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迫击炮的始祖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1.06 KB
- 文档页数:2
迫击炮炮弹弹药概论第6章迫击炮弹迫击炮弹有尾翼稳定的,也有旋转稳定的。
除某些大口径迫击炮弹是由后膛装填外,多数迫击炮弹是由炮口装填,依靠自身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击针而使弹上的底火发火,迫击二字即源于此。
迫击炮是一种常用的伴随步兵的火炮,用来完成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工事的任务,在过去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未来的战争中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武器。
与线膛火炮相比,迫击炮具有如下优点:①弹道弯曲,落角大,死角与死界小,并且容易选择射击阵地;②质量小、结构简单、易拆卸、机动性好,可以抵近射击;③发射速度高。
一次装填,省去了退壳、关闩和击发动作;④炮弹经济性好。
弹体材料及装药价格较低廉。
迫击炮的上述优点,给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破击炮的初速低、射程近、散布大,且难以平射,因而也限制着迫击炮弹的使用和发展。
6.1 迫击炮弹的构造特点第6章迫击炮弹它装填物,其结构直接影响迫击炮弹的实用性能。
1)弹体结构迫击炮弹的弹体可分为整体式和非整体式两种。
整体式只有一个零件,在发射和碰击目标时都具有良好的强度。
另外,由于在弹体上不存在螺纹结合部,故密封性好,而且弹体质量分布的不对称性小。
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迫击炮弹的弹体应尽可能采用整体式结构。
非整体式结构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组成,这是根据生产工艺性、炸药(或其它装填物)装填和迫击炮弹的特殊要求而采用的。
通常,非整体式结构多采用传爆管结构,即将传爆管螺接在弹体上,而引信拧在传爆管上。
采用传爆管的目的是保证炸药起爆的完全性。
对于大口径铸造2)弹体外形弹药概论3)弹头部弹头部母线一般为圆弧,且圆弧半径通常比较小,弹头部是比较圆钝的圆弧形旋成体。
①弹头部长度弹头部长度主要影响空气阻力、质心位置和对目标的侵彻能力。
从空气阻力出发,不同的飞行速度,对应着一个最有利的头部长度。
弹头部增长,弹形尖锐,空气阻力小。
但由于迫击炮弹在飞行中的摆动,又使空气阻力随弹头部的增长而增加。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严格意义上说,今天说到的这种武器并不算重武器,不过在抗战的国军手中,却真是一件重武器。
老萨在这本书里面说了很多的炮,包括20毫米机关炮,37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山炮,75毫米野炮,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美制105榴弹炮,威力无穷的德制sFH18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不过,老萨可以这么说,以上任何一种火炮都没有今天要说到的火炮作用更大,它是抗战中国军绝对的炮兵火力支柱,杀伤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日军!它就是中国产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什么是迫击炮?现代的迫击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射角很大的火炮,射角可达45°到85°,一般由炮身、炮架、座板、瞄准具四大件组成。
迫击炮的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
炮弹飞出炮管以后,做抛物线运动,由引信引爆迫击炮弹里面的炸药,造成大量的弹片和高压,以杀伤爆炸点周边的敌人。
该炮以座板直接承受后座力,发射的炮弹是带尾翼的,以提高炮弹飞行的稳定性,增加精度和射程。
因为大部分迫击炮都是用于近距离的火力支援,由此得名“迫击”,也就是迫近炮击的意思。
--------------------------现代迫击炮的结构!迫击炮的历史迫击炮的祖先是臼炮。
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弹丸威力大,主要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因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捣米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中国的13世纪,也就是元朝时期,是一种发射石弹的火炮。
到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很多臼炮诞生,比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铸造的轰城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米,两侧有耳轴。
另外比较出名的就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青铜炮。
那精彩迫击炮炮发射作文600字英文回答:The迫击炮mortar is a fascinating artillery piece tha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in warfare. It is a relatively simple weapon to operate, yet it can be highly effective in both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operations.迫击炮迫击炮is typically fired at a high angle, which allows it to reach targets that are behind cover or in defilade. It is also relatively accurate, making it ideal for close support missions.迫击炮迫击炮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n warfare. Its origi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5th century, when it was used by the Chinese to defend their cities. It was also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it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rtillery arsenals.迫击炮迫击炮are typically crewed by a team of two orthree soldiers. One soldier is responsible for loading and firing the weapon, while the other soldiers provide support and protection.迫击炮迫击炮is a versatile weapon that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roles. It is ideal for close support missions,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indirect fire supportfor larger units.中文回答:迫击炮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火炮,在战争中已使用了数个世纪。
八路军竟然如此神奇的使用迫击炮迫击炮在历史上曾有过五个名字:战壕炮、步兵炮、滑膛炮、曲射炮和迫击炮。
迫击炮生来就是打击日军的。
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争期间,是1904年一位俄国炮兵大尉发明的。
它刚一问世就不负众望,把隐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但所有的迫击炮对坚固的碉堡类垂直建筑都无可奈何。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采取疯狂的报复行动,在我根据地周围修筑大量碉堡,企图将我军困死在太行山上。
迫击炮是曲射炮,主要是对付步兵、散兵。
射击精度受地形、风速、风向、温度、炮弹及装药重量的限制,所以射弹散布大,很难直接准确地命中单体目标。
对付敌人的碉堡尤其困难。
而山炮、野炮这些平射炮就不同了,它们是从尾部装填炮弹,而且炮筒内有膛线,发射后炮弹旋转着出去,炮弹初始速度大,平射距离远,可以直接射向敌人的碉堡,将其摧毁。
由于迫击炮打不了碉堡,突击队只能拼死强攻。
突击队员死伤了很多,也不能攻下。
刘伯承下令不准用这种办法了,这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时任太行山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想尽一切办法,用迫击炮把碉堡打平。
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赵章成接受了迫击炮创新的特殊使命。
于是,司令部从华北六大军区抽调10名迫击炮干部,组成迫击炮平射研究班,由赵章成亲自挂帅。
迫击炮无法进行平射的原因在于,炮弹必须由炮筒前端装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雷管打火。
有人注意到了擦炮用的洗把杆,它上面有一个空心圆孔也许可以用来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
试验居然成功了。
炮弹出去了,也打中目标了,但是洗把杆也飞出去好远。
在那战场上就不行了,还能派人去把它捡回来,那是不可能的。
凭借出色的观察力和联想力,他大胆提出用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高粱秆代替洗把杆送弹激发。
高粱秆激发炮弹法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也受到了步兵的欢迎,但赵章成并不满意。
他认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还存在严重缺陷,如果高粱秆在加工或使用中出现失误,射击时就有堵住炮弹、发生炸膛的危险。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语文版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元勋”,立大功的人。
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三)分析文章的结构(三)分析文章的结构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迫击炮的引题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大多采用炮口装填(中小口径采用炮口装填,大口径采用尾端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
初速较低、弹道弯曲,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
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和特种弹,用于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射角大、弹道弯曲、最小射程近等特点,适于随伴步兵行动,对近距离遮蔽物后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
此外,还可按口径和重量分类。
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
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
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
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
在海战中也被用来作为深水炸弹投掷器使用。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大多是一种小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
但近期有大型化、自行化和装甲化的趋势、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
英工程师发明现代迫击炮,将军阻挠几乎夭折,获贵人相助终成经典☆☆☆迫击炮,英文mortar,中文“迫击炮”一词源自日文。
1904年5月,时任日军攻城炮兵司令部工兵厂长的今泽义雄,开发出了一种类似日本传统烟火装置“手筒花火”的曲射武器,并命名为“迫击炮”。
中文翻译时,也吸收了日文这一汉字词汇,并沿用至今。
日本人研制的这种火炮,用竹条加固的木桶做成炮身,有120毫米和180毫米两种口径,属于早期的曲射火炮,并非现代意义的迫击炮,研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日俄战争中对抗俄军。
而日俄战争,是高效率堑壕战武器真正发展的一场战争,主要代表就是曲射火炮(早期迫击炮)的应用。
日俄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
因此,俄国炮兵军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戈比亚托亚,借鉴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设计出了世界第一门近代迫击炮,射程仅为500步,它使用海军炮改良而来,发射的炮弹也是带长杆的超口径弹。
虽然这门炮的发射原理与现代迫击炮接近,但由于它不具备现代迫击炮可快速拆卸、使用附加药包、纺锤型带尾翼炮弹的特征,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迫击炮。
日军为了与俄军对抗,也发明了竹木制成的曲射武器。
并于1905年试制出金属炮身的105毫米迫击炮。
受日俄战争的启发,德国很快也装备一种曲射火器——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震惊世界的“掷雷机”。
这种早期的迫击炮由三名炮兵操纵,75.8毫米口径,已经具备了某些现代迫击炮的特点,但是它的炮管与全向射击炮架不能分解,因此机动性很差,需要安装在双轮炮车上运输。
德国“掷雷机”1916年2月21日,德国总参谋部在法国凡尔登发起了“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大规模进攻:27万人,1201门火炮,542部掷雷机被集中起来攻击这座人口仅14,000人的法国城镇。
经过10个月的惨烈搏杀、双方一共消耗了137万吨,4000多万枚炮弹,付出了100多万年轻人的生命后,这场毫无意义的战役终于结束。
中国近代武器进化素材
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
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
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
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
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
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
弹、航空炸弹等。
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
●人物志●课堂内外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
翌年,他随母亲来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系教授的父亲邓以蛰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的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方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成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读书时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于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那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故事中的真实人生1958年秋,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接手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于是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戒森严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的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制造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汉语“迫击炮”词源考证
刘磊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迫击炮是近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兵器,其词源及命名理据国人往往不甚了了.论其来源,几种常见的外来词词典如《汉语外来词词典》、《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
词典》等都没有说明;论其命名理据,大体有三种说法:《辞海》(第六版)和《中国大
百科全书》(第二版)均称其“早期均为迫击发火,故称追击炮”;民国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1915年版无此条目)则称其理据为“近迫射击”;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解释“迫击”为“急迫(射击)”.
【总页数】1页(P153)
【作者】刘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语成语中的流俗词源现象——兼谈对流俗词源的误解
2.上古汉语侵部词词源
意象考(一)——兼论上古汉语词源意象与语音特征的关系3.上古汉语侵部词词源意象考(一)——兼论上古汉语词源意象与语音特征的关系4.上古汉语侵部词词源意象考(二)——兼论上古汉语词源意象与语音特征的关系5.上古汉语侵部词词源意象考(二)——兼论上古汉语词源意象与语音特征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起炮,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那些威猛的大家伙,岂不知在炮家族里还有一种块头不大、可以背在身上的炮——迫击炮。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城市和山地作战的需要,这种曾经被人们忽视的武器,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342年。
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
阿拉伯人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将其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
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便是迫击炮的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在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
他将一种老式的海军炮改装在带有●张福远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地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而诞生的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步兵的靠山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
在攻防作战中,敌人会躲在障碍物的后面或者堑壕里发射子弹。
步兵冲击的时候受到子弹的威胁,就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迫击炮的出现,让躲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敌人无处可藏。
因为迫击炮能够对遮蔽的目标实施曲线射击,它的最大本领就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
迫击炮的个头很小,可以被步兵背在身上,所以在战场上,它被使用到步兵的班排中,以提供火力支援。
有了迫击炮这个硬气的靠山,步兵就不怕躲在障碍物后面放冷枪的敌人了。
小个子的优点别看迫击炮个子小,炮弹发射的距离和威力也不如其他炮,但是它的优点却是其他炮不能相比的。
第一,它的个头小,重量很轻。
它不仅可以被放在吉普车上载着,还可以用骡马驮着或者由人背着行进。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就曾用毛驴驮着迫击炮迫击炮正在发射炮弹的迫击炮进入阿富汗山林进行作战。
这个优点还使迫击炮具备了放一炮换一个地方的高机动性,打完以后可以马上转移阵地,这样就降低了使用者被敌人攻击的可能性。
迫击炮作文320左右
迫击炮。
迫击炮,这家伙可不小瞧!别看它外形普普通通,炮筒短得跟
个烟囱似的,可一发起火来,简直就是个空中霸主!那炮弹嗖嗖往
天上飞,然后“嘭”的一声,在敌人头上炸开花。
这动静,嗨,别
提多震撼了!
发射迫击炮的时候,炮手们可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别看他
们平时大大咧咧的,一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变成了精确的“狙
击手”。
眼睛盯着瞄准镜,手指轻轻扣着扳机,那神情,嘿,别提
多专注了!
迫击炮这东西,不仅仅是打仗用的。
你说和平时期它有啥用?嘿,用处可大了!训练演习的时候,它可是个得力助手,帮助士兵
们熟悉战场环境,提高作战能力。
还有啊,有时候遇到自然灾害,
它也能发挥大作用,比如帮助救援人员开辟通道,或者清除障碍物。
迫击炮,这家伙真是个多面手!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它都能
派上用场。
所以啊,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家伙,它可是个真正的英雄呢!。
此为二战美军迫击炮用M52B1引信(也就是“雷霆救兵”里先砸屁股后投掷的那种)看下面的图:拔掉那根保险销以后(也就是黄色的弧形铁丝)后用力向下撞击的时候A克服簧力向下运动B没有了A的限制在簧力的作用下飞出,同时C部件缺少了B的限制,在簧力的作用下移位,使得击针D对准C上的击针孔,当炮弹落地的时候击针D在惯性的驱动下打击火帽E引爆炮弹。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012/09/0320/26595071_1.jpg');" border="0" src="/DownloadImg/2012/09/0320/26595071_1.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迫击炮弹的构造:迫击炮弹发射时从炮口放入,地心引力作用直接跌到管底,激发装药并发射出去。
发射器(药)酷似霰弹枪子弹,弹体是纸质的底部是金属的。
准备发射炮弹前将发射器插入炮弹底部的药腔,药腔四周有很多有规律分布的小孔,当炮弹靠自重滑入炮底,发射器(药)底火与炮底的撞针相撞引爆发射药,爆炸的产生的大量气体冲出药室四周的小孔从而将炮弹射出炮口。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012/09/0320/26595071_2.jpg');" border="0" src="/DownloadImg/2012/09/0320/26595071_2.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迫击炮的历史: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
迫击炮发明的原理
迫击炮的发明原理是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炮弹射出。
迫击炮由炮管和底座组成。
炮管是一个圆筒形的金属管,一端开放用于装填炮弹,另一端关闭。
底座则提供稳定的支撑和调整射击角度的功能。
在发射过程中,先将炮弹放入炮管的开放端,通常同时加装引信。
然后将火药装入炮管内部,通常是通过引信点燃火药。
火药燃烧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炮弹向前射出。
受到底座的支撑,炮管朝向希望射击的方向,射击角度可以由底座进行调整。
通常会通过改变炮管与水平线的夹角来调整射击角度。
炮弹在炮管内的运动是由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的。
火药的爆炸产生的气体通过密封的炮管只能向前逃逸,给炮弹提供一个后向推力。
炮弹受到后向推力的作用而被推出炮管。
迫击炮射击时通常会选择合适的火药量和射击角度,以达到所需的射程和精确度。
不同的火药量和射击角度会导致不同的弹道轨迹。
通常,迫击炮的射程相对较短,弹道轨迹呈高抛物线形状。
迫击炮的始祖
蒙古军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炮和其他武器,首先流传到交战的国家和地区,尔后又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
蒙古军三次西征,以骑兵快速突击之长,运用先进的攻城火炮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对东西方交往,特别是火器的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阿拉伯人获得了蒙军使用的火器,仿制成阿拉伯人使用木质火炮——摩得法。
摩得法“出世”之后便以传奇的“身份”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1342年,西班牙国王阿里佛斯命令他的军队围攻当时为阿拉伯人所有阿里赫革拉斯城。
西军气势汹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城墙的外围排成多层,并架起了云梯,攻城准备工作完毕。
此时,阿拉伯人为了破敌攻城,在城墙上架起一根根铁筒,将每个铁筒都套在棍子上,用两根木棒交*作为铁筒前支架,筒口均朝城外西班牙军队阵地。
铁筒旁站立着一位士兵,手拿木棍,并不断观察墙外敌士兵动向。
当西班牙军队摇旗呐喊,向城墙扑来时,士兵将铁筒左右前后摇动一下,然后点燃药筒上的药捻,此时,铁筒内射出了一团冒着黑烟的火球,发出刺耳的怪叫声和难闻的硫磺味。
只见西班牙军中发出一片沉闷的爆炸声,大批士兵应声倒下,血流遍地,有的从木梯上往下掉,有的吓得呆若木鸡,嘴里大喊“妖术!妖术”,此时,进攻有序的队伍转眼间像热锅
上的蚂蚁,乱成一团。
西班牙军队进攻受挫,没有受伤的士兵拼命后逃,怕被这“妖魔”伤害。
如此,西班牙再也不敢进攻这座城池了。
事隔多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知道,阿拉伯人在城墙上使的“妖术”,就是类似当今迫击炮一样的原始火炮——摩得法。
摩得法的构造十分简单,先用铁片焊接或制成圆筒,似现代迫击炮的身管,然后以木棒支撑,便于发射。
铁筒上留有小孔,用以插入药捻和筒内火药相连,发射时可上下左右移动,使用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