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40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其影响摘要西欧各国现代化是由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由民主主义代替专制主义,由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传统的农业社会。
俄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不同,具有封建农奴制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和农村社会发展缓慢等特点。
然而,一定时期内,俄国的这些封建性特点与俄国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对俄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俄国现代化俄国现代化进程发端于彼得一世时期。
与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现代化具有几个明显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特点。
一、封建的农奴制不断加强在彼得一世以前,俄国农奴制已经逐渐兴起并最终确立。
1497年法典限制了农民迁徒的权利,1550年、1581年、1597年法令加强这种制度,1649年的《法律大全》宣布可以无限期追捕逃亡农奴,标志农奴制最终确立。
彼得一世时,政府颁布了关于缉捕、遣返逃亡农奴等法令,为18世纪中期农奴制发展准备了条件。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农奴制发展到了顶峰。
她曾赐给贵族农奴80万。
此后,地主相继获得了将农民罚作苦役和关进管制所的权利;买卖、赠送、惩罚农奴的权利;将农奴与土地分开出售,将一家农奴分开出卖的权利;将农奴充军的权利。
保罗一世时期至尼古拉一世时期,政府总体上也是执行继续巩固农奴制的政策。
总之,从彼得一世开始至尼古拉一世的俄国的现代化发端时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一直在不断加强并稳定发展着。
其中,在整个俄国现代化的发端阶段,对农奴制最着力加强的两个时期是彼得一世时期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而这两个时期恰好是这一阶段俄国最为强盛的时期。
二、沙皇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俄国的专制制度形成于伊凡三世时期。
彼得一世时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还完善了中央管理机构,使直属于沙皇的参政院成为国家最高管理机构,通过参政院所有国家大小事务的管理权都最终落入沙皇一人之手。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初期,作过一些经济上的政策调整,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对于国家制度和君主专制权利方面,没有任何的变化。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一、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钦察汗国解体后获得独立,领土不断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标志着近代俄国的建立。
1、改革的背景:(1)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2)17世纪的俄国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相比西欧还相当落后:(3)彼得一世希望获得良好的出海口,实现扩张的目的:彼得一世即位时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北边虽然后海岸线,但是基本上常年封冻,无法作为港口,彼得一世希望通过向西扩张,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扩张,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4)俄国军队在向克里木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暴露了俄国军队的弱点:2、改革的主要内容: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使团考察西欧国家,自己也化名前往,一年后回国,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军事上,仿效西欧样式,建立新式海陆军:(2)经济上,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3)政治上,改革和健全国家近代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4)社会文化方面,重视教育改革,改变社会习俗:3、改革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但是经过改革,俄国的国力显著增强。
使俄国跟上了世界潮流,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近代化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
俄国的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沙皇制度塑造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然而,这一制度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逐渐成为现代化进程的束缚和阻碍。
本文将探讨俄国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沙皇制度在俄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伊凡雷帝建立沙皇统治以来,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并持续发展。
沙皇是俄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享有绝对权力。
他们掌控着政府、军队、法律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沙皇制度还鼓励并维护着东正教的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俄罗斯成为东正教文化的保护者。
然而,这种集中权力的体制也给政治和社会带来了问题。
沙皇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缺乏政治改革。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没有实行民主制度,这导致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无法得到广泛的社会参与。
决策的不透明性和缺乏政治权力的分配机制限制了政府的创新能力,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另外,沙皇制度的权威性也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改革的需求。
此外,沙皇制度也对俄国的经济现代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缺乏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沙皇制度使得封建制度得以延续,农民普遍处于贫困和剥削的状态。
这种经济结构的缺陷限制了产业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俄国在工业化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阻碍了俄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现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沙皇制度也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沙皇改革运动的出现为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被推出,包括:废除农奴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教育改革的推动等。
这些改革试图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推动俄国走向现代化。
然而,这些改革的推出和落实仍然受到沙皇制度的限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最终,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革命的爆发。
1905年和1917年的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并建立了苏维埃体制。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言,它是落后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吸取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的。
背景1、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处于传统的中世纪状态,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比西欧落后。
2、农奴制的严重束缚,俄国工商业的发展十分缓慢,3、沙皇的权力和国家实力由于国家制度的腐败混乱而严重消弱。
4、农民起义和市民骚动给封建制以沉重的打击,5、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的俄国正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有有限的发展,但与当时先进的西欧相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之竞争,军事力量也无优势6、地主商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市场创造条件彼得一世改革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
1、军事上,变募兵制为征兵制,创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改进军事装备,举办军事学校,积极兴办军火工场,使俄国跻身于欧洲军事强国之列2、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鼓励对外贸易,重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首开俄国工业之先河3、政治上,严厉打击大贵族势力,废除数十个中世纪式的政府部门,设参政院、行政院等10多个新的中央机构,废除世袭制,打破门第资历限制,量才使用,按功晋升。
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直接任命省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4、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学习西方,设立科学院,创办学校,简化俄文字母,翻译外国书籍,采用儒略历法,提倡生活习惯的西欧化。
、评价通过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俄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使昔日贫弱不振的俄国昂首迈开了进人欧洲列强的步伐,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和资产阶级的成长。
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尽管如此,俄国近代化进程仍很遥远,因为彼得一世的改革毕竟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和掠夺农民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改变社会关系,因而不可能实现劳动力自由化以充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更不可能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性质。
高三历史说课稿俄国现代化道路
高三历史说课稿
俄国现代化道路
一、专题说明
A、本专题在课标中的地位
俄国现代化道路是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六大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创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俄罗斯人民的艰辛努力,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索创新,这条曲折的奋斗道路壮大了俄罗斯民族,创造了人类新的社会制度,为其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模式,是人类的一大财富。
沙皇专制时期的彼得一世开始打破封建陈规,向西方国家学习,为俄国成为西欧式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世界落后国家学习先进树立了榜样。
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再次打破陈规,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更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为他们的解放事业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纵观俄国现代化进程,既体现了大国崛起的艰辛,也暴露了强权政治的野心,还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敢于创新的决心。
现代化不仅让俄罗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挥着领导世界潮。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学案一、教材分析1、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实现现代化道路A、17世纪下半叶彼得一世改革-----把俄国拖入了现代化的大门B、19世纪中期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继续向西方学习C、1905年改革-----深入体制器物----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考: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1、经济上: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上:民主与专制3、军事上:扩张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失败使固有矛盾激化。
俄国的现代化道路到底向哪里走?2、俄国现代化道路另辟蹊径A、二月革命仍向西方学习,追求资产阶级民主B、十月革命----现代化的新探索从向西方学习到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发展为实践(1):经济现代化的探索-----------------------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苏俄、苏联--实行苏共一元化高度专制讨论:俄国现代化的新探索成功了吗?成功之处:1、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巩固了政权。
2、经济恢复,成为工业国。
3、为第二次世界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留下隐患:1、实行个人专权,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
2、忽视消费资料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3、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
这种探索的失败导致了什么?3、现代化道路的重新反思A、政治现代化从“新思维”到总统制2、经济现代化从自由化、私有化到“有效经济”。
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
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
二、知识要点、知识线索:1.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改革:原因: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农奴制统治下,工场缺乏自由劳动力,农奴缺乏劳动积极性,生产力低下,俄国的整个经济相当落后;1695 年,彼得一世率军进攻克里木,俄军损失惨重。
内容:1698年,彼得一世去西方考察回国,全面推行改革。
论析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俄国是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历史上曾经统治过东欧、北亚和东北亚等广大领土。
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面临着内外诸多问题,因此开始实施现代化改革。
本文将从农奴制度的废除到工业化的推进,分析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内部改革的推动因素俄罗斯的内部改革始于彼得大帝,而这场改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俄国国内需求的外向性。
俄罗斯曾经长期面临土地面积巨大但资源贫乏、气候恶劣的问题,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俄国的文明始终与欧洲存在断层。
这一点在普希金诗句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压缩:“寒苦的莫斯科是乡下,卢斯托夫、彼得堡是欧洲。
”。
军事上,还曾遭受过拿破仑的侵略。
俄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处在落后状态,传统的农奴制度也使得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一时期内部改革的实际动力,正是社会出现深刻变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使俄国逐渐成为先进工业大国的基础。
农奴制度的废除在整个近代化进程中,废除农奴制度无疑是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农奴制度的废除作为内部改革的开始,是俄国进入近代化的开端。
农奴制度的废除始于尼古拉一世,以维国务大臣古德诺夫、县长哈伊德和高等教育部长普雷日比沃谢基为代表的普通官僚人员,成为了反动性的消极因素,并构成了革命进程中的重大障碍。
而唯一能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是通过农奴制度的废除。
1861年农奴制度的废除,实施的时间并不是很快。
但是,在实施之后,俄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步。
农奴的解放,农业领域工业化的影响,以及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皆为加速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切入点。
工业化的推进在俄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进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俄罗斯帝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和铁路建设是这一进程的核心。
成立了副手银行,负责银行信贷和工业上的投资。
同时,当时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
其中,一些外来的投资企业,对俄国工业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非常重要的是,工业化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势必导致工人阶级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