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简单磁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85.26 KB
- 文档页数:14
《简单磁现象》【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是《磁现象》这一章的第一节《简单磁现象》。
这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概括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学过永磁体的磁现象,不少学生也玩过吸铁石,但是学生对磁的认识还是朦胧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学生仍然很有兴趣去再次玩磁石、铁钉等,再次去感觉体验,所以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使学生对磁的知识由朦胧的生活经验上升为准确的物理概念,“从生活中走向物理”。
由于磁现象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认识起来不会存在什么大的困难,但他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还很肤浅,有的还不统一,为此,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太强,有些探究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磁现象有关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磁体的性质,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2)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方法:1)感知磁体的性质。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磁体的指向性和吸铁性。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3)体会运用实验来研究、感知物理问题的方法。
《第1节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磁性、磁极和磁化的概念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磁场是磁体周围存有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3.知道磁感线,了解地磁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磁体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经历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实行描述,从而提升观察水平、实验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2.通过经历探究实验“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知道磁场是磁体周围真实存有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能够根据磁场的基本性质来理解磁场,体会物理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通过经历探究实验“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理解磁场,了解磁感线概念,锻炼观察力、想象力,体会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实验,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水平、实验水平、思维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和小组合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活动“理解磁体”,自主探究磁体的磁性和磁化等;通过探究实验,建立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教学难点:磁场和磁感线概念的建立,体会转化的方法和构建模型的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三、教学策略1.第二十章《电与磁》是在学生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以磁场为主线,揭示电与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磁现象磁场》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上应以课标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学习。
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磁场,转化方法的应用和磁感线概念的建立尤为关键,这也将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2.因为磁场比较抽象,教材中关于磁场、磁感线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得出,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所以本节课要确实落实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要着重思考,如何在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渗透物理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在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年级全一册 14.1 简单磁现象一、单选题1.小科在实验室发现一枚钢针,为能快速利用小磁针判断:①钢针是否有磁性,①若有磁性则磁极如何分布,小阳画出了思维导图如下,为了补充完整,下列关于(1)、(2)位置处需要填入的内容正确的是()A.(1)吸引(2)有磁性B.(1)吸引(2)无磁性C.(1)排斥(2)有磁性D.(1)排斥(2)无磁性2.一根钢条接近小磁铁,小磁铁的N极被吸向钢条;这一现象说明钢条原来A.一定有磁性,接近磁极的一端是S极B.一定有磁性,但不能确定它的极性C.一定没有磁性D.不一定有磁性3.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驾驶飞船登上月球,想探测月球表面附近是否有磁场,下列工具中最理想的是()A.灵敏电流表B.灵敏电压表C.灵敏温度计D.灵敏指南针4.在化学实验中,常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A.拔火罐时玻璃罐“吸”在皮肤上B.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容易“吸“灰尘C.磁铁可以“吸”引钉子、大头针等铁制品D.若人站在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候车,会被驶过的列车“吸”进铁轨5.如图所示的“吸引现象”由分子间作用力引起的是()A.磁铁吸引铁器B.吸盘吸在墙上C.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头发D.压紧的铅块互相吸引6.无线吸尘器能够方便、轻松完成清扫任务。
下列事例中与吸尘器“吸尘”物理原理相同的是()A.与头发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B.用吸管“吸”饮料C.磁铁“吸引”铁钉D.两个表面削干净、削平的铅柱压紧后“吸”在一起7.如图所示,支架上的条形磁铁N极端的下方吸引了两根金属棒,两金属棒被磁化后下端张开,此现象说明两金属棒()A.可能是铝棒,下端是N极B.可能是铜棒,下端是N极C.可能是铁棒,下端是S极D.可能是铁棒,下端是N极8.小华同学在教室里擦黑板时,发现当板擦靠近黑板时,会被吸附在黑板上.为了探究是黑板具有磁性还是板擦具有磁性,他设计了下列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用小磁针分别靠近板擦和黑板,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说明黑板擦和黑板都具有磁性B.将板擦的正面和反面靠近黑板,板擦都能吸附在黑板上,说明板擦一定具有磁性C.将板擦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其自由旋转,发现板擦静止时某侧边始终的指向东方,说明板擦一定具有磁性D.将板擦用细线悬挂起来,发现板擦靠近黑板时细线偏离了竖直方向,说明黑板具有磁性9.有两根大头针被磁铁吸引,悬在磁铁下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是()A.B.C.D.10.下列物体的作用力:①手握瓶子的压力①绳子对溜溜球的拉力①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力①压缩的弹簧对手的推力①地面对课桌的支持力;属于弹力的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二、填空题11.在铁屑、铜片、镍丝、玻璃板等材料中,当磁铁靠近这些材料时,能够被吸引的是________.12.(1)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
《简单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性和磁体;2、知道磁极;3、知道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4、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5、知道磁化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演示,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3、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磁极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能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初步培养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磁性象棋、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小车、一小堆大头针、铁片、铜片、玻璃片、一元硬币、铁棒、细线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新课:(象棋比赛)首先让两名学生在教室前面的磁性黑板上下象棋。
质疑:为什么象棋子从棋盘上没有掉下来?引入新课,并进一步提问:同学们玩过磁铁吗?磁铁有哪些性质呢?(吸引铁)。
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知识水平上。
这节课我们更深入研究磁铁的性质。
二、进行新课:1、出示5个探究问题:(出示幻灯片)探究1: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探究3: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探究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2、学生展示探究结果:展示探究1: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展示探究2:(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一、教材分析《简单磁现象》选自北师大版八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
本章所学的磁学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应用领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物理学分支之一。
本节是磁学的起始课,包括以下教学内容: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磁性材料。
本节的几乎全部的规律、概念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的,做好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
虽然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磁现象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一些磁现象,但学生对磁现象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本节课就需要通过一些探究实验对一些现象给出一个科学、明确的概念,理顺学生已有的、但较杂乱的磁现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理解磁体、磁极、磁化、磁性材料。
(2)了解磁性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的情况,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指南针的制作以及对磁现象应用的了解,初步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磁体、磁极和磁性材料。
难点:磁化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启发引导式教学; 2.演示实验法。
(二)学法:实验探究法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组织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彩导入用学生的生活小视频导入,抛出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节课题。
认真观察。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目标展示展示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任务驱动学习,更能让学生把握重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简单磁现象1、磁性实验一:用磁体吸引多种物质。
2、磁极实验二:通过转换法探究同一磁体不同位置磁性的强弱。
演示实验:磁体吸引铁屑。
实验三:探究磁极的指向性,确定南北极。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四:磁极间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4、合作活动:研究擦玻璃神器(1)判断是不是磁体。
课题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一节简单磁现象课题 14.1 简单磁现象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磁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组成的物体,体验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2、经历实验过程,概括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磁学方面的成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知道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磁化现象。
四、教学用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铁屑适量,铜片,玻璃片,铁棒,细线,相关磁性材料的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播放视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板书: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二)新课教学(1)理解磁现象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磁体?它们的磁极在什么地方?什么是磁体的磁性?展示几种磁体实物,如图: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演示实验1、用条形磁铁吸铁屑等物质。
观察到的现象:两端吸的铁屑最多;实验2、用蹄形磁铁吸铁屑。
观察到的现象:两端吸的铁屑最多;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下列结论: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教师:从上面实验能够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实验3、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到:当它静止时总是指一极南一极指北。
板书: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教师:司南和现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体的这种指向性的原理制成的。
(如右图)提出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实验4、把一条形磁铁用细线吊起来,静止时指向南北。
用另一个磁铁磁极去近吊着的条形磁铁的一端;观察到的现象: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一简单磁现象一、单选题1.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你认为“铜金”是指()A. 金属铜B. 黄金C. 铜和黄金D. 钢铁类物质2.用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沿同一方向摩擦一枚粗缝衣针若干次,使缝衣针磁化,如图甲。
然后把这枚缝衣针用细线悬挂起来,如图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缝衣针磁化后,针尖部分是S极B. 缝衣针停止运动后,针尖指向南方C. 缝衣针停止运动后,针尖指向北方D. 缝衣针停止运动后,针尖指向不确定3.如图是把A、B、C三块钢块悬挂起来,并让它们彼此靠近时的情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若A、C靠近,可能会相互排斥B. 若A、C靠近,一定会相互吸引C. 因为A、B吸引,B、C相互排斥,所以只有B是磁体D. 因为A、B吸引,B、C相互排斥,所以A、B、C一定都是磁体4.用钢棒的一端去接近磁针时,两者互相排斥,则()A. 它们原来都具有磁性B. 它们原来都没有磁性C. 钢棒有磁性,磁针没有磁性D. 钢棒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5.两个钢棒靠近时相互吸引,那么()A. 两个都具有磁性B. 只有一个有磁性C. 至少一个有磁性D. 没有具体说明,无法判断6.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条形磁铁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条形磁铁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的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B. 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2GC. P和Q之间没有作用力,因为二者没有相互接触D. 如果将Q翻转180°进行上下对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介于G和2G之间7.一根条形磁铁不小心摔成两段后,一共会有N极的个数为()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一个金属小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桌面后受条形磁体吸引,不再沿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该实验所用的金属球可能是铜球B. 小球在斜面顶端时,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 小球从斜面滚下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 小球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9.下列现象中能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解释的是()A. 地毯中夹有钢丝B. 油罐车尾部常拖有一条铁链C. 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D. 电脑屏幕上会吸附灰尘10.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采用强静磁场和变化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
若携带金属物做磁共振成像,强静磁场会吸引铁质物品,变化磁场会使携带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金属发热面灼伤病人,重则危及生命。
上述说明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是()A. 铁在磁场里会被磁化B. 磁能生电C.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D. 电流的热效应二、填空题11.2019年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该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______的原理从轨道上浮起来的,从而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当列车高速行驶时,以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窗外的景物是______的;当列车进站时,列车不再提供动力,由于列车具有______还会向前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若列车总长600m,以300km/ℎ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5.4km的隧道,列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______min。
12.如图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司南,它的S极与条形磁铁的N极将相互______(选填“排斥”或“吸引”)。
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名叫“鹊桥”的中继卫星。
该卫星绕地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______(选填“不变”或“改变”)。
13.成都即将打造的首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已确定运行路线,为成都到德阳,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__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将磁悬浮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使接触面分离,目的是为了减小______。
14.小芳发现在生活中有各种“吸”的现象,分析其原因都不相同。
用吸尘器“吸“灰尘时,灰尘上方的空气流速较大,压强较______的原因被“吸”入吸尘器的;在用吸管“吸”果汁时,果汁是在______的作用下被“吸”入口中的;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体在______的作用下而被“吸”引。
三、作图题15.如图所示,一铁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请画出当条形磁铁靠近铁块时,铁块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
(图中已标出摩擦力的作用点)四、实验探究题16.如图所示,一张百元新钞票好像被一支笔“戳通”了,实际上这张新钞票依然完好无损,原来,纸币下方的笔杆与纸币上方的笔头可以互相分离,笔杆上与笔头相连的一端内部装有小磁铁,则笔头内的材料可能含有______(选填“铜”“铁”或“塑料”)。
笔头内的材料是否有磁性呢?请你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解答下列问题:(1)实验器材:______。
(2)实验过程和可能产生的现象及结论:______。
17.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小蕊和小昌同学想探究磁体对回形针的吸引力的大小与放入它们之间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参与探究并解决一些问题。
(1)如图1,保持磁体和纸片间的距离一定,在纸片上放入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比较纸片下面能吸附的回形针数量,显示磁体对回形针吸引力的大小。
回形针的放置有图2中的甲、乙两种方法,依据______的原理,回形针在磁场中某点受到的吸引力等于它的重力,应选择图2中______的方法。
(2)选择正确的方法后,他们在纸片上分别放入形状、面积和厚度相同,材料不同的铁板、铝板等,观察能吸引的回形针个数,多次实验后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磁体与纸片之间放入的物体不放物体铁板镍板铝板陶瓷板玻璃板塑料板吸引回形针数量/个4113333①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入铁板或镍板,吸引回形针的数量______,说明铁板和镍板对吸引力的影响______,即对磁性屏蔽效果明显。
②铁镍、铝都是导体,而铝对磁性屏蔽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是______。
③铝是导体,陶瓷、玻璃和塑料是绝缘体,从表中数据知道,它们对吸引力影响效果相同。
据此,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______?18.电饭锅是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它利用磁钢限温器来控制煮饭过程中的最高温度,磁钢限温器结构如图所示,它由永久磁钢、感温磁钢和弹簧等组成,感温磁钢及其外套由弹簧支撑。
永久磁钢的磁性不变,感温磁钢的磁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当温度达到103℃时,感温磁钢失去磁性。
煮饭时,按下电饭锅的按键,永久磁钢和感温磁钢吸合,同时带动连杆使加热开关闭合,电热盘通电,当感温磁钢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感温磁钢失去磁性,在弹簧的作用下感温磁钢与永久磁钢分离,同时使加外热开关断开,按键跳起,电热盘停止加热。
(1)在磁钢限温器工作过程中,感温磁钢没有磁性的是______。
A.按下按键B.加热升温过程中C.按键跳开时D.降温过程中(2)用该电饭锅烧开水,当水沸腾时电饭锅的按键没有跳起,原因是______。
(3)如表为某次电饭锅煮饭时不同时刻的温度情况,请推测20min以后电饭锅内的温度变化情况______。
时间/min0481216202428323640温度/℃2025437398103……………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磁体的基本性质,知道磁体能吸引哪些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磁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解答】由题意可知,磁石能吸引铜金,根据磁体的基本性质可知,“铜金”是指钢铁类物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2.【答案】C【解析】解: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从针尖向针尾反复摩擦几次后,缝衣针被磁化;在磁铁和缝衣针最后接触的位置上,即磁铁的N极与缝衣针的针尾相互接触时的位置,缝衣针的针尾与磁铁的N极相互吸引,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知,针尾为S极,则针尖为N极,把这枚缝衣针用细线悬挂起来,缝衣针停止运动后,针尖(N)极指向北方,故C正确。
故选:C。
磁化后的缝衣针,和磁铁的极性有必然的关系,通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磁化的概念及磁化现象的具体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3.【答案】A【解析】解:由于B、C相互排斥,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则B、C一定是磁体,且B的右端和C的左端是同名磁极。
A、B相互吸引,则A可能是磁体且A的右端与B的右端是同名磁极,A也可能是没有磁性的钢块。
A、C靠近时,若A是没有磁性的钢块,则A、C会相互吸引;若A是磁体,因A的右端与C的左端是同名磁极,此时A、C会相互排斥。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磁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据此结合题意解答。
理解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可解答此题。
4.【答案】A【解析】解:用钢棒的一端去接近磁针时,两者互相排斥,说明两者都具有磁性,并且相互接近的一端是同名磁极,都是N极或都是S极。
故选:A。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作用。
5.【答案】C【解析】解:因两钢棒相互吸引,则两棒可能都有磁性,并且是异名磁极相对;也可能只有一个有磁性,另一个为磁性材料;故应至少有一个有磁性;故选:C。
解答本题应掌握:(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排斥的具有同名磁极;吸引的可能是异名磁极,也可能是磁体吸引磁性材料。
两个磁体间相互吸引时,一个是异名磁极相对;但还应清楚,磁体靠近没有磁性的磁性材料时,由于磁化也会相互吸引。
6.【答案】B【解析】解:A、P的重力为G,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说明P与Q之间相互吸引,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Q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所以P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故A 错误;B、对Q受力分析可知,Q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P对Q的吸引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支持=G Q−F PQ=3G−G=2G,故B正确;C、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此时的,磁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故C错误;D、将Q翻转180°进行上下对调,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所以Q对P此时向上的排斥力大小为G,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G=0,故D错误。
故选:B。
(1)根据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于P的重力判断出P与Q相互吸引,已知Q的两端极性,可以判断P的两端极性;(2)对P、Q分别受力分析,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得出PQ之间吸引力的大小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的大小;(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作用至少两个物体;物体间不接触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4)将Q翻转180°进行上下对调,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