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学第一、二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91.00 KB
- 文档页数:42
高二《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练习题(一)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2.为ABCD3.ABCD4.AB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棵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6.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中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如果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来讲,这句话主要表明A.哲学等思想观念不能正确地解释实践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认识D.客观必须符合主观7.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并加入到.②哲④有了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和艺术“菲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10.服用中药讲究“忌口”。
所谓“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如热性疾病应禁食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而凡畏寒发热、头痛心烦者,则忌食竹笋、虾、蟹等食品。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对中药“忌口”的正确认识是①这是封建迷信思想,毫无科学依据②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③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④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11.2013年10月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庆长假还未结束,雾霾天气卷土重来。
专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的大量增加,是①③造A.C.12AC13同点是A.C14.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启示是①利用自然首先必须改造自然②要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把握统一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④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5.《庄子》濠梁之辩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二单元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王夫之的“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尝试用理性思维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在古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又进一步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发展出了天主教神学和启蒙运动。
在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变革,启蒙运动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类需要依靠理性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同时,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理解哲学思想的基础。
比如,存在、真理、自由、伦理、美学等,这些概念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哲学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中,存在是一个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根本的,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由个体自己来创造和体验。
与此同时,真理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哲学家们通过对真理的不断思考,试图找到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此外,伦理和美学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伦理学关注人类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探讨人们如何判断正确与错误,如何进行道德选择。
而美学则关注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活动,试图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
第三,哲学的主要流派和学说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学说,每一种流派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哲学流派和学说,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
例如,理性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理性和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而经验主义则认为,我们的认识源自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
另外,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
在伦理学领域,存在主义伦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第一二单元第一单元:生命与存在1.存在与意义:哲学思考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探讨人类为什么活着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2.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重要代表有萨特、海德格尔和尼采。
他们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
3.人的自由与决定:人良心的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从而塑造自己的命运和意义。
4.生死问题:生死是人类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哲学思考生死问题的本质,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意义,引导人们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5.伦理学:伦理学关注人类行为的道德问题。
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行为、如何判断一些行为是对的或错的,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善良的生活。
第二单元:知识与真理1.知识论:知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和获得知识的方式。
哲学认为知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2.理性与经验:哲学思考理性和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
理性是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获得知识,经验是通过感觉和观察来获得知识。
3.相对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没有客观的真理;客观主义认为存在客观的真理和价值。
哲学思考这两种观点的合理性和影响。
4.科学与哲学:科学追求客观的、可验证的知识,而哲学思考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引导人们对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结果持有批判性的态度。
5.谬误与逻辑:哲学思考人类常犯的逻辑谬误和误解的问题,引导人们正确使用逻辑思维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6.语言与观念:语言和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
哲学思考语言和观念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影响,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概念和言辞的正确性。
通过上述的知识点归纳,可以发现哲学生活涉及广泛领域,从个体的存在意义到人类的行为道德,再到知识与真理的获得方式,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哲学来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归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因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尊重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一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导向作用等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运用】常把这一原理拆分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个分原理来考查。
一般题干中出现“根据(依据)…实际而作出(或改变)…主观决策(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等类似字眼或意思,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并用);若题干中出现“…意识、思想、理论、主义为指导并促进了客观事物发展或阻碍了客观事物发展”等类似字眼或意思,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并用)。
哲学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1、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区别:①一般人的世界观是不自觉的、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⑴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⑵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轻视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那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分歧)(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信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第一、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一、知识回顾第一单元美好生活的向导1.1.1哲学的任务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睿智的眼光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1.2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________。
1.1.4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_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哲学是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统一。
1.1.5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联系:(1)哲学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概括和总结。
唯物主可知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自主)二重点难点(%1)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区别 (1)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3) 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 (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区 别 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 系 (1)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因此,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提示】“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都是 错误的。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本原 先后 决定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1、孟了:万物皆备于我2、王守仁:心外无物3、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天4、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6、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7、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8、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唯一对象9、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10、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11、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12、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1、“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2、柏拉图:理念论3、黑格尔:绝对观念论4、老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朱熹:理在事先【扩展】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命运(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必背知识纲要第一部分哲学:一、辩证唯物论知识线索: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的关系)基本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性选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于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1)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1)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3)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如: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