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5.14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论语》全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第五章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会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入仕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导语】写好作⽂的核⼼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的观念的材料。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供您查阅。
⾼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出处: 《论语·公冶长》 原⽂: “敏⽽好学,不耻下问。
” 译⽂: 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
典故: 春秋时代,孔⼦被⼈们尊为“圣⼈”,他有弟⼦⼆千,⼤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向别⼈求教。
有⼀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问这问那。
有⼈笑道:“孔⼦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孔⼦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
”弟⼦们想:“⽼师常向别⼈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好学,肯向⼀切⼈,包括向⽐⾃⼰地位低的⼈学习,叫“不耻下问” ⽰例: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残游记》第七回) ⼈物介绍: 孔⼦: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华夏族,孔⽒,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县),春秋末期鲁国陬⾢(今⼭东省曲⾩市南⾟镇)⼈。
孔⼦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开创了私⼈讲学的风⽓。
孔⼦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宣皇帝、⽂宣王,是“世界⼗⼤⽂化名⼈”之⾸。
相传他有弟⼦三千,贤弟⼦七⼗⼆⼈,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
公冶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原文及解释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自:《论语·公冶长篇》解释: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译文
哎呀,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天我来给您讲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译文。
您知道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呢!“敏而好学”说的是一个人聪明又喜欢学习。
这就好比一只机灵的小猴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不停地探索着森林里的奥秘。
那“不耻下问”呢,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这就好像是一位尊贵的国王,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地向普通百姓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
我给您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天,我们班的学霸小明,他可聪明啦,数学题一解一个准儿。
可是,有一道语文题把他难住了。
嘿,您猜怎么着?他居然去问了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小刚。
小刚一开始都愣住了,心里肯定在想:“学霸居然来问我?”可小明一点儿也不在乎,认真地听小刚讲。
这难道不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吗?
再想想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很丢脸。
哎呀,这怎么能行呢?就像跑步比赛,你跑得快,但别人也许有独特的跑法能让你跑得更快,你难道不愿意听听吗?
学习不就是这样嘛,不管你多聪明,多厉害,总有不懂的地方。
如果因为面子不去问,那不是错过了进步的机会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吸收知识吗?
所以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告诉我们,要聪明又勤奋地学习,还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别觉得向别人请教就不好意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厉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论语》轻松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字一成语,一句一故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敏”这个字的字形演变及其象形图画:甲骨文金文小篆从图片上的字形来看,虽然写法略有不同,但都是用一只大手去抓一个、戴有头饰的女人的形象。
其中个别字形中的手像是拿着杖械,表示抢亲除了用手之外,还要靠力量和武器。
由此可知,“敏”这个字或许来源于古代的“抢亲”。
抢亲必须迅速、敏捷而有头脑,而敏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具备了这些条件。
“敏”与妻子的“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甲骨文中也时有混用:“敏”是抢亲的过程;“妻”是抢亲的结果。
《说文解字》中讲到:“敏,疾也。
”敏表示敏捷、迅速、机警、聪慧等等,也有勤勉和努力的意思。
在行动上不迟疑、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敏。
敏于事当然了,不仅学习需要敏捷,做事更需要迅速的行动,“敏于事而慎于言”,才能真正把事情去落实,如果只是空想或者嘴上说说,那便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这叫做“敏事”。
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可以说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论语》中所讲“敏则有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勤勉、敏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才容易成功。
敏而有功,敏而仁除此之外,“敏”还是达到“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敏而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能行的五者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
” 这里“敏”是勤勉的意思,孔子的“仁学”绝不是什么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的学问,而是需要在现实中努力去做,奋力去行,逐步实践。
如果没有勤勉的行动,又怎么能完成这样一项重任呢?孔子是一位富有勤敏精神的学者。
夫子之所以从布衣成为“至圣”,就在于他能“敏而好学”,对一切知识都“敏以求之”,并且能“敏于事”、“敏于行”,所以最终才能“敏而有功,敏而仁”。
敏而好学就是说学习需要行动敏捷,不能拖拖拉拉,可以说,“敏”学是体现一个人好学最重要的标志。
孔子也否认自己天生聪明,认为他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好学,《论语·述而》篇中讲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解析:
子贡发牢骚,能见闻老师写在竹简上的著作,但是不能见闻老师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
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孔子是给学生分了等级的。
他认为不行的学生是不能听见一些讲授内容的,就像小学生不会教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样。
他这样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看天赋,天赋好的人,如颜回“闻一知十”,是可以听高深的内容的,因为他
能够理清楚。
另外一个大概就是践行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升级了。
所以,下面一句就解释了。
举了子路的例子。
子路即使听到了高深的学问,但是不能遵循,那么有必要学这些高深的学问吗?不能践行,对孔子来说,对他的学生来说,不学也罢。
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究践行,不能践行的话,学生自己也害怕见闻这些高深的学问。
这恐怕也是孔子不愿意把仁,具体解释在竹简上的原因之一。
仁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仁这个字,并且有了一定的内涵。
孔子把仁升华,哲学化,但是没有传播开来。
世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解释来定义孔子的仁就会被孔子说:“不知其仁也。
”上面孟武伯就是个例子。
“敏而好学”的出处意思
“敏而好学”不是古诗诗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十五》,原句为:“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一起学《论语》5.24公冶长篇——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一起学《论语》5.24公冶长篇——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孔子说:“说出讨好的话、装着讨好的面容、扮出恭顺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内心藏匿着怨恨,外表却与人相亲,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释词】巧言:说出讨好人的话语,以言语悦人。
《注疏》:“巧好言语,令善颜色,便僻其足以为恭,谓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
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令色:装出讨好人的面容,用容貌悦人。
足恭:脚恭顺站立来讨好人。
足,脚。
钱穆:“《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
” (口圣就是巧言)刘宗周:“足恭,乃足容盘辟为恭者。
大戴礼曾子以手容与足恭并言。
”左丘明:鲁国人,一般认为就是作《左传》的左丘明。
孔安国说:“左丘明,鲁太史。
”《论语注疏》认为:“左丘明,鲁太史,受《春秋经》于仲尼者也。
”《正义》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同时,而卒于孔子后。
刘歆称其好恶同于圣人。
”耻:以……为耻。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隐藏。
友,亲、亲近。
钱穆:“藏怨于心,诈亲于外。
”按:此处“匿怨”与前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相比,则何如哉?【先贤精义】李炳南曰:足乃手足之足。
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
“足恭”之义,欲前不进。
此三者皆虚情。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鲁太史左丘明与圣同耻之事。
(左丘明)耻此诸事不为,适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耻之”。
范氏曰:“巧言令色足恭”者,此为谄也;“匿怨而友其人”者,此为诈也。
为谄为诈,是皆可耻之甚也。
张栻曰:是皆常人之所忽,而不以为耻者。
惟君子学以为己,不忍须臾自欺,故以为耻。
观诸此,则丘明之为人可知矣。
(孔子)言己亦耻之,以明丘明所耻之为得也。
陈祥道曰:“巧言令色足恭”,非务本者也,不足于仁;“匿怨而友其人”,非质直者也,不足于义。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译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会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入仕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
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
[转载]《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原⽂与译⽂原⽂地址:《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原⽂与译⽂作者:《论语.公治长篇第五)1、⼦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其罪也。
”以其⼦妻之。
译⽂:孔⼦谈到公冶长,他说:“可以把⼥⼉嫁给他,他虽然曾有牢狱之灾,但并不是他的罪过。
”孔⼦把⼥⼉嫁给了他。
2、⼦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妻之。
译⽂:孔⼦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上轨道,他不会没有官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他可以避免受刑与被杀。
”就把哥哥的⼥⼉嫁给了他。
3、⼦谓⼦贱,“君⼦哉若⼈!鲁⽆君⼦者,斯焉取斯?”译⽂:孔⼦在外对⼈说:“⼦贱(宓不齐)这个⼈真是君⼦啊!如果鲁国没有很多君⼦的话,⼦贱如何能学成这样的君⼦呢?”4、⼦贡问⽈:“赐也何如?”⼦⽈:“⼥,器也。
”⽈:“何器也?”⽈:“瑚琏也。
”译⽂:⼦贡请教孔⼦说:“我(端⽊赐)的表现如何呢?”孔⼦说:“你,是⼀种器具。
”⼦贡问:“什么器具?”孔⼦说:“是宗庙⾥⾯贵重的瑚琏(存粮⾷⽤的)。
”5、或⽈:“雍也仁⽽不佞。
”⼦⽈:“焉⽤佞?御⼈以⼝给,屡憎于⼈。
不知其仁,焉⽤佞?”译⽂:有⼈说:“雍(冉雍字仲⼸)这个⼈可以⾏仁,但是⼝才不够善巧。
”孔⼦说:“何必需要⼝才善巧呢?以伶俐⼝才与别⼈争论,常常引起别⼈的厌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但是何必需要⼝才善巧?”6、⼦使漆雕开仕。
对⽈:“吾斯之未能信。
”⼦说。
译⽂:孔⼦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答复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
”孔⼦听了⾮常⾼兴。
7、⼦⽈:“道不⾏,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所取材。
”译⽂:孔⼦说:“我的理想,没有机会实⾏,⼲脆乘着⽊伐到海外去。
跟随我的⼤概就是由吧?”⼦路听后喜形于⾊。
孔⼦说:“由啊!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没有地⽅可以找到适⽤的⽊材呀。
”⼜译:孔⼦说:“我的道⾏不出去了,我将乘坐⼩船渡到海外去(到海外⾏道),跟从我的⼤概就是仲由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号。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的一句话。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给他以‘文’的谥号?”孔子回答:“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得到了‘文’的谥号。
”“敏而好学”,既是孔子称赞别人的话,也是夫子自道。
《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篇第六》)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篇第八》)孔子本人是一个好学的人,也喜欢好学的人。
他很欣赏颜回的好学精神,鲁哀公问他学生中哪个好学时,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可见在孔子眼里,称得上“好学”的人并不多见。
孔子说的“好学”,其学习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是古代文献、礼制,即一切古代文化。
他曾西观周室,问礼于老子。
他学鼓琴于师襄子,晚年读《易》以至“韦编三绝”,可见下力之多。
孔子的“好学”,内容还包括进行道德品行方面的修养,进而包括一切知识、学问,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就载有向郯子学习的故事:孔子年轻时,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公,鲁国大夫昭子向郯子请教关于少昊时以乌名官的知识,郯子作了详细的解答。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去郯国向郯子学习。
回来后很有感触地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第七》)其好学如此。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翻译: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翻译】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
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
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
女儿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敏的意思是聪明;好即是喜好。
敏而好学就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
女儿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2学得快,不耻下问,指的是那些有天赋,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见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扩展资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动词宾语;作主语、谓语和宾语;带褒,形容虚心求教。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真正的大学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认知,有时甚至不羞于提问,摄取全方位营养。
3、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女儿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是什么?含义:聪明,勤奋好学,不耻于向自己卑微的人请教。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一起学《论语》5.14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起学《论语》5.14
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白话】
子贡向孔子问到:“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好学,向在己下者请教不以为羞耻,因此称之为‘文’啊。
”
【释词】
孔文子:即孔圉(yǔ),亦称仲叔圉,卫国大夫,其谥号为“文”。
宪问第十四篇中,孔子曾说到“仲叔圉治宾客”。
钱穆:“《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
敏:疾速。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为耻。
不耻,不以……为羞耻。
下问,即问凡在己下者。
此处的“下问”不单单指地位贵贱、年龄大小方面,也可引申,“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亦可看作是“不耻下问”。
是以:即“以是”,因此。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文子知识敏疾,而又好学;有所未辨,不羞耻于问己下之人。
有此美行,是以谥谓之“文”也。
伊藤仁斋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之所难,而进善之机甚速。
朱子曰: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张栻曰:圣人制谥,其法非一端,盖取人之周也。
故经天纬地谓之文,而勤学好问亦谓之文。
子贡疑孔文子不足以当此谥,而不知所取各有义,其善不可没,而其不足者自不可掩矣。
苏轼曰: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
钱穆曰: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徐英曰:孔圉之为人如彼,盖有不足道者。
卫人之谥之也,取其一节之长。
圣人称人,亦不没其一节之长,其劝人为善如此。
子曰:仲叔圉治宾客。
宋翔凤曰:孔文子之好学下问,则诗书礼乐明,而可以为政治国。
子贡以其谥发问,以见列国非无其人,皆当学于孔子,则有所就裁,此亦《春秋》之微言欤?
陈祥道曰: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才也。
文之所施不一,故古之为谥者多谓之“文”。
孔子谓“敏而好学”所以聚之也,“不耻下问”所以辨之也。
好学则资诸己,下问则资诸人,此所以谓之“文”也。
然此可以为文而已,其于文王、周公之文固有间矣。
李炳南曰:圣人隐恶扬善,厚道之教,于斯可见。
【附录】
《论语或问》曰:先王之制谥,以尊名节,以壹惠,故人生虽有众善,及其死,则但取其一以为谥,而不尽举其馀也。
以是推之,则其为人,或不能无善恶之杂者,独举其善而遗其恶,是亦《谥法》之所许也。
盖圣人忠孝之意,所以为其子孙之地,与铭器者“称美而不称恶”同旨。
惟其无善之可称而纯于恶焉,则名之曰“幽、厉”,有不能已耳。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全解》《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会笺》《论语正义》《论语或问》《论语古义》《论语说义》《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讲要》。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