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 格式:pptx
- 大小:54.77 KB
- 文档页数:11
养猪场对环境污染和应对策略1、养猪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养猪业涉及到猪、饲料和人,关系到周围土壤、水体和空气。
养猪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
1.1动物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动物本身对营养物质利用率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动物会排泄出大量的营养物质,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威胁以致引起污染,包括土壤的营养累积、水体的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1.1.1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一些未经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分以粪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据初步计算,1头育肥猪平均每天产生的废物为5.46 L,1年排泄的总氮量达9.534 kg,磷达6.5 kg。
并且每克猪粪污中还含有8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虫卵等。
大量有机物的排放使猪场污物中的BOD(生物需氧量)和COD(化学需氧量)值急剧上升。
据报道,某些地区猪场的BOD高达l 000~3 000 mg/l,COD 高达2 000~3 000 mg/l,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BOD6~80 mg/l,COD l50~200 mg/l)。
此外,在生产中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残留及为提高猪生长速度而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超量部分也随猪粪尿排出体外;规模化猪场用于清洗消毒的化学消毒剂则直接进入污水。
而养殖场数目和饲养密度的增加,造成很小的土地面积承载大量的粪尿,粪尿中含有较高的氮、磷、钾等营养素,进而造成营养物质的富集。
粪尿中氮、磷等其它营养物质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中有毒成分增多、超标,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1.1.2对空气的污染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等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恶臭主要来自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
粪便排出后,里面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短键脂肪酸和其它挥发性含氮、含碳、含硫化合物,会立即散发出来。
猪场要这样做好环境保护措施猪场的生产,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一是爱护猪场环境,防止猪场受到外界的污染;二是防止养鸡场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1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形成猪场环境污染的核心问题有2个:马雷科猪粪尿的污染,二是空气的污染。
猪粪尿污染不为有毒污染,主要是有机富营养化污染。
工厂化养猪因其乳牛工厂化频度高,规模大,寄生虫及污水排放量也很大。
猪只的排污能力超强(见表1、表2)。
对于一个万头猪场而言,其日产鲜粪8t、产污水26t,每小时向大气中排放15.9kg氨气、1.5kg硫化氮、2.6kg饲料粉尘,随风可传播0.45~0.5km远。
如果污染物质处理不当,聂昌林等认为,养猪业产生的污染物和浪费的饲料造成的污染主要有3个方面: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猪场对状况的污染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
通常猪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见表3)。
一般情况下粪尿可以痰迅速发酵而腐败,产生氨、硫化氢、胺、挥发性有机酸、粪臭素、乙醛等恶臭物质,这些物质和猪舍的二氧化硫、微生物一起污染圈舍的空气。
经污染的气体随风向四周扩散,危害猪群和现代人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引起疫病传播,同时场内的粪污滋生大量的蚊蝇,也可以传染疾病。
其排放的污水可以令水体“富营养化”、变黑发臭;猪场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残留的药物或香精、消毒药等也会随降水或污水流入水体和土壤;泉水或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跳蚤和各种有害物质,对人和其他生物构成或多或少的威胁。
2粪尿的处理工厂化猪场的粪尿处理系统由、排水系统、清粪系统和粪尿处理设备等痰构成。
2.1供水系统工厂化养猪场均应釆用集中式给水。
集中式给水用取水设备从水源取水,经灭菌消毒处理后,进入贮水设备,再经水管网配送到各用水点。
取用方便、卫生、节约劳力,但投资大、耗能多。
猪舍此外水管的配置可依据排列和走向来进行,舍内则根据猪栏的分布及饲养管理的需求合理设置。
北方舍外水管烟道理应埋在冻土层以下的深度,舍内可以浅埋,气候严寒地区还应设置回水装置,以防水管冻裂。
养猪行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摘要:养殖业的发展产生大量粪污及其废弃物,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环境管理养殖场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猪场养殖;环境管理;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26-11 猪场养殖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产生原因1.1 养殖场环保欠账太多养殖户信息闭塞,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和相关畜禽养殖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不清楚,不了解,对建设环保治疗设施的积极性不高,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难以落实。
1.2 养殖场治污防污设施建设滞后养殖场环保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环保设施,没有建立雨、污分开制度,没有专门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向外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3 粪污处理简单有些养殖户对治污技术和工艺不熟悉,粪污未做发酵、沉淀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河沟,造成污染。
2 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类型2.1 土壤污染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的猪饲料,在消化和吸收后有很多多余的则随着排泄物排除体外。
我们的农田很多都是用未经处理过的猪粪作为肥料,长时间下去会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增多聚集,这样对农作物会产生有害作用,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
大量的猪废水,粪便未经处理排入农田这样会造成大量土壤盐碱化,是土壤的有机能力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导致农田荒芜而无法耕种。
2.2 空气污染在猪舍周围会经常闻到一股恶臭,这是因为猪舍内部比较潮湿,猪粪便及呼出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产生恶臭,这些臭味中的气体有100种,这些气体不仅对猪的生长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对空气的污染很大,并且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
2.3 水源污染在谷物中有近一大半的磷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的,在猪的体内缺乏能够有效利用磷的植酸酶,在猪饲料当中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这样导致大部分的氮和磷经由猪粪便排出,未经处理的粪便,有的会进入到大气中,影响空气质量,并且可能形成酸雨,有的则经过江河湖泊进入生态系统,污染水质,土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养猪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处理措施一、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一是大气污染。
猪的粪尿排泄量很大,其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腐败发酵产生硫化氢、胺、硫醇、苯酸、挥发性有机酸、吲哚、粪臭素等恶臭物质,环境污染猪舍和大气环境,可引起人、畜呼吸道疾病,影响人、畜健康。
二是水源和水污染。
猪场粪尿不经处理任意排放而污染地面水、土壤和地下水。
一些病源微生物、多毛在水和土壤中长期生存和生存繁殖,易引发疫病传传播。
二、科学处理和利用粪尿一是用作肥料。
粪尿最佳利用融资途径是作肥料还田,既可改良土壤,又可不断提高作物产量,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魏爽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农牧结合。
一般粪便经自然堆肥蒸煮或高温处理后就可用作脂料。
二是生产沼气。
修建沼气池装入粪污经厌气微生物分解含碳有机物产生。
可用于照明、作燃料等。
沼渣液还可用作肥料。
三是合理处理过程粪水和污水。
用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地面水把废水经沉淀、微生物发酵处理后达到排放或利用要求。
三、对猪场环境保护一是绿化。
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净化场区环境,降低场区噪声。
同时可调节场内温湿度,有利于夏季防暑,冬季阻挡风沙,有利于防寒二是搞好水源防护抓好和水体净化。
既要防止周围污染物污染水源,又要防止猪场粪污等对水源水源造成污染,病猪隔离舍、化粪池、堆肥场远离水源,粪污做到无害化水源并注意排放时防止流进或渗进饮水处理。
另外猪场还需要改善和的一些地方:改善猪舍空气。
将粪尿分开进行处理,采用机械化的通风模式,利用空气对流与负压换气的通风原理将室内空气迅速抽走,将其排出室外,同时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进行空气更换,让空气流动起来。
加强对粪污排放的处理。
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低效闲置的土地兴建养殖场,并要躲开生活水源。
场地侧近设计合理坡度,确保排水顺畅。
同时,应选择与农田、林地或梅山较近的地方,以利于配套技术及时得到利用。
减少养殖中的马雷科排放量。
对予以养猪的工艺流程作出科学设计,加强对猪舍内小生态环境改善,降低单位产量的粪污排放。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规模化生猪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刘艳美周敏卢慧芳王荷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摘要:发展规模猪场有害于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解决规模化畜牧业污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广西养猪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规模化;生猪养殖;养殖污染1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现状1.1配套建设不完善现在大多数大型猪场都没有综合污水处理设施。
一些有粪便污水处理厂,另一些有沼气消化厂,处理能力不强,粪便废水处理不科学,有些未经沉淀发酵而直接排放。
1.2处理方式单一当前,大型养猪场粪尿处理与回收主要涉及沼气发酵酒液再发酵、混合堆肥及循环利用。
种植蔬菜和谷类作物的农民利用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渣,产量超过80%(大部分猪场没有粪便或污水处理设施,排泄物和尿液几乎是无害的,在4月份发酵后,一些靠近河流和沟渠的猪场把粪便直接排放到水和沟中。
1.3资源化程度低猪肉质地柔软,有机质含量为15%,氮含量为0.5%,405含量为0.5%(瓦0含量为35%。
传统上,猪肉和猪尿储存在田里,然后返回稻田。
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素流失是一些养猪场的主要原因,生猪未经发酵就被转移到田里,有时还会烧掉种子。
有机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生猪减产,有机肥开发利用不足。
1.4激励机制发挥作用不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第9号令)要求,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规定,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环境治理。
在县内,还存在着实施标准化农场工程,对部分农场建设给予适当补助,补充资金不足,进度缓慢,环评和排污许可管理不严等问题。
1.5防控形势严峻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废弃物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
例如,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难以防止猪粪环境大规模发生改变。
2规模化生猪养殖污染问题2.1布局不合理榆林市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良好,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规模化养猪场恶臭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及防治措施
养猪场的恶臭环境对周围的居民和环境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对养猪场恶臭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及防治措施的一些建议:
评价预测:
1. 预测和评估养猪场的气味扩散范围和影响范围,包括风向、气象条件、周围人口密度等因素。
2. 对气味浓度进行实地监测和抽样,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以评估对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防治措施:
1. 设立恶臭污染源的排放管道和通风系统,将恶臭气体集中处理。
2. 使用生物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或化学氧化等技术进行气味的处理和净化。
3. 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清洗和消毒污染源,有效控制气味物质的排放。
4. 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和设备,减少粪便和废水的产生和堆积,减少气味的发生。
5. 增加养猪场周围的绿化植被,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减少恶臭物质的扩散和影响。
6. 与周边居民和政府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协调解决养猪场恶臭环境问题。
总之,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的恶臭环境影响,需要通过评价预测和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作者:孙玉红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1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养猪业在我国也快速发展,由原来的农户散养向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集约化养殖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外,其产生的粪污污染也成为了农业中的主要污染源,部分地区的粪污治理、资源利用比较落后,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介绍了养猪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望给相关人员带来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养猪业;土壤污染;水体污染;有害气体污染;防治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养猪产业向着产业化方向积极发展,正从传统散养户养殖向现代规模化养猪方向转换。
目前多数的养猪场粪污处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污水排放到周围环境中,规模化养猪场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外,却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粪污也是一些传染病的诱因,危害着公共卫生安全。
综上所述,养殖户要高度重视粪污处理,积极做好粪污处理工作,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养猪业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1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1.1土壤污染目前,多数养殖户或企业处理粪便的主要途径就是将其作为有机肥料进行施肥,供农田进行使用。
一些不合格的饲料也会含有高铅、铜、锌等微量元素,有些无良商家将大剂量的铜锌加入到饲料中,促进猪的生长,但不能完全代谢吸收,不仅影响了猪肉的品质,也会造成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金属元素长期富集会污染土壤,使农作物产量减少,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到达老百姓的餐桌[1]。
有些养殖户或者企业还会在猪饲料中添加一些促进生长抗生素,这部分药物被生猪吸收一部分,排出一部分,吸收的抗生素会沿着食物链危害老百姓,排出的药物会随着粪尿对土壤造成污染。
1.2水体污染集约化养猪场会产生大量的污水,生猪排出的污染物主要以含氮、磷的有机物为主。
一些规模化的养猪场会将没有进行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中,使得污染物在水中扩散,这些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危害了水产业的发展,通过食物链将鱼类的有害物质传递到百姓的餐桌。
X u m u s h o u y i我国是世界上生猪存栏量最大的国家,养猪是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然而,集约化、规模化的扩大养猪业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加绿色养殖步伐加快,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每个新建的场猪必须有配套的治污设备,必须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拆除违建或规划不科学的养猪场,实现养猪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猪场环境污染的原因1、养殖场负责人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规模化养殖是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养殖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缺乏正确的养殖观念和环保意识,专业素质较差,对绿色、生态养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详细地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节约成本,将养猪场选建在河流或池塘不远处,不愿意在污染处理方面加大投入,或是为了应付检查,简单的建设点处理设备,甚至偷偷将猪场废弃物排放,最终引起环境染污。
2、标准化建设程度较低当前,规模化的养猪场废弃物每天产生量非常大,这样就需要有配套的处理设备,通过走访得知,仍然有部分猪场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治污设备有些就是个形式,饲养密度也较大,整个猪场规划和选址不科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排污沟和雨水沟没有分开,猪场的粪便和尿液等废弃物直接排到沟中,严格影响环境卫生和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
3、治污设备投入不足在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过程中,有些养猪场并没有建设和养殖规模相配套的污染处理设备,每天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甚至就堆放在露天,也没有进行堆积发酵,下雨后和雨水一起直接流入水沟,虽然有些养殖场建设了能源环境工程,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正常的处理需求,甚至因机械运营成本太高,也就偶尔使用一次,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形同虚设。
4、猪场的废弃物清理方法不科学当前,有些养猪场为了方便,在养猪中采用大量的清水直接清洗猪舍,没有及时将猪舍内的粪便清理干净,然后直接随着污水一起排进排水沟中,从而增加了污水的排放量,导致猪场的沼气也无法容纳排放量,大量的废弃物只能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引起环境污染。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的处理技术有效地控制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废渣和恶臭对环境的污染,推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寻求先进实用、可靠、易行,同时,又能够相对节省处理成本,使得粪污达标排放。
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畜牧业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规模化猪场的环境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标志着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控制,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时代。
表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解决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根据养殖规模、分阶段逐步控制,鼓励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逐步实现养猪业的合理布局,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同时,加强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区,已经存在的严重污染问题,做到有计划、分步骤、按照法制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综合治理。
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猪场的数量逐年增加。
据初步测算:一个万头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存栏量约为6000头,每天排放粪尿量约29吨,全年约为10585吨(1)。
全国生猪、家禽年产便总量高达5.8亿t,粪水年排放总量高达60亿t。
在北京和上海市采用工程化技术措施处理的粪、水量,仅占排放量的3%和4%,存在着大量粪污对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
许多猪场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地下水的硝酸盐严重超标,既存在着污染环境,同时,也存在着自身污染问题。
进行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必须进入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阶段。
二、规模化猪场环境保护的技术内容新近制定并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严格地界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区的适用规模,水冲式、干清粪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污染物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等指标。
三、规模化养猪场粪污达标排放处理的工艺技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处理的技术方案:1、污染物的减量问题:鉴于我国劳动力多,水资源缺乏的现实,提倡兴建的工厂化养猪场,改用人工清粪为主,水冲为辅的清粪方式,是从污染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程度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