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第7章 建筑施工
- 格式:pptx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七章、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一、危大工程的辨识1.基坑工程:本工程基坑筏板开挖深度超过7.5米,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2.模板工程及其支撑体系:本工程模板高度支撑高度超过5米,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局部梁截面超过0.45㎡,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3.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本工程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和拆卸。
存在施工现场2台(或以上)起重机械存在相互干扰的多台多机种作业工程。
存在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工程。
4.脚手架工程:搭设高度在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包括采光井、电梯井脚手架。
悬挑式脚手架工程卸料平台、操作平台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5.其他:本工程包含建筑幕墙安装工程,钢结构安装工程,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厚度大于1.5m的底板钢筋支撑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起重含有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二、基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1、基坑防护1.1、基坑临边防护。
基坑上口设置黄黑相间的水平警示护拦一道,采用Φ48×3.5钢管搭设,立杆间距2.5m,高1.2m,栏杆柱打入地面30—50cm深,钢管离基坑边不小于50cm,横杆二道,设置20cm挡水墙处,并用密目网进行封闭封挡,待土方回填完毕后,方可全部拆除。
1.2、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
下坑通道设置利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和上下相邻两道支撑间的斜梯(用钢管搭设)构成人员上下基坑的通道,人员上下基坑必须走通道。
1.3、基坑设置排水。
坑外降水有防止临近建、构筑物危险沉降的措施,基坑外四周设置排水沟,并在四角设置三级沉淀池,抽排水经过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1.4、坑边荷载(积土、料具堆放,机械设备作业)与槽边距离符合规定。
基坑周边5米范围内不得堆载。
1.5、有专人负责对基坑支护变形或透水先兆进行监测。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详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建筑方式。
相比传统施工方法,它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可靠、环保节能等优点,可以大幅缩短建筑周期并降低对资源的消耗。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首先是设计方案的制定,包括结构设计、构件设计和连接节点设计等。
然后进行材料采购和生产计划的制定,确保所需材料能够按时供应。
二、基础处理首先要进行地基处理,在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夯实和平整。
接下来是设置导向桩或基坑支撑体系,在确保地势平稳后开始进行垂直度控制和尺寸控制,并完成地下排水管道与电缆敷设。
三、模板安装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模板的选择和安装非常重要。
根据设计方案,选用适合的模板材料,并按照施工图纸对模板进行切割、拼装和调整。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模板的水平度、垂直度和位置精度,保证模板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四、钢筋布置钢筋是混凝土结构的骨架,在装配式建筑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钢筋加工和预埋件设置,并按照混凝土现场拌合站提供的详细施工图纸安排布置。
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并经验算验证才能使用。
五、管道安装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涉及到各种管道系统,包括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电力线路等。
这些管道需要在墙体或楼板内部事先预埋好,留有出口以便后期安装连接。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管路走向、坡度和接口处的密封性。
六、混泥土现场搅拌与运输混泥土是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成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搅拌与运输。
首先要按照建筑设计和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制定生产计划,确定所需的原材料比例和加水量。
然后通过搅拌机或拖车式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现场搅拌,并利用混凝土泵或运输车将混泥土输送到工地。
七、装配施工装配施工是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关键环节。
在正确安装好模板、钢筋和各种管道后,开始进行混凝土的浇注和压实,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简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流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通过工厂化生产将建筑构件分别制造完成,再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建筑工艺。
相比传统的现场浇筑混凝土工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施工效率高、质量稳定、工期短的优势。
以下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的流程。
第一步:设计和制造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根据该方案进行构件的制造。
设计方案包括建筑结构、尺寸、构造等信息,以及施工顺序和安装工艺的计划。
构件的制造包括模具制造、混凝土制作、钢筋加工、构件除模等工序。
第二步:基础施工在确定好施工现场后,需要进行基础的施工工作。
包括对基础进行挖掘、清理、浇筑基础混凝土等工作。
基础的施工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第三步:外墙立柱和梁的安装开始进行构件的安装工作。
首先是外墙立柱和梁的安装。
立柱和梁是建筑的骨架,其稳定性和准确性对后续工作的进行至关重要。
立柱和梁的安装需要进行定位、调整和连接等工作。
第四步:楼板安装完成外墙立柱和梁的安装后,开始进行楼板的安装。
楼板是建筑的平面结构,承受着人员和设备的重量。
楼板的安装需要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连接工作,并确保楼板之间的平整和水平。
第五步:内墙安装楼板安装完成后,开始进行内墙的安装。
内墙的安装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定位和连接,保证内墙的稳定和平整。
同时,还需要留出装修和设备的空间,以便后续施工的进行。
第六步:屋面安装内墙安装完成后,开始进行屋面的安装。
屋面是建筑的顶部结构,需要具备防水、隔热和抗风等功能。
屋面的安装需要进行定位调整和连接工作,并保证屋面的平整和水平。
第七步:装修和设备安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最后一步是进行装修和设备的安装。
装修包括地面、墙面、天花板和门窗等工作。
设备安装包括水电管线、暖通设备、电梯等工作。
装修和设备安装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可以高效地进行,能够满足需求并保证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现场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影响。
xxxxxxx学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论》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预决算,建筑工程设计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术能力。
表1 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三、课程目标(必填)(一)总体目标本课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设置的技能培养目标是:认识一般民用装配式建筑构件;了解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图并具备照图进行工程施工、预算、监理、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客观科学的职业精神(二)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1)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的能力;(4)能独立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决策的能力。
2、知识目标(1)能熟练查阅有关国家制图标准及行业规范;(2)能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3)能掌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组成;(4)能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的操作步骤;(5)能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
3、素质目标(1)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团队合作工作能力;(3)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学农爱农职业情感;(4)具有择业、就业、转岗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3 课程结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五、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表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方式表5 考核框架考核标准表6 项目(综合)实训考核标准表7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标准六、实施建议(一)推荐教材或建议自编教材推荐教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论》主编:刘晓晨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参考书目: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按项目之间的内在递进关系和难度级别,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确保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步骤详解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方式,它通过在工厂中预制混凝土构件,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和安装。
下面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步骤详解:
1. 设计和准备阶段:
- 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构件设计。
- 准备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
- 确定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 基础施工:
- 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进行基础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地面和挖掘基坑。
- 浇筑混凝土基础,以提供支撑和稳定的平台。
3. 预制构件制造:
- 在工厂中,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进行混凝土构件的预制。
- 使用模板和模具将混凝土浇注成形,并进行养护和固化。
4. 运输和安装:
- 将预制好的混凝土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
- 使用吊装设备将构件安装到预定的位置。
- 确保构件之间的连接紧密可靠。
5. 结构连接和加固:
- 在安装好的构件之间进行结构连接,如焊接或螺栓连接。
- 根据设计要求,在必要的位置进行构件加固,如加装钢筋或增加支撑结构。
6. 安装附件和设备:
- 安装建筑附件,如门窗、楼梯等。
- 安装建筑设备,如电气设备、水暖设备等。
7. 完工和验收:
- 进行建筑的完工和清理工作。
- 进行建筑验收,确保施工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以上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步骤详解。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和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科学
的施工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以高效、快速
地完成,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7章建筑构造综述7.1 建筑构造的研究对象建筑构造是一门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它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本章中,我们将就组成建筑物实体的各种构、部件,特别是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分隔系统,它们相互间的基本构成关系和相互连接的方式以及建造实现的可能性和使用周期中的安全性、适用性,作较为详细的讨论。
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多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7.2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一座建筑物建成后,会经历数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周期。
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之初,不但要考虑到建造时的现实性,例如造价和施工的可能性,还应该考虑到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和使用要求变更的需求。
如果更进一步,还应该考虑其在使用周期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能耗、排放物,等等。
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必须关注到每一个细部的构造,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长期、综合的影响。
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7.2.1关注造成建筑物变形的因素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形。
即使肉眼看不出来,但变形却每刻都在发生,例如基础的沉降、混凝土的徐变、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侧向位移等等。
作为结构专业的人士,可能更为关注变形对结构安全可能产生的变形及受破坏的程度,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变形因素对于建筑物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变形因素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使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出现裂缝。
例如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有可能造成建筑物墙面开裂或者装配式楼板的板缝间出现裂缝;昼夜间的温差引起的热胀冷缩所产生的温度应力有可能使建筑物屋面的防水材料发生破裂;各种相关的建设活动,像进行装修以及周边道路、建筑物的改造和建设等等,都有可能给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带来非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影响。
这些细小的破坏虽然不一定会影响到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能,但却会造成建筑物外围护系统的渗漏、装饰效果的改变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