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
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
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课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1【教学内容】《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
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__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
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
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__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3、简介孔子的情况。
三上《17.孔子拜师》教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授新课一)导入课文在中国,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是谁最先开创的呢?中国的私人教学是谁开创的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谁是最博学的人呢?中国今天的教师节的设立和谁有关呢?带着这种疑问,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当中,了解这样一位古代社会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吧!(二)初读课文(1)找人逐句读诗。
(2)纠正字音。
(三)内容讲解题解(1)《孔子拜师》:这是一篇记叙文。
拜师:认老师;认师傅。
手工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多种行当的职业民俗。
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
(2)创作背景: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
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决意拜师。
1.词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远近闻名: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曲阜:即曲阜市,属于县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7、孔子拜师备课人:王莉学习目标1、认识“兼、仆”等7 个生词。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胸襟博大的品行等。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孔子拜师。
2.简介孔子的情况。
(1)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归纳总结。
3.质疑:孔子是拜谁为老师呢?带着这一问通读课文。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1)指明读生字词 (2)齐读。
3.指导书写生先观察字形,师范写“迎、尘”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孔子的老师是谁?课文主要讲谁和谁之间的事?什么事?生讲后师归纳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懂哪句说那句?2.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人士孔子勤学上进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勤学上进的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二、学习第2--4自然段1、生自读课文。
2、讨论作答。
(1)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朗读画好的语句,从中你会感受到什么?(3)从哪些词看出孔子旅途艰辛呢?能想象出途中的情景吗?(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3、孔子老师是怎么样的?图中哪一位是老子?(看书中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第二自然段中第二句话来描述)4、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1)文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能体会到什么意思?5、师引导过渡:后人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1)指名说。
17.孔子拜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孔子求学若渴的好学品质。
(重点)2.体会孔子旅途的艰辛。
(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 故事导入:杨时,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41岁那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孔子拜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
(板书:孔子拜师)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孔子)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3.补充材料:小朋友知道的可真不少,孔子和老子两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子”,这是古时候对有学问男子的一种尊称,还有孟子、墨子、荀子等,后来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过渡语:了解了孔子,也了解了孟子,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预设: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怎么拜师?)好,带着你的问题,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3.过渡语:读得真好,攻破了词语这关,下面让我们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去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7、孔子拜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一组教材的打头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是一篇能激起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1、会认七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结合上下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的阅读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谈话导入,读资料袋了解孔子同学们好,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姓吴,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从第五组课文开始,由我来给同学们上课。
通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从中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篇课文,(指课题)孔子拜师。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看,这就是孔子,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还知道他的其他情况吗?那就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本69页的资料袋,请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生1:老师,我知道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生读课后资料袋。
翻页1说说你从资料里了解到了什么?生1:我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生2: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有很多弟子。
生3:我了解到孔子的弟子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教师准备:课件17、孔子拜师.ppt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孔子,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读课后资料袋,初步了解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3)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简介老子。
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一)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
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
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
“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
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
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
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
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
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四)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1、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三、布置作业
收集孔子的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第三课时
一、出示生字,集体认读。
(出示课件)
二、指导书写书上田字格中的生字。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2、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
“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练习:抄写词语。
(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