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 格式:doc
  • 大小:26.01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习成绩就很难再提高了。

二、成因分析

(1)、家庭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后进生中,家庭教育不良占心理问题成因中的比例最大。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差,家庭破裂或父母文化层次低。其中一部分人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如赌博、酗酒等。一些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强加于孩子,很容易使他们沦为后进生。有些家长尽管自己能起表率作用,但教育不得法,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不是讲清道理,相反,动辄就打、开口就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脾气倔强。

(2)教师及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期望对后进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现实中,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那些“聪明”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对那些后进生抱有较低的期望。比如,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会较长时间地等待他们认为的“好学生”回答问题;而对那些后进生则不然,一旦他们不能马上回答问题,教师很少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往往是带着厌烦的口气终止他们的回答,这必然造成后进生的自信心下降。许多教育家都主张给后进生应有的期望和热情,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反对对他们冷眼相看。许多教师看到后进生出了问题,不是做耐心细致的转化工作,找出问题的根源,而是批评训斥,久而久之,使师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3)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疏导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首先,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0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光线充足;还有,家长要配合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人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众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

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

2、从个别出发,加强沟通

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因学习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既要旗帜鲜明地欣赏每一个学生积极表现的一面,更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们学步的蹒跚以及关注他们“摔倒”时的困惑。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点”和“闪光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及时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这样做将会使学生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运用“赏识教育”,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赞赏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心理相融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尊重、信任、理解、体贴、关心,温暖他们的心灵,同他们交朋友,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差距,消除他们的逆反和恐惧心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气氛适宜的教育情境,后进生紧闭的心扉,才能向教师敞开,从内心里觉得教师是他们真诚的、可信赖的指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后进生内心世界有一个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3、消除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利用品德课、主题班会、日记、墙报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是消除优秀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