟踪检测三精子的形成过程(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等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单体的数目正好和细胞中DNA分子数目相等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都相同解析:选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点一分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两条子染色体,结果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2.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
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Ⅱ所处阶段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B.Ⅲ所处阶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分别移向两极C.②代表染色单体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2∶1解析:选B 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分别移向两极发生在细胞分裂后期;①是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为核DNA分子;Ⅰ~Ⅳ中③(核DNA分子)的数量比是8∶16∶8∶4=2∶4∶2∶1。
3.下图甲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与② B.①与③C.②与③D.②与④解析:选C 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一部分片段,即一条染色体上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另一条没有发生互换。
课题名称第3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下课时 1课程标准描述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基因决定的考试大纲描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高考测试等级Ⅱ级: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见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第三章主要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概括总结与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规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遗传的两大规律,明确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DNA的结构和复制方式,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基因和DNA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所以本节课是前几节课的自然延伸,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积极探究学习。
学习目标1.阅读分析教材55页“资料分析”,归纳概括并描述基因和DNA的关系。
2.阅读教材“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利用数学方法归纳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描述基因的概念。
重点1.基因的本质。
2.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难点基因的本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约2分钟)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摩尔根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后来证明染色体中只有DNA是遗传物质。
那么基因等同于DNA吗?跟随教师进行复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疑惑,通过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中。
思(约12分钟)★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阅读教材55-56页“资料分析”,独立思考,完成下列内容:思考一:Ⅰ.教材资料分析1中,大肠杆菌基因总的碱基数目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大肠杆菌细胞DNA中总的碱基数目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有毒;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无毒。
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即转化因子是DNA。
3.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S存在于蛋白质中,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6.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表面光滑表面粗糙有无①实验过程及现象: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将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 ①实验结果及现象:②结论:DNA 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从死亡小鼠中是否只分离出S 型活细菌?提示:不是,分离出S 型活细菌和R 型活细菌,且R 型活细菌数量多。
2.请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转化实验的关系。
提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并没有证明。
艾弗里的实验则证明了转化因子是S 型细菌体内的DNA 。
[跟随名师·解疑难]1.肺炎双球菌体内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时每组均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每个实验组除要探究的因素各不相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最终结论必须由几组实验结果对比得出。
[特别提醒]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①在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 也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②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 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了R 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③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 型细菌均转化成S 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原因是转化受DNA 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
1.T 2噬菌体的结构与代谢(1)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及结论有有DNA是遗传物质无无1.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2噬菌体?提示: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2.能否用14C和18O标记噬菌体?能否用32P和35S 同时标记噬菌体?提示: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都含C和O。
不能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
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讲,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均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内,离心后全存在于上清液;实际上,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
请分析原因。
提示: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跟随名师·解疑难]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1)噬菌体注入细菌的物质是DNA ,它是病毒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2)在合成蛋白质时所用的氨基酸等原料均来自于细菌,包括病毒的DNA 复制时所需的原料也来自细菌。
2. 实验结果中放射性物质分析(1)直接证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间接证明:①DNA 能自我复制;②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③DNA 在前后代之间保持连续性。
1.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2)侵染实验:(3)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判断](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3)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1.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否都是RNA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提示:不一定,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
2.如何确定某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还是RNA? 提示:{ 病毒+DNA 酶―→检测能否产生子代遗传病毒+RNA 酶―→检测能否产生子代遗传[跟随名师·解疑难]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整个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就某种生物而言,其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例1] 从表中信息可知( )B.②说明 S 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思路点拨][解析] 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A 错误、C正确;从表中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表中信息不能说明DNA是S型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C1.格里菲思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关于此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 )A.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活细菌C.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解析:选C 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并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例2] 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 )A.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B .仅出现在T 2噬菌体的DNA 中C .出现在T 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 中D .仅出现在T 2噬菌体的外壳中 [思路点拨][解析] DNA 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 元素。
噬菌体侵染被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合成自身DNA 和蛋白质的原料都来源于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15N 。
[答案] C规律方法 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1)(2)确定标记元素:2.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标记,如表所示: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A.31P、32P,32S B.31P、32P,35SC.31P、32P,32S、35S D.32P,32S、35S解析:选B 观察题中表格,发现不仅噬菌体内的物质被标记,细菌成分也被标记。
噬菌体只把DNA注入细菌内,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而留在细菌外,在细菌内以DNA为模板,以细菌中的化学成分为原料,合成子代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由此可以判断,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含有的标记元素是31P、32P,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标记元素是35S。
1.探究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2.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自从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简称禽流感病毒)后,我国就参与了抗击禽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预防禽流感的疫苗。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中要获得大量禽流感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到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以活鸡胚为培养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禽流感病毒的化学组分,原理是: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DNA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
(3)实验分析出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为蛋白质和RNA,不含DNA,则证明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预测用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感染活鸡胚存在的几种可能性:①蛋白质与RNA都有遗传效应,说明:蛋白质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教材经典实验的延伸,着重考查化学成分的鉴定原理、证明遗传物质的关键设计思路以及探究性实验的结果预测和结论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
(2)DNA可用二苯胺试剂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分别显现不同的颜色。
(3)证明某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关键思路是设法把该生物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种成分的作用。
(4)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预测与结论分析时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答案] (1)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2)②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3)设法将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4)②RNA有遗传效应,而蛋白质没有遗传效应R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③RNA 没有遗传效应,而蛋白质有遗传效应RNA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是遗传物质④RNA和蛋白质都没有遗传效应RNA和蛋白质都不是遗传物质[随堂基础巩固]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