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笔译与口译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73.65 KB
- 文档页数:2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译和笔译的区别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评价笔译和口译优劣的衡量标准,口译由于其即时性,需要译员做出快速反应。
然后对两种翻译方式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差别。
最后探讨了对译员素质的不同要求,鉴于口译的特殊性,重点讨论了对口译员的要求,包括:心理素质、听力、记忆力和速记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讨论,让读者对口译和笔译的差别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口译;笔译;衡量标准;翻译过程;译员素质要求口译一般可分为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
即席翻译,也称交替传译或连续翻译,主要形式是发言者将要表达内容进行分段表达,在每次停顿间译者进行翻译,每次讲话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交替传译运用范围较广,如旅游翻译、宴会发言等。
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通过专用的传译设备提供即时翻译,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
同声传译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两位译员轮换进行。
一、衡量标准不同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翻译,评价笔译与口译的标准也不相同。
尽管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未形成统一意见,尤其是“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界更是百家争鸣,但国内评价笔译质量的主流翻译标准仍是以忠实、通顺为主,这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是一脉相承的,要求译文要尽可能在内容、形式、风格、文体等方面和原文保持一致,并做到通顺流畅。
基于口译的特点,一些口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用来评价口译的优劣。
根据法国口译专家赛莱丝?科维奇的达意派理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的翻译,其宗旨是达意,标准是达意、通顺。
口译专家李越然提出的口译标准是准确、通顺、快捷。
准确,是英语口译的灵魂,它要求译员应准确地用英语或汉语将一方的信息传达给另一方,从而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通顺,就是译员要流畅地将所获取的信息传达出来,让人容易明白;快捷,是由于口译具有即时性,其本身的时间限制要求译员必须能做出迅速的反应。
口译学者仲伟合则主张,口译应遵循忠实、及时。
对口译人员的要求摘要:二战以后,口译成为国际上重要会议的沟通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口译工作,而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口译的作用更加让人不能忽视了,但就口译本身而言,其临场性、快速性常常给口译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口译的特点和标准要求出发,说明口译工作的困难,旨在更清楚地认识到口译本身,对口译实践工作者有引导作用。
本文分别从两个主要方面对口译的困难进行了研究,一是口译的特点;二是口译的标准。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口译的一个基本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口译的特点,还比较了其与笔译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口译的标准,也对其比较了笔译,而在这两部分里面,口译的困难显而易见;最后一个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根据之前的论述,对口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口译人员要求口译的困难引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一方面,社会对口译的需求快速增长,口译实践得以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口译理论的发展长期滞后,不能对口译实践起到引导作用。
为化解这一矛盾,本文对口译的概念及它的标准要求做阐述。
“口译并非是对单词进行口头翻译,它是用目标语为别人准确地揭示和说明讲话的意思。
”(鲍刚,1998:5)口译就是交流,即对原话进行分析,并把它译成听者能听懂的形式。
因此译员不是研究语言某一特定方面的语言学家,而是对其工作实践中使用的语言掌握了丰富的、直观的知识。
语言是工具,是交流的手段,而绝不是最终目的。
1.口译的基本知识1.1口译的特点口译自身的一些特点就是:“(1)口译依靠视听获取信息,(2)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符转换活动。
(3)口译是一种集视、听、写、说、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
(4)口译是一项紧张的活动。
(5)口译作为信息交流和交际传播的一部分,其信息覆盖很难有一个限定的边界。
”(鲍刚,1998:10)1.2口译的标准下面再来看看口译的标准,可以通过了解对口译的标准要求,再进一步了解到口译工作的特点。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活动,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浅析英语口笔译之异同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可以称之为“原语”)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译语”)传达出来的过程。
它是人类在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工具,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正是有了翻译,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卫生和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而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英语口笔译特点、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
英语翻译有两种形式,即口译和笔译。
两者虽然不同,但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口译又大致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
但不论口译的哪种形式,都是通过口,而不是通过笔和纸将两种不同的言语进行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也就是通过口头表达,译员将英语母语者的英语讲话内容转化成汉语或将汉语母语者所讲的汉语内容转换成英语的语言交际行为。
笔译则不同,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是通过笔和纸将两种不同的文字进行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也就是译者通过书面形式将英语母语者发出的信息由英语转化成汉语或将汉语母语者发出的信息由汉语转换成英语的语言交际行为。
虽然英语口译和笔译的表达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英语讲话人的意思用汉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反之亦然,而不能用译者自己的意思来代替对方的意思。
但是,英语口译和笔译各有其特点。
首先,口译和笔译的信息接收方式不同。
口译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行为;相比而言,笔译则主要运用视和写这两方面的技能。
其次,英语口笔译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
另外,口译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活动,它强调实效性、独立性、现场性、一次性,属于一种“个体劳动”,口译人员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要将听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瞬间的理解,再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译员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英语笔译则需要译者充分、正确地理解原文,反复推敲翻译出的文字,在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思考与斟酌,甚至进行集体讨论,最后形成文字,用书面表达出来,与口译所要求的即时性完全相反。
什么是英语口译-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学习方法英语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即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也就是在讲者仍在说话时,同声传译员便“同时〞进行翻译。
口译就是口头翻译,英语说法是interpretation,interpreting 或者oraltranslation。
口译是指译员将所听到的(也可能是看到的,如视译)信息由一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口译的必备要素包括“一种场合、两种语言、三种身份〞。
“一种场合〞是指口译是在一个交际场合为了一个交际目的的交际行为;“两种语言〞是指口译通常包涵交际双方的两种工作语言;“三种身份〞是指口译中包涵speaker,listener和interpreter三方,interpreter是另外两方交际的中介和桥梁。
口译对译员的要求很高,译员必须有扎实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功底。
译员的口译双语能力不仅指通晓基本语言知识,如语音、句法结构、词法寓意等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听说读写)。
一个优秀的口译者应该了解各种文体或语体风格和语用功能,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习语、俚语、术语、谚语、委婉语、略语、诗剧等词语的翻译方法。
而在口译真正进行时,语言的表达要清楚、流畅、达意。
口译时语速要不急不缓,音调不高不低,吐字清楚自然,表达干净利落,择词准确恰当,语句简明易解,译文传神传情。
2英语口译和笔译的区别1、难度不同说到口译与笔译的难度,首先应明白其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笔译发展比较迅速。
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口译标准相继出现,丰富了口译标准。
2、要求不同在英语中,从事笔译的人被成为translator,而从事口译的人则被称作interpreter。
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
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
口译基本常识 Fundamentals of Interpreting1. 口译的定义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ng基本解释:口头翻译(区别于‘笔译’)。
译(譯) yì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例词:译本。
译文。
译注。
译著。
译制。
译音。
口译。
笔译。
意译。
直译。
翻译。
【动】形声。
从言,睪(yì)声。
1. 本义: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translate〗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说文》译,传也。
——《方言十三》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重舌之人九译。
——张衡《东京赋》译者称西人。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译欧西人之言。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汉语被译成日语;译品(翻译的作品);译义(意译);译写(翻译写作);译经(翻译经典)2. 解释;阐述〖explain〗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译。
——《潜夫论》3. 通“择”。
选择〖choose;select〗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
——《隶释·汉孟郁修尧庙碑》又如:译居(择居)【名】1. 翻译人员〖interpreter〗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
——刘向《说苑》又如:译费(支付给翻译人员的钱);译界(翻译界);译员(翻译工作者)2. 异域〖foreignlands〗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谣。
——唐·顾况《送从兄使新罗》又如:译语(异域的语言)in·ter·pret [inˈtə:prit]v. in·ter·pret·ed, in·ter·pret·ing, in·ter·pretsv.tr.1.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interpreted the ambassador's remarks. 解释; 说明2. To conceiv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e: interpreted his smile to be an agreement; interpreted the open door as an invitation. 把…理解为;领会3. To present or conceptualize the meaning of by means of art or criticism. 演绎(按自己的感觉演奏音乐或表现角色)4. To translate orally. 口译v.intr.1. To offer an explanation. 解释; 说明2. To serve as an interpreter for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口译[Middle English interpreten, from Old French interpreter, from Latin interpretr, from interpres, interpret-, negotiator, explainer; see per-5 in Indo-European roots.]in·terpret·a·bili·ty, in·terpret·a·ble·ness n.in·terpret·a·ble adj.n. inˌterpreˈtationn. inˈterpreter: a person who translates the words of a speaker into thelanguage of his hearers.in·ter·pret·er [ɪnˈtɜ:prɪtə]n.1. One who translates orally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口译工作者;口译译员;传译员synonym: translator, linguist, metaphrast, paraphrast.eg. Speaking through an interpreter, he said he was disappointed.2. One who gives or expounds an interpretation. 演绎(音乐、戏剧中人物等)的人synonym: performer, player, presenter, exponent.eg. Freni is one of the supreme interpreters of Puccini's heroines.An actor is an interpreter of other men's words, often a soul which wishes to reveal itself to the world. (Alec Guinness).3. (Computer Science) A program that translates an instruction into a machine language and executes it before proceeding to the next instruction. [计]解释程序,解释程式口译:翻译的一种形式,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即时准确地用口头表达出来。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作者:张美蓉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3期【摘要】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最常见的问题应该就是译文到底应该靠近目的语还是源语,在不同的翻译情境下应该有不同的答案。
本文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在笔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更加靠近目的语,但是在口译实践中,译者更加靠近目的语。
本文通过对此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悖之处,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关键词】英语翻译源语笔译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我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各个国家的交往不断深入,英语翻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受到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源语,即译出语,目的语,即译入语,将这两者进行“形”和“意”的转换。
关于翻译的理论,我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严复先生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看似简单的三个理论标准,对我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奠基作用。
但是在当时,翻译活动主要是文章的翻译,即笔译,因此这个理论更适合对笔译活动进行指导,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随着翻译实践活动的深入,翻译究竟该靠近源语还是目的语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有的人认为应该靠近源语,因为文章中的原文不是可以单独拆分的一句句话,具有整体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只有靠近源语,才能保留文章的精髓。
如果靠近目的语,整个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失掉它原来的味道,而且这样也会让读者养成惰性,无法理解异国文化。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叶子南教授认为在翻译时不应该为了保留源语文化就以牺牲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代价,这种译法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许多读者无法正常理解的句子,如果真的想学习外域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外语、阅读原文的方式,即翻译应当向译入语靠近。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观点,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英译汉的笔译过程中应该向汉语靠近,比如拿英语中的被动语气进行举例:The thing are known by us all.如果按照靠近源语翻译,则是“这件事被我们大家所知”,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英语习惯进行翻译,不但生硬毫无美感,而且也不符合汉语习惯,如果按照汉语习惯进行翻译,“这件事我们大家都知道”,生硬不合时宜的被动语态被消化了,读者也更加容易理解。
毕业后为什么我选择笔译而不是口译:活脱的女汉纸通常我们说的翻译包括了笔译和口译两种。
顾名思义,笔译就是笔头翻译,用文字翻译,口译(又称传译),是用口语的方式进行翻译。
笔译相比口译更讲究“信达雅”,对文字写作的功底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将原文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还要注重还原原文的神韵,考虑原文的书写风格以及的态度,可以说笔译是一种再创作。
口译则需要及时、准确地将说话者的语言翻译成听者的母语,方便双方进一步的沟通和交谈,口译对译员的口语和瞬时记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往往译员口译的译文不像笔译的译文那样可以保留下来,所以通常不能被二次传播和利用。
读MATI研究生的时候,学校开设了高级笔译和高级口译课程,笔译课程有三个分支:高级法律翻译,高级媒体翻译和高级商务翻译,而口译课程主要是学习交替传译。
在上课和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两种翻译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笔译的时候往往对某个词要纠结很久,苦思冥想,更多地要考虑到context即上下文、语境。
而口译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思考太多就要做出应答,反应要特别迅速,也许会因为走神或者说话者语速太快而漏掉一些内容,不过对口译的基本要求就是完成大部分的源语翻译,清晰准确地将听到的内容地传达给听者。
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也曾考虑过自己到底想从事笔译还是口译工作。
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所以准确地来说是选择笔译还是口译作为自己的主业。
先给大家普及下口笔译的背景知识,其实我也是问的度娘(嘘~)。
口译大致分为以下这三种类型:1)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也叫”同步口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
同声传译通过特殊设备提供即时翻译,适用于大型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2至3名译员轮流进行。
同声传译效率高,能保证演讲或会议的顺利进行。
·同声传译员一般收入较高,但是成为同声传译的门槛也很高,一直处于人材匮乏的状态。
口译笔译篇一:口笔译区别--第一课口译与笔译的定义和特点whatisinterpreting:Interpretingmeansaninterpreter,afterhearingthemessage/informationfromt hesourcelanguae,conveysitsmeaningtotheaudienceorallyinthetargetlangua ge.即:口译员在听取原语后,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以目标语向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在语言上无法沟通的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口译员的传译能够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口译和笔译的性质不同,他们都是跨文化交流,翻译,无论口译还是笔译,就是翻得文化。
但是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标准:特点和标准不同:笔译的质量标准:信(faithfulness)、达(expresiveness)、雅(elegance)口译的标准:加内容—梅德铭339页准(准确)(correctness)、顺(流利)(smoothness)、快(快速)(quickresponse)准:准确理解themessageofthesourcelanguageandturnitintotargetlanguage顺:指翻译在用目的语表达原语信息时要通顺,流畅。
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
快:一、时间和速度的不同。
口译处理的是口语,笔译是白纸黑字的书面东西。
口语的特点是来的快,去的也快,“转瞬即逝”,这就是口译。
笔译一句话没有看懂,可以看三遍、五遍,十遍。
或者上下文不清楚,还可以返回看前面怎么说的,后面怎么说的,直到弄懂为止。
口译听到就要翻,这是最大的不同,即时间和速度的不同。
以联合国笔译与口译为例:联合国笔译有定额,每人每天按定额要翻6个标准页,即:每个标准页平均330个英文单词。
如果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翻250个词,这就是笔译的正常速度。
当然可快可慢,与材料难易有关。
而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会议场合下,发言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30个英语单词,即每秒钟两个词。
什么是口译译员和笔译译员?口译译员和笔译译员是翻译行业中的两个专业角色,他们分别承担着口头传译和书面翻译的任务。
虽然两者都属于翻译领域,但在具体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技巧上有所区别。
一、口译译员口译译员主要负责进行口述的即时翻译工作,通过听取讲话者的原文并几乎同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译文。
作为一个优秀的口译译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需要具备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
1. 专业知识广泛:作为口译译员,你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科学技术等。
只有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各类场合下做到信达雅。
2. 快速反应能力:在进行即时口译时,口译译员需要迅速理解原文的内容,并将其用流利、准确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这需要敏捷的思维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强:作为口译译员,你需要具备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传达意思。
此外,良好的口才和声音的节奏感都是成为一名优秀口译译员的重要因素。
4. 高度的应变能力:在现场翻译时,场景可能随时变化,有时会面临各种紧急情况,因此,口译译员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笔译译员笔译译员则主要负责将书面材料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这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词汇、语法、语言风格和上下文等因素。
与口译译员不同,笔译译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翻译,并可以在我的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更好地处理细节。
1. 语言功底扎实:作为笔译译员,要翻译各类文体的文档,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词汇量丰富、语法准确、用词得体等。
2. 细致耐心:翻译一篇长文档需要耐心地处理每一个细节,确保翻译的准确和符合原文的意思。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使读者能够舒心地阅读。
3. 真实再现:在进行笔译时,译员要尽量还原原文的语气和意思,以便读者可以对翻译文本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这需要译员在审慎选择词汇和语言风格方面具备智慧和创造力。
英语知识与笔译一样,口译也是翻译,因此必然要遵循普遍的翻译标准,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但是,由于现场翻译的特点,口译与笔译还是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即时性。
即时性指的是口译由于现场翻译的原因,译员必须在说话人结束讲话后,立刻进行翻译。
由于这种时间紧迫性,在实际口译中,译员往往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上面,根本不会有时间去查工具书,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译文说得更漂亮,更有文采;在这里,“信、达、雅”的三字标准,“信”和“达”可能是口译当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保持信息准备和译文流畅。
笔译则不同,译者可以从容得考虑如何使译文“雅俗共赏”。
二、现场性。
现场性指的是口译员在工作中,不仅要面对原文的作者,即发言人,还要面对听众,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口译场合,如IT翻译、医学翻译和法律翻译等等,口译员面对的都是该领域的专家,这会给他/她带来很大的现场压力,因为有时专家可能会现场对口译员提出质疑。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口译员必须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笔译则不同,译者一般不会面对原文的作者,也不面对译文的读者,没有这种现场性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解释性。
研究一下英文词“interpret”的来源,我们就可以得知其实“口译”并非仅仅是“口头的翻译”。
“interpret”在英语中,原义是“解释”的意思,而非“翻译”。
这种解释性指的是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根据自己对发言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信息“解释”出来。
而这意味着,口译员在现场翻译的时候,可以在确保完整表达出发言人信息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处理自己的译文,如采取添加、省略或概括等各种策略。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第一部分口译基础理论和技巧Basic Theories and Skills of Interpretation第一章口译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一、口译与笔译口译(interpretation)与笔译(translation)作为翻译活动的两种实践形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寻求原语(sourc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意义对等。
翻译行为旨在“理解”一“话语篇章”,然后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这一“话语篇章”。
“话语篇章”从根本上来讲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是翻译的对象。
“理解”离不开语言外知识,“重新表达”的质量也和译者的主题知识息息相关。
口译和笔译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顺利交际(交流),因此,翻译的重点应当着眼于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意义上对等,而并非是其语言形式上的机械对应。
口译和笔译都有很长的历史。
口译活动是随着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
在这个意义上讲,口译的历史比笔译的历史久远得多。
口译活动在历史上的记载甚少。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曾将大量印第安人运到西班牙学习西班牙语,并将他们培养成口译译员。
明清时期中国的一些小说中对口译译员有了正式的称呼“通事”。
直到20世纪初,口译活动的开展仍以粗放式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口译译员的需求急剧增加。
1919年,“巴黎和会”首次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当时的口译方式主要是发言人讲一段,译员翻译一段,即交替传译,也可称连续口译或接续口译。
这是口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一次正式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口译技术,即口译的记忆、笔记、复述等基本技术。
此后,美国发明了一种让译员使用耳机听辨原语,同时使用话筒传送译语的“共时翻译”设备,这种设备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口译界的认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中,人们正式启用了同声传译,以保证在大量繁杂的听证、辩护、审判工作中能在原语话语结束时立即“同时”结束译语,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
⼀、翻译的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 翻译活动的范围很⼴。
就其翻译⽅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
就其⼯作⽅式来说,有⼝头翻译(简称“⼝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之分。
⼝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ious interpretation或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两种。
就其程度⽽⾔,可分为全⽂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如摘译。
上述种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有其特点。
外事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头和书⾯的讲话和⽂件。
在外事场合,⼝、笔译往往同时使⽤。
⽐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的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译,⼜能将所谈的内容和结果落实到⽂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
有时是先⼝译,然后产⽣⽂件。
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译。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 ⾸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
⽆论是⼝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场、政策。
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民造成⽆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译者⼀定要严肃认真对待每次翻译。
其次,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
⼝译⼯作的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
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
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
很多时候在领导⼈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的讲话稿定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
有时我国家领导⼈参加国际性⾸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写即席发⾔稿或修改事先草拟的发⾔稿,写完⽴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的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的同声传译译员⼿中,以保证翻译效果。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译和笔译是翻译的两种形式,都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但在具体操作和应用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口译通常是在会议、演讲、会谈等现场进行,而笔译则是在文字材料中进行。
本文将探讨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包括技巧要求、工作环境以及翻译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
首先,口译和笔译在技巧要求上存在一些差异。
口译要求译员具备出色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将源语言即时转换为目标语言,并传达给目标受众。
这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会议场合中做出准确的翻译。
同时,译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技巧,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可理解性。
与之相比,笔译则更加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
笔译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本。
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员需要注意语法、用词和语境等方面的准确性,力求忠实于原文并表达出其原有的意义。
其次,口译和笔译在工作环境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口译是在现场进行的,译员通常需要面对大型会议、宴会或其他活动场合。
这种环境下,译员需要迅速反应和应对突发情况,同时还要面对高度专业性和激烈竞争的场合。
因此,口译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专注。
相比之下,笔译则是在相对安静、专注的环境下进行的。
笔译译员通常在办公室或家庭等相对静谧的环境中工作,能够更好地沉下心来理解原文,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字。
最后,口译和笔译在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上也有所不同。
由于口译是即时进行的,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是首要目标。
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原文,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确保翻译结果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与此相对,笔译可以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
笔译译员可以通过多次修改和润色来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并对译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复推敲,力求将源语言的意思最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总体而言,口译和笔译是翻译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技巧要求、工作环境和翻译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代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刻着的几种不同文字,《圣经》中有关巴别塔的传说,都是上古时期不同语言间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印记。
将早期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部分。
一、口译活动多,笔译活动少,口译活动先于笔译活动。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较低,对书面文件翻译的需求少。
(2)早期交通通讯不便,所以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造成了笔译活动少于口译活动。
(3)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持轻视态度。
认为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低一等,盲目自信,固步自封。
如《国语》中对“中国”之外的民族轻慢之态溢于言表,甚至称之为“禽兽”;戎狄来朝贡,正式见面前只有“舌人”来接待,敷衍。
(4)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不对等。
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和政治的不对等,从根本上阻断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正如古希腊文明辉煌灿烂,民主社会自然和谐,自然不会和只崇尚军事的罗马进行文化交流。
二、翻译以归化为主,符合赞助人体系要求。
中国在公元前528年时,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歌。
西方在罗马帝国统治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安德罗尼柯。
他本是希腊人,再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文采用的是罗马人熟悉的撒图尼乌斯诗歌体,翻译方法是尽量使用罗马化的拼写,如将希腊神袛宙斯译成罗马人熟悉的朱庇特,将希腊文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将缪斯换成卡墨拉,等等。
口译与笔译的五大主要区别贵公司想在全球获得成功,就必须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跟当地受众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您要像当地公司一样,用目标市场的母语传达信息,引起市场共鸣,这就需要借助口译服务和/或笔译与本地化服务了。
您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哪种服务呢?笔译与口译:区别何在?笔译与口译的区别颇多。
笔译注重于书面内容。
它要求表达精准无误,且需耗费一定时间才能得以完成。
口译则是即时翻译并转达口头表达内容。
相较于追求完美的笔译,口译侧重于相互理解和沟通。
口译和笔译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形式:口译通过口头形式传达讲话者表达的内容,而笔译则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书面内容。
虽然笔译和口译人员所需的技能有些许不同,但两者均需积累深厚的文化和语言知识,深入理解主题内容,并具备清晰沟通的能力。
作为语言学领域中两种密切相关的形式,口译和笔译通常统称为翻译,但在选择所需服务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
口译口译是即时服务。
它提供实时翻译,无需借助演讲、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与演讲内容同步翻译(同声传译)或演讲后立即翻译(交替传译)。
专业口译人员需要结合语境将源语(待译语言)翻译成目的语,不仅要保证译文符合原意,还要意译谚语、谚语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用目的语受众容易理解的术语传达隐含的意思。
口译员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积累的经验,良好的记忆力和出色的适应能力。
口译员的工作包括各种现场口译:会议、会谈、医疗咨询、法律诉讼、电视直播和手语翻译。
笔译口译和笔译之间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大多数专业笔译员在工作中会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
笔译的工作流程大致是:先将源内容转换为易于处理的文件类型(通常是 RTF),再应用翻译记忆库 (TM) 自动翻译该工具曾译过的文本内容,然后从头开始逐步翻译新增内容。
笔译员在翻译文本内容的每个部分时,可以参考术语词汇表和翻译风格指南,从而确保译文质量。
最后,他们会将译文转交给另一位语言专家进行校对,并将最终书面文档转换回原始格式,尽量确保与原文档保持一致。
翻译的标准(或曰质量标准)历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对这个问题,翻译界一直没有一致的定论。
国内外许多翻译名家和翻译理论家的提法也都是一家之言,其中不乏互不相同的说法。
就我国翻译界而言,关于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的说法不下几十种,概括起来,最有代表性、为翻译界大多数人认同的也不过几种。
讨论口译和笔译质量的标准问题,应先明确“翻译标准”同“翻译原则”之间的关系。
1.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的区别及其内在联系关于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的区别,田传茂先生在《略议翻译研究中的几个概念》中做了明确的阐述。
我基本同意田传茂先生的意见,即“原则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坚守的准则。
而标准是就作为‘事物’的客体而言的,是作为客观依据被制定出来的,具有不依赖于主体意志的客观性。
联系到翻译实践活动,作为行为主体的是译者,作为客观存在的客体是译本。
因此,根据汉语文中原则和标准的基本内涵,翻译原则是就翻译者而言的,翻译标准是就译本而言的。
”①由此可知,翻译原则是我们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应予遵循的准则并应达到的要求,而翻译标准是评价译作、译文的客观条件或曰标准和尺度。
当然,这两者也不能截然分开,有很多时候主客观条件、要求又是统一的。
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就看不出它是对主体———译者而言,还是对客体———译本而言。
历来人们都把它既看作翻译的标准,又看作翻译的原则。
因为它既可作为译者遵循的准则,看作是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又可作为评价译本的客观标准。
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就要求的尺度而言,应该说是一致的。
然而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翻译标准”应该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客观存在的“准则”,而“翻译原则”却是译者应当遵循的法则。
“原则”可以是主观化的描述,而“标准”的描述则必须客观公正。
两者虽有这样的区分,但就翻译质量而言,它们都是衡量其好坏、考查其优劣的条件。
就此而言,它们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即从要求来看,它们又是统一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翻译界历来将它们混为一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 ].术语标
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2]No rd ·Chris tia ne .Tra nsla ting as a P 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 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 ha ngha i :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以形式分为两种类型———笔译和口译。
文章通
过时间、传达方式、结果等方面对笔译和口译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其中差异。
[关键词]笔译;口译;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204-02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论笔译与口译的差异
吴婷婷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3)
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被认为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在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双方交流能够顺利地进行。
但是,笔译和口译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以下从七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时间之差
在笔译过程中,一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双方不直接接触,因此笔译者不受时间的限制,不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笔译者有充分的时间慢慢思考、组织语言,无论是从文章的结构上还是语句的整体把握上都可以反复考量、仔细推敲。
也就是说,笔译在时间方面有很多余裕。
但是,口译则需要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直接接触传达信息,口译者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因此
期间没有斟字酌句、琢磨与思考的时间。
这种时间的短
暂性被认为是口译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传达方式之差
因为笔译有时间上的余裕,因此在笔译过程中,可以使用字典和参考书籍反复吟味其中语言,推敲最适合的译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与他人探讨、请教专家、互相交流,即可以做很多相应的“补足工作”。
但是,在口译中由于翻译者是“在短时间内把信息传达出去”,因此翻译者不能依赖任何工具书等,只能依靠现有的知识储备,一方面通过观察说话者的表情、动作等细节确认对方想法,一方面迅速地选择合适的语言把说话者的意思表达出去,整个过程都需要独立完成。
三、传达结果之差
因为笔译者是在幕后工作并有修改推敲的时间,因
与有些约定俗成的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保持车距”应译为“Keep Your S pace ”,而不是“Keep S pace ”;“问讯处”应译为“Inform a tion ”,而不是“P lace for informa -tio n ”;“失物招领处”应译为“Lost and found ”,而不应
译为“Place for the lo st thing s ”;“男更衣室”应译为
“Men's l o cker ”而不应译为“Room for man to cha nge
clothe s ”等等。
公示语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语言,它把必要的、有用
的信息传达给大众。
它的表达应符合语言的语言习惯和
文化特征,顺应交际的需要。
公示语的英译更要遵从它的交际目的。
恰当、得体、规范的公示语翻译将给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S hangha i Foreig 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13.[3]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
(1).
[4]姜海清.翻译学中的功能主义[J ].社科纵横,2005,
(6).[5]朱维芳,S a ra h Trenholm.文化差异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6]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
考[J ].中国翻译,2000,(4):9-12.
[8]王银泉.公共场所英语翻译错误拾零[J ].上海科技翻译,2000,(2).
[9]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0]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公共信息安全消防安
全标志图形符号国家标准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
版社,1994.
204··
此笔译者的功夫主要体现在文章的主体上。
也就是说,笔译者以原文书籍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文学语言修养以及自身的生活阅历对原文进行润色,采用并列句、复合句等句式深化文章内容,利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力求完美文章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实际上,无论是多么忠实于原作的作品,其最后的成文也都是再创作的结果。
而口译却是一项不能修改的工作,内容传达出去即要进入下一步的信息处理工程中。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口译者,所追求的不是语言上的优美、词藻的丰富、结构上的多层次,而是对传达信息准确性的把握。
所谓翻译中讲究的“信、达、雅”,口译中的首要任务是“信”,即内容的无误。
作为一个口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时刻把自己置身于个人之外,从对方的角度、对方的立场出发,最高程度地忠实于原内容,不加入自己的感情与想法,力求使说话者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达出去。
四、存在状况之差
笔译是将一种文本信息转化成另一种文本信息,也就是说,其是一种文字上的转换,翻译前与翻译后都同样是文字,指一种物理上转化并可以长期存在的表达。
而口译却与此不同,口译是一种音声上的语言转化。
在交流中,信息发出者的语言内容只是瞬时间存在,其后就被转化成另外的语言,以音声的形式消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译结果中出现的音声消失现象是一种化学作用无法长时间存在。
五、交流状态之差
笔译需要把所要传达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因为一般不能与发言者有任何当面的交流,即使中途出现质疑或是无法解读的内容也不能直接与当事人沟通,只能凭借人为或是工具来寻求帮助;当然,有些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会仍然以一种问题的形式留存下来,成为日后翻译工作者探讨研究的内容。
但是口译与笔译却完全不同。
口译者几乎在任何的场合都要与说话者直接接触,对于专业性强的会议口译,可以事先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在翻译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对话的同时也要观察说话者的表情神态以确定自身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否准确。
对于其中不太清楚的内容,可以通过讲话者的语调变化、现场环境与气氛等方法推断出其内在含义。
也可以采用迂回法意译,换个说法或加些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问题是不会以质疑的形式留存下来,口译者会直接给予解决。
六、着眼点之差
对于笔译者而言,原文中心思想的再现是翻译过程中很重要的诉求。
在笔译中有相当的部分都是作品类的翻译。
这类文章因为有很多艺术上的修饰,读者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感受、生活的理解不同,可能每个人都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作为一个笔译者要尽可能地做到排除外因,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内容,这是一个笔译者应该重点着眼的部分。
与此相对,口译是要使听话者在瞬间了解说话者的意图。
也就是说,对于口译者而言,让对方明白说话者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此翻译过程中,口译者要采取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及单音节或少音节“小词”以及概括性强的词和错略词,以让听话者最容易明白的语言为优先选择。
七、其他状况之差
因为笔译不需要译者一定在现场完成,因此翻译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场所,如图书馆、资料室等地点静心地工作,并且还可以依靠多种工具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但是口译者必须出现在翻译现场,要面对听众,因此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怯场心理。
并且音声设备的优良、与话语者的熟悉程度以及现场所处位置等细节问题皆与翻译的结果有相当大关系。
通过以上考察,笔译和口译的不同点用表格归纳如下:
参考文献:
[1][日]本一.中国语通への道[M].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2005.
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